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何以故?生恶趣有情,于五取蕴常生厌逆,故执五取蕴为阿赖耶,其理不成;色界四禅但有舍受,远离喜乐,若执乐受为阿赖耶,其理不成;于正法中信解无我者,恒有厌逆萨迦耶见,于中执藏,亦不应理。以赖耶识为我是七识所执,非前六识境,故为“内我性摄”。生恶趣中,其有情常求离苦,但常有内我随缚,不肯求离;生四禅天,常厌喜乐,仍有七识执藏的内我随缚;信解正法资粮、加行二位学法者,深厌我见,但仍有七识执藏的内我随缚。若安立阿赖耶识名阿赖耶,无此诸过,故为最胜。
次显阿赖耶识相。其相有三:依熏习义显彼自相;依赖耶识持种,能生种种杂染品法,以为此识因相;依一切杂染品法熏习阿赖耶识,赖耶识方得有种可持,而为赖耶识,是为赖耶果相。
什么是熏习?能熏、所熏,同时相应,和合而转,能熏的气分积于所熏法中,成为习气,亦即种子,有再生能生法的潜能,是为熏习。此如苣蕂(胡麻),苣蕂与花香同时俱转,和合相应,花香熏习苣蕂,其习气存于苣蕂根部,能使苣蕂再生诸香。贪、嗔烦恼熏习赖耶,赖耶摄持其习气,能复生贪、嗔烦恼等。修出离行者,多闻熏习、如理作意,其闻思气分熏习赖耶,成为习气,能生净法,是为此中熏习义。阿赖耶识与其所持种子为一为异?应言非一非异。
善恶染净同熏赖耶,为什么习气不相混淆?此论以染花纹布卷为喻。现亦可以服药为喻,医师处方,一般有多种药,病人服之,药性各有所属,功能各异,毫不混淆,例此亦可证明阿赖耶识受善恶染净诸法熏习,而其种各别,互不相混,亦复如是。
次显赖耶有二缘起:一、分别自性缘起,亦名因缘缘起,即指心、心所、色等诸法,熏习赖耶,成名言习气;复由名言习气为因缘,能生心、心所、色等诸法自性。而、分别爱非爱趣缘起,亦名业感缘起,或名增上缘缘起。即一般所说无明缘行、乃至生缘老死等十二缘起。善业招乐果,可爱;恶业招苦果,谓非爱,此指生人天善趣和生三涂恶趣的异熟果而言。一般外道由不通达赖耶识的自性缘起,便生种种邪见谬论,如印度数论执有自性或胜性变生大等廿三谛,五唯、五大、十一根;如尼犍子执前生所作罪业,生起今生苦果,须尽量修苦行,以求出离;又如婆罗门执由大自在天能变能化,创生天地万物;更如胜论执有实我(梵天和人我为作者生起万物);它如一般常人往往计执一切事物皆是自然而有,无因无缘,即是无因论者,对于一般人不达赖耶爱非爱缘起,妄执有我为作者,我为受者,起种种谬执,如生盲摸象,摸鼻执为犁柄;摸牙执为杵;摸耳执为箕;摸足执为臼;摸尾执为帚;摸脊执为山。如是一切妄执,皆由不达赖耶二缘起所起之邪见僻执。
以下依阿赖耶识熏习及种子特点,说有五颂:
一、外内不明了,于二唯世俗,胜义诸种子,当知有六种。(此颂上二句言种有内外,外种如谷麦等,为世俗有,内种指赖耶识中种,为胜义有。不明了者,一般人但知世俗之种,于胜义种全无所知。下二句总言内种特点有六。)
二、刹那灭俱有,恒随转应知,决定待众缘,唯能引自果。(此显种子义有六种:1、刹那灭:种子时时生灭不停,也就是内种是一种潜化的能量,不断运动转化,无有丝毫停顿;2、果俱有:指内种生果,因果同时,非因灭后,乃有果生,因因既灭,则无生果的能力了;3、恒随转:言种子寄存于阿赖耶识中,恒常随赖耶识转动不失;4、性决定:言内种染种生染法,净种生净法,善种生善法,恶种生恶法,其性决定,互不混淆;5、待众缘:种子生起现行不能单独起用,一定要众缘和合乃能生果,如眼识种生眼识必待九缘,耳识种生耳识必待八缘,乃至第七识生必待五缘,赖耶识种生必待四缘,因缘和合,根据与条件相配,乃能生法,是必然的规律;6、引自果:言内种生果,是各自相引,眼识种只能生眼识,耳识种只能生耳识,现行耳识只能熏耳识自种,余识于法之生,例此可知。此与性决定不同者,彼言宽泛,此言精细。)
三、坚无记可熏,与能熏相应,所熏非异此,是为熏习相。(此颂显示阿赖耶识为所熏,具四特点:1、坚住性:谓阿赖耶识恒常一类无覆无记性,前后相似相续而转;2、无记性:其性无记,能受善恶法熏,能受染法熏,也能受净法熏,以性不相违故;3、可熏性:言阿赖耶识没有我法执著,体常显露,故能受熏;4、与能熏共和合性:能熏所熏同时同处,和合无乖,故能受熏。此是阿赖耶识能受熏之由。本论但从赖耶识上讲,仅谈及所熏四义,理实转识为能熏,亦具四义:1、有生灭:指有为法刹那生灭,运动不停,乃是能熏,若无为法湛然常寂,如净虚空,常无动作,绝非能熏;2、有胜用:指自利利他的善法,与自害害他的恶法,势力强盛,故是能熏,若无记法,势力羸劣,即非能熏;3、有增减:善法虽是能熏,但于未圆满时,有增有减,故是能熏,若佛果上,圆满无缺,不增不减,即非能熏;4、与所熏共和合性:能熏所熏同时同处,不即不离,方成熏习。赖耶与转识,各具四义,相应无乖,故有熏习,能成习气。)
四、六识无相应,三差别相违,二念不俱有,类例余成失。(此颂言前六识不具所熏四特点,故言不相应。前六识有善、恶、无记三性,与能熏之法,其性相违,因所熏是善,便与恶法不相应,不能受恶法熏,所熏是恶,与善法不相应,即不能受善法熏。“二念不俱有”者,前六识自类前后二念不同时,故自类不能相熏。其余诸法自类相熏,皆成过失,与六识同例。)
五、此外内种子,能生引应知,枯丧由能引,任运后灭故。(此颂显内外种,皆有生因、引因二类。因初生果,是生因力;生后发展,茁壮成长,乃至成熟,是引因用。且如谷麦等外种放泥土中,随即发芽,是生因用;芽生之后,长藤发叶,放花结实,乃至枯萎死灭,是引因用。故此颂末句言“枯丧由能引,任运后灭故”。)
为显内种非如外种,复说二颂:
一、“外或无熏习,非内种应知,闻等熏习无,果生非道理。”此颂上二句显外种或有熏习或无熏习,非如内种定有熏习,是内外种最根本的差别。外种有熏习如苣蕂,无熏习如谷麦。颂下二句显内种定由熏习所生,以学习文化知识言,不通过听闻思维,而能使文化知识积累增长,决无是处,由此可见,内种定有熏习。
二、“作不作失得,过故成相违。外种内为缘,由依彼熏习。”颂意若有人言不作某业,而得某果,或作了某业,而失去某果,遂成无因断灭过失,皆是不达内种定有熏习,而业果丝毫不爽所致。故内种定有熏习,有熏习作了某因,必得某果。颂下二句言外种非实是种,因彼是由有熏习的内种为缘,然后乃有外种产生。因谷麦等种皆是四大造色现行和合随业感生,故外种非实种子,唯世俗许有,而内种定由熏习所成,理最微妙,事最真实,故称胜义有。
为显异熟果识,为缘变生自体(异熟总报)及前六识受用器界所产生的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境界(异熟生别报),复引《辩中边论》颂云:
一则名缘识,第二名受者,此中能受用,分别推心法。
颂中“一则名缘识”系指异熟识为因缘,内变根身为正报、外变器界为依报的色法,此中缘识指异熟。“第二名受者”指前六识主持根身受用衣食住行等生活为异熟生。“此中能受用”指受蕴。“分别推心法”中,“分别”谓想蕴,“推”谓行蕴,“心法”谓识蕴,此颂总言因有异熟果识时才有异熟和异熟生两相结合的异熟果,十二缘起中“识缘名色”即是此义。
赖耶识与转识、心、心所、色等诸法,通过熏习,便有互为因果的关系,以故《阿毗达磨大乘经》颂云:“诸法于识藏,识于法亦尔,更互为果性,亦常为因性。”转识心、心所、色等诸法熏习阿赖耶识,其习气存积于赖耶识中,而有以持种为性的赖耶识,由是心、心所、色等诸法为因,而持种的赖耶识为果,是之谓“诸法于识藏”。赖耶识积集诸法种子,遇缘复生起心、心所、色等的现行,由是赖耶识为因,而现行的心、心所、色法为果,是之谓“识于法亦尔”。如是因果展转往复,前前无始,后后无终,是之谓“更互为果性,亦常为因性”。
总结阿赖耶识所有诸相,能熏所熏共和合性的熏习义,是为赖耶的自相。赖耶与转识通过熏习常常更互为因,更互为果,是为赖耶的因相与果相。如是三相属赖耶的自性缘起。在熏习中,前六识造或善或恶的业力熏习成种,变生人天善趣的可爱果,或三涂的不可爱果。业报展转相续,而有前前无始、后后无终的异熟果,这就是赖耶识所属的业感缘起。因缘缘起是生起万法的亲因,业感缘起是生起万法的助缘,有此赖耶种子上的内因内缘,是生起万法的根本,也就是形成人生宇宙的根本,故赖耶识有“根本识”之称。然复当知,在业感缘起的过程中还有能受用的转识(异熟生)和被受用的赖耶所变根身正报、器界依报的关系,由斯引生出转识在生活上受用异熟苦乐的缘起。如上缘起总括八识。
八识之中无论何识,其生皆以各各自种为因缘作为生起的内在根据,还需待其自类前念无间开导自类后念为等无间缘,缘虑了别其所应了别的境界为所缘缘,还需待其它多种有关助力为增上缘,故诸识缘生如果不谈其内在根据的因缘,则可说待三缘,若将其本有的根据与其所待三缘合论则为四缘。
以上各节谈阿赖耶识相竟。
第三显阿赖耶识决定是有一大段,于中有三小段:一、若无阿赖耶识即无杂染法。此一段内有三部分义:1、若无阿赖耶识即无烦恼杂染;2、若无阿赖耶识,即无业杂染;3、若无阿赖耶识,则无生杂染。二、若无阿赖耶识,即无清净善法。此段中有二部分义:1、若无阿赖耶识,即无修色界、无色界禅定的世间离欲道;2、若无阿赖耶识,即无出世离欲…
《摄大乘论释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