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義而說,故謂之平等意趣。又如說言誦多寶如來名者,便于無上正等菩提已得決定;由唯發願便得往生極樂世界。此二聖言,非謂誦多寶如來名將是便能成佛,發願生極樂,非即時往生,而含意說後時可能達到目的,是爲別時意趣。再如說言若已逢事爾所殑伽河沙等佛,于大乘法方能解義。此言解義,非是逢事無量諸佛方解文義,而此說是含有逢事無量諸佛必能證解諸法離言實義之意,是爲別義意趣。再如爲一補特伽羅先贊布施後還毀訾,如于布施,如是屍羅及一分修當知亦爾。此言對布施等先贊後毀,非布施本身可先贊後毀,而是隨某有情的習性不同而方便善巧,對機施教,作如是說,故此言語是含有對機施教的意義,是爲補特伽羅意趣。
于大小乘中某些有情根性淺薄,爲令趣入聖道,先就世俗谛談種善因得善果,種惡因得惡果,蘊、處、界等各有自性,而暫不講我法二空之勝義谛,是令入秘密。依依他、遍計、圓成叁自性顯諸法相,而不詳談蘊、處、界、緣起、四谛、菩提、涅槃等相,是爲相秘密。貪觀不淨,嗔觀慈悲,癡觀緣起,慢觀界差別,如是等各別對治,而非通修、通治,有八萬四千煩惱,即立八萬四千法門,而不講一法不立的諸法實相,是爲對治秘密。謂于是處已說余義諸言諸字轉顯余義。如有頌雲:“覺不堅爲堅,(定境安和,雖不剛強,而有力能伏煩惱,故應覺其爲堅),善住于顛倒(凡愚執無常爲常,苦惱爲樂,無我爲我,染汙爲淨,是爲顛倒,菩薩把凡愚顛倒了的顛倒過來,而以無常爲無常等安住其中,如如不動)。極煩惱所惱(爲度衆生,常受劬勞,是爲煩惱,而菩薩爲利樂有情,必須難忍能忍,不厭其煩),得最上菩提(菩薩能如是修持,定證無上菩提)。”如是等以反義詞顯示道理,是爲轉變秘密。
以上依叁自相通經奧義竟。
此下言菩薩疏經造論,弘揚大乘佛法必須從叁自相著筆寫文。
造論叁要:1、由說緣起,頌雲:“言熏習所生(必須說由阿賴耶識受熏、持種生起心、心所、色等法),諸法此從彼(轉識所攝心、心所、色等法皆從彼阿賴耶識中種子生起,同時又能熏阿賴耶識,存積轉識所攝心、心所、色諸習氣,也就是能再生現行諸法的潛能),異熟與轉識,更互爲緣生(阿賴耶識與諸轉識種現熏生,互爲因果,此是主要的緣起義,其中也包含自性緣起和業感緣起、受用緣起叁者在內)。”2、由說從緣所生法相:此中有二義:①頌雲:“從有相有見,應知彼叁相。”“有相”指六根六塵,“有見”指眼耳等識,相由識顯,統稱唯識。即此唯識是依他起,依他起上雜染分是遍計所執,清淨分是圓成實性,故言相見二分,即具依他、遍計、圓成叁自相。②說顯計執與圓成相違,凡夫由遍計執即不得圓成實,有真覺者得圓成實,即不得遍計執。頌雲:“依他所執無(依他起上遍計所執空無所有),成實于中有(圓成實性在依他起上真實而有),故得及不得,其中二平等(迷者得計執,即不得圓成;覺者得圓成即不得計執,得與不得,二皆平等)。3、由說語義:先說初句,下筆首先寫出全文總綱的語句,然後用其余的言句將總綱初句的內涵分別釋顯。或以顯如來功德爲文作例,或以顯菩薩所應宜作事爲文作例。
顯如來功德爲文作例者,最清淨覺是其初句,以下無二現行、修無相法等列出二十一種功德,即後以余句分別顯示,茲列如來最清淨覺所攝二十一種功德表于後:
再以菩薩應宜修持爲文作例。何謂菩薩?謂于一切有情常起利益安樂增上意樂者是名菩薩。此是先立全文總綱的初句,以後列舉菩薩所應修學的叁十二法,即是以余句分別顯示其義。茲將菩薩于一切有情常起利益安樂增上意樂所攝叁十二法列表于後:
總結釋經語文或由德處,或由義處一頌雲:
“由最初句故,句別德種類;由最初句故,句別義差別。”此中上二句顯造論、贊揚如來功德之文,以最清淨覺爲初句,次立二十一功德是後以余文分別顯其義。下二句是言造論說明菩薩應宜修學之文,于一切有情常起利益安樂增上意樂爲初句,故立叁十二法是其後以余句分別顯其義。
以上從六方面辨叁自相,顯所知相竟。
四、入所知相
入所知相,即是悟入依他起、遍計所執、圓成實叁自相;也就是悟入唯識實性。此分顯悟入唯識實性,從五方面著筆:1、顯悟入唯識性所依的淨業和最初悟入證得見性的殊勝情景;2、顯悟入唯識性修學的具體方法;3、顯大乘悟入叁自相願力及先後修學殊勝;4、大乘現觀與小乘現觀的差別;5、引證聖言量作結。
“如是已說所知相,入所知相雲何可見?”至“如理作意所攝似法似義而生,似所取事,有見意言”一段。
此言入所知相實證唯識性所依。菩薩欲求悟入所知相,必先親近善友,聽聞正法,如理作意,依意言境,也就是意識用名言尋思似契經等法,似諸法實相、唯識實義進行分別,便有似所知相唯識實義的影像相生,依此意言影像分明覺了,有接近實證諸法實相的覺見生起,由此便能進一步實證現觀入見道位。
“此中誰能悟入所應知相?”至“已善積集諸善根故,善備福智資糧菩薩”一段。
此言悟入所知相的人,必須是善備福慧資糧,于若幹佛前種諸善根的菩薩。
“何處能入”至“治一切障故,離一切障故”一段。
此言悟入所知相實證唯識的處所,也就是菩薩在資糧、加行、見道、修道、究竟諸位次之不斷升華進行唯識性的悟入。
以上言入所知相所依竟。
“由何能入?”至“緣法義境止觀恒常殷重加行無放逸故”一段。
此言能悟入所知相總的淨法有叁,文義易解,其中斷四處,指一斷作意,二斷異慧疑,叁斷法執,四斷分別。
“無量諸世界,無量人有情”至後叁頌一段。
此言修菩薩行必須先發上成佛道的菩提大願,廣度無邊衆生而運同體大悲的清淨意樂和成就自覺覺他的無漏勝善,必得出世殊勝淨果的優異正見。由菩提大願知十方無量有情中刹那刹那皆有成就佛果的大士,彼既是人,我亦是人,彼能成佛,我亦能成佛,由斯便克服佛道難成的退屈心而勇猛前進。由運自他平等的同體大悲的清淨正行,便于修習六波羅蜜多有大堪能,而不因修行的苦難生退屈心。由思世間有情修有漏善尚得殊勝異熟善果,況我修無漏至上妙善,其必得無上出世妙果無疑。由此叁種思維,鼓勵自心,生大勇氣,便能于悟入所知相,實證唯識性的加行,有大堪能,奮發前進。
“由離聲聞獨覺作意故”至“現前自然住”頌一段。
此顯悟入所知相實證唯識性,必須與下乘作意、大乘異慧疑、分別我法執、妄想分別四種遠離。故頌言:“現前自然住,安立一切相,智者不分別,得最上菩提”。加行位菩薩自然安住在佛所安立依他、遍計、圓成諸相中,而不起依他、遍計、圓成諸執著相,由斯遠離種種言說分別,悟入唯識,即得見道,而漸證無上菩提。
由何種因、用何種方法而得悟入唯識性呢?謂由聽聞正法、如理作意所攝,對契經所說諸法及其所具諸義引生種種有正知正見的意言,而得悟入,由斯悟入。
“由四尋思,謂名義差別假立尋思”至“于此似文似義意言便能悟入唯有識性。”一段。
此言謂勤修加行,依四尋思、四如實遍智悟入唯識,也就是修唯識觀達到見道。四尋思者:1、推求名唯是名,而不是事;2、推求事唯是事,而不是名;3、推求色心等法的自性唯是依名假立;4、推求色心等法自性所有常無常等的差別唯是依名言假立。四如實遍智者:1、尋思名決定唯是名,而非是事;2、尋思事唯是事,而非是名;3、尋思色心等法的自性決定唯是依名言假立;4、尋思色心等法自性上常無常等的差別決定唯是依名言假立。由斯四尋思、四如實遍智即能依似文似義的意言悟入但唯有識都無實義(境)的唯識理。此依名實不相符的原則建立,《瑜伽》引《轉有經》頌雲:“由彼彼諸名,诠彼彼諸法,此中無有彼,是諸法法性”即是此義。然複當知,此既是修唯識觀必須依聞思智深入通達一切諸法,皆是心識隨內因緣勢力之所變現,如夢中所有天地、日月、山河大地、草木人畜,但有影像,都無實體,是爲境空;而能變現此夢境之心識,亦是心識隨內因緣之所變現,如夢非真,但有影像,全無實體。由是心境俱空,能所雙泯,語言文字,皆無所施,而自悟入唯識實性。以故《攝論》此分末段所引《分別瑜伽論》頌雲:“菩薩于定位,觀影唯是心(所見諸境唯是自心所現影像),義想既滅除,審觀唯自想(觀自心識亦是自心所現的影像,如夢非真),如是住內心,知所取非有(境空),次能取亦無(心空),後觸無所得(心境俱空)。
“于此悟入唯識性中何所悟入?如何悟入?”至“由圓成實自性覺故”一段。
此中說明何所悟入與由何悟入兩問題。若名、義、自性、差別、假自性、假差別六義皆無;唯識所攝所取能取二性現前;一時依意言有四唯識性理境現前。此叁是何所悟入的內容,暗中繩現似蛇,蛇性全無,喻遍計執;知蛇雖無,繩覺猶在,喻依他起;仔細分析,此繩唯是色香味觸和合所顯,由是繩覺亦除,喻悟入圓成實性。如是叁喻,是由何悟入的內容。
以上顯悟入叁自相的方法竟。
“如是菩薩悟入意言似義相故”至“由此菩薩名已悟入圓成實性”一段,文義易解。
爲釋前所說住一切義無分別名的名義所攝種類,特說頌雲:“法、補特伽羅,法、義、略、廣、姓,不淨、淨、究竟,名所行差別。”菩薩所談名類略有十種:1、法名(色心等法);2、補特伽羅名(凡聖諸有情);3、法名(十二分教);4、義名(教所诠義);5、略名(無爲法);6、廣名(有爲法);7、姓名(“阿”字爲初,“诃”字爲後);8、不淨名(異生);9、淨名(見谛);…
《攝大乘論釋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