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十地安立之由;叁、釋十地各別得名之由;四、顯示得十地有勝解、正行、通達、成滿四相;五、顯于十地中依五相修,得五勝果;六、顯于十地中依各特點,各別配修十波羅蜜多;七、修十地修行時間由初地至七地需經一阿僧祗劫,由七地至成佛又需經一阿僧祗劫,與資糧、加行二位所修時間共經叁大阿僧祗劫才能成佛。
“如是已說彼入因果,彼修差別雲何可見?”至“十法雲地”。
此段列十地名。
“如是諸地,安立爲十,雲何可見?”至“于聲聞等非染汙,于諸菩薩是染汙。”
此段顯對治十種無明,故安立十地。十無明者:一、障初地所證遍行真如的無明,《成唯識論》名異生性障;二、障二地所證最勝真如的無明,《成唯識論》名誤犯現行障;叁、障叁地所證勝流真如的無明,《成唯識論》名暗鈍障;四、障四地所證無攝受真如的無明,《成唯識論》名微細煩惱現行障;五、障五地所證類無別真如的無明,《成唯識論》名于下乘般涅槃障;六、障六地所證無染淨真如的無明,《成唯識論》名粗相現行障;七、障七地所證法無別真如的無明,《成唯識論》名細相現行障;八、障八地所證無增減真如的無明,《成唯識論》名于無相中作加行障;九、障九地所證智自在真如的無明,《成唯識論》名于利他中不欲行障;十、障十地所證業自在真如的無明,《成唯識論》名于諸法中未得自在障。爲對治此十無明十種重障,故于大乘修道位中,特立十地,此十無明屬所知障,于聲聞乘不作障礙,唯于大乘有所障礙。
“複次,何故初地說名極喜?”至“譬如大雲能覆如空廣大障故,又于法身能圓滿故。”
此段說明十地得名之由,文義易知。
“得此諸地雲何可見?”至“謂修諸地到究竟故。”
此段顯證得十地之因及果,所謂四相:1、對十地教法能如實通達,名得勝解。2、對十地所修正行,能一一如法修持,(此十正行即書寫、供養等十事),名得正行。以上二種是得十地之因。3、證得初地,通達法界,即能順利地成滿十地,如有頌言:“如竹破初節,余節速能破,得初地真智,諸地疾當成。”是名通達。4、于十地中地地成滿,最後能到究竟位,成滿佛果,名得成滿。此二得相是得十地之果。
“修此諸地雲何可見?”至“令法身圓滿成辦,能正攝受後後勝因。”
此段顯十地修相總有五種,地地皆依止觀而修:1、集總修,謂法隨法行,依佛所說經論要義總爲一聚而觀察之;2、無相修,隨順勝義谛離分別言說執著,而現觀實證;3、無功用修,于無相觀中,不用加行,任運自然而修;4、熾盛修,于無相觀雖不用力,然有勝有劣,應舍劣從勝而修;5、無喜足修,不斷前進,日新月異,不自滿足而修。如是五修能招五果:1、由于常常依止觀力修習六度,念念熏習賴耶,集聚淨種,不斷對治賴耶識中原有的染種,名念念銷融一切粗重依止;2、寄心于一真法界的苑囿中,自在解脫,輕安無盡,妙樂重重,名離種種想,得法苑樂;3、法界周遍圓滿,無有分限,寄心其間,般若親照,內外明澈,光明無限,名能正了知周遍無量分限相大法光明;4、當來佛果名清淨分,以上行境能引佛果,名順清淨分無所分別無相現行;5、十地名法身圓滿,佛果成辦,名爲令法身圓滿成辦,能正攝受後後勝因。
以上所說是爲十地依五相修得五勝果。
“由增勝故,說十地中修十種波羅蜜多。”至“如是法門,是波羅蜜多藏之所攝。”
此段顯十地與十波羅蜜多的配合,雖十地中地地皆諸度同修,但隨特殊情況,各地皆有主修。如初地修波羅蜜多以施爲主統攝其余;二地中修波羅蜜多,以戒爲主,統攝其余,故論言“由增勝故,說十地中修十種波羅蜜多”。十地修十波羅蜜多,其次第是十地的次第與十波羅蜜多兩相隨順,故初地修施,二地修戒,乃至九地修力,十地修智,其文易知,茲不詳述。
“複次,凡經幾說修行可得圓滿?”至“清淨增上力,堅固心升進,名菩薩初修,無數叁大劫。”
此段顯十地前後學佛成佛有五種人經叁無數大劫乃能成佛。資糧位與加行位的勝解行者經初無數大劫乃能見道。見道位的清淨增上意樂行者,與二地至七地有相行與無相行補特伽羅,需經第二無數大劫。從八地至十地中的無功用行者,需經第叁無數大劫,乃能成佛。
頌中“清淨增上力”指由佛所說清淨教法,多聞多思的力。“堅固心升進”,指學人由發堅固菩提大願,具大勇氣,在學修問題上,不斷升華前進。此二句依《解深密經·分別瑜伽品》慈氏向佛問大乘止觀何依何住?佛答依菩薩藏假安立及菩提大願爲依爲住而言。“如是二力是菩薩在資糧位初修之行,故頌言“名菩薩初修”,依此初修教力和願力,不斷前進,通過自資糧、加行、見道、修道、,直至成佛的過程總經叁無數大劫。
七、增上戒學分
“增上”是增添力量,助彼生成義。以戒爲依,增添力量,引生禅定,故名增上戒學;以定爲依,增添力量,助生智慧,故名增上定學;以清淨慧學爲依,增添力量,能得菩提涅槃,故名增上慧學。如是戒、定、慧叁增上學,通大小乘,此論所顯叁學專就大乘立論,蓋顯大乘的戒、定、慧較之小乘,極爲殊勝。
大乘戒學瞿沙方廣契經言之最詳,《瑜伽師地論》約爲自性戒、一切戒、難行戒、一切門戒、善士戒、一切種戒、遂求戒、此世他世樂戒、清淨戒九相顯示,此論在《瑜伽·菩薩地》所講戒學的基礎上更加精煉,從四方面顯示戒相,即:一、差別殊勝,顯戒有律儀、攝善法、饒益有情叁類。二、共不共學處殊勝,顯菩薩一切性罪不現行與聲聞共,相似遮罪有現行,與彼不共,菩薩具有身語心戒,聲聞唯有身語二戒。叁、廣大殊勝,顯菩薩戒學有四廣大:1、種種無量學處廣大;2、攝受無量福德廣大;3、攝受一切有情利益安樂意樂廣大;4、建立無上正等菩提廣大。四、甚深殊勝,顯菩薩由悲智力行殺生等十種作業而無有罪,生無量福,速證菩提;變化身語兩業,亦屬屍羅。
“如是已說因果修差別,此中增上戒殊勝雲何可見?”至“四、由甚深殊勝”。
此段點出此增上戒學分根據《瑜伽師地論·菩薩地·戒品》所講而加以提煉,以差別等四殊勝義,以顯大乘菩薩戒內容之豐富與優異,迥非小乘戒學可比。
“差別殊勝者,謂菩薩戒有叁品”至“饒益有情戒,應知成熟一切有情建立義故。”
此段顯大乘菩薩戒有律儀、攝善法、饒益有情叁部分殊勝義。小乘但有律儀戒,大乘在律儀戒的基礎上還有攝善法、饒益有情二戒,共有叁種,是爲差別殊勝。大乘戒學必須有此叁類,其故安在?茲詳之如下:
一、大乘學佛成佛必須伏斷煩惱,淨化身心,才能攝善法和饒益有情,故此論雲:“此中律儀戒,應知二戒建立義故。”殺、盜、淫、妄等十惡業自性是罪,必須戒除,才能使叁業清淨,故名性罪戒。菩薩是教育衆生止惡修善、轉染成淨的導師,必須以身作則,樹立光輝榜樣,才能使衆生心悅誠服,接受教導。所以,菩薩一定要在能引起犯戒的隱微處,防微杜漸,能使人懷疑處遮嫌蔽疑,故有遮罪戒。性罪、遮罪二戒俱持,是立道德的根本,故大乘首須建立此律儀戒。
二、佛陀名兩足尊,就是要福德、智慧一切善法悉皆圓滿,故學佛的大乘人必須廣積衆善,要言之必須修橋補路、治病救災、興學育材、移風易俗等世間善法,努力積集;同時對造塔建寺、供養叁寶、誦讀經論、思維正法、修習禅定智慧等出世善法,更需夙夜匪懈,拼命修集,以回向無上菩提,如有頌言:“福德、智慧二資糧,菩薩善備無邊際。”這就是大乘戒學必須建立攝善法戒之由。
叁、修菩薩行主要是廣度衆生成佛,以破我執,所以,衣食住行、視聽言動,一切生活活動,無一而非度化衆生。故學大乘者常起慈心,爲衆生與樂;常起悲心,爲衆生拔苦;見衆生離苦得樂,止惡修善,便生喜心;但是施恩不望報,度人不著相,故常不取人相、衆生相,而行大舍。這就是大乘戒必須建立饒益有情戒之由。
“共不共學處殊勝者,謂諸菩薩一切性罪不現行故,與聲聞共。”至“如是應知,說名爲共不共殊勝。”
此段顯菩薩戒與小乘戒在學處上有共不共殊勝義。所應修持所應製止處,名爲學處,菩薩戒學處與小乘學處約有叁點共不共:1、律儀戒菩薩有小乘共;攝善法、饒益有情二戒唯大乘有,不與小乘共。2、同是律儀戒,在性罪戒方面菩薩與小乘同樣遵守,與之相共,在遮罪戒方面,聲聞但求自利,有些處所不能去,菩薩爲利他故可以去;有些事和人,小乘人不應接觸,菩薩爲利他故,可與之接觸,這不與聲聞共。又如遮罪戒中掘生土、斷生草與殺業相似,小乘人必須遵守不犯,菩薩如修農禅對此相似遮罪可不禁止,這是不與聲聞共處。3、小乘唯求自覺自利,菩薩既自覺自利,又需覺他利他,故在持戒的深度廣度上也與聲聞不共:聲聞持戒重在身口外表,而不重在內心,故其深度廣度不足,菩薩持戒既重身語與小乘共,同時也深知善惡業的形成,主要取決于內心的動機,故《唯識二十頌》雲:“意罰爲大罪”,所以在持戒上特重意戒,而不與小乘共。
“廣大殊勝者,複由四種廣大故。”至“四、建立無上正等菩提廣大故。”
此段顯示菩薩戒廣大殊勝義。其廣大有四:1、種種無量學處廣大:叁千威儀,八萬細行,攝善利他,種種品類學處,博繁無量,是爲種種無量學處廣大殊勝。2、攝受無量福德廣大:菩薩所攝善法,包括世出世間,自利利他,無量無邊,種種善行,其所招世出世間所有福德亦無量無邊,是爲菩薩戒律攝受無量福德殊勝。3、攝受一切有情利益安樂意樂廣大殊勝:菩薩饒益有情,常常行無緣大慈,運同體大悲,常起我于一切衆生無恩、一切衆生于我有恩的荷…
《攝大乘論釋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