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恩意樂;所修諸波羅蜜功德回向一切衆生,使之獲得種種殊勝異熟善果的大志意樂;恒興以修一切波羅蜜的功德,施與無量衆生,使之皆能成就無上菩提的純善意樂。諸如是等,是爲菩薩戒攝受一切有情利益安樂意樂廣大殊勝。4、建立無上菩提廣大殊勝:菩薩所持律儀、攝善法、饒益有情諸戒,能廣積無量福德智慧,引生無上菩提的佛果,是爲菩薩戒建立無上正等菩提的廣大殊勝。以上四方面的殊勝總顯菩薩戒律非常廣大。
“甚深殊勝者,謂諸菩薩由是品類方便善巧”至“是名菩薩所學甚深殊勝”。
此段顯示菩薩戒甚深殊勝義。菩薩爲利衆生行殺生等十種作業而無有罪,生無量福,速證菩提。此類情景,不是一般常情所能推比,因一般衆生有我法執,起貪嗔癡等煩惱,所造殺生等純屬惡業,必招苦果。菩薩破我法執,律儀等叁種戒相互貫通,行殺生等是出自大悲大智,純從利他出發,迥非凡情可比,故是甚深。又諸菩薩以神通力示現變化身語兩業,教導有情,止惡修善,轉染成淨,亦屬甚深。如以神力,變現國王,用刀山、劍樹、油镬等殘酷徒刑,令余有情見而心畏,止惡修善。又諸菩薩現種種諸本生事,示行逼惱諸余有情,令實有情生起淨信,重視業報因果,而止惡修善,舍染趨淨,終至成熟道業。如是等類不是一般常情可能理解,而必須知是從悲心出發,用方便善巧的妙智,所作化衆利他的善舉去理解,乃能合拍,故是甚深。
“由此略說四種殊勝”至“如毗奈耶瞿沙方廣契經中說”。
此段顯示從以上差別等四殊勝說明大乘戒學,只是抓綱提要,還有許多殊勝內容,未能詳述,學人欲求其詳,可取《瞿沙方廣契經》究習。
八、增上心學分
戒助定生,修定即修止觀,故定學即止觀學。然定主要是心專注一境,也就是止的意義。佛法的定學著重是依定修觀以發慧,單言定不能攝觀,止觀雙運即心之用,故定學玄奘譯之爲心學。大乘心學內容豐富殊勝,迥異小乘,故《攝論》此分特從六差別以顯大乘心學之殊勝。
六差別者:1、所緣差別,菩薩修止觀以大乘教義爲所觀境,也就是“法隨法行”義。2、種種差別,菩薩修定內容非一,約而言之,有大乘光明等四種。3、對治差別,定主要是攝持其心,令不散動,但大乘定力特別殊勝,普能除遣和對治賴耶識中煩惱、所知二障粗重,也就是“以楔出楔”義。4、堪能差別,菩薩常住靜慮,故其定學有大堪能,可以隨願往生,雖處入胎、住胎、出胎,而常在定中,心不散亂。5、引發差別,菩薩靜慮,有大威力,既能引發一切世界無礙神通,也能引發十種難行的堪能,更能引發修到彼岸,成熟有情,淨佛國土等諸大義利。6、作業差別,菩薩靜律所作諸業主要是十八變、叁化神境智通的活動,同時也包括如前所說修到彼岸,成熟有情,淨佛國土諸殊勝作業。
“如是已說增上戒殊勝,增上心殊勝雲何可見?”至“由作業差別故”。
此段顯示大乘增上心學與小乘心學相較,有六差別,並一一列舉其名。
“所緣差別者,謂大乘法爲所緣故。”至作業差別“引發如是大神通故”。
此段顯示六種差別各別所屬之主要內容,文義易解,前已略釋,茲不詳贅,但于作業差別中十八變略加解釋:
1、振動:依定自在,普能振動村邑聚落、城郭國土,乃至無量無數叁千大千世界。
2、熾然:依定自在身上發火,身下注水;身下發火,身上注水。入火界定,舉身洞然,遍諸身分出種種焰,青黃赤白,紅紫碧綠,頗胝迦色,是名熾然。
3、遍滿:其所發火焰光芒流布各處,能遍滿十方世界。
4、顯示:示現下諸惡趣,上諸天界,或余佛土諸佛菩薩種種境界,皆能令其現見現知。
5、轉變:或于地起水勝解,或于水起地勝解,如是乃至于水火風等,轉變水火風爲地等。色、聲、香、味、觸等,隨欲轉變,亦複如是。
6、往來:隨意往來,牆壁山石不能障礙,十方世界來去自由。
7、卷;8、舒:能卷一切雪山王等如一極微,舒一極微令成雪山。
9、衆像入身:依定自在能將山河大地、草木土石納入身中。
10、所往同類:隨彼所化各種有情,皆能似彼言音,同彼像貌,如彼名義而爲說法。
11、顯;12、隱:于大衆前隱沒自身,或複顯現,令人不測,而化導故。
13、所作自在:凡所作爲都極順利,無有障礙。
14、伏他神通:謂諸上地菩薩,其神通力能遍製伏下地菩薩,或聲聞、獨覺及外道等所有神通。
15、施辯:于諸有情辯才窮盡能與辯才令不窮盡。
16、施念:若遇有情于法失念,隨即能令其記憶不忘。
17、施樂:能令聽法有情,心生法樂,又能令諸患病受災有情除病脫災,身心安樂。
18、放大光明:或令諸惡趣蒙光息苦,或令威德天人、八部蒙光覺悟,皆來集會,或令余方諸大菩薩皆來集會,成辦無量有情利益事故。
菩薩大乘如意通,除十八變,還有化身、化語、化境的叁化,均是大乘禅定所引發的作業,同時天眼、天耳、他心、宿命、漏盡等通的活動,亦是此中作業所攝。
修習禅定怎樣會引發神通呢?主要修習禅定,遠離散動,心行平等爲基礎,再在此上面聽聞修神通的教法深入理解,按法作意,生起能隨順神通的種種意想,自會引發神通。《瑜伽師地論·聲聞地》雲:“複次,依止靜慮發五通等,雲何能發?謂靜慮者,已得根本清淨靜慮,即以如是清淨靜慮爲所依止,于五通增上正法,聽聞受持,令善究竟,謂于神境通、宿住通、天耳通、死生智通、心差別通等,作意思維。複由定地所起作意,了知于義,了知于法,由了知義了知法故,如是如是修治其心,由此修習多修習故,有時有分,發生修果五神通等。又即如是了知于義了知于法,爲欲引發諸神通等,修十二想,何等十二?一、輕舉想;二、柔軟想;叁、空界想;四、身心符順想;五、勝解想;六、先所受行次第隨念想;七、種種品類集會音聲想;八、光明色相想;九、煩惱所作色變異想;十、解脫想;十一、勝處想;十二、遍處想。”
神通有凡聖兩類,其差別安在?凡夫有我法執,其所修定,但憑作意力,性屬有漏,勢力亦較低劣。聖者破我法執,其所修定,多屬現觀,故《瑜伽師地論》主張神通與現觀密切相關,現觀純屬無漏,故其所成的定慧與神通亦純屬無漏,其勢用殊勝,遠非有漏之凡通可比。
大乘小乘所修之定均屬無漏,其所引發的神通亦屬無漏,其間有何差別?小乘大乘所得現觀,所有定境,雖同屬無漏,但小乘只破我執斷煩惱障,大乘雙破我法二執,其所證現觀、所得禅定,最極清淨,至真至善,故其所發神通,亦至真至善,其勢用亦極殊勝,遠非小乘所具神通可比。故佛經常謂阿羅漢勢力限于中千世界,獨覺神通勢力限于大千世界,大乘菩薩證初地者,其神通勢力達百大千世界,以上諸地菩薩所有神通的威德次第倍增,至佛果果位,其神通勢力遍一切世界,無有障礙,由此可見,大乘神通遠非小乘所得神通可比。
“又能引發攝諸難行十難行故。”至“常起一切有情一切義利行故。”
此段顯大乘禅定能引發十種難行的堪能。1、自誓難行,菩薩發上成無上佛道,下化無邊衆生的大宏誓願,唯大乘人乃能發此大願,凡定性中、小根人均不能發此誓願,故是難性。2、不退難行,此大誓願內容包括極廣,行持時間須經撒大阿僧祗劫,令人疲倦而生退墮,唯大乘菩薩大雄無畏,勇往直前,毫不退屈,故稱難行。3、不背難行,菩薩悲心廣大,若遇行邪有情,知是煩惱爲害,而實非有情之過,故對行邪惡衆生依然攝受,而不棄舍,故是難行。4、現前難行,菩薩常修忍辱,雖遇懷怨有情現前毀害,心能安忍,毫不抱怨,而反加饒益,遠非常人可能,故是難行。5、不染難行,菩薩住世度生,常不爲“八風”所動,絲毫不爲世法所染,有浩然之氣,乃能如此,故是難行。6、勝解難行,菩薩聞大乘甚深難通達的教義,暫時雖未解了,而仍熱誠質直,堅信不疑,故是難行。7、通達難行,小乘但能通達人無我理,菩薩既通達人無我理,又能通達法無我理,悟境深遠浩瀚,遠超凡愚,故是難行。8、隨覺難行,菩薩上根利器,于佛所說甚深密意言詞,隨即覺了,毫不滯礙,非中下根人可能,故是難行。9、不離不染難行,菩薩度生不離世間,而常不爲世法所染,故是難行。10、加行難行,大乘從發心直至成佛,經叁大阿僧祗劫常修加行無有間斷,同時亦能修佛所具無功用行,非具大悲、大智、大勇者決不如是,故是難行。
“複次,隨覺難行中于佛何等秘密言詞,彼諸菩薩能隨覺了?”至“如于布施,于戒爲初慧爲後隨其所應,當知亦爾。”
此段顯示隨覺難行所攝秘密言詞所有類別。先以施爲例,如言“雲何能行惠施?若諸菩薩無少所施,然于十方無量世界廣行惠施。”此類秘密言詞,絕不能隨文解義,而必須依義不依語進行解了。菩薩度生常懷自他平等意趣,施他即是自施,故無少分行施,具此平等意趣,故常能行施。“雲何菩薩樂行惠施?若諸菩薩于一切施都無欲樂。”此言菩薩心常安住涅槃,行施亦常在涅槃樂境中,以是義故,常樂布施。“雲何菩薩于惠施中深生信解?若朱菩薩不信如來而行布施。”此言菩薩常懷同體大悲,行施是自身分內事,故非相信如來的開導而行布施。“雲何菩薩于施策勵?若諸菩薩于惠施中不自策勵。”此言菩薩數數行施,習慣成自然,故不需策勵,而自然行施。“雲何菩薩于施耽樂?若諸菩薩無有暫時少有所施。”此言菩薩常施、廣施,故無暫時少有所施,以是義故,于施耽樂。“雲何菩薩其施廣大?若諸菩薩于惠施中離娑洛想。”“娑洛”是流散義。菩薩心常寂靜,不稍流散,以此行施,力量廣大。“雲何…
《攝大乘論釋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