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恩意乐;所修诸波罗蜜功德回向一切众生,使之获得种种殊胜异熟善果的大志意乐;恒兴以修一切波罗蜜的功德,施与无量众生,使之皆能成就无上菩提的纯善意乐。诸如是等,是为菩萨戒摄受一切有情利益安乐意乐广大殊胜。4、建立无上菩提广大殊胜:菩萨所持律仪、摄善法、饶益有情诸戒,能广积无量福德智慧,引生无上菩提的佛果,是为菩萨戒建立无上正等菩提的广大殊胜。以上四方面的殊胜总显菩萨戒律非常广大。
“甚深殊胜者,谓诸菩萨由是品类方便善巧”至“是名菩萨所学甚深殊胜”。
此段显示菩萨戒甚深殊胜义。菩萨为利众生行杀生等十种作业而无有罪,生无量福,速证菩提。此类情景,不是一般常情所能推比,因一般众生有我法执,起贪嗔痴等烦恼,所造杀生等纯属恶业,必招苦果。菩萨破我法执,律仪等三种戒相互贯通,行杀生等是出自大悲大智,纯从利他出发,迥非凡情可比,故是甚深。又诸菩萨以神通力示现变化身语两业,教导有情,止恶修善,转染成净,亦属甚深。如以神力,变现国王,用刀山、剑树、油镬等残酷徒刑,令余有情见而心畏,止恶修善。又诸菩萨现种种诸本生事,示行逼恼诸余有情,令实有情生起净信,重视业报因果,而止恶修善,舍染趋净,终至成熟道业。如是等类不是一般常情可能理解,而必须知是从悲心出发,用方便善巧的妙智,所作化众利他的善举去理解,乃能合拍,故是甚深。
“由此略说四种殊胜”至“如毗奈耶瞿沙方广契经中说”。
此段显示从以上差别等四殊胜说明大乘戒学,只是抓纲提要,还有许多殊胜内容,未能详述,学人欲求其详,可取《瞿沙方广契经》究习。
八、增上心学分
戒助定生,修定即修止观,故定学即止观学。然定主要是心专注一境,也就是止的意义。佛法的定学着重是依定修观以发慧,单言定不能摄观,止观双运即心之用,故定学玄奘译之为心学。大乘心学内容丰富殊胜,迥异小乘,故《摄论》此分特从六差别以显大乘心学之殊胜。
六差别者:1、所缘差别,菩萨修止观以大乘教义为所观境,也就是“法随法行”义。2、种种差别,菩萨修定内容非一,约而言之,有大乘光明等四种。3、对治差别,定主要是摄持其心,令不散动,但大乘定力特别殊胜,普能除遣和对治赖耶识中烦恼、所知二障粗重,也就是“以楔出楔”义。4、堪能差别,菩萨常住静虑,故其定学有大堪能,可以随愿往生,虽处入胎、住胎、出胎,而常在定中,心不散乱。5、引发差别,菩萨静虑,有大威力,既能引发一切世界无碍神通,也能引发十种难行的堪能,更能引发修到彼岸,成熟有情,净佛国土等诸大义利。6、作业差别,菩萨静律所作诸业主要是十八变、三化神境智通的活动,同时也包括如前所说修到彼岸,成熟有情,净佛国土诸殊胜作业。
“如是已说增上戒殊胜,增上心殊胜云何可见?”至“由作业差别故”。
此段显示大乘增上心学与小乘心学相较,有六差别,并一一列举其名。
“所缘差别者,谓大乘法为所缘故。”至作业差别“引发如是大神通故”。
此段显示六种差别各别所属之主要内容,文义易解,前已略释,兹不详赘,但于作业差别中十八变略加解释:
1、振动:依定自在,普能振动村邑聚落、城郭国土,乃至无量无数三千大千世界。
2、炽然:依定自在身上发火,身下注水;身下发火,身上注水。入火界定,举身洞然,遍诸身分出种种焰,青黄赤白,红紫碧绿,颇胝迦色,是名炽然。
3、遍满:其所发火焰光芒流布各处,能遍满十方世界。
4、显示:示现下诸恶趣,上诸天界,或余佛土诸佛菩萨种种境界,皆能令其现见现知。
5、转变:或于地起水胜解,或于水起地胜解,如是乃至于水火风等,转变水火风为地等。色、声、香、味、触等,随欲转变,亦复如是。
6、往来:随意往来,墙壁山石不能障碍,十方世界来去自由。
7、卷;8、舒:能卷一切雪山王等如一极微,舒一极微令成雪山。
9、众像入身:依定自在能将山河大地、草木土石纳入身中。
10、所往同类:随彼所化各种有情,皆能似彼言音,同彼像貌,如彼名义而为说法。
11、显;12、隐:于大众前隐没自身,或复显现,令人不测,而化导故。
13、所作自在:凡所作为都极顺利,无有障碍。
14、伏他神通:谓诸上地菩萨,其神通力能遍制伏下地菩萨,或声闻、独觉及外道等所有神通。
15、施辩:于诸有情辩才穷尽能与辩才令不穷尽。
16、施念:若遇有情于法失念,随即能令其记忆不忘。
17、施乐:能令听法有情,心生法乐,又能令诸患病受灾有情除病脱灾,身心安乐。
18、放大光明:或令诸恶趣蒙光息苦,或令威德天人、八部蒙光觉悟,皆来集会,或令余方诸大菩萨皆来集会,成办无量有情利益事故。
菩萨大乘如意通,除十八变,还有化身、化语、化境的三化,均是大乘禅定所引发的作业,同时天眼、天耳、他心、宿命、漏尽等通的活动,亦是此中作业所摄。
修习禅定怎样会引发神通呢?主要修习禅定,远离散动,心行平等为基础,再在此上面听闻修神通的教法深入理解,按法作意,生起能随顺神通的种种意想,自会引发神通。《瑜伽师地论·声闻地》云:“复次,依止静虑发五通等,云何能发?谓静虑者,已得根本清净静虑,即以如是清净静虑为所依止,于五通增上正法,听闻受持,令善究竟,谓于神境通、宿住通、天耳通、死生智通、心差别通等,作意思维。复由定地所起作意,了知于义,了知于法,由了知义了知法故,如是如是修治其心,由此修习多修习故,有时有分,发生修果五神通等。又即如是了知于义了知于法,为欲引发诸神通等,修十二想,何等十二?一、轻举想;二、柔软想;三、空界想;四、身心符顺想;五、胜解想;六、先所受行次第随念想;七、种种品类集会音声想;八、光明色相想;九、烦恼所作色变异想;十、解脱想;十一、胜处想;十二、遍处想。”
神通有凡圣两类,其差别安在?凡夫有我法执,其所修定,但凭作意力,性属有漏,势力亦较低劣。圣者破我法执,其所修定,多属现观,故《瑜伽师地论》主张神通与现观密切相关,现观纯属无漏,故其所成的定慧与神通亦纯属无漏,其势用殊胜,远非有漏之凡通可比。
大乘小乘所修之定均属无漏,其所引发的神通亦属无漏,其间有何差别?小乘大乘所得现观,所有定境,虽同属无漏,但小乘只破我执断烦恼障,大乘双破我法二执,其所证现观、所得禅定,最极清净,至真至善,故其所发神通,亦至真至善,其势用亦极殊胜,远非小乘所具神通可比。故佛经常谓阿罗汉势力限于中千世界,独觉神通势力限于大千世界,大乘菩萨证初地者,其神通势力达百大千世界,以上诸地菩萨所有神通的威德次第倍增,至佛果果位,其神通势力遍一切世界,无有障碍,由此可见,大乘神通远非小乘所得神通可比。
“又能引发摄诸难行十难行故。”至“常起一切有情一切义利行故。”
此段显大乘禅定能引发十种难行的堪能。1、自誓难行,菩萨发上成无上佛道,下化无边众生的大宏誓愿,唯大乘人乃能发此大愿,凡定性中、小根人均不能发此誓愿,故是难性。2、不退难行,此大誓愿内容包括极广,行持时间须经撒大阿僧祗劫,令人疲倦而生退堕,唯大乘菩萨大雄无畏,勇往直前,毫不退屈,故称难行。3、不背难行,菩萨悲心广大,若遇行邪有情,知是烦恼为害,而实非有情之过,故对行邪恶众生依然摄受,而不弃舍,故是难行。4、现前难行,菩萨常修忍辱,虽遇怀怨有情现前毁害,心能安忍,毫不抱怨,而反加饶益,远非常人可能,故是难行。5、不染难行,菩萨住世度生,常不为“八风”所动,丝毫不为世法所染,有浩然之气,乃能如此,故是难行。6、胜解难行,菩萨闻大乘甚深难通达的教义,暂时虽未解了,而仍热诚质直,坚信不疑,故是难行。7、通达难行,小乘但能通达人无我理,菩萨既通达人无我理,又能通达法无我理,悟境深远浩瀚,远超凡愚,故是难行。8、随觉难行,菩萨上根利器,于佛所说甚深密意言词,随即觉了,毫不滞碍,非中下根人可能,故是难行。9、不离不染难行,菩萨度生不离世间,而常不为世法所染,故是难行。10、加行难行,大乘从发心直至成佛,经三大阿僧祗劫常修加行无有间断,同时亦能修佛所具无功用行,非具大悲、大智、大勇者决不如是,故是难行。
“复次,随觉难行中于佛何等秘密言词,彼诸菩萨能随觉了?”至“如于布施,于戒为初慧为后随其所应,当知亦尔。”
此段显示随觉难行所摄秘密言词所有类别。先以施为例,如言“云何能行惠施?若诸菩萨无少所施,然于十方无量世界广行惠施。”此类秘密言词,绝不能随文解义,而必须依义不依语进行解了。菩萨度生常怀自他平等意趣,施他即是自施,故无少分行施,具此平等意趣,故常能行施。“云何菩萨乐行惠施?若诸菩萨于一切施都无欲乐。”此言菩萨心常安住涅槃,行施亦常在涅槃乐境中,以是义故,常乐布施。“云何菩萨于惠施中深生信解?若朱菩萨不信如来而行布施。”此言菩萨常怀同体大悲,行施是自身分内事,故非相信如来的开导而行布施。“云何菩萨于施策励?若诸菩萨于惠施中不自策励。”此言菩萨数数行施,习惯成自然,故不需策励,而自然行施。“云何菩萨于施耽乐?若诸菩萨无有暂时少有所施。”此言菩萨常施、广施,故无暂时少有所施,以是义故,于施耽乐。“云何菩萨其施广大?若诸菩萨于惠施中离娑洛想。”“娑洛”是流散义。菩萨心常寂静,不稍流散,以此行施,力量广大。“云何…
《摄大乘论释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