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摄大乘论释义▪P14

  ..续本文上一页终生的方便智慧登峰造极。十地以大法智云断于诸法中未得自在障,圆满法身,以故从七地到十地名修习转,《成唯识论》谓见道位名通达转,修道位中所有九地名修习转,可与此处所说对照研究。小乘所得涅槃名下劣转,大乘所得无住涅槃,名广大转。下劣转存在美中不足,广大转有多功德,故学佛者需学大乘佛法,证得广大转的无住大涅槃。

  “诸凡夫覆真,一向显虚妄。诸菩萨舍妄,一向显真实。

  “应知显不显,真义非真义,转依即解脱,随欲自在行。

  “于生死涅槃,若起平等智,尔时由此证,生死即涅槃。

  “由是于生死,非舍非不舍,亦即于涅槃,非得非不得。”

  此四颂显大乘所证涅槃,最极殊胜。首颂言一切凡夫不达依他起性的真实相圆成实性,由是一向起我法执,显出遍计所执的虚妄相;一切菩萨破除遍计所执的虚妄相,由是一向显出诸法实相,而亲证圆成实性。应知第二颂言菩萨既见真义实证圆成实,即转舍虚妄之遍计所执,而转得涅槃解脱,随心所欲,无不自在。大乘所得自在解脱之涅槃,以何为体?第三颂答言:菩萨于生死涅槃平等观察,生是心所显现之影像,故生即无生;死是心所显现之影像,故死即无死。由是生死二者本性空寂,自性即是涅槃。菩萨既证自性涅槃,即于生死不舍而自舍,亦于涅槃不证而自证。菩萨由得无分别智,实证法空真如,世出世间生死涅槃平等平等,无二无别,故亦不舍生死,不住生死;不舍涅槃,不住涅槃,是之谓“无住大涅槃”。此即第四颂所显示之妙义也。按无住涅槃的实质讲:它就是身心安住在诸法真空本性中的大自在、大解脱、大安乐的现实生活;也就是至真、至善、至美最高级的理智生活。

   十一、彼果智分

  此分显大乘菩萨所得大菩提果。菩提主要指四智相应心品。四智之用,主要显示法、报、化三身,故《摄论》此分专言三身为彼果智的内容,是藉用显体作如是说。此分所言三身:1、自性身,指法身与自受用身和合而言。因法身是阿赖耶识所转大圆镜智所证诸法实性无为功德所成,自受用身通称报身,是诸菩萨长劫自觉觉他,所积无漏有为功德所成。有为无为二法,一理一事,互不相离,故诸佛具体真身是法、报二身和合为一。故《摄论》此分但从法、报二身融合为一来命名为自性身。2、受用身,指七识所转平等性智,为度十地菩萨所现他受用身而言。3、变化身则指如来成所作智,为度地前加行位菩萨,现千丈大身,度资粮位菩萨、声闻、缘觉、人天有情现丈六金身,度三恶道有情现随类化身等变化身而言。

  此分对诸佛三身从相、证得、自在、依止、摄持、差别、功德、甚深、念、业、明诸佛等十一方面加以显示。论文组成形式即依止十一次第形成十一大段,加上首节列三身名共成十二大段。此中十一大段内容及释义详见于后。

  “如是已说彼果断殊胜,彼果智殊胜云何可见?”至“证大菩提,转大*轮,入大涅槃故。”

  此段显示大乘菩提即如来自性身、受用身、变化身三种佛身,并略显示三种佛身的殊胜形象及业用。

  “此中说一蕴柁南颂:相、证得、自在,依止及摄持,差别、得、甚深,念、业、明诸佛。”

  此颂总显如来三种佛身,必须从相、证得等十一方面加以显示,乃能曲尽其妙。以下据此十一门,一一广释。

  一、诸佛法身其相怎样,《摄论》此分说法身相略有五种:

  1、转依为相:谓转灭依他起上杂染分相,转得依他起上无漏清净分相。

  2、白法所成为相:谓即六波罗蜜多所得十自在:由施波罗蜜多圆满,得受、心、众具三自在;由戒波罗蜜多圆满,得业、生二自在;由忍波罗蜜多圆满得胜解自在;由精进波罗蜜多圆满得愿自在;由静虑波罗蜜多圆满,得神力自在;由般若波罗蜜多圆满,得法、智二种自在。

  3、无二为相:于中有三:①有无无二,遍计所执诸法是无,我法二执破除所显诸法实相是有。②有为无为无二,三杂染法非所为,自在示现常有所为。③异性一性无二,诸佛所依有为无为功德无异,无量有情现正等觉非一。为显此义,特说二颂:“我执不有故,于中无别依”,一切有情由有我执,分别自他各各异性。诸佛法身既无我执,即无自他,如何得有异性分别?即不可说有别依身。若尔,诸佛应是一。“随前能证别,故施设有异”,一切菩萨随其前因各别,故其证果亦各有异。“种性异非虚,圆满无初故”,诸菩萨的种性各各别具,所证佛果亦各各圆满,且无第一初佛,故非一性;可是一真法界名无垢依,是诸佛共所依止,故颂言“无垢依无别”,以是义故,又非异性,总起来看,既不偏一,亦不偏异,故颂言“故非一非多”。

  4、常住为相:法身无为功德是我法二空恒常不变的胜义谛理;受用变化二身,是度无边众生的宏愿所引,广作拔济有情的事业无有穷尽。

  5、不可思议为相:法身系真如实相,必须离言内证,非世间言数譬喻所能论议,亦非一切寻思所行境界,故是不可思议。

  二、诸佛法身怎样证得?《摄论》此分以为菩萨缘大乘总相法境,多闻熏习,如理作意,勤修加行,生起根本、后得二无分别智,通过十地,次第增长,念念消融粗重依止,至究竟位,烦恼、所知二障习气,完全断除,得大转依,证大法身。

  三、诸佛法身所得自在怎样?《摄论》此分主张转有漏色、受、想、行、识五蕴,证得五种自在。1、由转色蕴,证得佛土、自身、相好、无边音声、无见顶相自在;2、由转受蕴,证得无罪无量广大乐住自在;3、由转想蕴,证得辩说,一切名身句身文身自在;4、由转行蕴,证得现化、变易、引摄大众,引摄白法自在;5、由转识蕴,证得圆镜、平等、观察、成所作智自在。

  四、诸佛法身能为几处法依止?《摄论》此分言能为三处依止:1、种种佛住依止,佛以无住涅槃为住,住此涅槃与声闻专住无为法迥别,佛于天住中多住色界四禅天;于圣住中多住空解脱门;于梵住中多住悲无量心,此即如来无住涅槃之住相。此中有二颂:“诸佛证得五性喜,皆由等证自界故”,二空所显真如法界,及无漏智等无边圣法,名佛自界。平等圆满证此自界,名等证自界。由等证自界,诸佛如来得五性喜。“离喜都由不证此,故求喜者应无证”,小乘声闻等所证涅槃僵死无用,故不得五性喜。故大乘人得五性喜必须证此二空所显及无漏智,所形成的佛自界。何等为五性喜呢?“由能无量、及事成,法位、义、德、俱圆满”,由佛能无量,及所作事皆能成办无量,法味圆满无量,义圆满无量,德圆满无量,由是五因生五大喜,故名五性喜。“得喜最胜无过失,诸佛见常无尽故”,超过三界故名最胜,永断烦恼习气,名无过失。诸如来见次前说能无量等最胜无过失喜,穷生死际常无有尽,至无余依大涅槃界亦无有尽,由是发起殊胜大喜。2、种种受用身依止,成熟修道位中诸地菩萨。3、种种变化身依止,成熟胜解行地菩萨及声闻、人天等。

  五、诸佛法身有几佛法之所摄持?《摄论》此分说有六种:1、由清净,转染污的阿赖耶识为清净的无垢识,生起大圆镜智,乃有圆满的法身证得;2、由异熟,由转有漏异熟的色身,成就以四智相应心品为主要内容的无漏业报身;3、由安住,由转众生安住五欲乐,得安住一切智智的活动境界;4、由自在,由转世间农工商宦的摄受业,得一切世界无碍神通智自在;5、由言说,由转世间随见闻觉知所起言说戏论,得令一切有请心喜辩说智自在;6、由拔济,由转凡夫为己拔济一切灾横过失,得拔济一切有请所有灾横过失。诸佛法身,由此六佛法之所摄持,此摄持与前依止相反,彼以法身为依止,生起其余的佛法;此由其他佛法摄持力,生起法身所摄种种殊胜义利。

  六、诸佛法身有何差别?《摄论》此分谓诸佛法身,应言有异,应言无异?答意诸佛真如无有差异,依止无别。一切皆为利益安乐一切有请,一切皆同利他为胜,现等正觉般涅槃等种种作业无别。故言无异;无量依身现证等觉,故言有异。法身差别非一非异,受用身差别亦是有异、无异。其意乐及业无量依止无有差别,当言无异。一切世界中诸佛国土众会名号,身量相好,受法乐等,各不相同,当言有异。受用身如是,变化身差别义亦然。

  七、诸佛法身有几功德?《摄论》此分言有四无量:解脱、胜处、遍处、无诤、愿智、四无碍解、六神通、三十二大士相、八十随好、四一切相清净、十力、四无畏、三不护、三念住、拔除习气、无忘失法、大悲、十八不共佛法、一切相妙智等二十功德。此诸功德总以十六颂一一别解。

  解“四无量”颂云:“怜愍诸有情,起和合、远离,常不舍、利乐,四意乐归礼。”此中初句总显四无量,次句中起和合意乐,显慈无量,慈以与乐为义故;“起远离意乐”,显悲无量,悲以拔苦为义故;三句起“常不舍意乐”,显喜无量,喜以有情常得利乐为义故;起“利乐意乐”,显舍无量,舍以欲令有情舍乐受等烦恼随眠为义故。四句显诸佛法身具此四无量义,故当归依礼敬。

  解“解脱、胜处、遍处”颂云:“解脱一切障,牟尼胜世间,智周遍所知,心解脱归礼。”此中初句显如来解脱断烦恼所知障,超过声闻,但有八解脱;次句显示如来胜处,能胜世间一切,超过声闻等,但有八胜处;三句显示如来智慧遍知一切,超过声闻等,但有十遍处。如来具此殊胜解脱、胜处、遍处、应当归依礼敬。

  解“无诤”颂云:“能灭诸有情,一切惑无余,害烦恼有染,常哀愍归礼。”此颂显如来无诤,胜过声闻等,但令他人于己无诤,而不能灭他人起诤的烦恼。如来大悲度生,不但常修忍辱,于他无诤,而且积极有为,拔除他人一切烦恼,害有染者的烦恼,而不害彼有情,而不害彼有情,如来法身行极大哀愍有情的无诤,应…

《摄大乘论释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