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大乘论释义
佛灭度后九百年间,北印度有二大士造论弘扬唯识。其一为阿僧迦,华言无著;其一名婆薮盘豆,华言天亲,又名世亲。此二大士,北印度富娄沙富罗,华言丈夫国人,婆罗门族,其父为国师,姓矫尸迦,生三子同名婆薮盘豆,虽同一名,复有别号,长曰阿僧迦,此云无著,季子别名持跋婆,华言母儿,兄弟皆有别号,故次子但云婆薮盘豆。无著与世亲是同胞兄弟,亦属师生关系。
无著弘扬唯识,主要是造《摄大乘论》,显扬唯识的教、理、行、果。世亲作释,细阐唯识妙义。并陆续造《二十唯识论》,破外道小乘的邪执,以维护唯识了义;造《三十唯识颂》以成立唯识的正理。继起者有德慧、安慧、亲胜、难陀、火辩、净月、护法、胜友、胜子、智月十大论师著书立说,宗了义经及无著、世亲之学,弘扬唯识,而中道了义之唯识法相学,如日中天地光昭五印。玄奘法师西游印度,深究瑜伽唯识,归至长安,将其学授以窥基;基师将十大论师的著述,糅集成书,以释《唯识三十颂》,广显唯识妙理,名《成唯识论》。由是无著、世亲宗了义经及瑜伽学所倡导之唯识了义得以流行于中华胜地。
摄大乘论者:“摄”是总持义,大乘与小乘佛法有严格区分:小乘但求自度,虽是佛法中的一部分,而愿小、力小、行小、果小;大乘佛法自觉觉他,广度无边众生,愿大、力大、行大、果大,故称大乘。大乘佛法汪洋浩瀚,深广无边,总持其中纲要:《阿毗达磨大乘经》十种殊胜建立大乘纲领,总有十分:1、依所知依殊胜殊胜语,立阿赖耶识名相业用;2、依所知相殊胜殊胜语立遍计、依他、圆成三自性;3、依入所知相殊胜殊胜语立唯识性;(以上三分属大乘境。)4、依彼入因果殊胜殊胜语显布施、持戒、安忍、精进、禅定、般若六波罗蜜;5、依彼入因果修差别殊胜殊胜语立菩萨极喜、离垢、发光、焰慧、极难胜、现前、远行、不动、善慧、法云十地;6、依增上戒殊胜殊胜语立菩萨律仪、摄善法、饶益有情的戒学;7、依增上心殊胜殊胜语立加行、根本、后得三无分别智的大乘慧学。(以上五分显大乘行)9、依彼果断殊胜殊胜语立大乘无住涅槃;10、依彼果智殊胜殊胜语立大乘法、报、化三佛身。(以上二分属大乘果。)
大乘法门虽深广无限,而此《摄论》所说十处殊胜,建立如上所说十门要义,包括无余,故特名《摄大乘论》。
一、总标纲要分
总标纲要分有三段大义:1、标十殊胜殊胜语以显大乘境、行、果之正确之伟大的具体内容;2、次显大乘十殊胜殊胜语真是佛说,以破小乘所说达成非佛说的谬论;3、最后一段显十殊胜殊胜语的次第是随资粮、加行、见道、修道、究竟五位的先后次第建立。
此分是《摄大乘论》的序言,它根据《阿毗达磨大乘经》十殊胜语立阿赖耶识等大乘十要,甚似此论目录。同时引《阿毗达磨大乘经》所说大乘十殊胜,有力地破斥了当时小乘毁谤大乘所说“大乘非佛说”的诳言。
“阿毗达磨”具有四义:1、对法,此经阐明诸谛、解脱门、菩提分法,对向无上大涅槃法;2、数法,此经数数宣说无量差别法门;3、伏法,此经所说义理殊胜,能降伏他论余宗;4、通法,能通释如来所说契经、调伏、本母三藏。佛经中对论藏一般名“阿毗达磨”。
此分二颂应连成一气解释:所知依(阿赖耶识)及所知相(三自性),彼入(唯识性)、因果(六度)、彼修异(十地),三学(戒、定、慧)、彼果断(涅槃)及智(三身),最上乘摄是殊胜。(此显大乘真是佛说,诸小乘人所说大乘非佛说,全是无稽的谬论。)
二、所知依分
此分诠阿赖耶识,其中有四大段:1、释阿赖耶识异门(异名);2、显阿赖耶识相;3、依正理显阿赖耶识决定是有;4、显阿赖耶识所有差别。
薄伽梵:如来之异名,谓破天、死、烦恼、诸蕴四魔。
伽他:“颂”字的梵语。
《阿毗达磨大乘经》颂云:“无始时来界(界是因义,即种子的别名,种子即是一切事物的潜能。阿赖耶识即种子识,是无始本有),一切法等依(此种子识是有为无为染净诸法所依的根本)。即此有诸趣,及涅槃证得(因有此种子识,才有六道的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的世间法和出世间的涅槃法)。”
“由摄藏诸法,一切种子识(由于此识能摄藏一切诸法的种子),故名阿赖耶(所以种子识名阿赖耶,阿赖耶即含藏义),胜者我开示(超过二乘的大乘人名胜者,此阿赖耶识是佛对大乘人所开示的殊胜正法,而不是对凡夫二乘所应讲的法)。”
阿笈摩义为传来,此阿赖耶识是三世诸佛展转传来的殊胜法,阿赖耶识名藏识,藏有能藏、所藏、我爱执藏三义,故名阿赖耶识。
三世诸佛展转传来的《解深密经》颂云:“阿陀那识甚深细,一切种子如瀑流,(阿陀那义为执持,阿赖耶识执持根身、种子,故名阿陀那。此识所执持的诸法种子,是一切法的潜能,不断运动转化,有如江海,洪波巨浪的滚滚奔流。)我于凡愚不开演,恐彼分别执为我。(佛对凡夫、二乘不说此阿赖耶识,主要是恐怕凡愚听了在其第七识执赖耶的俱生我执外,更起第六识执赖耶的分别我执。)
《解深密经·心意识相品》说:“阿赖耶识亦名为心。”心是集积和集起义。一切诸法的种子集中地存积在阿赖耶识里,阿赖耶识集积诸法种子,遇缘即能生起诸法现行,据此之义所以阿赖耶识又名为心。
世尊常说:“心意识三”,如《解深密经》、《厚严经》等均有明文,心如前解,意义怎样?意有二义:1、依等无间缘,说无间灭意;此意是过去义。2、依第七末那识说染污意;此意是思量义,恒审思量执赖耶为我,故第八识中常以第七识为意。
染污意决定是有,其理有如下六种:
1、因有染污意,才有恒行不共无明。若无染污意,“恒审思量我相随”的不共无明,能令有情日夜昏迷的烦恼和事即不得有,成大过失。无明有三: ① 意识中与贪、嗔、慢等六根本烦恼和中随烦恼、大随烦恼共起的相应无明。②意识中有独立与忿、恨等十小随烦恼相应的独行不共无明。③在末那识染污意中常有不明真理执第八识为我的恒行不共无明。独行不共是独与小随烦恼行相猛烈的忿等相应,而不与其它烦恼相应,故名独行;末那识中恒有一种与我见、我慢、我爱诸烦恼同起,而不与意识中诸烦恼同起,故名恒行不共。
2、若无染污意,则前六识中眼等五识皆有所依的根,而第六识就会没有与五识相同所依的根,因染污意是第六意识的根,若无染污意,则意识无根可依,而五同法不能成立,成大过失。
3、佛常说末那识恒常思量第八识为我,故执第八识为我的意,训释为思量;若无染污意,则思量为义的训释词不应有,成大过失。
4、无想定是外道所修,灭前六识,故言无想;灭尽定是圣者所修,灭第七识转识灭尽,故名灭尽定。若无染污意,则无想定与灭尽定无有差别,成大过失。
5、外道修无想定,后生无想天,一期生中,虽无前六识,而有第七识,起俱生我执,不得清净;若无染污意的第七识,则生无想天应成清净解脱,而实不如是,故无染污意,成大过失。
6、染污意若无,一切异生在其前六识起善、无记心时,即无恒行无明执我,而应生清净心,得出离解脱;然而,一切异生起善、无记心时,意识虽无烦恼,暂时清净,而常有第七末那识执第八识为我,不得清净解脱。据此事实,可见无染污意,成大过失。
为显此六理,说四重颂:一颂言若无染污意恒行不共无明,与五识同法的意根和思量为意的训释词,三皆无有;二颂言若无染污意,则生无想天应无我执,成大过失;三颂言若无染污意,则无恒行不共无明,与五同法二,同时也应无训释词和无想定与灭尽定的差别,生无想天无有我执的三,便与教理相违;四颂言,若无染污意,一切异生第六意识起善、无记心时,应无俱生我执,而得出离。
由上六理,可见末那识染污意决定是有。
此染污意以有覆无记为性,常与我痴、我见、我慢、我爱相应。三界众生皆依此识恒常执我而昏迷沉沦。
赖耶识与第七染污意及无间灭意,如是三者,既各有体,又以阿赖耶识为其所依。无间灭意即是六转识。学者当知心意识之名于八识中,既个有专称,赖耶名心,末那名意,前六识名识;同时此三亦是八识的通称,赖耶识亦可名意及识,前六识及末那识亦可名心。
如来于大乘经中多处宣说阿赖耶识,亦于小乘经中间有密意,显示阿赖耶识:《增壹阿含经》中说世间众生爱、乐、欣、喜阿赖耶;大众部经中,说赖耶为根本识;化地部经中,说此为穷生死蕴。穷生死义谓成佛入金刚喻定,永断生死流转,在未成佛入金刚喻定长期过程中,只有阿赖耶识恒随有情一类相续境智而转,有成佛入金刚喻定时,才舍阿赖耶识转得大圆境智,阿赖耶识名“穷生死蕴”。
总结阿赖耶识所有异名有:所知依、阿赖耶识、阿陀那识、心、根本识、穷生死蕴等种种异名。然复当知,余处复说此识名异熟识、藏识海等。此外,我个人最近对阿赖耶识下了一个定义,说明此识是“宇宙万有能量不断运动转化、无限推陈出新的总根据地。”亦可以此定义作为阿赖耶识现代化的新名。
以上显阿赖耶识的异门竟。
为破小乘异执,诸小乘人执心意识文异意一,此说非理。识意二者,由上证知,其义各别;心与意其义亦异,理显易知。
另有一类小乘,为救自宗,常谓五取蕴为阿赖耶;贪俱乐受为阿赖耶;萨迦耶见为阿赖耶。如是诸执,皆不如理,以彼诸说皆不明达阿赖耶究为何法,是愚痴见,故不可从。其中必须以如前所讲阿赖耶识为阿赖耶,方可恰到好处…
《摄大乘论释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