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別,故頌言:“應知一切法,本性無分別。”本性雲者,即是法爾如是不可分別,既然諸法法爾如是,不可分別,當然人們要得見真,就必須與其本性契合,同樣也要來一個一絲不挂、一塵不染地清淨無相如如相應,絲毫無有分別。這就是根本無分別智所以爲無分別之由,及得名之故,故頌雲:“所分別無故,無分別智無。”
“此中加行無分別智有叁種:謂因緣、引發、數習生差別故。”
加行無分別智生起有叁原因:1、以本具大乘菩提種性爲因,遇善友及正法爲其增上緣,因緣和合乃得生起加行無分別智;2、由過去生中修習善根之所引發而生;3、由今生依暖、頂、忍、世第一法,數數修習而內得生。
“根本無分別智亦有叁種:謂喜足、無顛倒、無戲論無分別差別故。”
王恩洋先生引世親釋雲:“應知世間亦有喜足無分別智,謂諸有情至第一有見爲涅槃,便生喜足,作是念言,過此更無所應至處,故名喜足無分別智。無顛倒無分別者,謂聲聞等,應知彼等通達真如得無常等四無倒智,無常等四顛倒分別,名無顛倒無分別智。無戲論無分別者,謂諸菩薩,應知菩薩于一切法乃至菩提皆無戲論,應知此智所證真如,過名言路超世智境,由是名不能宣說,諸世間智不能了知。”根本無分別智雖說叁種,應知前二皆是假說,菩薩實智唯後一種。
“後得無分別智有五種:謂通達、隨念、安立、和合、如意思擇差別故。”
王恩洋先生釋雲:“此後得智由作用別,說有五種:1、通達思擇,從根本智出,審谛思擇已能通達真如理故。2、隨念思擇,從彼出已,隨念已得證如智故。當知通達思擇,應是法智。隨念思擇,即類智也。3、安立思擇,從是已後,以諸名言安立谛理,爲他宣說所證境故。所證真境性離言故,古爲他說名爲安立。4、和合思擇,由根本智出,爲更修證此真法界,和合諸法總觀皆同此法性故,所謂無性,即總緣智。由此智故,進趣轉依。或轉依已,重起此智。5、如意思擇,此即神通智,由于境界如意轉變成金等故,爲得如意故起思擇。是爲叁智種類差別。
“複有多頌成立如是無分別智”至“當知無有義,由此亦無識。”
此中第一頌顯鬼、旁生、人、天同見一法,隨業識不同,所見境相有異,由此說明唯識無境。第二頌顯人們回憶往事和夜夢境,境本實無,而由心現,亦證明唯識無境。第叁頌顯凡夫執境實有,聖者達境實空,若境是真實,則凡夫執境實有,應成無顛倒智,而證佛果,菩薩達境實空,應成顛倒,不證佛果。然實不如是,由此證明唯識無境,其理真實。第四頌顯得自在菩薩和得禅定者,以神通力,對地、水、火、風等隨心轉變,無不自在,故知唯識無境。第五頌顯得簡擇智菩薩和得定者,隨心作意,起某某境,而境隨生,分明現前,亦可證明境由識變,唯識無境。第六頌上半顯得無分別智,一切境界皆不現前,說明境由心滅,本無實境。下半頌說明一切諸境皆隨識變,故境不可得,而能變境之識既是能緣識,同時亦是所緣境,故境不可得,識亦是境,亦不可得,故心境俱空,皆不可分別。《辯中邊論》頌雲:“依識有所得,境無所得生;依境無所得,識無所得生。”《成唯識論》雲:“若執唯識真實有者,如執外境,亦是法執。”二論皆顯一切諸法無論境與識皆由內因緣之所變現,如幻非真,本性離言,不可分別,既所緣境,皆離言說分別,當然能緣其智亦應隨之不可分別而無分別。此中六頌即隨前前多頌成立無分別智之所以然,同時亦說明必須有無分別智乃能如實通達唯識性相。
“般若波羅蜜多與無分別智無有差別”至“遠離不顧有情利益安樂住無余依涅槃界處故。”
此段顯無分別智即六度中般若波羅蜜多。如何知然?特引聖言爲正。如經言:菩薩安住般若波羅蜜多,非處相應,能于所余波羅蜜多修習圓滿故。非處相應者,菩薩無分別智,不與如下五處相應:1、菩薩般若遠離我法執著,故不與外道以我執爲中心起邪惡慧,是名遠離外道我執處。2、菩薩無分別智能所雙遣,言思俱泯,故不有未見真如菩薩依名言分析諸法相等,是爲遠離未見真如菩薩分別處。3、菩薩無分別智,所緣境界即無住涅槃,不盡有爲,不住無爲,是爲遠離生死涅槃二邊處。4、小乘但破人我執,斷煩惱障,不進破法執,斷所知障;菩薩修無分別智, ,雙破我法二執,雙斷煩惱、所知二障,是爲遠離唯斷煩惱障生喜足處。5、小乘無大悲心,恒常安住無余依涅槃,而不拔濟一切有情。菩薩修無分別智,不住無余依涅槃,而常興無緣大慈,運同體大悲,廣度無邊有情,是爲遠離不顧有情利益安樂住無余依涅槃界處。菩薩所得無分別智遠離如上五處,以于我執、名相、染淨、有空都無分別,由不分別,都無所住,由無所住,真到彼岸。故知無分別智能使施、戒、忍、精進、靜慮諸波羅蜜多圓滿,而真是般若波羅蜜多。
“聲聞等智與菩薩智有何差別?”至“世出世滿中,說此最高遠。”
此段顯菩薩般若慧有五相殊勝,超越聲聞、獨覺所有智慧,是大乘般若與小乘般若的差別。五相殊勝者:1、小乘于蘊、處、界等法,取相分別,菩薩于蘊、處、界等法離名絕相,無有分別。2、菩薩無分別智能全面通達真如,入一切種所知境界,普爲度脫一切有情,非如聲聞所證所爲,但有少分。3、菩薩安住無住大涅槃,非如聲聞等,但住無余依涅槃,無大自在。4、菩薩入無余依涅槃,有身有智,非如聲聞等入無余依涅槃,身智俱無。5、聲聞獨覺所證道果有上有容,菩薩無分別智圓滿,所證道果,無上無容。最後一頌總顯菩薩般若若具如上五種殊勝,無論在世間或出世間都最極高遠,無與倫比。
“若諸菩薩成就如是增上屍羅”至“現有諸有情,不感菩薩施。”
此最後一段解釋疑難,既然菩薩具增上屍羅(戒),有饒益有情部分;增上質多(定)發大神通,成辦有情無量利益;增上般若(慧)不住生死,不住涅槃,利濟有情窮未來際,爲什麼不令有情得大財位,而常見有彼彼人家貧賤窮困呢?答有五因:1、貧賤有情,尤其先悭吝不施所招,因果所定,法爾如是。2、見諸有情貧賤艱苦,往往生厭離想,造諸善業,若施財位,反令放逸,障生善法。3、見諸有情貧賤困厄,能感覺人生是苦,生厭離想,勤求出離,若施財位,反令其耽著五欲,不求出離。4、見諸有情若施財位,反令其助生煩惱,積集不善法因。5、見諸有情不得財位,無力擾惱有情,若得財位,有力作惡,每多行擾惱其他有情的罪惡事。最後一頌,言由上述所舉五種原因,故見有諸貧困有情不得菩薩施與財位。
以上釋增上慧學分竟。
十、彼果斷分
“彼”字指菩薩修增上戒、心、慧叁學,依叁學所修正行,是爲成佛之因。有此殊勝正因,必得與之相應殊勝正果。此果有二:1、由斷煩惱、所知二障,所顯的諸法真空本性,即是涅槃;2、由轉八識成四智,由四智證法、報、化叁身,即是大菩提。涅槃即是無有生老病死諸苦,但有大自在、大解脫的殊勝常樂的生活境界。此有四種:1、自性涅槃,謂一切諸法,皆是內因緣力所現的影像,如夢非真,內身外器,均無實法可得,所以一切諸法本性清淨,法爾解脫,故《解深密經》雲:“一切諸法,從本以來,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2、有余依涅槃,謂聲聞、獨覺和如來,在證果一生中,破我執,斷煩惱障,沒有造新有漏業,不新感有漏異熟果,而前業所感有漏業報身(余依)猶在,即是有余依涅槃。3、無余依涅槃,謂聲聞、獨覺、如來在證果一生中,既斷煩惱障,不造有漏業,不續感有漏果,而前業所感的有漏根身亦不存在,這時純是一種寂滅境界,是爲無余依涅槃。4、無住涅槃,此涅槃即是破我法二執,斷煩惱所知二障,所顯我法二空的真如,由大般若智慧知一切染淨諸法皆是內心所現影像,故生即無生,死即無死,由是于有生有滅的有爲法上實證無生無滅的無爲法,從而不住涅槃,亦不住生死,唯有無所住而無不自在、無所住而無不解脫的妙樂境界,此分最後一頌所說“由是于生死,非舍非不舍;亦即于涅槃,非得非不得。”即是無住涅槃的寫照。此四涅槃,凡夫有自性涅槃而不能證;二乘無學能證有余依、無余依二涅槃,亦證一分我空真如的自性涅槃;菩薩凡位但具自性涅槃,聖位能證自性涅槃和無住涅槃,而未徹底圓滿;唯我佛如來,能圓證此四涅槃,但以無住涅槃爲主。
“如是已說增上慧殊勝,彼果斷殊勝雲何可見?”至“對治起時,轉舍雜染分,轉得清淨分。”
此段顯示菩薩功行圓滿,證得轉依中的涅槃相。此涅槃即無住涅槃。菩薩大悲度生,故不舍生死;然由大智破我法執,故能斷依他起上遍計所執雜染分,同時即證依他起上圓成實性清淨分。轉舍雜染,轉得清淨,故此涅槃,得名轉依。但雜染是有漏染識所緣之境,清淨是無漏淨智所緣之境。所緣之境既得轉依,能緣方面自然會轉染心而爲淨智,成就菩提上的轉依,此種轉依與小乘不同,小乘但破我執,斷煩惱障,只能轉生死得涅槃,不能破法執,故不如大乘轉識成智,得大菩提,故小乘所得轉依,偏而不中,缺而不圓,不可與大乘轉依同日而語。
“又此轉依略有六種”至“于最勝生及叁乘中種種調伏方便善巧安立所化諸有情故,是爲功德。”
此段顯示大乘涅槃方面的轉依,有少分、滿分的次第和大乘與小乘在這方面轉依的差別。大乘人在資糧、加行二位,依聞思力進行修學,能伏一分雜染勢力,增強一份清淨勢力,爲順趣見道打下有力基礎,名損力益能轉。從見道至修道位六地通達我法二空的真如本性,伏斷煩惱、所知二障多分現行,及部分隨眠,名通達轉。從七地以加行力使無相觀不斷現起斷細相現行障,證法無別真如。八地修無功用行,使無相觀無間現行。九地修四無礙解,使度…
《攝大乘論釋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