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攝大乘論釋義

  

攝大乘論釋義

  佛滅度後九百年間,北印度有二大士造論弘揚唯識。其一爲阿僧迦,華言無著;其一名婆薮盤豆,華言天親,又名世親。此二大士,北印度富婁沙富羅,華言丈夫國人,婆羅門族,其父爲國師,姓矯屍迦,生叁子同名婆薮盤豆,雖同一名,複有別號,長曰阿僧迦,此雲無著,季子別名持跋婆,華言母兒,兄弟皆有別號,故次子但雲婆薮盤豆。無著與世親是同胞兄弟,亦屬師生關系。

  無著弘揚唯識,主要是造《攝大乘論》,顯揚唯識的教、理、行、果。世親作釋,細闡唯識妙義。並陸續造《二十唯識論》,破外道小乘的邪執,以維護唯識了義;造《叁十唯識頌》以成立唯識的正理。繼起者有德慧、安慧、親勝、難陀、火辯、淨月、護法、勝友、勝子、智月十大論師著書立說,宗了義經及無著、世親之學,弘揚唯識,而中道了義之唯識法相學,如日中天地光昭五印。玄奘法師西遊印度,深究瑜伽唯識,歸至長安,將其學授以窺基;基師將十大論師的著述,糅集成書,以釋《唯識叁十頌》,廣顯唯識妙理,名《成唯識論》。由是無著、世親宗了義經及瑜伽學所倡導之唯識了義得以流行于中華勝地。

  攝大乘論者:“攝”是總持義,大乘與小乘佛法有嚴格區分:小乘但求自度,雖是佛法中的一部分,而願小、力小、行小、果小;大乘佛法自覺覺他,廣度無邊衆生,願大、力大、行大、果大,故稱大乘。大乘佛法汪洋浩瀚,深廣無邊,總持其中綱要:《阿毗達磨大乘經》十種殊勝建立大乘綱領,總有十分:1、依所知依殊勝殊勝語,立阿賴耶識名相業用;2、依所知相殊勝殊勝語立遍計、依他、圓成叁自性;3、依入所知相殊勝殊勝語立唯識性;(以上叁分屬大乘境。)4、依彼入因果殊勝殊勝語顯布施、持戒、安忍、精進、禅定、般若六波羅蜜;5、依彼入因果修差別殊勝殊勝語立菩薩極喜、離垢、發光、焰慧、極難勝、現前、遠行、不動、善慧、法雲十地;6、依增上戒殊勝殊勝語立菩薩律儀、攝善法、饒益有情的戒學;7、依增上心殊勝殊勝語立加行、根本、後得叁無分別智的大乘慧學。(以上五分顯大乘行)9、依彼果斷殊勝殊勝語立大乘無住涅槃;10、依彼果智殊勝殊勝語立大乘法、報、化叁佛身。(以上二分屬大乘果。)

  大乘法門雖深廣無限,而此《攝論》所說十處殊勝,建立如上所說十門要義,包括無余,故特名《攝大乘論》。

    一、總標綱要分

  總標綱要分有叁段大義:1、標十殊勝殊勝語以顯大乘境、行、果之正確之偉大的具體內容;2、次顯大乘十殊勝殊勝語真是佛說,以破小乘所說達成非佛說的謬論;3、最後一段顯十殊勝殊勝語的次第是隨資糧、加行、見道、修道、究竟五位的先後次第建立。

  此分是《攝大乘論》的序言,它根據《阿毗達磨大乘經》十殊勝語立阿賴耶識等大乘十要,甚似此論目錄。同時引《阿毗達磨大乘經》所說大乘十殊勝,有力地破斥了當時小乘毀謗大乘所說“大乘非佛說”的诳言。

  “阿毗達磨”具有四義:1、對法,此經闡明諸谛、解脫門、菩提分法,對向無上大涅槃法;2、數法,此經數數宣說無量差別法門;3、伏法,此經所說義理殊勝,能降伏他論余宗;4、通法,能通釋如來所說契經、調伏、本母叁藏。佛經中對論藏一般名“阿毗達磨”。

  此分二頌應連成一氣解釋:所知依(阿賴耶識)及所知相(叁自性),彼入(唯識性)、因果(六度)、彼修異(十地),叁學(戒、定、慧)、彼果斷(涅槃)及智(叁身),最上乘攝是殊勝。(此顯大乘真是佛說,諸小乘人所說大乘非佛說,全是無稽的謬論。)

    二、所知依分

  此分诠阿賴耶識,其中有四大段:1、釋阿賴耶識異門(異名);2、顯阿賴耶識相;3、依正理顯阿賴耶識決定是有;4、顯阿賴耶識所有差別。

  薄伽梵:如來之異名,謂破天、死、煩惱、諸蘊四魔。

  伽他:“頌”字的梵語。

  《阿毗達磨大乘經》頌雲:“無始時來界(界是因義,即種子的別名,種子即是一切事物的潛能。阿賴耶識即種子識,是無始本有),一切法等依(此種子識是有爲無爲染淨諸法所依的根本)。即此有諸趣,及涅槃證得(因有此種子識,才有六道的天、人、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的世間法和出世間的涅槃法)。”

  “由攝藏諸法,一切種子識(由于此識能攝藏一切諸法的種子),故名阿賴耶(所以種子識名阿賴耶,阿賴耶即含藏義),勝者我開示(超過二乘的大乘人名勝者,此阿賴耶識是佛對大乘人所開示的殊勝正法,而不是對凡夫二乘所應講的法)。”

  阿笈摩義爲傳來,此阿賴耶識是叁世諸佛展轉傳來的殊勝法,阿賴耶識名藏識,藏有能藏、所藏、我愛執藏叁義,故名阿賴耶識。

  叁世諸佛展轉傳來的《解深密經》頌雲:“阿陀那識甚深細,一切種子如瀑流,(阿陀那義爲執持,阿賴耶識執持根身、種子,故名阿陀那。此識所執持的諸法種子,是一切法的潛能,不斷運動轉化,有如江海,洪波巨浪的滾滾奔流。)我于凡愚不開演,恐彼分別執爲我。(佛對凡夫、二乘不說此阿賴耶識,主要是恐怕凡愚聽了在其第七識執賴耶的俱生我執外,更起第六識執賴耶的分別我執。)

  《解深密經·心意識相品》說:“阿賴耶識亦名爲心。”心是集積和集起義。一切諸法的種子集中地存積在阿賴耶識裏,阿賴耶識集積諸法種子,遇緣即能生起諸法現行,據此之義所以阿賴耶識又名爲心。

  世尊常說:“心意識叁”,如《解深密經》、《厚嚴經》等均有明文,心如前解,意義怎樣?意有二義:1、依等無間緣,說無間滅意;此意是過去義。2、依第七末那識說染汙意;此意是思量義,恒審思量執賴耶爲我,故第八識中常以第七識爲意。

  染汙意決定是有,其理有如下六種:

  1、因有染汙意,才有恒行不共無明。若無染汙意,“恒審思量我相隨”的不共無明,能令有情日夜昏迷的煩惱和事即不得有,成大過失。無明有叁: ① 意識中與貪、嗔、慢等六根本煩惱和中隨煩惱、大隨煩惱共起的相應無明。②意識中有獨立與忿、恨等十小隨煩惱相應的獨行不共無明。③在末那識染汙意中常有不明真理執第八識爲我的恒行不共無明。獨行不共是獨與小隨煩惱行相猛烈的忿等相應,而不與其它煩惱相應,故名獨行;末那識中恒有一種與我見、我慢、我愛諸煩惱同起,而不與意識中諸煩惱同起,故名恒行不共。

  2、若無染汙意,則前六識中眼等五識皆有所依的根,而第六識就會沒有與五識相同所依的根,因染汙意是第六意識的根,若無染汙意,則意識無根可依,而五同法不能成立,成大過失。

  3、佛常說末那識恒常思量第八識爲我,故執第八識爲我的意,訓釋爲思量;若無染汙意,則思量爲義的訓釋詞不應有,成大過失。

  4、無想定是外道所修,滅前六識,故言無想;滅盡定是聖者所修,滅第七識轉識滅盡,故名滅盡定。若無染汙意,則無想定與滅盡定無有差別,成大過失。

  5、外道修無想定,後生無想天,一期生中,雖無前六識,而有第七識,起俱生我執,不得清淨;若無染汙意的第七識,則生無想天應成清淨解脫,而實不如是,故無染汙意,成大過失。

  6、染汙意若無,一切異生在其前六識起善、無記心時,即無恒行無明執我,而應生清淨心,得出離解脫;然而,一切異生起善、無記心時,意識雖無煩惱,暫時清淨,而常有第七末那識執第八識爲我,不得清淨解脫。據此事實,可見無染汙意,成大過失。

  爲顯此六理,說四重頌:一頌言若無染汙意恒行不共無明,與五識同法的意根和思量爲意的訓釋詞,叁皆無有;二頌言若無染汙意,則生無想天應無我執,成大過失;叁頌言若無染汙意,則無恒行不共無明,與五同法二,同時也應無訓釋詞和無想定與滅盡定的差別,生無想天無有我執的叁,便與教理相違;四頌言,若無染汙意,一切異生第六意識起善、無記心時,應無俱生我執,而得出離。

  由上六理,可見末那識染汙意決定是有。

  此染汙意以有覆無記爲性,常與我癡、我見、我慢、我愛相應。叁界衆生皆依此識恒常執我而昏迷沈淪。

  賴耶識與第七染汙意及無間滅意,如是叁者,既各有體,又以阿賴耶識爲其所依。無間滅意即是六轉識。學者當知心意識之名于八識中,既個有專稱,賴耶名心,末那名意,前六識名識;同時此叁亦是八識的通稱,賴耶識亦可名意及識,前六識及末那識亦可名心。

  如來于大乘經中多處宣說阿賴耶識,亦于小乘經中間有密意,顯示阿賴耶識:《增壹阿含經》中說世間衆生愛、樂、欣、喜阿賴耶;大衆部經中,說賴耶爲根本識;化地部經中,說此爲窮生死蘊。窮生死義謂成佛入金剛喻定,永斷生死流轉,在未成佛入金剛喻定長期過程中,只有阿賴耶識恒隨有情一類相續境智而轉,有成佛入金剛喻定時,才舍阿賴耶識轉得大圓境智,阿賴耶識名“窮生死蘊”。

  總結阿賴耶識所有異名有:所知依、阿賴耶識、阿陀那識、心、根本識、窮生死蘊等種種異名。然複當知,余處複說此識名異熟識、藏識海等。此外,我個人最近對阿賴耶識下了一個定義,說明此識是“宇宙萬有能量不斷運動轉化、無限推陳出新的總根據地。”亦可以此定義作爲阿賴耶識現代化的新名。

  以上顯阿賴耶識的異門竟。

  爲破小乘異執,諸小乘人執心意識文異意一,此說非理。識意二者,由上證知,其義各別;心與意其義亦異,理顯易知。

  另有一類小乘,爲救自宗,常謂五取蘊爲阿賴耶;貪俱樂受爲阿賴耶;薩迦耶見爲阿賴耶。如是諸執,皆不如理,以彼諸說皆不明達阿賴耶究爲何法,是愚癡見,故不可從。其中必須以如前所講阿賴耶識爲阿賴耶,方可恰到好處…

《攝大乘論釋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