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攝大乘論釋義▪P2

  ..續本文上一頁。何以故?生惡趣有情,于五取蘊常生厭逆,故執五取蘊爲阿賴耶,其理不成;色界四禅但有舍受,遠離喜樂,若執樂受爲阿賴耶,其理不成;于正法中信解無我者,恒有厭逆薩迦耶見,于中執藏,亦不應理。以賴耶識爲我是七識所執,非前六識境,故爲“內我性攝”。生惡趣中,其有情常求離苦,但常有內我隨縛,不肯求離;生四禅天,常厭喜樂,仍有七識執藏的內我隨縛;信解正法資糧、加行二位學法者,深厭我見,但仍有七識執藏的內我隨縛。若安立阿賴耶識名阿賴耶,無此諸過,故爲最勝。

  次顯阿賴耶識相。其相有叁:依熏習義顯彼自相;依賴耶識持種,能生種種雜染品法,以爲此識因相;依一切雜染品法熏習阿賴耶識,賴耶識方得有種可持,而爲賴耶識,是爲賴耶果相。

  什麼是熏習?能熏、所熏,同時相應,和合而轉,能熏的氣分積于所熏法中,成爲習氣,亦即種子,有再生能生法的潛能,是爲熏習。此如苣蕂(胡麻),苣蕂與花香同時俱轉,和合相應,花香熏習苣蕂,其習氣存于苣蕂根部,能使苣蕂再生諸香。貪、嗔煩惱熏習賴耶,賴耶攝持其習氣,能複生貪、嗔煩惱等。修出離行者,多聞熏習、如理作意,其聞思氣分熏習賴耶,成爲習氣,能生淨法,是爲此中熏習義。阿賴耶識與其所持種子爲一爲異?應言非一非異。

  善惡染淨同熏賴耶,爲什麼習氣不相混淆?此論以染花紋布卷爲喻。現亦可以服藥爲喻,醫師處方,一般有多種藥,病人服之,藥性各有所屬,功能各異,毫不混淆,例此亦可證明阿賴耶識受善惡染淨諸法熏習,而其種各別,互不相混,亦複如是。

  次顯賴耶有二緣起:一、分別自性緣起,亦名因緣緣起,即指心、心所、色等諸法,熏習賴耶,成名言習氣;複由名言習氣爲因緣,能生心、心所、色等諸法自性。而、分別愛非愛趣緣起,亦名業感緣起,或名增上緣緣起。即一般所說無明緣行、乃至生緣老死等十二緣起。善業招樂果,可愛;惡業招苦果,謂非愛,此指生人天善趣和生叁塗惡趣的異熟果而言。一般外道由不通達賴耶識的自性緣起,便生種種邪見謬論,如印度數論執有自性或勝性變生大等廿叁谛,五唯、五大、十一根;如尼犍子執前生所作罪業,生起今生苦果,須盡量修苦行,以求出離;又如婆羅門執由大自在天能變能化,創生天地萬物;更如勝論執有實我(梵天和人我爲作者生起萬物);它如一般常人往往計執一切事物皆是自然而有,無因無緣,即是無因論者,對于一般人不達賴耶愛非愛緣起,妄執有我爲作者,我爲受者,起種種謬執,如生盲摸象,摸鼻執爲犁柄;摸牙執爲杵;摸耳執爲箕;摸足執爲臼;摸尾執爲帚;摸脊執爲山。如是一切妄執,皆由不達賴耶二緣起所起之邪見僻執。

  以下依阿賴耶識熏習及種子特點,說有五頌:

  一、外內不明了,于二唯世俗,勝義諸種子,當知有六種。(此頌上二句言種有內外,外種如谷麥等,爲世俗有,內種指賴耶識中種,爲勝義有。不明了者,一般人但知世俗之種,于勝義種全無所知。下二句總言內種特點有六。)

  二、刹那滅俱有,恒隨轉應知,決定待衆緣,唯能引自果。(此顯種子義有六種:1、刹那滅:種子時時生滅不停,也就是內種是一種潛化的能量,不斷運動轉化,無有絲毫停頓;2、果俱有:指內種生果,因果同時,非因滅後,乃有果生,因因既滅,則無生果的能力了;3、恒隨轉:言種子寄存于阿賴耶識中,恒常隨賴耶識轉動不失;4、性決定:言內種染種生染法,淨種生淨法,善種生善法,惡種生惡法,其性決定,互不混淆;5、待衆緣:種子生起現行不能單獨起用,一定要衆緣和合乃能生果,如眼識種生眼識必待九緣,耳識種生耳識必待八緣,乃至第七識生必待五緣,賴耶識種生必待四緣,因緣和合,根據與條件相配,乃能生法,是必然的規律;6、引自果:言內種生果,是各自相引,眼識種只能生眼識,耳識種只能生耳識,現行耳識只能熏耳識自種,余識于法之生,例此可知。此與性決定不同者,彼言寬泛,此言精細。)

  叁、堅無記可熏,與能熏相應,所熏非異此,是爲熏習相。(此頌顯示阿賴耶識爲所熏,具四特點:1、堅住性:謂阿賴耶識恒常一類無覆無記性,前後相似相續而轉;2、無記性:其性無記,能受善惡法熏,能受染法熏,也能受淨法熏,以性不相違故;3、可熏性:言阿賴耶識沒有我法執著,體常顯露,故能受熏;4、與能熏共和合性:能熏所熏同時同處,和合無乖,故能受熏。此是阿賴耶識能受熏之由。本論但從賴耶識上講,僅談及所熏四義,理實轉識爲能熏,亦具四義:1、有生滅:指有爲法刹那生滅,運動不停,乃是能熏,若無爲法湛然常寂,如淨虛空,常無動作,絕非能熏;2、有勝用:指自利利他的善法,與自害害他的惡法,勢力強盛,故是能熏,若無記法,勢力羸劣,即非能熏;3、有增減:善法雖是能熏,但于未圓滿時,有增有減,故是能熏,若佛果上,圓滿無缺,不增不減,即非能熏;4、與所熏共和合性:能熏所熏同時同處,不即不離,方成熏習。賴耶與轉識,各具四義,相應無乖,故有熏習,能成習氣。)

  四、六識無相應,叁差別相違,二念不俱有,類例余成失。(此頌言前六識不具所熏四特點,故言不相應。前六識有善、惡、無記叁性,與能熏之法,其性相違,因所熏是善,便與惡法不相應,不能受惡法熏,所熏是惡,與善法不相應,即不能受善法熏。“二念不俱有”者,前六識自類前後二念不同時,故自類不能相熏。其余諸法自類相熏,皆成過失,與六識同例。)

  五、此外內種子,能生引應知,枯喪由能引,任運後滅故。(此頌顯內外種,皆有生因、引因二類。因初生果,是生因力;生後發展,茁壯成長,乃至成熟,是引因用。且如谷麥等外種放泥土中,隨即發芽,是生因用;芽生之後,長藤發葉,放花結實,乃至枯萎死滅,是引因用。故此頌末句言“枯喪由能引,任運後滅故”。)

  爲顯內種非如外種,複說二頌:

  一、“外或無熏習,非內種應知,聞等熏習無,果生非道理。”此頌上二句顯外種或有熏習或無熏習,非如內種定有熏習,是內外種最根本的差別。外種有熏習如苣蕂,無熏習如谷麥。頌下二句顯內種定由熏習所生,以學習文化知識言,不通過聽聞思維,而能使文化知識積累增長,決無是處,由此可見,內種定有熏習。

  二、“作不作失得,過故成相違。外種內爲緣,由依彼熏習。”頌意若有人言不作某業,而得某果,或作了某業,而失去某果,遂成無因斷滅過失,皆是不達內種定有熏習,而業果絲毫不爽所致。故內種定有熏習,有熏習作了某因,必得某果。頌下二句言外種非實是種,因彼是由有熏習的內種爲緣,然後乃有外種産生。因谷麥等種皆是四大造色現行和合隨業感生,故外種非實種子,唯世俗許有,而內種定由熏習所成,理最微妙,事最真實,故稱勝義有。

  爲顯異熟果識,爲緣變生自體(異熟總報)及前六識受用器界所産生的色、聲、香、味、觸、法六塵境界(異熟生別報),複引《辯中邊論》頌雲:

  一則名緣識,第二名受者,此中能受用,分別推心法。

  頌中“一則名緣識”系指異熟識爲因緣,內變根身爲正報、外變器界爲依報的色法,此中緣識指異熟。“第二名受者”指前六識主持根身受用衣食住行等生活爲異熟生。“此中能受用”指受蘊。“分別推心法”中,“分別”謂想蘊,“推”謂行蘊,“心法”謂識蘊,此頌總言因有異熟果識時才有異熟和異熟生兩相結合的異熟果,十二緣起中“識緣名色”即是此義。

  賴耶識與轉識、心、心所、色等諸法,通過熏習,便有互爲因果的關系,以故《阿毗達磨大乘經》頌雲:“諸法于識藏,識于法亦爾,更互爲果性,亦常爲因性。”轉識心、心所、色等諸法熏習阿賴耶識,其習氣存積于賴耶識中,而有以持種爲性的賴耶識,由是心、心所、色等諸法爲因,而持種的賴耶識爲果,是之謂“諸法于識藏”。賴耶識積集諸法種子,遇緣複生起心、心所、色等的現行,由是賴耶識爲因,而現行的心、心所、色法爲果,是之謂“識于法亦爾”。如是因果展轉往複,前前無始,後後無終,是之謂“更互爲果性,亦常爲因性”。

  總結阿賴耶識所有諸相,能熏所熏共和合性的熏習義,是爲賴耶的自相。賴耶與轉識通過熏習常常更互爲因,更互爲果,是爲賴耶的因相與果相。如是叁相屬賴耶的自性緣起。在熏習中,前六識造或善或惡的業力熏習成種,變生人天善趣的可愛果,或叁塗的不可愛果。業報展轉相續,而有前前無始、後後無終的異熟果,這就是賴耶識所屬的業感緣起。因緣緣起是生起萬法的親因,業感緣起是生起萬法的助緣,有此賴耶種子上的內因內緣,是生起萬法的根本,也就是形成人生宇宙的根本,故賴耶識有“根本識”之稱。然複當知,在業感緣起的過程中還有能受用的轉識(異熟生)和被受用的賴耶所變根身正報、器界依報的關系,由斯引生出轉識在生活上受用異熟苦樂的緣起。如上緣起總括八識。

  八識之中無論何識,其生皆以各各自種爲因緣作爲生起的內在根據,還需待其自類前念無間開導自類後念爲等無間緣,緣慮了別其所應了別的境界爲所緣緣,還需待其它多種有關助力爲增上緣,故諸識緣生如果不談其內在根據的因緣,則可說待叁緣,若將其本有的根據與其所待叁緣合論則爲四緣。

  以上各節談阿賴耶識相竟。

  第叁顯阿賴耶識決定是有一大段,于中有叁小段:一、若無阿賴耶識即無雜染法。此一段內有叁部分義:1、若無阿賴耶識即無煩惱雜染;2、若無阿賴耶識,即無業雜染;3、若無阿賴耶識,則無生雜染。二、若無阿賴耶識,即無清淨善法。此段中有二部分義:1、若無阿賴耶識,即無修色界、無色界禅定的世間離欲道;2、若無阿賴耶識,即無出世離欲…

《攝大乘論釋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