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一一念无量者,此显一切觉非正义也。所以者何?以一一念中,无边世界,有无量菩萨现等觉故。有非有所显者,谓此如来法身现等正觉有及非有之所显现,非有实我实法现等正觉故,亦非一切觉都无故。此如经云:如来者,即诸法如义。又云,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亦可如来现等正觉,不如凡愚执有无相,实证真如,离相分别,故云有非有所显也。
“非染非离染,由欲得出离,了知欲无欲,悟入欲法性。”
此颂显示离欲甚深。世亲释云:“非染非离染者,贪欲无故,说名非染。以无染故,离染亦无。所以者何?贪染若有,可有离染。染既是无,故无离染。由欲得出离者,由伏断贪缠,留贪随眠,故得究竟出离。若不离随眠,应同声闻等入般涅槃故,了知欲无欲,悟入欲法性者,了知遍计所执贪欲无贪欲性,即能悟入欲法真如。”贪欲是染法,然彼从缘生,其性本空,故于欲上得见无欲,也就是于染上离染,诸佛以般若智慧观照,明欲性本空,不离欲而欲自离,不断染而自断。
“诸佛过诸蕴,安住诸蕴中,与彼非一异,不舍而善寂。”
此颂显断蕴甚深。诸佛依无漏五蕴超过世间有取五蕴,常恒安住五蕴之本性中,五蕴之性与五蕴法非一非异,故诸佛不离诸蕴,而住诸蕴本性中,正是不舍诸蕴而常寂然不动,《心经》所谓“依般若波罗蜜多,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恰是此中甚深义。
“诸佛事相杂,犹如大海水,我已现当作,他利无是思。”
此颂显成熟甚深。一切诸佛皆以度众生为事,纵横交错,和合相杂,如大海水,百川会合,融为一聚。于过现未三世利益诸有情事,任运随缘,不待思维,不由功用,自然成熟一切佛法,及诸有情,故名甚深。
“众生罪不现,如月于破器,遍满诸世间,由法光如日。”
此颂显显现甚深。诸佛法身常现不灭,其所说教法,三藏十二部经广为流布,然众生不见佛法身显现,是众生过,此如天上有月,破器无水,故不现月,众生心中无有定水,法身无能应现是众生过非法身常住不现。又如中天皎日,光照万方而盲者不见一样。众生不见法身,而法身常存,故是甚深。
“或现等正觉,或涅槃如火,此未曾非有,诸佛身常故。”
此颂显现等觉涅槃甚深。如来成熟有情,故显正等觉;有情既已成熟,即入涅槃,如是现等觉入涅槃相,如世间火,有处燃烧,有处熄灭,无常无定,此是应化身相,非法身相,以佛法身常住不变故,是为现等觉与入涅槃的甚深义。
“佛于非圣法,人趣及恶趣,非梵行法中,最胜自体住。”
此颂显住甚深。圣住、天住、梵住名最胜自体住。佛缘非圣诸不善法,住空、无愿、无相诸圣住中。佛缘人趣恶趣,住诸静虑等至诸天住中。佛缘非梵行法,住慈悲喜舍诸梵住中。是故说佛最胜自体住。如是天住、梵住、圣住的结合,恰正是无住涅槃相,故名住甚深。
“佛一切处,亦不行一处,于一切身现,非六根所行。”
此颂显自体甚深。初句显佛后得智,遍缘一切有为无为,有漏无漏一切诸法;次句显佛根本智言忘虑绝,不行一处;后二句显佛三身皆以无漏智指导下所行,非如凡愚但依六根而行。
“烦恼伏不灭,如毒咒所害,留惑至惑尽,证佛一切智。”
此颂显断烦恼甚深。菩萨修行但伏烦恼现行,而不灭其随眠,如以咒伏病毒之现行,而不尽灭毒之自体。为什么这样?以菩萨大悲留惑度生,至成佛时方尽一切烦恼习气,必须这样才能成就如来一切智智。
“烦恼成觉分,生死为涅槃,具大方便故,诸佛不思议。”
此颂显不可思议甚深。烦恼生死皆属有为法,其相虽属染属苦,而皆由自心随业力所现之影相,无实自体,菩萨以大方便智慧,观烦恼性空,即生无漏智慧,观生死性空,即证自性涅槃。故佛典常云:“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其中妙义无穷,故是甚深。
“应知如是所说甚深有十二种”一段,总结前文十二种甚深义,不释自相。
九、诸佛法身伟大殊胜,学人应如何思念法身伟大殊胜,从而努力勤修正道,以期成就佛果,证得法身呢?论文对此说有七种念:1、念佛神通广大,极为自在;于中有一问题,诸佛有大自在,为何不能以神通力使诸有情不自勤修正道,而自然成佛呢?为释此疑,特以一颂显有四点原故,诸佛不能以神通力使有情不用功力自然成佛。①由烦恼、业力、果报三障于一时间障未渐净,非是法器,佛不能度;②有一类有情,不具佛种性,无成佛因;③由多生串习某染污业,由同类因引等流果,佛不能改转其造作;④由决定异熟业,感决定异熟果,佛不能转其定业定报。有此四因,凡愚成佛者必须自身努力修学为主,诸佛圣者只能作助缘,不能作主因,故佛于众生成佛问题上,无大自在。2、应思念如来法身是以常住不变真如为体。3、应思念如来全离烦恼所知二障缠缚,纯洁无罪;4、应思念如来不由功力,而自然造作无边佛事;5、应思念如来有大富乐,具备众宝庄严清净佛土;6、应思念如来变化身度生处世,不为世法所染的最极清净;7、应思念如来长期度生,能成熟无边有情的雄伟事业。次有二颂总结以上七念,颂中“属自心”,指自在圆满;“具常住”指常住圆满;“清净”指最胜无罪圆满;“无功用”指无功用圆满;“能施有情大法乐”指受大富乐圆满;“遍行无依止”指离诸染污圆满;“平等利多生”指能成大事圆满。如是七念诸学佛者当常对如来法身时时生起,自能勤修六度,广种净因,而成大觉。
“复次,诸佛清净佛土相云何应知”一段,显如来佛土最极严净,有十八圆满:1、薄伽梵,住最胜光曜七宝庄严放大光明普照一切无边世界(显色圆满);2、无量方所妙饰间列(形色圆满);3、周圆无际,其量难测(分量圆满);4、超过三界所行之处(方所圆满);5、胜出世间善根所起(因圆满);6、最极自在净识为相(果圆满);7、如来所都(主圆满);8、诸大菩萨众所云集(辅翼圆满);9、无量天龙、药叉、健达缚、阿素洛、揭路荼、紧捺洛、牟呼洛伽、人非人等常所翼从(眷属圆满);10、广大法味喜乐所持(任持圆满);11、现作众生一切义利(事业圆满);12、除一切烦恼缠垢(摄益圆满);13、远离众魔(无畏圆满);14、过诸庄严,如来庄严之所依处(住处圆满);15、大念慧行以为游路(路圆满);16、大止妙观以为所乘(乘圆满);17、大空、无相、无愿、解脱为所如门(门圆满);18、无量功德,众所庄严,大宝华王所建立大宫殿中(依持圆满)。
身为正报,土为依报,有身必有土,故上言清净佛身,此言清净佛土。如来法报二身融合为一的佛身所依的净土至极微妙,远离言说分别,唯佛与佛乃能互知互见。他受用身度圣位菩萨,其所依净土亦极微妙,然可知见。此论所引净土相,即指上述具十八圆满的他受用净土而言。佛与诸大菩萨居此净土,一向净妙、安乐、无罪、自在,故亦是佛之净土。
十、佛身作业。此论说如来法界(法身)于一切时能作五业:1、救济有情盲、聋、狂等灾横为业;2、拔济恶趣,令出不善趣,生诸善趣为业;3、拔济非方便行的外道,令舍邪行,归趣正行为业;4、救济有萨迦耶见的凡夫有情,令其破我执、断烦恼得出离为业;5、救济不定种性的二乘人,令其舍小转大,修菩萨行为业。如是五业,诸佛平等,不同凡夫,由五因故,其所作业皆有差异,为显此义,特说一颂。颂中所说:1、因别:凡夫因异熟因各别,或生人天善趣,或生三涂恶趣,其所作业各别;2、依别:依谓身体,众生随身形不同,其作业亦异;3、事别:世间商贾工艺农作种种事别,故业有异;4、性别:性谓意趣,由志愿不同,故业有异;5、行别:行谓功用,由所作功用勤惰多少巧拙不同,而业有异。诸佛无此五因,故所作业一切平等。
十一、明诸佛。诸佛义理,至极博大精深,又极微妙,其中奥蕴必须说明,故此论特从七方面加以说明:
1、佛说一乘奥义,论以二颂说明,初颂言如来为引摄不定种性的二乘人,令其舍小转大,同时又任持大乘人中具不定种性者,畏佛道难成,生退堕想,为救菩萨生退堕想者,说法是一乘,令其信心坚固无退,总之佛说一乘法,为对治不定种性而特作是论。二颂中以八因说法是一乘:①法等:法性真如,大小三乘平等共俱;②无我等:谓三乘有情皆具无我;③解脱等:无论大乘小乘同断烦恼证得解脱;④性不同:由不定种性声闻、独觉终当舍于二乘,得成佛果;⑤因⑥因得二意乐,其一为摄取平等意乐:诸佛摄取有情以为一体;其二为法性平等意乐:小乘大乘皆具平等法性;⑦化因:诸佛为度小乘人亦化现声闻独觉同类相引;⑧究竟:佛乘最为究竟,依究竟义故说一乘。佛说一乘法之理,除上述二颂义外,还有最根本的一理,主要是人生宇宙的绝对真理只有一个,就是唯识。如来特依唯识性,也就是一真法界,说法是一乘,因为真理只有一,体现真理的正道也只有一。佛法是改造人生宇宙,实现最高理想的正道,故法只有一乘,也就是大乘一实相印。
2、成佛有多,颂云:
“一界中无二,同时无量圆,次第转非理,故成有多佛。”
于一大千世界中,在一定时间内,唯一如来主教,故佛是一;可是有无量菩萨同时发心、同时修行、同时资粮圆满,故虽一佛身现正等觉,而实有无量诸佛共同示现一身布教度生,故外表上见是一佛,而实质上是多佛集中示现一身。有人说:既是多佛,何故不先后次第现正等觉,而于一时集中一身,示成佛相?答言:次第转非理。因有多菩萨发心修行,圆满佛果,彼此同时,理不应有先后次第示成佛相,所以说成佛有多。
3、诸佛毕…
《摄大乘论释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