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摄大乘论释义▪P3

  ..续本文上一页道的清净法。(于中首言烦恼、业、生三杂染离阿赖耶识不成,次言世间、出世5清净法离阿赖耶识不成,以说明阿赖耶识决定是有。)三、若无阿赖耶识,转依义不成。此段中有三部分义:1、修出世圣道时,菩萨正住定位,早无前五识,亦无第六善心意识,尔时若无阿赖耶识,谁是被转者?若无被转依的对象,则修转依的圣道亦无有益,为什么要作此无义利的事?2、若无阿赖耶识持杂染种,则无所对治;既无所对治,若言修对治道即是转依,亦不应理,因为修对治道时并未永断烦恼,即是有因无果,也就是说有修出世圣道之因,并无永断烦恼,证得涅槃的转依果。假若以因为果,则是非颠倒,其理不成;3、转依修对治行必须有烦恼种为所对治,亦必须以永断烦恼种转得涅槃为转依体。若无持烦恼种的阿赖耶识,则无所对治法,亦无永断烦恼转得涅槃的转依体,故无阿赖耶识,即无此转依所摄的二点,而转依就成了空谈。由此可见,从出世清净道的转依来看,阿赖耶识一定是有。

  若无阿赖耶识,烦恼杂染不成,其理有三:1、六识受烦恼熏,持烦恼种无有是处;2、色、无色界有情殁来生欲界,处识应由爱等烦恼俱识取著境界;3、对治初起,一切烦恼无有种子,应永不起。以上三理,证成阿赖耶识为烦恼杂染所依,决定是有。

  若无阿赖耶识,业杂染不成,亦有二理:1、若无赖耶持业种子,有漏福、非福、不动三业感果定不可得,是之谓行缘识不相应;2、若无阿赖耶识持业种,爱憎名取,即业习气被爱取润已,能有生果功能,若无赖耶持业种,爱憎烦恼润业生果不成,是之谓取为缘有亦不相应。据此之理,故知若无赖耶识,业杂染定不得有,亦足证赖耶识决定是有。

  若无阿赖耶识,生杂染不成,其理有九:

  1、非等引地(欲界)有情殁来生欲界,先住中有位,以七日为一期,遇父母缘时,中有身意识得父母缘见贪爱染污相,引生贪欲,名润生惑,身随谢灭,而入母胎,赖耶识入胎初住羯罗蓝位(胎稀凝状),即是赖耶最初执持胎身。赖耶执持胎身,意识无有此能,若谓意识执持胎身,便有三因不成: ① 意识有贪等烦恼染污,非是无记,而不能执持胎身; ② 意识有间断,欲执持胎身,胎儿生命便有中夭; ③ 意识缘显了境,胎身在母腹中形象幽隐,意识无境可缘,而不得生;意识分别作用突出,胎儿无显著分别相。有此三因,故谓执持胎身是意识作用,理定不成,以故执持胎时一定是阿赖耶识的作用。

  2、有情出胎执持根身,全由赖耶起用,因其余转识各有根依,又不坚定,故不能执持色根,因之,执持出胎后的根身定不离阿赖耶识。

  3、赖耶识执持根身,与色、受、想、行、识五蕴的名色,犹如芦束更互相依,若离阿赖耶识,相依不成。

  4、阿赖耶识执持根身,能使根身茁壮成长,一期生中相续活着,业尽方已,阿赖耶识对此如饮食,有滋养身心作用,故称识食,若离赖耶,其余诸识皆不能起着如饮食那样能滋养身心的作用。故离赖耶识,滋养身心的识食决定无有。

  5、欲界有情殁,生色界等引地,在结生相续位,必有中有身意识对等引定地起极浓厚的爱取,方能往生。若离阿赖耶识,持此类的杂染种,下界殁生上界必无结生相续的染污意。

  6、生无色界有情无有根身,无有五识,但有细意识,若无阿赖耶识持欲界意识种子,则欲界意识无有生因,亦无不动定业为作依持的增上缘。

  7、无色界有情,无漏出世心现在前时,世间心于识尽灭,尔时若无,阿赖耶识持异熟种则应得离系果,然而彼有情仍在无色界,则知尔时有异熟识持彼异熟种。

  8、生非想非非想处和无所有处有情,为进修出世道,断彼地烦恼,尔时虽生出世心而仍未离彼地异熟。若无阿赖耶识持彼地异熟种,则非想非非想处和无所有处的有情应无彼地异熟,而实不尔,故二地有情,生出世心时,仍由阿赖耶识执持彼二地异熟种,为二地异熟所依。

  9、有情业尽身殁,皆有冷触渐起,造善业者,当生上界,冷触必下而上;造恶业者,当生下界,故其冷触自上而下。所以然者,因阿赖耶识执持根身,其身自有温度,彼离身时,温度便绝。若无阿赖耶识离身,有情殁时,冷触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皆不应有。故知阿赖耶识决定是有。

  若离阿赖耶识,修世间色无色诸定的清净法皆不得成。其理由是:如欲界众生为离欲界欲勤修九止、六观、了相、胜解作意诸加行,然后证得色缠心,此离欲修加行善心,与色缠心不俱生俱灭,不应以色缠心为所熏,积其种子,故知有阿赖耶识执持离欲修加行善心种子展转传来,为色缠心亲因缘,而以所修诸加行为增上缘。离欲界欲,修诸加行,得色界初静虑如是,其余诸地离下界欲勤修加行,得上界定心,亦复如是。也就是说依止初静虑修二静虑心乃至依止无所有处心修非想非非想处心,皆以自地加行善心为增上缘,以阿赖耶识所摄持第二静虑定乃至非想非非想定心种子为因缘。若如是者,世间清净得成,若无阿赖耶识,世间清净不成,以无彼种子为因缘故。

  若离阿赖耶识,出世清净亦不得成,其理有二:1、听闻正法,如理作意,由此为因正见得生,此出世心不与闻正法之耳识俱生,亦不与如理作意的意识俱生,亦不与耳识、意识之法和合俱生,故出世心不能熏习耳识,意识积其种子,而必有阿赖耶识持有出世心种为出世心因缘。2、此如理作意相应是世间心,彼正见相应是出世心,两者从未俱生俱灭,而出世心绝不能熏如理作意相应世间心,积其种子以为其亲因,故知别有阿赖耶识执持出世心种。由此可见,离阿赖耶识,出世清净心法决定不成。

  显离阿赖耶识出世清净法不成文中先辨阿赖耶识原持杂染种,何故又能为出世对治杂染法的无漏清净心之因?答言:此出世心从最清净法界等流正闻熏习赖耶种子所生。如来所说教法是由他亲证清净法界平等流出的体现,由学佛者无倒听闻熏习所生。

  此闻熏习所成出世净种,与持杂染种阿赖耶识关系如何?答言:此闻熏习随在某一学佛有情所摄阿赖耶识中进行熏习,其习气寄存于赖耶识中,和合俱转,犹如水乳,故此闻熏习净法种既非赖耶识中原有杂染种,但亦不离赖耶识而有。

  出世清净心其熏习成种相,有三次第:先由多闻熏习成下品清净种,次由如理作意、静心思维成中品清净种,后由勤修加行成上品清净种。

  此闻思修所熏种子,从菩萨果位说是法身因,从菩萨因位说,彼清净种能对治部分烦恼,能对治恶趣异熟,能对治久远恶业习气,更能与诸佛菩萨结相逢缘。如是一切义利是大乘人成就法身的因素;此闻思修熏习所成净种,于声闻独觉乘人是其所得解脱身的因素。此闻思修所熏成的清净种通过长期展转熏习,不断增盛,乃至圆满;同时赖耶识中彼对治的杂染有漏种不断减少,终至全灭,这时便舍阿赖耶识成就转依。

  此小节解义如上。

  以下言出世清净心不离阿赖耶识中有五小节:

  1、入灭尽定,识不离身是佛所说,灭尽定为佛、独觉、阿罗汉、不退转菩萨所入,余不能入。既入灭尽定即无前七转识,而言识不离身,当知此识即是阿赖耶识。

  2、若有人执“入灭尽定赖耶识亦已离身,是指出灭尽定后,赖耶识复生,名不离身”。此说非理。赖耶识无始时来,一类相续,无有间断,安有复生之理?

  3、若有人执“入灭尽定仍有意识不离于身,无劳别执有赖耶识不离于身”。此说非理。其理有七:①入灭尽定若有意识即有想受,何得名为灭尽定、想受灭?②灭尽定中转识心与智俱无,赖耶虽有,而极隐微难知,纯是一片空寂境相,哪里还有意识起分别的所缘境呢?③既灭尽有意识,则灭尽是善性,即应有善心所与之相应,而实无有;④既有善心所与灭尽定心相应,则应有遍行心所中的想受现行,安得名为想受灭呢?⑤既有想受,则必有根境识之和合相应的触心所,而灭尽定中前六识的根境全无,安得有触?⑥既有触,则应起受想思而有造作,既有造作,何得名为灭尽定?⑦若人救言:“灭尽定但灭心所不灭心法,故虽无想受心所,而意识仍在。”此说非理。有与想受相应的心所,就必有与之相应的心法,因心法是心所所依,若无能依的心所,怎能有所依的心法?具此七理,故执灭尽定有意识执身全属非理。

  4、若执灭尽定中有意识,试问此意识于善、恶、无记三性,何性所摄?皆不应理。

  5、若有人执色法无间生色法,心法无间生心法,故心与色皆自类成种,何得熏赖耶识乃能有色心种?此理不成,如前已说。自类前后二念不同时,安能前念熏于后念?又若从色界殁,来生欲界,若色自类相生,则此类有情应复感受离饮食男女欲的色界境相。从无色天殁还生欲色界中,应无色生;从无想天殁还生有心地中,从灭尽定出还生心心所法,皆不应有种,以生无想天一期生中和入灭尽期中皆无转识,安得有自类心法,前后和合熏习成种生起后心呢?又如阿罗汉证入无余依涅槃时的心为后心,自此以后入了无余依涅槃便永无转识心生起,若执心法前后自类为因缘相生,则阿罗汉入了无余依涅槃再有心生起,而不成其为“无余依涅槃”。据此可知,色心自类前后只能作等无间缘,不能作因缘,而作色心因缘的决定是有阿赖耶识受色心等法熏,保持其复生色心的种子为因缘。

  据上所述,可见离阿赖耶识,出世间所有记功法皆不得成,而阿赖耶识决定是有。

  后有三颂显离阿赖耶识转依不成。

  初颂有:“菩萨于净心,远离于五识,无余心转依,云何汝当作?”此颂意谓菩萨出世圣道心,全无眼等五识生起,亦无其余意识生起,既有漏前六识全无,则谁持杂染种为出世道所对治?既无所对治,则修能对治无用,为什么圣者要作此出世道的修持呢?

  “若对治转依,非…

《摄大乘论释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