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攝大乘論釋義▪P6

  ..續本文上一頁言之,不外十種。因分別依所分別法起,所分別之法大類不外以下十種:1、阿賴耶識是生起萬法的根本,對此進行分別即是根本分別;2、色等六塵是所緣相,對此進行分別,即緣相分別;3、眼等諸識能顯現色等影相,對此進行分別,即是顯相分別;4、色等六塵,隨業力、識力感受等不同,而有種種變異,對此進行分別,即緣相變異分別;5、眼等諸識亦隨業力、緣力種種不同而有種種變異,對此進行分別,即顯相變異分別;6、隨社會政教、學術、友朋等影響而起分別,名他引分別;7、受不正的政教、學術、友朋等影響所起的分別,名不如理分別;8、受正教、正理、善友影響所起的分別,即如理分別;9、從我見出發,所起種種分別,如佛典所說六十二見等即執著分別(于過去五蘊各執常、無常、亦常亦無常、非常非無常便成二十我見;于現在五蘊各執有邊、無邊、亦有邊亦無邊、非有邊非無邊四見,合成二十我見;于未來五蘊各執有去、無去、亦有去亦無去、非有去非無去四見,合二十見;叁二六十見,再加我與無蘊合、我與五蘊離二見,即成六十二見。);10、諸菩薩衆修清淨慧常住定中,若心散動所起分別,即散動分別。

  菩薩爲破遍計所執修般若波羅蜜多者,必須對治一切虛妄分別,有分別即是散動。勝義離言,即是無相。對無相起分別,即是無相散動;爲對治此無相散動,佛在般若經中向舍利弗指出“實有菩薩”,其所觀空,自性是有。世俗尚明,即是有相,于有相上生起分別,即名有相散動;爲對治有相散動,佛對舍利子指出“不見有菩薩”,遍計所執自性,永無有故。實我實法是增益而有,于此若起分別,即增益散動;爲對治此增益散動,佛于般若經中對舍利子指出“色自性空”。于依他、圓成二自性上,若執爲空,便是損減,依此損減起諸分別,即損減散動;爲對治損減散動,佛于般若經中對舍利弗指出“不由空故”等。一切諸法皆有其平等的一面,謂之一性,若于此一性上生起分別,即名一性散動;爲對治此一性散動,佛于般若經中對舍利弗指出“色空非色”,淨不淨境,性各別故。一切諸法皆有其差別的一面,謂之異性,若于此異性上生起分別,即名異性散動;爲對治此異性散動,佛于般若經中對舍利弗指出“色不離空”,謂遍計所執色自性無所有即是空故。諸法各有自相,于此自相上,若起分別,即名自相散動;爲對治此自相散動,佛于般若經中對舍利弗指出“此但有名謂之爲色”。一切法上皆各具有常、無常,或同或異等差別義,若于此上生起分別,即名差別散動;爲對治此差別散動,佛于般若經中對舍利弗指出“無生無滅”。依名取相而起分別,是名如名取義散動;爲對治此如名取義散動,佛于般若經中對舍利弗指出“假立客名別別于法而起分別”。見義取名而起分別,即如義取名散動;爲對治此如義取名散動,佛于般若經中對舍利弗指出“假立客名隨起言說如如言說如是如是生起執著。如是一切菩薩不見,由不見故不生執著,此意說言于名于義如實了知無妄執著。”

  前面所說十種分別,十種散動,皆依遍計所執中能遍計立說,外表上是屬遍計所執的內容,實質上是屬依他起性,因能遍計、所遍計,皆是虛妄分別緣生法攝。

  “若由異門依他起自性有叁自性,雲何叁自性不成無差別?”一段,答意雖依特殊義,于依他起性立叁自性,可是依義有別,故叁性非一,細思即得,不須詳辨。

  依他起上雖衆生常執種種我法,依名取相,而不稱體,其理由有如下叁點,各見頌文。

  “由名前覺無,多名、不決定;成稱體、多體,雜體相違故。”頌中上二句言名不稱體叁種理由:1、于某事物未立某名以前,人們見了,並無某名的感覺;2、于某一事物上往往立有多名,如孫中山一人,又名孫文、孫逸仙,名雖有叁,而其人並不隨之而有叁。又如毛主席,本名澤東,又名潤芝,名雖有叁,而其人並不隨之而有叁;3、往往一名之上含義複雜,如一“天”字,一般指地的上空,日月運行,興雲降雨曰“天”,但是封建時代臣以君爲天,子以父爲天,妻以夫爲天,而“天”字所诠的事物,並不隨文含義雜亂,而其體雜亂。如是叁因,足見依名取相的遍計所執與所遍計的依他起性並不相應相稱。頌下二句總顯叁名與叁體相違的事實,由第一名前覺無成稱體相違,由第二多名理,成多體相違,由第叁名不決定理,成雜體相違。

  此中複有兩種疑難,爲釋此難,說第二頌:

  “法無而可得(一難),無染而有淨(二難),應知如幻等(釋初難),亦複似虛空(釋後難)。”頌中上二句提出兩種疑問:1、若遍計所執的法,依他起上本來無有,爲什麼人們又現覺其有?2、若遍計所執的雜染法本來無有,爲什麼又有清淨的圓成實?頌下二句釋上二難,初句言此如幻事,幻師能幻出象馬人等諸相,其上本無實象、實馬、實人等,而人們見時還有象、馬、人等的種種感覺。由此足見依他起上雖實無種種我法可得,而凡愚能于其上迷情妄見有實我實法,故初難非理;後句言此如虛空,虛空雖有雲煙等蒙蔽,而其性本自清淨,但必須雲煙散盡後,其本自清淨之相,乃得分明顯露,依他起上雖其性本自清淨爲圓成實,但必須迷情所起遍計所執的雜染法斷除之後,圓成實的清淨相乃得分明彰顯,故最後一難亦不成理。

  上段破凡夫執幻爲實的增益執,此段從“何故如所顯現實無所有,而依他起自性非一切一切都無所有?”至“若無依他起,……恒時無染淨。”一頌破惡取空,執世出世間染淨因果皆無的損減執。文義易解。

  “諸佛世尊于大乘中說方廣教”至“總攝一切清淨法盡”一段,主要取聖言量爲據,顯叁自相各別的特質:遍計所執全由迷情妄執而有,如龜毛兔角,體相俱無,故世尊依之立相無自性;大乘方廣教所說“雲何應知遍計所執自性?應知異門,說無所有”正是此義,此顯遍計所執的特質。依他起性從因緣生,雖無實體,而幻相宛然,有而非真,世尊依之立生無性;方廣教中世尊所說“雲何應知依他起性?應知譬如幻、焰、夢、像、光影、谷響、水月、變化。”即是此義,此顯依他起性的特質。圓成實性遠離名想言說、分別執著,如太虛空,清淨無相,世尊依之立勝義無性;方廣教中世尊所說“雲何應知圓成實性?應知宣說自性、離垢、得此道、生此境四清淨法”正是此義,此顯圓成實性的特質。真如本性,世出世法平等共有,自體本淨,故名自性清淨;真如法性,離煩惱、所知二障塵垢,于佛果位,名離垢清淨;叁十七菩提分法及四攝六度等勝行,是證真如法性的正道,故名得此道清淨;能緣的聖道必仗所緣境的聖教乃能生起,故名生此境清淨。諸佛所說經律論諸教法,是佛親證法界等流的體現,雖假語言文字以爲方便,而是聖者妙智所緣的境界,故與遍計所執有本質上的區別,故亦得名清淨,而爲圓成實所攝。世親雲:“于中初二無有變異圓成實故名圓成實;後之二種無有顛倒圓成實故名圓成實。”隨後二頌,重宣前義,茲不贅釋。

  如前所說依他起性所有幻、焰等八喻,附釋其由,令學人深入通達依他起性的特質。說幻事喻,爲除實無有義而成所行境界的疑難;說陽焰喻,爲除無義心心法轉的疑難;所說夢喻,爲除無義而有愛非愛受用差別的疑難;說影像喻,爲除無義而有隨淨不淨業招愛非愛果的疑難;說光影喻,爲除無義有種種識轉的疑難;說谷響喻,爲除無義而有種種戲論言說的疑難;說變化喻,爲除無義而有實取諸叁摩地所行境轉的疑難;說變化喻,爲除無義有諸菩薩無顛倒心爲辦有情諸利樂事,故思受生的疑難。

  以上各節詳辨叁自相竟。

  此下依叁自相通經奧秘:

  “世尊依何密意,于梵問經中說如來不得生死不得涅槃”一段,主要依依他起有遍計所執雜染分和圓成實性的清淨分,隨勝義谛叁法平等,故言不得生死,不得涅槃。

  “阿毗達磨大乘經中,薄伽梵說法有叁種”一段及“世尊有處說一切法常,有處說一切法無常,有處說一切法非常非無常”一段,均以叁自性配釋,文義易知。

  下有五頌,連成一長頌,第一頌專顯依他,是遠離二邊的中道,次二頌以依他與遍計合論,後二頌以依他、圓成合論。依此叁自性所具有無、染淨、常無常以及俱非諸義,于聖教中所有密意、妙義皆能會通。

  “如法實不有(如凡愚在依他起上所執實我實法皆無所有),如現非一種(依他起上所現種種假我假法,其相非無),非法非非法(實法不有,幻相不無),故說無二義(故世尊說一切法非有非空的不二義)。依一分開顯(依一依他起性顯示),或有或非有(實體不有,幻相不無);依二分說言(依依他遍計二分合顯),非有非非有(遍計所執非有,依他起性非非有)。如顯現非有(如依他起上所顯現的衆相其實體非有,而愚夫顛倒妄執實有),是故說爲無(故說此遍計所執空無所有);由如是顯現(依他起上卻有如夢幻泡影的相狀分明顯現),是故說爲有(故依他起性是有非無)。自然自體無,自性不堅住(依他起性無始時來純以內因緣所生,無有自然而有的第一性,但有幻相而無自體,緣聚則生,緣變隨變,無因自滅,故其自性常不堅住);如執取不有,故許無自性(如遍計所執實我實法的自性了不可得)。由無性故成,後後所依止:無生滅本寂,自性般涅槃(由于依他起上遍計所執實我實法無有自性,故形成後後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的圓成實性)。

  通達叁自相,亦能于聖教中所有意趣秘密,皆能方便善巧而得通達。不直言其義,而含另一意義以诠此事,是名意趣;不直顯此法,而以余法顯示此法,是爲秘密。意趣對人而言,秘密對法而言,是爲此二差別。

  意趣舉四爲例:如經雲我昔曾于彼時彼分,即名勝觀正等覺者。佛雖各別,但其智慧、悲願、功德一切平等,故說此言是含平等意…

《攝大乘論釋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