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攝大乘論釋義▪P16

  ..續本文上一頁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一一念無量者,此顯一切覺非正義也。所以者何?以一一念中,無邊世界,有無量菩薩現等覺故。有非有所顯者,謂此如來法身現等正覺有及非有之所顯現,非有實我實法現等正覺故,亦非一切覺都無故。此如經雲:如來者,即諸法如義。又雲,如來所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于是中無實無虛。亦可如來現等正覺,不如凡愚執有無相,實證真如,離相分別,故雲有非有所顯也。

  “非染非離染,由欲得出離,了知欲無欲,悟入欲法性。”

  此頌顯示離欲甚深。世親釋雲:“非染非離染者,貪欲無故,說名非染。以無染故,離染亦無。所以者何?貪染若有,可有離染。染既是無,故無離染。由欲得出離者,由伏斷貪纏,留貪隨眠,故得究竟出離。若不離隨眠,應同聲聞等入般涅槃故,了知欲無欲,悟入欲法性者,了知遍計所執貪欲無貪欲性,即能悟入欲法真如。”貪欲是染法,然彼從緣生,其性本空,故于欲上得見無欲,也就是于染上離染,諸佛以般若智慧觀照,明欲性本空,不離欲而欲自離,不斷染而自斷。

  “諸佛過諸蘊,安住諸蘊中,與彼非一異,不舍而善寂。”

  此頌顯斷蘊甚深。諸佛依無漏五蘊超過世間有取五蘊,常恒安住五蘊之本性中,五蘊之性與五蘊法非一非異,故諸佛不離諸蘊,而住諸蘊本性中,正是不舍諸蘊而常寂然不動,《心經》所謂“依般若波羅蜜多,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恰是此中甚深義。

  “諸佛事相雜,猶如大海水,我已現當作,他利無是思。”

  此頌顯成熟甚深。一切諸佛皆以度衆生爲事,縱橫交錯,和合相雜,如大海水,百川會合,融爲一聚。于過現未叁世利益諸有情事,任運隨緣,不待思維,不由功用,自然成熟一切佛法,及諸有情,故名甚深。

  “衆生罪不現,如月于破器,遍滿諸世間,由法光如日。”

  此頌顯顯現甚深。諸佛法身常現不滅,其所說教法,叁藏十二部經廣爲流布,然衆生不見佛法身顯現,是衆生過,此如天上有月,破器無水,故不現月,衆生心中無有定水,法身無能應現是衆生過非法身常住不現。又如中天皎日,光照萬方而盲者不見一樣。衆生不見法身,而法身常存,故是甚深。

  “或現等正覺,或涅槃如火,此未曾非有,諸佛身常故。”

  此頌顯現等覺涅槃甚深。如來成熟有情,故顯正等覺;有情既已成熟,即入涅槃,如是現等覺入涅槃相,如世間火,有處燃燒,有處熄滅,無常無定,此是應化身相,非法身相,以佛法身常住不變故,是爲現等覺與入涅槃的甚深義。

  “佛于非聖法,人趣及惡趣,非梵行法中,最勝自體住。”

  此頌顯住甚深。聖住、天住、梵住名最勝自體住。佛緣非聖諸不善法,住空、無願、無相諸聖住中。佛緣人趣惡趣,住諸靜慮等至諸天住中。佛緣非梵行法,住慈悲喜舍諸梵住中。是故說佛最勝自體住。如是天住、梵住、聖住的結合,恰正是無住涅槃相,故名住甚深。

  “佛一切處,亦不行一處,于一切身現,非六根所行。”

  此頌顯自體甚深。初句顯佛後得智,遍緣一切有爲無爲,有漏無漏一切諸法;次句顯佛根本智言忘慮絕,不行一處;後二句顯佛叁身皆以無漏智指導下所行,非如凡愚但依六根而行。

  “煩惱伏不滅,如毒咒所害,留惑至惑盡,證佛一切智。”

  此頌顯斷煩惱甚深。菩薩修行但伏煩惱現行,而不滅其隨眠,如以咒伏病毒之現行,而不盡滅毒之自體。爲什麼這樣?以菩薩大悲留惑度生,至成佛時方盡一切煩惱習氣,必須這樣才能成就如來一切智智。

  “煩惱成覺分,生死爲涅槃,具大方便故,諸佛不思議。”

  此頌顯不可思議甚深。煩惱生死皆屬有爲法,其相雖屬染屬苦,而皆由自心隨業力所現之影相,無實自體,菩薩以大方便智慧,觀煩惱性空,即生無漏智慧,觀生死性空,即證自性涅槃。故佛典常雲:“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其中妙義無窮,故是甚深。

  “應知如是所說甚深有十二種”一段,總結前文十二種甚深義,不釋自相。

  九、諸佛法身偉大殊勝,學人應如何思念法身偉大殊勝,從而努力勤修正道,以期成就佛果,證得法身呢?論文對此說有七種念:1、念佛神通廣大,極爲自在;于中有一問題,諸佛有大自在,爲何不能以神通力使諸有情不自勤修正道,而自然成佛呢?爲釋此疑,特以一頌顯有四點原故,諸佛不能以神通力使有情不用功力自然成佛。①由煩惱、業力、果報叁障于一時間障未漸淨,非是法器,佛不能度;②有一類有情,不具佛種性,無成佛因;③由多生串習某染汙業,由同類因引等流果,佛不能改轉其造作;④由決定異熟業,感決定異熟果,佛不能轉其定業定報。有此四因,凡愚成佛者必須自身努力修學爲主,諸佛聖者只能作助緣,不能作主因,故佛于衆生成佛問題上,無大自在。2、應思念如來法身是以常住不變真如爲體。3、應思念如來全離煩惱所知二障纏縛,純潔無罪;4、應思念如來不由功力,而自然造作無邊佛事;5、應思念如來有大富樂,具備衆寶莊嚴清淨佛土;6、應思念如來變化身度生處世,不爲世法所染的最極清淨;7、應思念如來長期度生,能成熟無邊有情的雄偉事業。次有二頌總結以上七念,頌中“屬自心”,指自在圓滿;“具常住”指常住圓滿;“清淨”指最勝無罪圓滿;“無功用”指無功用圓滿;“能施有情大法樂”指受大富樂圓滿;“遍行無依止”指離諸染汙圓滿;“平等利多生”指能成大事圓滿。如是七念諸學佛者當常對如來法身時時生起,自能勤修六度,廣種淨因,而成大覺。

  “複次,諸佛清淨佛土相雲何應知”一段,顯如來佛土最極嚴淨,有十八圓滿:1、薄伽梵,住最勝光曜七寶莊嚴放大光明普照一切無邊世界(顯色圓滿);2、無量方所妙飾間列(形色圓滿);3、周圓無際,其量難測(分量圓滿);4、超過叁界所行之處(方所圓滿);5、勝出世間善根所起(因圓滿);6、最極自在淨識爲相(果圓滿);7、如來所都(主圓滿);8、諸大菩薩衆所雲集(輔翼圓滿);9、無量天龍、藥叉、健達縛、阿素洛、揭路荼、緊捺洛、牟呼洛伽、人非人等常所翼從(眷屬圓滿);10、廣大法味喜樂所持(任持圓滿);11、現作衆生一切義利(事業圓滿);12、除一切煩惱纏垢(攝益圓滿);13、遠離衆魔(無畏圓滿);14、過諸莊嚴,如來莊嚴之所依處(住處圓滿);15、大念慧行以爲遊路(路圓滿);16、大止妙觀以爲所乘(乘圓滿);17、大空、無相、無願、解脫爲所如門(門圓滿);18、無量功德,衆所莊嚴,大寶華王所建立大宮殿中(依持圓滿)。

  身爲正報,土爲依報,有身必有土,故上言清淨佛身,此言清淨佛土。如來法報二身融合爲一的佛身所依的淨土至極微妙,遠離言說分別,唯佛與佛乃能互知互見。他受用身度聖位菩薩,其所依淨土亦極微妙,然可知見。此論所引淨土相,即指上述具十八圓滿的他受用淨土而言。佛與諸大菩薩居此淨土,一向淨妙、安樂、無罪、自在,故亦是佛之淨土。

  十、佛身作業。此論說如來法界(法身)于一切時能作五業:1、救濟有情盲、聾、狂等災橫爲業;2、拔濟惡趣,令出不善趣,生諸善趣爲業;3、拔濟非方便行的外道,令舍邪行,歸趣正行爲業;4、救濟有薩迦耶見的凡夫有情,令其破我執、斷煩惱得出離爲業;5、救濟不定種性的二乘人,令其舍小轉大,修菩薩行爲業。如是五業,諸佛平等,不同凡夫,由五因故,其所作業皆有差異,爲顯此義,特說一頌。頌中所說:1、因別:凡夫因異熟因各別,或生人天善趣,或生叁塗惡趣,其所作業各別;2、依別:依謂身體,衆生隨身形不同,其作業亦異;3、事別:世間商賈工藝農作種種事別,故業有異;4、性別:性謂意趣,由志願不同,故業有異;5、行別:行謂功用,由所作功用勤惰多少巧拙不同,而業有異。諸佛無此五因,故所作業一切平等。

  十一、明諸佛。諸佛義理,至極博大精深,又極微妙,其中奧蘊必須說明,故此論特從七方面加以說明:

  1、佛說一乘奧義,論以二頌說明,初頌言如來爲引攝不定種性的二乘人,令其舍小轉大,同時又任持大乘人中具不定種性者,畏佛道難成,生退墮想,爲救菩薩生退墮想者,說法是一乘,令其信心堅固無退,總之佛說一乘法,爲對治不定種性而特作是論。二頌中以八因說法是一乘:①法等:法性真如,大小叁乘平等共俱;②無我等:謂叁乘有情皆具無我;③解脫等:無論大乘小乘同斷煩惱證得解脫;④性不同:由不定種性聲聞、獨覺終當舍于二乘,得成佛果;⑤因⑥因得二意樂,其一爲攝取平等意樂:諸佛攝取有情以爲一體;其二爲法性平等意樂:小乘大乘皆具平等法性;⑦化因:諸佛爲度小乘人亦化現聲聞獨覺同類相引;⑧究竟:佛乘最爲究竟,依究竟義故說一乘。佛說一乘法之理,除上述二頌義外,還有最根本的一理,主要是人生宇宙的絕對真理只有一個,就是唯識。如來特依唯識性,也就是一真法界,說法是一乘,因爲真理只有一,體現真理的正道也只有一。佛法是改造人生宇宙,實現最高理想的正道,故法只有一乘,也就是大乘一實相印。

  2、成佛有多,頌雲:

  “一界中無二,同時無量圓,次第轉非理,故成有多佛。”

  于一大千世界中,在一定時間內,唯一如來主教,故佛是一;可是有無量菩薩同時發心、同時修行、同時資糧圓滿,故雖一佛身現正等覺,而實有無量諸佛共同示現一身布教度生,故外表上見是一佛,而實質上是多佛集中示現一身。有人說:既是多佛,何故不先後次第現正等覺,而于一時集中一身,示成佛相?答言:次第轉非理。因有多菩薩發心修行,圓滿佛果,彼此同時,理不應有先後次第示成佛相,所以說成佛有多。

  3、諸佛畢…

《攝大乘論釋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