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义而说,故谓之平等意趣。又如说言诵多宝如来名者,便于无上正等菩提已得决定;由唯发愿便得往生极乐世界。此二圣言,非谓诵多宝如来名将是便能成佛,发愿生极乐,非即时往生,而含意说后时可能达到目的,是为别时意趣。再如说言若已逢事尔所殑伽河沙等佛,于大乘法方能解义。此言解义,非是逢事无量诸佛方解文义,而此说是含有逢事无量诸佛必能证解诸法离言实义之意,是为别义意趣。再如为一补特伽罗先赞布施后还毁訾,如于布施,如是尸罗及一分修当知亦尔。此言对布施等先赞后毁,非布施本身可先赞后毁,而是随某有情的习性不同而方便善巧,对机施教,作如是说,故此言语是含有对机施教的意义,是为补特伽罗意趣。
于大小乘中某些有情根性浅薄,为令趣入圣道,先就世俗谛谈种善因得善果,种恶因得恶果,蕴、处、界等各有自性,而暂不讲我法二空之胜义谛,是令入秘密。依依他、遍计、圆成三自性显诸法相,而不详谈蕴、处、界、缘起、四谛、菩提、涅槃等相,是为相秘密。贪观不净,嗔观慈悲,痴观缘起,慢观界差别,如是等各别对治,而非通修、通治,有八万四千烦恼,即立八万四千法门,而不讲一法不立的诸法实相,是为对治秘密。谓于是处已说余义诸言诸字转显余义。如有颂云:“觉不坚为坚,(定境安和,虽不刚强,而有力能伏烦恼,故应觉其为坚),善住于颠倒(凡愚执无常为常,苦恼为乐,无我为我,染污为净,是为颠倒,菩萨把凡愚颠倒了的颠倒过来,而以无常为无常等安住其中,如如不动)。极烦恼所恼(为度众生,常受劬劳,是为烦恼,而菩萨为利乐有情,必须难忍能忍,不厌其烦),得最上菩提(菩萨能如是修持,定证无上菩提)。”如是等以反义词显示道理,是为转变秘密。
以上依三自相通经奥义竟。
此下言菩萨疏经造论,弘扬大乘佛法必须从三自相着笔写文。
造论三要:1、由说缘起,颂云:“言熏习所生(必须说由阿赖耶识受熏、持种生起心、心所、色等法),诸法此从彼(转识所摄心、心所、色等法皆从彼阿赖耶识中种子生起,同时又能熏阿赖耶识,存积转识所摄心、心所、色诸习气,也就是能再生现行诸法的潜能),异熟与转识,更互为缘生(阿赖耶识与诸转识种现熏生,互为因果,此是主要的缘起义,其中也包含自性缘起和业感缘起、受用缘起三者在内)。”2、由说从缘所生法相:此中有二义:①颂云:“从有相有见,应知彼三相。”“有相”指六根六尘,“有见”指眼耳等识,相由识显,统称唯识。即此唯识是依他起,依他起上杂染分是遍计所执,清净分是圆成实性,故言相见二分,即具依他、遍计、圆成三自相。②说显计执与圆成相违,凡夫由遍计执即不得圆成实,有真觉者得圆成实,即不得遍计执。颂云:“依他所执无(依他起上遍计所执空无所有),成实于中有(圆成实性在依他起上真实而有),故得及不得,其中二平等(迷者得计执,即不得圆成;觉者得圆成即不得计执,得与不得,二皆平等)。3、由说语义:先说初句,下笔首先写出全文总纲的语句,然后用其余的言句将总纲初句的内涵分别释显。或以显如来功德为文作例,或以显菩萨所应宜作事为文作例。
显如来功德为文作例者,最清净觉是其初句,以下无二现行、修无相法等列出二十一种功德,即后以余句分别显示,兹列如来最清净觉所摄二十一种功德表于后:
再以菩萨应宜修持为文作例。何谓菩萨?谓于一切有情常起利益安乐增上意乐者是名菩萨。此是先立全文总纲的初句,以后列举菩萨所应修学的三十二法,即是以余句分别显示其义。兹将菩萨于一切有情常起利益安乐增上意乐所摄三十二法列表于后:
总结释经语文或由德处,或由义处一颂云:
“由最初句故,句别德种类;由最初句故,句别义差别。”此中上二句显造论、赞扬如来功德之文,以最清净觉为初句,次立二十一功德是后以余文分别显其义。下二句是言造论说明菩萨应宜修学之文,于一切有情常起利益安乐增上意乐为初句,故立三十二法是其后以余句分别显其义。
以上从六方面辨三自相,显所知相竟。
四、入所知相
入所知相,即是悟入依他起、遍计所执、圆成实三自相;也就是悟入唯识实性。此分显悟入唯识实性,从五方面着笔:1、显悟入唯识性所依的净业和最初悟入证得见性的殊胜情景;2、显悟入唯识性修学的具体方法;3、显大乘悟入三自相愿力及先后修学殊胜;4、大乘现观与小乘现观的差别;5、引证圣言量作结。
“如是已说所知相,入所知相云何可见?”至“如理作意所摄似法似义而生,似所取事,有见意言”一段。
此言入所知相实证唯识性所依。菩萨欲求悟入所知相,必先亲近善友,听闻正法,如理作意,依意言境,也就是意识用名言寻思似契经等法,似诸法实相、唯识实义进行分别,便有似所知相唯识实义的影像相生,依此意言影像分明觉了,有接近实证诸法实相的觉见生起,由此便能进一步实证现观入见道位。
“此中谁能悟入所应知相?”至“已善积集诸善根故,善备福智资粮菩萨”一段。
此言悟入所知相的人,必须是善备福慧资粮,于若干佛前种诸善根的菩萨。
“何处能入”至“治一切障故,离一切障故”一段。
此言悟入所知相实证唯识的处所,也就是菩萨在资粮、加行、见道、修道、究竟诸位次之不断升华进行唯识性的悟入。
以上言入所知相所依竟。
“由何能入?”至“缘法义境止观恒常殷重加行无放逸故”一段。
此言能悟入所知相总的净法有三,文义易解,其中断四处,指一断作意,二断异慧疑,三断法执,四断分别。
“无量诸世界,无量人有情”至后三颂一段。
此言修菩萨行必须先发上成佛道的菩提大愿,广度无边众生而运同体大悲的清净意乐和成就自觉觉他的无漏胜善,必得出世殊胜净果的优异正见。由菩提大愿知十方无量有情中刹那刹那皆有成就佛果的大士,彼既是人,我亦是人,彼能成佛,我亦能成佛,由斯便克服佛道难成的退屈心而勇猛前进。由运自他平等的同体大悲的清净正行,便于修习六波罗蜜多有大堪能,而不因修行的苦难生退屈心。由思世间有情修有漏善尚得殊胜异熟善果,况我修无漏至上妙善,其必得无上出世妙果无疑。由此三种思维,鼓励自心,生大勇气,便能于悟入所知相,实证唯识性的加行,有大堪能,奋发前进。
“由离声闻独觉作意故”至“现前自然住”颂一段。
此显悟入所知相实证唯识性,必须与下乘作意、大乘异慧疑、分别我法执、妄想分别四种远离。故颂言:“现前自然住,安立一切相,智者不分别,得最上菩提”。加行位菩萨自然安住在佛所安立依他、遍计、圆成诸相中,而不起依他、遍计、圆成诸执著相,由斯远离种种言说分别,悟入唯识,即得见道,而渐证无上菩提。
由何种因、用何种方法而得悟入唯识性呢?谓由听闻正法、如理作意所摄,对契经所说诸法及其所具诸义引生种种有正知正见的意言,而得悟入,由斯悟入。
“由四寻思,谓名义差别假立寻思”至“于此似文似义意言便能悟入唯有识性。”一段。
此言谓勤修加行,依四寻思、四如实遍智悟入唯识,也就是修唯识观达到见道。四寻思者:1、推求名唯是名,而不是事;2、推求事唯是事,而不是名;3、推求色心等法的自性唯是依名假立;4、推求色心等法自性所有常无常等的差别唯是依名言假立。四如实遍智者:1、寻思名决定唯是名,而非是事;2、寻思事唯是事,而非是名;3、寻思色心等法的自性决定唯是依名言假立;4、寻思色心等法自性上常无常等的差别决定唯是依名言假立。由斯四寻思、四如实遍智即能依似文似义的意言悟入但唯有识都无实义(境)的唯识理。此依名实不相符的原则建立,《瑜伽》引《转有经》颂云:“由彼彼诸名,诠彼彼诸法,此中无有彼,是诸法法性”即是此义。然复当知,此既是修唯识观必须依闻思智深入通达一切诸法,皆是心识随内因缘势力之所变现,如梦中所有天地、日月、山河大地、草木人畜,但有影像,都无实体,是为境空;而能变现此梦境之心识,亦是心识随内因缘之所变现,如梦非真,但有影像,全无实体。由是心境俱空,能所双泯,语言文字,皆无所施,而自悟入唯识实性。以故《摄论》此分末段所引《分别瑜伽论》颂云:“菩萨于定位,观影唯是心(所见诸境唯是自心所现影像),义想既灭除,审观唯自想(观自心识亦是自心所现的影像,如梦非真),如是住内心,知所取非有(境空),次能取亦无(心空),后触无所得(心境俱空)。
“于此悟入唯识性中何所悟入?如何悟入?”至“由圆成实自性觉故”一段。
此中说明何所悟入与由何悟入两问题。若名、义、自性、差别、假自性、假差别六义皆无;唯识所摄所取能取二性现前;一时依意言有四唯识性理境现前。此三是何所悟入的内容,暗中绳现似蛇,蛇性全无,喻遍计执;知蛇虽无,绳觉犹在,喻依他起;仔细分析,此绳唯是色香味触和合所显,由是绳觉亦除,喻悟入圆成实性。如是三喻,是由何悟入的内容。
以上显悟入三自相的方法竟。
“如是菩萨悟入意言似义相故”至“由此菩萨名已悟入圆成实性”一段,文义易解。
为释前所说住一切义无分别名的名义所摄种类,特说颂云:“法、补特伽罗,法、义、略、广、姓,不净、净、究竟,名所行差别。”菩萨所谈名类略有十种:1、法名(色心等法);2、补特伽罗名(凡圣诸有情);3、法名(十二分教);4、义名(教所诠义);5、略名(无为法);6、广名(有为法);7、姓名(“阿”字为初,“诃”字为后);8、不净名(异生);9、净名(见谛);…
《摄大乘论释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