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摄大乘论释义▪P9

  ..续本文上一页十地安立之由;三、释十地各别得名之由;四、显示得十地有胜解、正行、通达、成满四相;五、显于十地中依五相修,得五胜果;六、显于十地中依各特点,各别配修十波罗蜜多;七、修十地修行时间由初地至七地需经一阿僧祗劫,由七地至成佛又需经一阿僧祗劫,与资粮、加行二位所修时间共经三大阿僧祗劫才能成佛。

  “如是已说彼入因果,彼修差别云何可见?”至“十法云地”。

  此段列十地名。

  “如是诸地,安立为十,云何可见?”至“于声闻等非染污,于诸菩萨是染污。”

  此段显对治十种无明,故安立十地。十无明者:一、障初地所证遍行真如的无明,《成唯识论》名异生性障;二、障二地所证最胜真如的无明,《成唯识论》名误犯现行障;三、障三地所证胜流真如的无明,《成唯识论》名暗钝障;四、障四地所证无摄受真如的无明,《成唯识论》名微细烦恼现行障;五、障五地所证类无别真如的无明,《成唯识论》名于下乘般涅槃障;六、障六地所证无染净真如的无明,《成唯识论》名粗相现行障;七、障七地所证法无别真如的无明,《成唯识论》名细相现行障;八、障八地所证无增减真如的无明,《成唯识论》名于无相中作加行障;九、障九地所证智自在真如的无明,《成唯识论》名于利他中不欲行障;十、障十地所证业自在真如的无明,《成唯识论》名于诸法中未得自在障。为对治此十无明十种重障,故于大乘修道位中,特立十地,此十无明属所知障,于声闻乘不作障碍,唯于大乘有所障碍。

  “复次,何故初地说名极喜?”至“譬如大云能覆如空广大障故,又于法身能圆满故。”

  此段说明十地得名之由,文义易知。

  “得此诸地云何可见?”至“谓修诸地到究竟故。”

  此段显证得十地之因及果,所谓四相:1、对十地教法能如实通达,名得胜解。2、对十地所修正行,能一一如法修持,(此十正行即书写、供养等十事),名得正行。以上二种是得十地之因。3、证得初地,通达法界,即能顺利地成满十地,如有颂言:“如竹破初节,余节速能破,得初地真智,诸地疾当成。”是名通达。4、于十地中地地成满,最后能到究竟位,成满佛果,名得成满。此二得相是得十地之果。

  “修此诸地云何可见?”至“令法身圆满成办,能正摄受后后胜因。”

  此段显十地修相总有五种,地地皆依止观而修:1、集总修,谓法随法行,依佛所说经论要义总为一聚而观察之;2、无相修,随顺胜义谛离分别言说执著,而现观实证;3、无功用修,于无相观中,不用加行,任运自然而修;4、炽盛修,于无相观虽不用力,然有胜有劣,应舍劣从胜而修;5、无喜足修,不断前进,日新月异,不自满足而修。如是五修能招五果:1、由于常常依止观力修习六度,念念熏习赖耶,集聚净种,不断对治赖耶识中原有的染种,名念念销融一切粗重依止;2、寄心于一真法界的苑囿中,自在解脱,轻安无尽,妙乐重重,名离种种想,得法苑乐;3、法界周遍圆满,无有分限,寄心其间,般若亲照,内外明澈,光明无限,名能正了知周遍无量分限相大法光明;4、当来佛果名清净分,以上行境能引佛果,名顺清净分无所分别无相现行;5、十地名法身圆满,佛果成办,名为令法身圆满成办,能正摄受后后胜因。

  以上所说是为十地依五相修得五胜果。

  “由增胜故,说十地中修十种波罗蜜多。”至“如是法门,是波罗蜜多藏之所摄。”

  此段显十地与十波罗蜜多的配合,虽十地中地地皆诸度同修,但随特殊情况,各地皆有主修。如初地修波罗蜜多以施为主统摄其余;二地中修波罗蜜多,以戒为主,统摄其余,故论言“由增胜故,说十地中修十种波罗蜜多”。十地修十波罗蜜多,其次第是十地的次第与十波罗蜜多两相随顺,故初地修施,二地修戒,乃至九地修力,十地修智,其文易知,兹不详述。

  “复次,凡经几说修行可得圆满?”至“清净增上力,坚固心升进,名菩萨初修,无数三大劫。”

  此段显十地前后学佛成佛有五种人经三无数大劫乃能成佛。资粮位与加行位的胜解行者经初无数大劫乃能见道。见道位的清净增上意乐行者,与二地至七地有相行与无相行补特伽罗,需经第二无数大劫。从八地至十地中的无功用行者,需经第三无数大劫,乃能成佛。

  颂中“清净增上力”指由佛所说清净教法,多闻多思的力。“坚固心升进”,指学人由发坚固菩提大愿,具大勇气,在学修问题上,不断升华前进。此二句依《解深密经·分别瑜伽品》慈氏向佛问大乘止观何依何住?佛答依菩萨藏假安立及菩提大愿为依为住而言。“如是二力是菩萨在资粮位初修之行,故颂言“名菩萨初修”,依此初修教力和愿力,不断前进,通过自资粮、加行、见道、修道、,直至成佛的过程总经三无数大劫。

    七、增上戒学分

  “增上”是增添力量,助彼生成义。以戒为依,增添力量,引生禅定,故名增上戒学;以定为依,增添力量,助生智慧,故名增上定学;以清净慧学为依,增添力量,能得菩提涅槃,故名增上慧学。如是戒、定、慧三增上学,通大小乘,此论所显三学专就大乘立论,盖显大乘的戒、定、慧较之小乘,极为殊胜。

  大乘戒学瞿沙方广契经言之最详,《瑜伽师地论》约为自性戒、一切戒、难行戒、一切门戒、善士戒、一切种戒、遂求戒、此世他世乐戒、清净戒九相显示,此论在《瑜伽·菩萨地》所讲戒学的基础上更加精炼,从四方面显示戒相,即:一、差别殊胜,显戒有律仪、摄善法、饶益有情三类。二、共不共学处殊胜,显菩萨一切性罪不现行与声闻共,相似遮罪有现行,与彼不共,菩萨具有身语心戒,声闻唯有身语二戒。三、广大殊胜,显菩萨戒学有四广大:1、种种无量学处广大;2、摄受无量福德广大;3、摄受一切有情利益安乐意乐广大;4、建立无上正等菩提广大。四、甚深殊胜,显菩萨由悲智力行杀生等十种作业而无有罪,生无量福,速证菩提;变化身语两业,亦属尸罗。

  “如是已说因果修差别,此中增上戒殊胜云何可见?”至“四、由甚深殊胜”。

  此段点出此增上戒学分根据《瑜伽师地论·菩萨地·戒品》所讲而加以提炼,以差别等四殊胜义,以显大乘菩萨戒内容之丰富与优异,迥非小乘戒学可比。

  “差别殊胜者,谓菩萨戒有三品”至“饶益有情戒,应知成熟一切有情建立义故。”

  此段显大乘菩萨戒有律仪、摄善法、饶益有情三部分殊胜义。小乘但有律仪戒,大乘在律仪戒的基础上还有摄善法、饶益有情二戒,共有三种,是为差别殊胜。大乘戒学必须有此三类,其故安在?兹详之如下:

  一、大乘学佛成佛必须伏断烦恼,净化身心,才能摄善法和饶益有情,故此论云:“此中律仪戒,应知二戒建立义故。”杀、盗、淫、妄等十恶业自性是罪,必须戒除,才能使三业清净,故名性罪戒。菩萨是教育众生止恶修善、转染成净的导师,必须以身作则,树立光辉榜样,才能使众生心悦诚服,接受教导。所以,菩萨一定要在能引起犯戒的隐微处,防微杜渐,能使人怀疑处遮嫌蔽疑,故有遮罪戒。性罪、遮罪二戒俱持,是立道德的根本,故大乘首须建立此律仪戒。

  二、佛陀名两足尊,就是要福德、智慧一切善法悉皆圆满,故学佛的大乘人必须广积众善,要言之必须修桥补路、治病救灾、兴学育材、移风易俗等世间善法,努力积集;同时对造塔建寺、供养三宝、诵读经论、思维正法、修习禅定智慧等出世善法,更需夙夜匪懈,拼命修集,以回向无上菩提,如有颂言:“福德、智慧二资粮,菩萨善备无边际。”这就是大乘戒学必须建立摄善法戒之由。

  三、修菩萨行主要是广度众生成佛,以破我执,所以,衣食住行、视听言动,一切生活活动,无一而非度化众生。故学大乘者常起慈心,为众生与乐;常起悲心,为众生拔苦;见众生离苦得乐,止恶修善,便生喜心;但是施恩不望报,度人不著相,故常不取人相、众生相,而行大舍。这就是大乘戒必须建立饶益有情戒之由。

  “共不共学处殊胜者,谓诸菩萨一切性罪不现行故,与声闻共。”至“如是应知,说名为共不共殊胜。”

  此段显菩萨戒与小乘戒在学处上有共不共殊胜义。所应修持所应制止处,名为学处,菩萨戒学处与小乘学处约有三点共不共:1、律仪戒菩萨有小乘共;摄善法、饶益有情二戒唯大乘有,不与小乘共。2、同是律仪戒,在性罪戒方面菩萨与小乘同样遵守,与之相共,在遮罪戒方面,声闻但求自利,有些处所不能去,菩萨为利他故可以去;有些事和人,小乘人不应接触,菩萨为利他故,可与之接触,这不与声闻共。又如遮罪戒中掘生土、断生草与杀业相似,小乘人必须遵守不犯,菩萨如修农禅对此相似遮罪可不禁止,这是不与声闻共处。3、小乘唯求自觉自利,菩萨既自觉自利,又需觉他利他,故在持戒的深度广度上也与声闻不共:声闻持戒重在身口外表,而不重在内心,故其深度广度不足,菩萨持戒既重身语与小乘共,同时也深知善恶业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内心的动机,故《唯识二十颂》云:“意罚为大罪”,所以在持戒上特重意戒,而不与小乘共。

  “广大殊胜者,复由四种广大故。”至“四、建立无上正等菩提广大故。”

  此段显示菩萨戒广大殊胜义。其广大有四:1、种种无量学处广大:三千威仪,八万细行,摄善利他,种种品类学处,博繁无量,是为种种无量学处广大殊胜。2、摄受无量福德广大:菩萨所摄善法,包括世出世间,自利利他,无量无边,种种善行,其所招世出世间所有福德亦无量无边,是为菩萨戒律摄受无量福德殊胜。3、摄受一切有情利益安乐意乐广大殊胜:菩萨饶益有情,常常行无缘大慈,运同体大悲,常起我于一切众生无恩、一切众生于我有恩的荷…

《摄大乘论释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