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言之,不外十种。因分别依所分别法起,所分别之法大类不外以下十种:1、阿赖耶识是生起万法的根本,对此进行分别即是根本分别;2、色等六尘是所缘相,对此进行分别,即缘相分别;3、眼等诸识能显现色等影相,对此进行分别,即是显相分别;4、色等六尘,随业力、识力感受等不同,而有种种变异,对此进行分别,即缘相变异分别;5、眼等诸识亦随业力、缘力种种不同而有种种变异,对此进行分别,即显相变异分别;6、随社会政教、学术、友朋等影响而起分别,名他引分别;7、受不正的政教、学术、友朋等影响所起的分别,名不如理分别;8、受正教、正理、善友影响所起的分别,即如理分别;9、从我见出发,所起种种分别,如佛典所说六十二见等即执著分别(于过去五蕴各执常、无常、亦常亦无常、非常非无常便成二十我见;于现在五蕴各执有边、无边、亦有边亦无边、非有边非无边四见,合成二十我见;于未来五蕴各执有去、无去、亦有去亦无去、非有去非无去四见,合二十见;三二六十见,再加我与无蕴合、我与五蕴离二见,即成六十二见。);10、诸菩萨众修清净慧常住定中,若心散动所起分别,即散动分别。
菩萨为破遍计所执修般若波罗蜜多者,必须对治一切虚妄分别,有分别即是散动。胜义离言,即是无相。对无相起分别,即是无相散动;为对治此无相散动,佛在般若经中向舍利弗指出“实有菩萨”,其所观空,自性是有。世俗尚明,即是有相,于有相上生起分别,即名有相散动;为对治有相散动,佛对舍利子指出“不见有菩萨”,遍计所执自性,永无有故。实我实法是增益而有,于此若起分别,即增益散动;为对治此增益散动,佛于般若经中对舍利子指出“色自性空”。于依他、圆成二自性上,若执为空,便是损减,依此损减起诸分别,即损减散动;为对治损减散动,佛于般若经中对舍利弗指出“不由空故”等。一切诸法皆有其平等的一面,谓之一性,若于此一性上生起分别,即名一性散动;为对治此一性散动,佛于般若经中对舍利弗指出“色空非色”,净不净境,性各别故。一切诸法皆有其差别的一面,谓之异性,若于此异性上生起分别,即名异性散动;为对治此异性散动,佛于般若经中对舍利弗指出“色不离空”,谓遍计所执色自性无所有即是空故。诸法各有自相,于此自相上,若起分别,即名自相散动;为对治此自相散动,佛于般若经中对舍利弗指出“此但有名谓之为色”。一切法上皆各具有常、无常,或同或异等差别义,若于此上生起分别,即名差别散动;为对治此差别散动,佛于般若经中对舍利弗指出“无生无灭”。依名取相而起分别,是名如名取义散动;为对治此如名取义散动,佛于般若经中对舍利弗指出“假立客名别别于法而起分别”。见义取名而起分别,即如义取名散动;为对治此如义取名散动,佛于般若经中对舍利弗指出“假立客名随起言说如如言说如是如是生起执著。如是一切菩萨不见,由不见故不生执著,此意说言于名于义如实了知无妄执著。”
前面所说十种分别,十种散动,皆依遍计所执中能遍计立说,外表上是属遍计所执的内容,实质上是属依他起性,因能遍计、所遍计,皆是虚妄分别缘生法摄。
“若由异门依他起自性有三自性,云何三自性不成无差别?”一段,答意虽依特殊义,于依他起性立三自性,可是依义有别,故三性非一,细思即得,不须详辨。
依他起上虽众生常执种种我法,依名取相,而不称体,其理由有如下三点,各见颂文。
“由名前觉无,多名、不决定;成称体、多体,杂体相违故。”颂中上二句言名不称体三种理由:1、于某事物未立某名以前,人们见了,并无某名的感觉;2、于某一事物上往往立有多名,如孙中山一人,又名孙文、孙逸仙,名虽有三,而其人并不随之而有三。又如毛主席,本名泽东,又名润芝,名虽有三,而其人并不随之而有三;3、往往一名之上含义复杂,如一“天”字,一般指地的上空,日月运行,兴云降雨曰“天”,但是封建时代臣以君为天,子以父为天,妻以夫为天,而“天”字所诠的事物,并不随文含义杂乱,而其体杂乱。如是三因,足见依名取相的遍计所执与所遍计的依他起性并不相应相称。颂下二句总显三名与三体相违的事实,由第一名前觉无成称体相违,由第二多名理,成多体相违,由第三名不决定理,成杂体相违。
此中复有两种疑难,为释此难,说第二颂:
“法无而可得(一难),无染而有净(二难),应知如幻等(释初难),亦复似虚空(释后难)。”颂中上二句提出两种疑问:1、若遍计所执的法,依他起上本来无有,为什么人们又现觉其有?2、若遍计所执的杂染法本来无有,为什么又有清净的圆成实?颂下二句释上二难,初句言此如幻事,幻师能幻出象马人等诸相,其上本无实象、实马、实人等,而人们见时还有象、马、人等的种种感觉。由此足见依他起上虽实无种种我法可得,而凡愚能于其上迷情妄见有实我实法,故初难非理;后句言此如虚空,虚空虽有云烟等蒙蔽,而其性本自清净,但必须云烟散尽后,其本自清净之相,乃得分明显露,依他起上虽其性本自清净为圆成实,但必须迷情所起遍计所执的杂染法断除之后,圆成实的清净相乃得分明彰显,故最后一难亦不成理。
上段破凡夫执幻为实的增益执,此段从“何故如所显现实无所有,而依他起自性非一切一切都无所有?”至“若无依他起,……恒时无染净。”一颂破恶取空,执世出世间染净因果皆无的损减执。文义易解。
“诸佛世尊于大乘中说方广教”至“总摄一切清净法尽”一段,主要取圣言量为据,显三自相各别的特质:遍计所执全由迷情妄执而有,如龟毛兔角,体相俱无,故世尊依之立相无自性;大乘方广教所说“云何应知遍计所执自性?应知异门,说无所有”正是此义,此显遍计所执的特质。依他起性从因缘生,虽无实体,而幻相宛然,有而非真,世尊依之立生无性;方广教中世尊所说“云何应知依他起性?应知譬如幻、焰、梦、像、光影、谷响、水月、变化。”即是此义,此显依他起性的特质。圆成实性远离名想言说、分别执著,如太虚空,清净无相,世尊依之立胜义无性;方广教中世尊所说“云何应知圆成实性?应知宣说自性、离垢、得此道、生此境四清净法”正是此义,此显圆成实性的特质。真如本性,世出世法平等共有,自体本净,故名自性清净;真如法性,离烦恼、所知二障尘垢,于佛果位,名离垢清净;三十七菩提分法及四摄六度等胜行,是证真如法性的正道,故名得此道清净;能缘的圣道必仗所缘境的圣教乃能生起,故名生此境清净。诸佛所说经律论诸教法,是佛亲证法界等流的体现,虽假语言文字以为方便,而是圣者妙智所缘的境界,故与遍计所执有本质上的区别,故亦得名清净,而为圆成实所摄。世亲云:“于中初二无有变异圆成实故名圆成实;后之二种无有颠倒圆成实故名圆成实。”随后二颂,重宣前义,兹不赘释。
如前所说依他起性所有幻、焰等八喻,附释其由,令学人深入通达依他起性的特质。说幻事喻,为除实无有义而成所行境界的疑难;说阳焰喻,为除无义心心法转的疑难;所说梦喻,为除无义而有爱非爱受用差别的疑难;说影像喻,为除无义而有随净不净业招爱非爱果的疑难;说光影喻,为除无义有种种识转的疑难;说谷响喻,为除无义而有种种戏论言说的疑难;说变化喻,为除无义而有实取诸三摩地所行境转的疑难;说变化喻,为除无义有诸菩萨无颠倒心为办有情诸利乐事,故思受生的疑难。
以上各节详辨三自相竟。
此下依三自相通经奥秘:
“世尊依何密意,于梵问经中说如来不得生死不得涅槃”一段,主要依依他起有遍计所执杂染分和圆成实性的清净分,随胜义谛三法平等,故言不得生死,不得涅槃。
“阿毗达磨大乘经中,薄伽梵说法有三种”一段及“世尊有处说一切法常,有处说一切法无常,有处说一切法非常非无常”一段,均以三自性配释,文义易知。
下有五颂,连成一长颂,第一颂专显依他,是远离二边的中道,次二颂以依他与遍计合论,后二颂以依他、圆成合论。依此三自性所具有无、染净、常无常以及俱非诸义,于圣教中所有密意、妙义皆能会通。
“如法实不有(如凡愚在依他起上所执实我实法皆无所有),如现非一种(依他起上所现种种假我假法,其相非无),非法非非法(实法不有,幻相不无),故说无二义(故世尊说一切法非有非空的不二义)。依一分开显(依一依他起性显示),或有或非有(实体不有,幻相不无);依二分说言(依依他遍计二分合显),非有非非有(遍计所执非有,依他起性非非有)。如显现非有(如依他起上所显现的众相其实体非有,而愚夫颠倒妄执实有),是故说为无(故说此遍计所执空无所有);由如是显现(依他起上却有如梦幻泡影的相状分明显现),是故说为有(故依他起性是有非无)。自然自体无,自性不坚住(依他起性无始时来纯以内因缘所生,无有自然而有的第一性,但有幻相而无自体,缘聚则生,缘变随变,无因自灭,故其自性常不坚住);如执取不有,故许无自性(如遍计所执实我实法的自性了不可得)。由无性故成,后后所依止:无生灭本寂,自性般涅槃(由于依他起上遍计所执实我实法无有自性,故形成后后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的圆成实性)。
通达三自相,亦能于圣教中所有意趣秘密,皆能方便善巧而得通达。不直言其义,而含另一意义以诠此事,是名意趣;不直显此法,而以余法显示此法,是为秘密。意趣对人而言,秘密对法而言,是为此二差别。
意趣举四为例:如经云我昔曾于彼时彼分,即名胜观正等觉者。佛虽各别,但其智慧、悲愿、功德一切平等,故说此言是含平等意…
《摄大乘论释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