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摄大乘论释义▪P12

  ..续本文上一页法空无我故,本性平等,故能于诸世间不染不著,于出世间不深愿乐,以其大我阿世耶故遍于有情生慈悲心作诸利益,以其诸法阿世耶故遍于诸法不取不舍,由是故能不住生死不住涅槃,成熟有情生大功德,故诸菩萨后得胜行进趣增长,皆以此智为任持也。”

  “诸菩萨助伴,说为二种道,是无分别智,五到彼岸性。”

  此颂显示菩萨无分别智以施、戒、忍、精进、静虑五波罗蜜多为其助伴。世亲释云:“二种道者,一资粮道,二依止道。资粮道者,谓施、戒、忍及与精进波罗蜜多。依止道者,即是静虑波罗蜜多。由前所说波罗蜜多所生诸善及诸静虑波罗蜜多,无分别智便得生长,此智名慧波罗蜜多。”

  “诸菩萨异熟,于佛二会中,是无分别智,由加行证得。”

  此颂显菩萨异熟果相。由有漏业熏习赖耶,赖耶随引业力变现未来根身、器界名异熟果。业在过去,果在现在,异时而熟;业是善恶,果性无记,异性而熟;业在赖耶识中,运动变异而熟。具此三义,名为异熟。无分别智性属无漏,不直接感异熟果,但能助有漏业使之升华,感殊胜异熟果。菩萨大悲度生,长期在世间教授教诫众生,广积福德,故不同小乘速证涅槃,因此要在成佛无学果位,才完全没有异熟果。菩萨异熟果在何处成就?不即三界,不离三界,故颂言“于佛二会中”。二会者,世亲释云:“谓受用身会中,及变化身会中。若无分别加行转时,于变化身会中受生,受异熟果。若已证得无分别智,于受用身会中受生,受异熟果。为显此义,故复说由加行证得。”

  “诸菩萨等流,于后后生中,是无分别智,自体转增胜。”

  此颂显菩萨等流果相。世出世间善恶染净诸法,各自以前前势力因缘为因,令后后自发势力增长旺盛,同等流出之果,果名等流。菩萨修学无分别智,不断前进,日新月异,后后殊胜,后后殊胜之无分别智,即其前前无分别智的等流果,此果无尽,直至成佛方得圆满。

  “诸菩萨出离,得成办相应,是无分别智,应知于十地。”

  此颂显菩萨出离相。菩萨在资粮、加行二位经初阿僧祗劫,乃得见道登地,生起无漏根本后得二无分别智,与出离相应,名得相应出离;后九地中不断销融粗重依止,直至成佛,入金刚喻定,始将烦恼所知二障习气完全消灭尽净,证得无住大涅槃,而彻底解脱出离,此名成办相应出离。

  “诸菩萨究竟,得清净三身,是无分别智,得最上自在。”

  此颂显菩萨修道究竟相。菩萨自觉觉他,经三无数大劫,福德智慧积集圆满,分别俱生所知二障断灭尽净,得大转依。由第八识转大圆镜智,实证自性身,现起自受用身;由第七识转平等性智,现起他受用身度十地菩萨;由第六识转妙观察智,观察诸法自相共相,有情诸根胜劣,广为众生说法度化;由前五识转成所作智,现种种化身,广度迷情,在佛果位三身圆满,乃名菩萨修道究竟,故颂云:“得清净三身”,二释俱云:“如是三身初地名得。成佛究竟,故名清净。”菩萨在究竟位得最上自在。此最上自在有寿、心、众具、业、生、胜解、愿、神力、智、法十种。

  “如虚空无染,是无分别智,种种极重恶,由唯信胜解。”

  此颂显菩萨加行无分别智胜利相。依暖、顶、忍、世第一法四加行位修唯识观,依闻思胜解力得无分别智,性是有漏,而与无漏无分别智相随顺、相近似,故亦得无分别智名,由此加行无分别智,通达我法二空及染净因果的真实谛理,身口意业如法如理,于微细罪恶虽未彻底免除,然于三涂恶道的罪行,以及五无间的极重恶皆不造作,这就是加行无分别智所有的胜利。世间上也有学佛究教的人,造极重罪恶者,当知此类人于圣教理,心生异解,没有正知正见,也自无正信,所以在行持上有极重罪恶,需知此类事例绝不能与加行无分别智的造作相提并论。

  “如虚空无染,是无分别智,解脱一切障,得成办相应。”

  此颂显菩萨根本无分别智胜利相。此根本智,实证诸法空性,言思道断,心行处灭,心境清净,故如虚空,不为尘垢所染。菩萨登初地得相应,后后地中得成办相应,对分别俱生我法二执的现行及随眠,完全断除,得大转依,成就大菩提、大涅槃,皆是根本无分别智为其主要的任持。

  “如虚空无染,是无分别智,常行于世间,非世法所染。”

  此颂显后得无分别智胜利相。由得言思道断、心行处灭的根本智后,自然生起用语言文字分别诸法,知其如幻,为利益众生而无执著的后得无分别智,此智性属无漏,犹如虚空,清净无染,虽长期度生处于世间而不为世法所染。世法不越八风:1、利;2、衰;3、誉;4、毁;5、讥;6、称;7、苦;8、乐。凡夫内执有我,外执有法,见利则趋,于衰则避,闻誉则喜,闻毁则忧,称则心高,讥则心忿,于苦怖畏,于乐耽求,颠倒纷纭,莫能自主,心狂意乱,舍本逐末,而常忐忐戚戚,不能自在超脱。菩萨由得真空无我智故,了知万法境界体空,内不执我,外不著物,故能见利不欣,于衰不退,誉称无喜,讥毁无忧,于乐不耽,于苦无畏,悲智宏深而八风不动。

  “如哑求受义,如哑正受义,如非哑受义,三智譬如是。

  如愚求受义,如愚正受义,如非愚受义,三智譬如是。

  如五求受义,如五正受义,如末那受义,三智譬如是。

  如未解于论,求论受法义,次第譬三智,应知加行等。”

  此四颂总显加行、根本、后得三无分别智差别相。哑人不能言语,虽欲求领受真实义理,而未遂愿;愚者无知,虽欲求达义理,而未能如愿;前五识缘诸尘境,不缘义理,虽欲求通达义理而不可能;有人读书,虽欲解义,而实未解。此四譬喻皆显加行无分别智相,以加行智虽欲求证真性,而仍未摆脱名言缠缚,仍属有漏,非无漏故。根本智实证现观,言思道断,心行处灭,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而不及言语表达,故如哑人正受义,虽有直接感受而不能用言语表达;又如无知愚人正感受义时,不能用言语表达;又如前五识缘理境时仍然不能表达;更如读书,初识义理,默识心通,而不及用言语表达一样。以根本智缘离言法性,远离分别执著故。后得智方便善巧,用语言文字分别事理,知其如幻,虽有分别言说而无执著,能表达自己所证所知的事理而为他人说法,故其行相如善于言词的人领受事理,能为他说;又如聪明有智者,其所感受义理,能善为他说;再如末那为根所生的第六意识,既能分明感受境界,又能善巧方便为人宣说;更如明达事理的学者,阅读经论,既善通义,又善言词为他人解说。如是四颂,每颂初句显加行智,次句显根本智,三句显后得智,譬喻恰如其分,非常生动,学人可以读此而知三智行相的差别。

  “如人正闭目,是无分别智,即彼复开目,后得智亦尔。

  应知如虚空,是无分别智,于中现色相,后得智亦尔。”

  此颂显根本、后得二智体相差别。闭目、虚空,显根本智无有分别,无所形相。开目、色相,显后得智是有分别,有所形相。是为二智体相差别。世亲释云:“如虚空者,譬如虚空周遍无染,非能分别,非所分别,如是根本无分别智,应知亦尔。遍一切法一味空性,故名周遍。一切诸法所不能染,故名无染。(此显根本智遍证诸法一味性空,而不为一切行染义。)自无分别,是故说名非能分别。亦不为他分别行相,(不为他分别所行相故。)是故说名非所分别。如是应知,无分别智,譬如虚空。现色相者,譬如虚空所现色像,是可分别,如是后得无分别智应知亦尔。是所分别,亦能分别。”

  “如末尼天乐,无思成自事,种种佛事成,常离思亦尔。”

  此颂显无分别智不待思维,不需加功,自然而能于诸法性相亲证现观。如意宝珠及诸天乐,不待功用,不需思维而自然放光照耀及出种种和雅妙音,诸菩萨长期发大愿力,串习种种观空遣相和摄善利他诸胜义事,习惯成自然,不待用力而自然成就其所应作诸义利事,亦同如意宝珠和天乐,不需用力,放光出音,而法尔如是有放光出音妙用。

  “非于此非余,非智而是智,与境无有异,智成无分别。

  应知一切法,本性无分别,所分别无故,无分别智无。”

  此二颂显根本无分别智所缘境界,是一切法非一非异,不可分别的甚深谛理。一切诸法皆由识内因缘之所变现,是为缘起。凡由因缘所生之法,如梦如幻,有而非真,故实无生灭,实无变异,实无差别,唯是一相,唯是一无分别之实相。根本无分别智缘此无分别之实相,不即从因缘所生之法,故言“非于此”。然离因缘所生之有为法,必无其所显不可言说分别无相之实相,故根本智所缘实相亦非离缘起有差别之自相法,故言“非余”。加行智依名言分别诸法自相共相,是为有分别智,此根本无分别智与有分别之加行智不同,故言“非智”。然于诸法无分别共相,分明照了,虽是默然寂照,而与无情之色法不同,故又是智。为什么此根本智名无分别呢?因彼所缘之境界,是离言法性,不可分别,故此智亦与之如如相应,亲证现观,能所俱泯,融为一体,故颂言:“与境无有异,智成无分别。”为什么诸法实相无有分别呢?需知一切法皆是内识随因缘力所显现的影相,全无实体可得,如梦中所见内身外器一样。梦中所现自身,在梦时虽有像貌可得,一旦醒来,影相全无,故梦中人即是无人。梦中所见天地日月、山河海洋,在梦境中分明有相显现,一旦醒来,影相全无,故梦中所见的天,即是无天,所见之地,即是无地,所见日月、山河、海洋,即无日月山河海洋。白昼亦是心识随因缘力所现的梦境,故古人常说“人生如梦”,又常被人称之为“大梦”,既然内身外器,无边形相,皆是梦境,当然亦同夜梦一样,人即无人,天即无天,地即无地,日即无日,月即无月,山河海洋即无山河海洋,既实无此一切相,怎样可以分…

《摄大乘论释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