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攝大乘論釋義▪P17

  ..續本文上一頁竟涅槃,畢竟不涅槃。諸佛已斷一切煩惱、染業、異熟諸障現行及隨眠,故是畢竟涅槃;但是佛隨因地所發度衆生大願無有盡期,因而廣度衆生作業亦無竟期,故是畢竟不涅槃。也可說言諸佛現八相成道的變化身,有如無余依涅槃相,而諸佛自性身前前無始,後後無終,永恒常存,故無畢竟入涅槃相。

  4、受用、變化身非自性身,本性于此,先以六因顯示受用身非自性身:①受用身有色相可見,自性身不爾;②受用身有無量佛會差別可見,自性身不爾;③受用身隨能見者勝解不同形相有異,自性身不爾;④謂一受用身,非但衆多所化所見有別,即一能見前後所見有變動,自性身不爾;⑤受用身有菩薩聲聞及諸天等種種衆會間雜相,自性身不爾;⑥受用身系第七末那識轉平等性智所現,自性身是阿賴耶識轉大圓鏡智所得。由此中六因,可見受用身決定非自性身。

  變化身非自性身,本論以八因加以說明:①菩薩長劫修行,得不退定,直趣佛果,得自性身;今變化身從睹史多天退,下生人間,故是示現,非自性身。②菩薩長劫修行,精通五明,直至成佛,得自性身,于諸明處方便巧會,恒無減退;而變化身爲導有情,示現學習書數工巧等世論,故非自性身。③諸菩薩從久遠來,深知惡說善說法教,明辨邪正是非;而辯變化身爲導有情,示現往外道所學習,故非自性身。④諸菩薩從久遠來常修正行,直至成佛,得自性身;而變化身爲導有情,示現修外道苦行,故非自性身。⑤菩薩成佛得自性身,行無緣大慈,運同體大悲,于十方世界現無量身,廣度十方世界有情;而變化身但于南贍部洲一處現等正覺說法度生,故非自性身。⑥若有難言:南贍部洲所成如來,是佛真身,其余諸洲所有諸佛才是示現。此說非理。若言南贍部洲是佛真身,其余諸洲所成佛身才是化現,那麼佛在睹史多天證果是其真身,其余四大洲中佛化身示現處,方爲如理,今不如是,故所難言,理不成立,由此可見,變化身決非自性身。⑦王恩洋先生釋雲:“彼複難言,非無教理,如經中言無二如來俱時出現。若許一切贍部洲中同時多佛平等平等出現于世,便違彼經。爲釋此難,故複說言,雖有變化,而不違彼無二如來出現世言等。由一四洲,攝一世界,于此世界于一時中無二佛出,猶如經說無二輪王同時出世,非千洲等。于千洲等,有多輪王同時出世故。諸佛亦爾,故不爲難。次有一頌顯示諸佛化現等覺。二釋俱雲:佛微細化身從觀史天下入母胎等,即于彼時化和舍利子等多聲聞衆,其相各異,入自母胎,出生等事,爲欲顯示一切種覺是尊勝故,佛作是化。”⑧諸佛自性身悲願無盡,度生無盡,故無畢竟入無余依涅槃相;而變化身化事既畢,便示現入涅槃相,故變化身非自性身。

  5、釋法身常住義,受用身與變化身均是隨緣示現,其相無常,然經言佛身常住,有何密義?當知佛身常住主要以真如爲體的自性身說,真如無爲常如不變故。其次受用身與變化身由佛大悲願力常常示現,無有終結,所作佛事亦無竟期,亦寓有常住義。

  6、諸佛世尊所現化身非畢竟住,此論以六因加以說明,文義易解,不須詳釋,後有二頌總結六因,如文可解。

  7、“諸佛法身無始時來無別無量,不應爲得更作功用,此中有頌:佛得無別無量因,有情若舍勤功用,證得恒時不成因,斷如是因不應理。”

  王恩洋先生綜合世親、無性兩釋而別作出深入淺出之釋雲:“或有難言:諸佛法身無始時來無別無量,不應爲得更作功用。所以者何?諸佛法身,無別無量,皆爲普度無量有情,吾人應得受彼度脫自然成佛,何須更勞別作功用?又彼諸佛具足無量大悲願力,及能具足成辦一切有情義利,何須吾人更作功用,爲利衆生,修菩薩行,爲釋此難,故說彼頌。佛得無別無量因者,謂一切佛皆由大悲願力發勤精進,六度四攝,叁大阿僧祗劫修諸難行苦行,度諸有情作諸功德,以是爲因乃證得于圓滿法身。如是有情如欲如佛證彼果者,亦當學彼發勤精進,修諸勝因,乃得彼果。如非然者,舍勤功用而欲依賴諸佛,不起悲願舍菩薩行,自然證得諸佛法身,此于恒時不成因也。既佛于我不成于因,我乃斷彼勤功用因而欲自然成佛,無是理也。故雲斷如是因不應理。若爾,諸佛于有情作何因耶?曰:作增上因。由彼示教而修習故,依彼修行而證得故,即爲諸佛已度有情。故求佛果者,當如佛發心而發心,如佛修行而修行,發勤精進堅固熾然,彼既丈夫我亦如是,如是乃爲真實菩薩,乃于無上正等菩提得成就也。由是乃知我佛如來不同異教上帝主宰,亦以是知求菩提者,不可全仗他力,要當悲願宏深奮發有爲,特立獨行,普度一切,斯有濟也。”此中一頌,指出證得佛果有正反兩面之因,其正面爲證得因,其反面爲證得不成因。諸佛在因地必須發宏誓願,起大悲心,勤修四攝六度,大雄無畏,難行能行,難忍能忍,頓悟漸修兩相結合,功行圓滿,乃能轉依成佛。學佛者必須學佛之所學,修佛之所修,勇猛精進,勤學勤修無上乘法,對于證得佛果,乃有把握,是爲“證得因”。若學人舍此成佛正行,而欲藉佛強大悲願智通(此僅能起增上緣之外力),以求成就佛果,是舍本逐末,決難如願,是爲此中“證得不成因”。凡學佛者必須對《攝論》最後所提成佛之因,熟讀深思,掌握其主要關鍵,對證得因拳拳服膺,乃能功不唐捐,終證菩提。

  “《阿毗達磨大乘經》中〈攝大乘品〉,我阿僧伽略釋究竟。”

  世親雲:“正趣大乘製造無量殊勝論者軌範世親,略釋究竟。”本人辄謂大乘教義汪洋浩瀚,極難通達,《攝論》條分縷析,令讀者有門可入,有徑可通,功德巍巍,不可思議!近年乘省院課徒之便,隨寫講義作釋,書成之日,歡喜踴躍,欣慶至極,爰賦絕句以爲之贊,其詞曰:

  大乘妙法廣難通,攝論條分建偉功。

  學者據茲勤誦習,攀登無上菩提峰。

  九六年五月二十七日釋成于四川省佛學院

  

《攝大乘論釋義》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