..續本文上一頁恰恰就像月亮一樣,月映萬川,是現的影相。對本身那個生命來說,就沒有動,所以叫不住生死的無住涅槃。無住涅槃表現出佛的那個涅槃是大自在相,和聲聞、獨覺涅槃的寂滅相二者迥然不同,聲聞、獨覺證的涅槃是寂滅,佛證的涅槃是大自在。佛有四種涅槃,主要是無住涅槃,聲聞、獨覺有叁種涅槃:自性、有余依、無余依涅槃,沒有無住涅槃。凡夫只有自性涅槃,衆生雖然有,但是不能證得,智慧沒有出來,這個自性涅槃沒有顯露出來,不能受用。
第一個轉依的意義,就是轉生死爲涅槃,還有一個轉依,就是轉八識成四智,衆生主要依的是八識,有漏心、心所,我們人的主體就是這八識,和它相應的心所,轉成了無漏智慧,佛就是依四智,依四智相應心品,這個叫所生得,因爲四智相應心品是有爲法,無漏的有爲法,由菩提種子之所生起,所以叫所生得,和涅槃不同,涅槃是所顯得,這也是個轉依,轉什麼呢?轉八識成四智,也可以說是轉煩惱成菩提,叫所生得。因爲成佛只有兩種果:一個是菩提果,一個是涅槃果。《攝大乘論》曰:“彼果斷”,指的是無住涅槃;“彼果智”,指的是四智相應心品、叁身。大菩提主要是指的四智相應心品。四智:轉第八識爲大圓鏡智,(並不是阿賴耶識變這個大圓鏡智,而是各有各的種子。)阿賴耶識是有漏染法種子,大圓鏡智呢?是無漏淨法種子。並不是染法的阿賴耶識,變成了淨法的大圓鏡智,各由自種生。染法的阿賴耶識就不存在了,淨法的阿賴耶識叫無垢識。“大圓無垢同時發”,大圓鏡智和無垢識就現起了。爲什麼叫大圓鏡智呢?就是因爲它能現無邊的清淨身土,佛現多少身,多少土,示現清淨世界,就是大圓鏡智所現。如大圓鏡,能現衆相。大圓鏡智起什麼作用呢?有兩種作用:一種是現的自受用身,報身是大圓鏡智所現;還有一個作用呢,法身是由大圓鏡智證,能夠實證這個法身。因爲大圓鏡智是一種無漏智慧,證諸法清淨本性,就把法身顯出來了,所以大圓鏡智能證法身,能變現自受用身。所以唯識說得很具體,它要說得一清二楚,絲絲入扣,不然我們這個法身從哪裏來,報身從哪裏來,它還是有個來龍去脈。
第七識轉爲平等性智。因爲有漏七識起俱生我法執,它根本就不平等,有人我差別,有染淨法的差別。它轉成了智了呢?人我就平等了,沒有了自他差別,染法、淨法平等。所以這個智慧就叫平等性智。平等性智起什麼作用呢?主要是現他受用身,現他受用身度十地菩薩。不要以爲佛的化身都是大圓鏡智現的,這個他受用身就是平等性智直接現的。第六意識轉爲妙觀察智,它觀察一切法自相、共相,很自在。它觀察有情的諸根勝劣,哪個是無漏種性,哪個是聲聞種性,哪個是獨覺種性,哪個是人天乘種性,哪個是如來種性,哪個是不定種性;或者是地前菩薩,或者是地上菩薩;地上的菩薩是初地的,還是二地的......他觀察這些,分析得清清楚楚,他才好對機說法,便于跟衆生說法,跟菩薩說法。成所作智呢?是由前五識所轉,有漏的前五識,就轉爲無漏的成所作智,無漏的前五識。成所作智依什麼得名呢?因爲它普現種種化身,對地前菩薩現千丈大身,對聲聞、獨覺、人天現丈六金身,對地獄、餓鬼、旁生叁塗現隨類化身,這樣子現種種化身,廣度無邊衆生,成就佛所應作的事,所以叫成所作智。
什麼叫心品呢?有漏的八識各有心所,八識爲心王嘛,還有心所,還有助伴。轉依之後,四智就相當心王,也還有心所,這些心所的名字就改成心品,每一智都有二十二法,清淨的五遍行,五別境,善十一,每一個的清淨識。這個五遍行、五別境、善十一,跟我們有漏位有差別,有漏位是有漏種子生,無漏位是無漏種子生清淨的五遍行、五別境、善十一。成所作智也有這二十二法,妙觀察智、平等性智、大圓鏡智都有這二十二法,總攏來,就叫四智相應心品。你們要問佛的菩提像啥樣呢?就要懂得四智相應心品,和它起的作用,現的身土,你就了解了。這第二個轉依,就是有漏有爲法轉爲無漏有爲法;涅槃的轉依,是轉“在纏真如”爲“出纏真如”,轉成無爲法,原來沒有證到無爲法,有爲法的生死相消滅了,無爲法就顯出來了。所以涅槃的體是無爲法,菩提的體主要是有爲法,佛有爲功德、無爲功德都完全具備,所以叫自覺覺他,覺行圓滿。
十二、究竟位的內容六要:
一、得大主要至究竟位,此界所攝之法,皆超越世界生死流轉,故名無漏。《涅槃經》、《莊嚴經》處處說:“轉無常蘊獲得常蘊,界處亦然。”此如來所有四智相應心品,及報化諸身有爲功德,皆無漏蘊、處、界法。法身是無爲功德,本性即是無漏。
二、無漏界具四殊勝微妙相:(一)不思議;(二)善美;(叁)真常;(四)安樂。
叁、二乘究竟位得解脫身,不受煩惱染業之所纏縛,永出世間,安住寂滅,故名解脫身。但此身非色,無根、境、識叁,非蘊、處、界攝。
四、大覺世尊成就無上寂寞法身,無量無邊大功德法之所莊嚴,故名法身;此法身言:包括二轉依果,體依聚義,總說名身,故如來叁身及所證涅槃總爲一聚,皆名爲法身。
五、法報化叁身各有特殊相:(一)法身亦名自性身,是一切法真實自性,屬無爲功德,受用、變化二身所依,以其爲大功德法之所依止,故名法身。(二)報身亦名自受用身,謂諸如來叁無數劫修積無量福慧資糧所起無邊真實功德,及極圓淨常遍色身,相續湛然,窮未來際,恒自受用廣大法樂,故名自受用身。他受用身亦報身攝,非真報身,似報身相所有身土,令十地菩薩受用大乘殊勝法樂,故名他受用。(叁)化身,謂諸如來由成事智,變現無量隨類化身,居淨穢土,爲未登地諸菩薩衆、二乘、異生,稱彼機宣,現通說法,令各獲得諸利樂事,以其由智、通、力叁所化現,故名化身。
六、叁身所依淨土相:(一)法性身依法性土,顯此身土體無差別,而屬佛法,相性有異,此佛身土,俱非色攝,雖不可說形量大小,然隨事相,其量無邊,譬如虛空,遍一切處。(二)受用身土,由昔所修自利無漏純淨佛土,因緣成熟之隨現起,至極美妙,衆寶莊嚴,自受用身依之而住,雖不可說形量大小,而依所證及所依身,亦可說言遍一切處。(叁)他受用身土,由昔所修利他無漏佛土,因緣成熟之所現起,隨住十地菩薩所宜變爲淨土,或大或小,或劣或勝,前後改轉,他受用身依之而住。(四)變化身土,有昔大慈悲力所修利他無漏淨穢佛土,因緣成熟之所變現,或淨或穢,或小或大,前後改轉,佛變化身依之而住。自性身土諸佛同證;自受用身土,諸佛各變不同,而皆無邊,不相障礙;余二身土,隨諸如來所化有情,有共不共。附論立名:此論叁分成立唯識,是故說名《成唯識論》,又此論顯唯識理極爲明淨,又名《淨唯識論》,此論依《叁十唯識頌》顯唯識理,故本名《叁十唯識論》。
現在講究竟位,究竟位就是佛的果位,小乘的究竟位是阿羅漢、獨覺;大乘的究竟位是佛果。《唯識叁十頌》裏有個頌:“此即無漏界,不思議善常,安樂解脫身,大牟尼名法。”什麼叫無漏呢?無漏和有漏相反,漏是流轉義,有漏就是有生死流轉,無漏就超出了叁界,沒有了生死流轉,所以叫無漏。無漏界的界字是什麼意思呢?就是無漏的世界,我們就是有漏的世界。以前講過的界是因義。無漏世界有四種殊勝相,一是不思議;二是善,善是無漏的善,不是世間的善;叁是常,真常不變;四是安樂,生活享受安樂。有這四個特點。無漏界是什麼法呢?我們世間來說是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無漏界有沒有五蘊、十二處、十八界呢?這個就分大乘和小乘,小乘來說,就沒有五蘊,他證了涅槃,不造業,沒有有漏身,也沒有無漏身,他只是第八識當中那個阿陀那識執他的種性,阿羅漢的菩提種性那一份還有,表示他還是有個生命,實質上他又沒有前六識,沒有色身,只是說,他已經超過(出)了我們生死,不生死了,就安住在那個寂滅境界裏,沒有五蘊、十二處、十八界。佛來說,他沒有有漏的五蘊、十二處、十八界,所以《涅槃經》和《莊嚴論》上說:“轉無常五蘊,獲得常蘊,界、處亦然。”把無常的五蘊舍了,獲得常蘊,真常不變的五蘊,界、處亦然。十二處、十八界由無常的轉爲真常的,所以佛還是有蘊、處、界,和我們不同的是,我們是有漏,他是無漏。所以成佛有他具體的境界,爲什麼我們卻看不見呢?因爲你是你的宇宙,他是他的宇宙,你就看不到。比如我們睡在床上,開了一萬瓦的電燈照著,你入了夢鄉,電燈光再大,你也看不到。阿彌陀佛光照十方無有障礙,我們爲什麼看不到,因爲我們是我們的心識顯現的境界,和佛的境界距離太遠了,他是他顯現的境界。就像人睡著了,你的宇宙是你夢中的宇宙,和醒著的人的宇宙就不同,就是這個道理。但是你只要誠心向往極樂世界,臨終時還是可以看到。無漏界有四種殊勝相,哪四種呢?第一個爲不可思議。如何叫不可思議?就是說我們的生活境界太低了,不能拿我們的較低級生活去揣想佛的高級生活,無法思議,想也想不到,就像螞蟻,你問它人是生命生活境界,它有法思議嗎?第二個是善,善就包括美在裏頭,真正的善就是美,有一種藝術境界,善是道德性,又有道德,又有藝術,寶莊嚴地,地上都是金沙布地,七寶合成,當然美了。我們這個土地牛屎與糞,汙穢泥土,有啥美呢?第叁個是真常,真實不虛,常恒不變。第四個是安樂,無漏界特別是佛的境界最安樂。阿羅漢從免除世間有漏生死來說,是安樂的,但是不自在。佛呢?既免除了有漏生死之苦,又有具體的有爲功德,有大自在,佛才是究竟,真正安樂。究竟位第叁部分,“安樂解脫身,大牟尼名法”。聲聞、獨覺有解脫身,如何叫解脫身呢?他已經解脫了世間的生死流轉了,實際上他沒有色身,也沒有諸根,但是舍小轉大的阿羅漢卻不然…
《成唯識論要義總結》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