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終生的方便智慧登峰造極。十地以大法智雲斷于諸法中未得自在障,圓滿法身,以故從七地到十地名修習轉,《成唯識論》謂見道位名通達轉,修道位中所有九地名修習轉,可與此處所說對照研究。小乘所得涅槃名下劣轉,大乘所得無住涅槃,名廣大轉。下劣轉存在美中不足,廣大轉有多功德,故學佛者需學大乘佛法,證得廣大轉的無住大涅槃。
“諸凡夫覆真,一向顯虛妄。諸菩薩舍妄,一向顯真實。
“應知顯不顯,真義非真義,轉依即解脫,隨欲自在行。
“于生死涅槃,若起平等智,爾時由此證,生死即涅槃。
“由是于生死,非舍非不舍,亦即于涅槃,非得非不得。”
此四頌顯大乘所證涅槃,最極殊勝。首頌言一切凡夫不達依他起性的真實相圓成實性,由是一向起我法執,顯出遍計所執的虛妄相;一切菩薩破除遍計所執的虛妄相,由是一向顯出諸法實相,而親證圓成實性。應知第二頌言菩薩既見真義實證圓成實,即轉舍虛妄之遍計所執,而轉得涅槃解脫,隨心所欲,無不自在。大乘所得自在解脫之涅槃,以何爲體?第叁頌答言:菩薩于生死涅槃平等觀察,生是心所顯現之影像,故生即無生;死是心所顯現之影像,故死即無死。由是生死二者本性空寂,自性即是涅槃。菩薩既證自性涅槃,即于生死不舍而自舍,亦于涅槃不證而自證。菩薩由得無分別智,實證法空真如,世出世間生死涅槃平等平等,無二無別,故亦不舍生死,不住生死;不舍涅槃,不住涅槃,是之謂“無住大涅槃”。此即第四頌所顯示之妙義也。按無住涅槃的實質講:它就是身心安住在諸法真空本性中的大自在、大解脫、大安樂的現實生活;也就是至真、至善、至美最高級的理智生活。
十一、彼果智分
此分顯大乘菩薩所得大菩提果。菩提主要指四智相應心品。四智之用,主要顯示法、報、化叁身,故《攝論》此分專言叁身爲彼果智的內容,是藉用顯體作如是說。此分所言叁身:1、自性身,指法身與自受用身和合而言。因法身是阿賴耶識所轉大圓鏡智所證諸法實性無爲功德所成,自受用身通稱報身,是諸菩薩長劫自覺覺他,所積無漏有爲功德所成。有爲無爲二法,一理一事,互不相離,故諸佛具體真身是法、報二身和合爲一。故《攝論》此分但從法、報二身融合爲一來命名爲自性身。2、受用身,指七識所轉平等性智,爲度十地菩薩所現他受用身而言。3、變化身則指如來成所作智,爲度地前加行位菩薩,現千丈大身,度資糧位菩薩、聲聞、緣覺、人天有情現丈六金身,度叁惡道有情現隨類化身等變化身而言。
此分對諸佛叁身從相、證得、自在、依止、攝持、差別、功德、甚深、念、業、明諸佛等十一方面加以顯示。論文組成形式即依止十一次第形成十一大段,加上首節列叁身名共成十二大段。此中十一大段內容及釋義詳見于後。
“如是已說彼果斷殊勝,彼果智殊勝雲何可見?”至“證大菩提,轉大*輪,入大涅槃故。”
此段顯示大乘菩提即如來自性身、受用身、變化身叁種佛身,並略顯示叁種佛身的殊勝形象及業用。
“此中說一蘊柁南頌:相、證得、自在,依止及攝持,差別、得、甚深,念、業、明諸佛。”
此頌總顯如來叁種佛身,必須從相、證得等十一方面加以顯示,乃能曲盡其妙。以下據此十一門,一一廣釋。
一、諸佛法身其相怎樣,《攝論》此分說法身相略有五種:
1、轉依爲相:謂轉滅依他起上雜染分相,轉得依他起上無漏清淨分相。
2、白法所成爲相:謂即六波羅蜜多所得十自在:由施波羅蜜多圓滿,得受、心、衆具叁自在;由戒波羅蜜多圓滿,得業、生二自在;由忍波羅蜜多圓滿得勝解自在;由精進波羅蜜多圓滿得願自在;由靜慮波羅蜜多圓滿,得神力自在;由般若波羅蜜多圓滿,得法、智二種自在。
3、無二爲相:于中有叁:①有無無二,遍計所執諸法是無,我法二執破除所顯諸法實相是有。②有爲無爲無二,叁雜染法非所爲,自在示現常有所爲。③異性一性無二,諸佛所依有爲無爲功德無異,無量有情現正等覺非一。爲顯此義,特說二頌:“我執不有故,于中無別依”,一切有情由有我執,分別自他各各異性。諸佛法身既無我執,即無自他,如何得有異性分別?即不可說有別依身。若爾,諸佛應是一。“隨前能證別,故施設有異”,一切菩薩隨其前因各別,故其證果亦各有異。“種性異非虛,圓滿無初故”,諸菩薩的種性各各別具,所證佛果亦各各圓滿,且無第一初佛,故非一性;可是一真法界名無垢依,是諸佛共所依止,故頌言“無垢依無別”,以是義故,又非異性,總起來看,既不偏一,亦不偏異,故頌言“故非一非多”。
4、常住爲相:法身無爲功德是我法二空恒常不變的勝義谛理;受用變化二身,是度無邊衆生的宏願所引,廣作拔濟有情的事業無有窮盡。
5、不可思議爲相:法身系真如實相,必須離言內證,非世間言數譬喻所能論議,亦非一切尋思所行境界,故是不可思議。
二、諸佛法身怎樣證得?《攝論》此分以爲菩薩緣大乘總相法境,多聞熏習,如理作意,勤修加行,生起根本、後得二無分別智,通過十地,次第增長,念念消融粗重依止,至究竟位,煩惱、所知二障習氣,完全斷除,得大轉依,證大法身。
叁、諸佛法身所得自在怎樣?《攝論》此分主張轉有漏色、受、想、行、識五蘊,證得五種自在。1、由轉色蘊,證得佛土、自身、相好、無邊音聲、無見頂相自在;2、由轉受蘊,證得無罪無量廣大樂住自在;3、由轉想蘊,證得辯說,一切名身句身文身自在;4、由轉行蘊,證得現化、變易、引攝大衆,引攝白法自在;5、由轉識蘊,證得圓鏡、平等、觀察、成所作智自在。
四、諸佛法身能爲幾處法依止?《攝論》此分言能爲叁處依止:1、種種佛住依止,佛以無住涅槃爲住,住此涅槃與聲聞專住無爲法迥別,佛于天住中多住色界四禅天;于聖住中多住空解脫門;于梵住中多住悲無量心,此即如來無住涅槃之住相。此中有二頌:“諸佛證得五性喜,皆由等證自界故”,二空所顯真如法界,及無漏智等無邊聖法,名佛自界。平等圓滿證此自界,名等證自界。由等證自界,諸佛如來得五性喜。“離喜都由不證此,故求喜者應無證”,小乘聲聞等所證涅槃僵死無用,故不得五性喜。故大乘人得五性喜必須證此二空所顯及無漏智,所形成的佛自界。何等爲五性喜呢?“由能無量、及事成,法位、義、德、俱圓滿”,由佛能無量,及所作事皆能成辦無量,法味圓滿無量,義圓滿無量,德圓滿無量,由是五因生五大喜,故名五性喜。“得喜最勝無過失,諸佛見常無盡故”,超過叁界故名最勝,永斷煩惱習氣,名無過失。諸如來見次前說能無量等最勝無過失喜,窮生死際常無有盡,至無余依大涅槃界亦無有盡,由是發起殊勝大喜。2、種種受用身依止,成熟修道位中諸地菩薩。3、種種變化身依止,成熟勝解行地菩薩及聲聞、人天等。
五、諸佛法身有幾佛法之所攝持?《攝論》此分說有六種:1、由清淨,轉染汙的阿賴耶識爲清淨的無垢識,生起大圓鏡智,乃有圓滿的法身證得;2、由異熟,由轉有漏異熟的色身,成就以四智相應心品爲主要內容的無漏業報身;3、由安住,由轉衆生安住五欲樂,得安住一切智智的活動境界;4、由自在,由轉世間農工商宦的攝受業,得一切世界無礙神通智自在;5、由言說,由轉世間隨見聞覺知所起言說戲論,得令一切有請心喜辯說智自在;6、由拔濟,由轉凡夫爲己拔濟一切災橫過失,得拔濟一切有請所有災橫過失。諸佛法身,由此六佛法之所攝持,此攝持與前依止相反,彼以法身爲依止,生起其余的佛法;此由其他佛法攝持力,生起法身所攝種種殊勝義利。
六、諸佛法身有何差別?《攝論》此分謂諸佛法身,應言有異,應言無異?答意諸佛真如無有差異,依止無別。一切皆爲利益安樂一切有請,一切皆同利他爲勝,現等正覺般涅槃等種種作業無別。故言無異;無量依身現證等覺,故言有異。法身差別非一非異,受用身差別亦是有異、無異。其意樂及業無量依止無有差別,當言無異。一切世界中諸佛國土衆會名號,身量相好,受法樂等,各不相同,當言有異。受用身如是,變化身差別義亦然。
七、諸佛法身有幾功德?《攝論》此分言有四無量:解脫、勝處、遍處、無诤、願智、四無礙解、六神通、叁十二大士相、八十隨好、四一切相清淨、十力、四無畏、叁不護、叁念住、拔除習氣、無忘失法、大悲、十八不共佛法、一切相妙智等二十功德。此諸功德總以十六頌一一別解。
解“四無量”頌雲:“憐愍諸有情,起和合、遠離,常不舍、利樂,四意樂歸禮。”此中初句總顯四無量,次句中起和合意樂,顯慈無量,慈以與樂爲義故;“起遠離意樂”,顯悲無量,悲以拔苦爲義故;叁句起“常不舍意樂”,顯喜無量,喜以有情常得利樂爲義故;起“利樂意樂”,顯舍無量,舍以欲令有情舍樂受等煩惱隨眠爲義故。四句顯諸佛法身具此四無量義,故當歸依禮敬。
解“解脫、勝處、遍處”頌雲:“解脫一切障,牟尼勝世間,智周遍所知,心解脫歸禮。”此中初句顯如來解脫斷煩惱所知障,超過聲聞,但有八解脫;次句顯示如來勝處,能勝世間一切,超過聲聞等,但有八勝處;叁句顯示如來智慧遍知一切,超過聲聞等,但有十遍處。如來具此殊勝解脫、勝處、遍處、應當歸依禮敬。
解“無诤”頌雲:“能滅諸有情,一切惑無余,害煩惱有染,常哀愍歸禮。”此頌顯如來無诤,勝過聲聞等,但令他人于己無诤,而不能滅他人起诤的煩惱。如來大悲度生,不但常修忍辱,于他無诤,而且積極有爲,拔除他人一切煩惱,害有染者的煩惱,而不害彼有情,而不害彼有情,如來法身行極大哀愍有情的無诤,應…
《攝大乘論釋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