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别,故颂言:“应知一切法,本性无分别。”本性云者,即是法尔如是不可分别,既然诸法法尔如是,不可分别,当然人们要得见真,就必须与其本性契合,同样也要来一个一丝不挂、一尘不染地清净无相如如相应,丝毫无有分别。这就是根本无分别智所以为无分别之由,及得名之故,故颂云:“所分别无故,无分别智无。”
“此中加行无分别智有三种:谓因缘、引发、数习生差别故。”
加行无分别智生起有三原因:1、以本具大乘菩提种性为因,遇善友及正法为其增上缘,因缘和合乃得生起加行无分别智;2、由过去生中修习善根之所引发而生;3、由今生依暖、顶、忍、世第一法,数数修习而内得生。
“根本无分别智亦有三种:谓喜足、无颠倒、无戏论无分别差别故。”
王恩洋先生引世亲释云:“应知世间亦有喜足无分别智,谓诸有情至第一有见为涅槃,便生喜足,作是念言,过此更无所应至处,故名喜足无分别智。无颠倒无分别者,谓声闻等,应知彼等通达真如得无常等四无倒智,无常等四颠倒分别,名无颠倒无分别智。无戏论无分别者,谓诸菩萨,应知菩萨于一切法乃至菩提皆无戏论,应知此智所证真如,过名言路超世智境,由是名不能宣说,诸世间智不能了知。”根本无分别智虽说三种,应知前二皆是假说,菩萨实智唯后一种。
“后得无分别智有五种:谓通达、随念、安立、和合、如意思择差别故。”
王恩洋先生释云:“此后得智由作用别,说有五种:1、通达思择,从根本智出,审谛思择已能通达真如理故。2、随念思择,从彼出已,随念已得证如智故。当知通达思择,应是法智。随念思择,即类智也。3、安立思择,从是已后,以诸名言安立谛理,为他宣说所证境故。所证真境性离言故,古为他说名为安立。4、和合思择,由根本智出,为更修证此真法界,和合诸法总观皆同此法性故,所谓无性,即总缘智。由此智故,进趣转依。或转依已,重起此智。5、如意思择,此即神通智,由于境界如意转变成金等故,为得如意故起思择。是为三智种类差别。
“复有多颂成立如是无分别智”至“当知无有义,由此亦无识。”
此中第一颂显鬼、旁生、人、天同见一法,随业识不同,所见境相有异,由此说明唯识无境。第二颂显人们回忆往事和夜梦境,境本实无,而由心现,亦证明唯识无境。第三颂显凡夫执境实有,圣者达境实空,若境是真实,则凡夫执境实有,应成无颠倒智,而证佛果,菩萨达境实空,应成颠倒,不证佛果。然实不如是,由此证明唯识无境,其理真实。第四颂显得自在菩萨和得禅定者,以神通力,对地、水、火、风等随心转变,无不自在,故知唯识无境。第五颂显得简择智菩萨和得定者,随心作意,起某某境,而境随生,分明现前,亦可证明境由识变,唯识无境。第六颂上半显得无分别智,一切境界皆不现前,说明境由心灭,本无实境。下半颂说明一切诸境皆随识变,故境不可得,而能变境之识既是能缘识,同时亦是所缘境,故境不可得,识亦是境,亦不可得,故心境俱空,皆不可分别。《辩中边论》颂云:“依识有所得,境无所得生;依境无所得,识无所得生。”《成唯识论》云:“若执唯识真实有者,如执外境,亦是法执。”二论皆显一切诸法无论境与识皆由内因缘之所变现,如幻非真,本性离言,不可分别,既所缘境,皆离言说分别,当然能缘其智亦应随之不可分别而无分别。此中六颂即随前前多颂成立无分别智之所以然,同时亦说明必须有无分别智乃能如实通达唯识性相。
“般若波罗蜜多与无分别智无有差别”至“远离不顾有情利益安乐住无余依涅槃界处故。”
此段显无分别智即六度中般若波罗蜜多。如何知然?特引圣言为正。如经言:菩萨安住般若波罗蜜多,非处相应,能于所余波罗蜜多修习圆满故。非处相应者,菩萨无分别智,不与如下五处相应:1、菩萨般若远离我法执著,故不与外道以我执为中心起邪恶慧,是名远离外道我执处。2、菩萨无分别智能所双遣,言思俱泯,故不有未见真如菩萨依名言分析诸法相等,是为远离未见真如菩萨分别处。3、菩萨无分别智,所缘境界即无住涅槃,不尽有为,不住无为,是为远离生死涅槃二边处。4、小乘但破人我执,断烦恼障,不进破法执,断所知障;菩萨修无分别智, ,双破我法二执,双断烦恼、所知二障,是为远离唯断烦恼障生喜足处。5、小乘无大悲心,恒常安住无余依涅槃,而不拔济一切有情。菩萨修无分别智,不住无余依涅槃,而常兴无缘大慈,运同体大悲,广度无边有情,是为远离不顾有情利益安乐住无余依涅槃界处。菩萨所得无分别智远离如上五处,以于我执、名相、染净、有空都无分别,由不分别,都无所住,由无所住,真到彼岸。故知无分别智能使施、戒、忍、精进、静虑诸波罗蜜多圆满,而真是般若波罗蜜多。
“声闻等智与菩萨智有何差别?”至“世出世满中,说此最高远。”
此段显菩萨般若慧有五相殊胜,超越声闻、独觉所有智慧,是大乘般若与小乘般若的差别。五相殊胜者:1、小乘于蕴、处、界等法,取相分别,菩萨于蕴、处、界等法离名绝相,无有分别。2、菩萨无分别智能全面通达真如,入一切种所知境界,普为度脱一切有情,非如声闻所证所为,但有少分。3、菩萨安住无住大涅槃,非如声闻等,但住无余依涅槃,无大自在。4、菩萨入无余依涅槃,有身有智,非如声闻等入无余依涅槃,身智俱无。5、声闻独觉所证道果有上有容,菩萨无分别智圆满,所证道果,无上无容。最后一颂总显菩萨般若若具如上五种殊胜,无论在世间或出世间都最极高远,无与伦比。
“若诸菩萨成就如是增上尸罗”至“现有诸有情,不感菩萨施。”
此最后一段解释疑难,既然菩萨具增上尸罗(戒),有饶益有情部分;增上质多(定)发大神通,成办有情无量利益;增上般若(慧)不住生死,不住涅槃,利济有情穷未来际,为什么不令有情得大财位,而常见有彼彼人家贫贱穷困呢?答有五因:1、贫贱有情,尤其先悭吝不施所招,因果所定,法尔如是。2、见诸有情贫贱艰苦,往往生厌离想,造诸善业,若施财位,反令放逸,障生善法。3、见诸有情贫贱困厄,能感觉人生是苦,生厌离想,勤求出离,若施财位,反令其耽著五欲,不求出离。4、见诸有情若施财位,反令其助生烦恼,积集不善法因。5、见诸有情不得财位,无力扰恼有情,若得财位,有力作恶,每多行扰恼其他有情的罪恶事。最后一颂,言由上述所举五种原因,故见有诸贫困有情不得菩萨施与财位。
以上释增上慧学分竟。
十、彼果断分
“彼”字指菩萨修增上戒、心、慧三学,依三学所修正行,是为成佛之因。有此殊胜正因,必得与之相应殊胜正果。此果有二:1、由断烦恼、所知二障,所显的诸法真空本性,即是涅槃;2、由转八识成四智,由四智证法、报、化三身,即是大菩提。涅槃即是无有生老病死诸苦,但有大自在、大解脱的殊胜常乐的生活境界。此有四种:1、自性涅槃,谓一切诸法,皆是内因缘力所现的影像,如梦非真,内身外器,均无实法可得,所以一切诸法本性清净,法尔解脱,故《解深密经》云:“一切诸法,从本以来,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2、有余依涅槃,谓声闻、独觉和如来,在证果一生中,破我执,断烦恼障,没有造新有漏业,不新感有漏异熟果,而前业所感有漏业报身(余依)犹在,即是有余依涅槃。3、无余依涅槃,谓声闻、独觉、如来在证果一生中,既断烦恼障,不造有漏业,不续感有漏果,而前业所感的有漏根身亦不存在,这时纯是一种寂灭境界,是为无余依涅槃。4、无住涅槃,此涅槃即是破我法二执,断烦恼所知二障,所显我法二空的真如,由大般若智慧知一切染净诸法皆是内心所现影像,故生即无生,死即无死,由是于有生有灭的有为法上实证无生无灭的无为法,从而不住涅槃,亦不住生死,唯有无所住而无不自在、无所住而无不解脱的妙乐境界,此分最后一颂所说“由是于生死,非舍非不舍;亦即于涅槃,非得非不得。”即是无住涅槃的写照。此四涅槃,凡夫有自性涅槃而不能证;二乘无学能证有余依、无余依二涅槃,亦证一分我空真如的自性涅槃;菩萨凡位但具自性涅槃,圣位能证自性涅槃和无住涅槃,而未彻底圆满;唯我佛如来,能圆证此四涅槃,但以无住涅槃为主。
“如是已说增上慧殊胜,彼果断殊胜云何可见?”至“对治起时,转舍杂染分,转得清净分。”
此段显示菩萨功行圆满,证得转依中的涅槃相。此涅槃即无住涅槃。菩萨大悲度生,故不舍生死;然由大智破我法执,故能断依他起上遍计所执杂染分,同时即证依他起上圆成实性清净分。转舍杂染,转得清净,故此涅槃,得名转依。但杂染是有漏染识所缘之境,清净是无漏净智所缘之境。所缘之境既得转依,能缘方面自然会转染心而为净智,成就菩提上的转依,此种转依与小乘不同,小乘但破我执,断烦恼障,只能转生死得涅槃,不能破法执,故不如大乘转识成智,得大菩提,故小乘所得转依,偏而不中,缺而不圆,不可与大乘转依同日而语。
“又此转依略有六种”至“于最胜生及三乘中种种调伏方便善巧安立所化诸有情故,是为功德。”
此段显示大乘涅槃方面的转依,有少分、满分的次第和大乘与小乘在这方面转依的差别。大乘人在资粮、加行二位,依闻思力进行修学,能伏一分杂染势力,增强一份清净势力,为顺趣见道打下有力基础,名损力益能转。从见道至修道位六地通达我法二空的真如本性,伏断烦恼、所知二障多分现行,及部分随眠,名通达转。从七地以加行力使无相观不断现起断细相现行障,证法无别真如。八地修无功用行,使无相观无间现行。九地修四无碍解,使度…
《摄大乘论释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