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攝大乘論釋義▪P8

  ..續本文上一頁10、究竟名(根本、後得二無分別智)。此名有十,以無分別智觀之,一切平等,住無分別。

  “如是菩薩悟入唯識性故”至“此即名爲菩薩見道”一段。

  此言菩薩悟入唯識實性名爲見道,登極喜地,已證如來法界家中,已得大乘正信離生,爲佛真子,紹隆佛種,使不斷絕,是故說明生如來家。四聖六凡均屬緣起性空,其性平等,故經雲:“心、佛、衆生,叁無差別。”菩薩見道實證性空絕對真理,故言得一切有情乃至如來平等心性。

  以上顯菩薩已入叁自性的情景。

  “複次,爲何義故入唯識性?”至“于所幻事于諸相中及說因果常無顛倒”一段。

  此言悟入唯識性及已入唯識性的殊勝義利。由緣總法出世止觀智故(此言根本無分別智);由此後得種種相識智故(此指後得無分別智)。由得此二無分別智,爲斷及相(因)阿賴耶識諸種子、爲能觸(長養)法身種子、爲轉所依、爲欲證得一切佛法、爲欲證得一切智智,如是五種欲求皆能成就。由此便能依後得智現幻化身廣度無邊衆生,說染淨因果,于自一他均無顛倒。

  “于此悟入唯識性時”至“應知如是諸叁摩地,是現觀邊”一段。

  此言修四尋思、四如實智屬加行位,有四定爲依。依于暖位有明得定,在此位中修四尋思,初覺境空,如到火前,略見光明,故名暖位,初得智慧光明,故定名明得。次依頂位,有明增定,繼續修四尋思深達境空,尋思位極故名爲頂,智慧光明增強,故定名明增。繼續前修,依于忍位,有印順定,又名真義一分定。印前境空,順後心空,故定名印順。此位初得四如實智,對境空心空均能忍解,故位爲忍。再繼續前修,依世第一法,有無間定,在此位中刹那無間,即入見道,故定名無間,在此位中深達心境俱空,是世間第一,故位名世第一法。雖未直接見道,而已挨近見道,故名現觀邊。

  “如是菩薩已入于地”至“爲欲證得叁種佛身精勤修行”一段。總顯菩薩證得現觀入見道位,繼續依修道位所攝十地,次第前修,證得轉依,成就法、報、化叁種佛身。

  以上顯大乘悟入叁自相願求及先後修學的殊勝竟。

  “聲聞現觀、菩薩現觀有何差別?”一段,顯菩薩現觀有十一種殊勝,超越小乘,文義易解,總顯大乘現觀非小乘可比。

  將入真觀,故說二頌:“名事互爲客(名與事互不相稱),其性應尋思(名與事其性各別,故當尋思)。于二亦當推,唯量及唯假(名事以外的自性差別二種,亦當推求,唯有識量思維所成的假法),實智觀無義,唯有分別叁(如實遍智觀無實境實心,但有名、自性、差別叁種分別),彼無故此無(義無故分別亦無),是即入叁性(觀名事互爲客故,即是悟入遍計所執;觀見二種本無有義,唯有分別量,唯有名自性差別假立故,即是悟入依他起性;觀義無分別無,即是悟入圓成實性)。

  以上二頌對悟入所知相作結,以下更引《分別瑜伽論》二頌,《大乘莊嚴經論》五頌的聖言作證。《分別瑜伽論》二頌解見前,《大乘莊嚴經論》頌雲:

  “福德智慧二資糧,菩薩善備無邊際,于法思量善決已,故了義趣唯言類。”此頌顯資糧位,依聞思立,修學六度,由布施、持戒、安忍叁度,廣積福德,由智慧度廣積無漏智慧;精進、禅定二度,與前叁度俱,即積福德,與後一度俱,即積智慧。菩薩在此位中廣積無邊福慧資糧,爲修證得根本後得二無分別智,勤修加行,打下堅實基礎。

  “若知諸義唯是言,即住似彼唯心理。便能現證真法界,是故二相悉蠲除。”此頌前二句屬加行位;下二句與第叁頌屬見道位。

  “體知離心無別物,由此即會心非有,智者了達二皆無,等住二無真法界。”此頌與上第二頌下半句屬見道位。

  “慧者無分別智力,周遍平等常順行,滅依榛梗過失聚,如大良藥消衆毒。”此頌顯修道位,在此位中,依于十地,次第修習十波羅蜜,證十真如,斷十重障。

  “佛說妙法善成立,安慧並根法界中,了知念趣唯分別,勇猛疾歸德海岸。”此頌顯究竟位,在此位中,成就佛果,安立種種殊勝法門,教導衆生令自與他,起根本智,並安住在離言絕慮的一真法界中;同時又令自他生起無漏方便智,念諸義趣,知此念趣唯是分別。由是勇猛精進,廣度衆生,令其速證無上菩提,歸于如來無量功德的彼岸。

  以上釋入所知相分竟。

    五、彼入因果分

  在資糧位修行六波羅蜜,廣積福慧資糧,勤修加行,乃得悟入唯識,見性登地,故修學六波羅蜜,是悟入唯識之因。悟入唯識之後,不斷勝進,使修學六波羅蜜更加殊勝清淨,故修學六波羅蜜又是悟入唯識之果。以是義故,此分特名“彼入因果分”,而特繼“入所知相分”而來。此分對六波羅蜜,從一數、二相、叁次第、四訓詞、五修、六差別、七相攝、八所治、九功德、十更互抉擇進行顯示。

  數者,波羅蜜唯有六數,主要依成立對治所治障、證諸佛法所依處,隨順成熟諸有情之因而立,數唯有六,恰到好處。相者,主要有菩提心爲所依、具足現行、爲利益有情安樂事、無分別智所攝受、回向無上正等菩提、斷除煩惱所知二障六相。次第者,前前波羅蜜多,隨順生後後波羅蜜多,依此自然規律,故有如是次第。訓釋詞者,能破裂悭吝貧窮,及能引得廣大財位福德資糧,故名爲施;能息滅惡戒惡趣,及能取得善趣等持,故名爲戒;能滅盡忿怒怨仇,及能善住自他安隱,故名爲忍;能遠離懈怠惡不善法,及能出生無量善法令其增長,故名精進;能消除所有散動,及能引得內心安住,故名精慮;能遣除一切見趣諸邪惡慧,及能真實品別知法,故名爲慧。修者,有現起加行、勝解、作意、方便善巧、成所作事五修能令六波羅蜜多圓滿,故名爲修。差別者,施有法施、財施、無畏施;戒有律儀、攝善法、饒益有情;忍有耐他怨害、安受衆苦、谛察法;精進有披甲、加行、無怯弱無退轉無喜足;靜慮有安住、引發、成所作事;慧有加行、根本、後得叁無分別智。相攝者,六波羅蜜多能攝世出世間一切善法。所治者,六波羅蜜多能對治煩惱所知二障種現。勝利者,在有學位能得富貴、大生、大業、無惱害、通諸明;在無學位按住妙菩提座,常能現作有情一切義利,是名六波羅蜜所有勝利。更互抉擇者,一切波羅蜜多修行中,皆有一切波羅蜜多互相助成,故名更互抉擇。如是十方面顯示六波羅蜜,自然形成此分中十段,故後總結頌雲:

  “數相及次第,訓詞修差別,攝所治功德,互抉擇應知。”

  加上首段共成十一段。

  “如是已說入所知相,彼入因果雲何可見?”至“已圓滿白法”等叁頌。

  此段顯示六波羅蜜是悟入唯識的前因後果,並指出大乘人從資糧至究竟車工佛的五位,皆需齊修六波羅蜜。從而說明修六波羅蜜的重要性和優異性。

  “何因緣該,波羅蜜多唯有六數?”至“如是隨順成熟一切有情,唯立六數,應如是知。”

  此段顯示由對治所治諸障、證佛法所依以及成熟有情所需叁因唯立六數。

  “此六種相雲何可見?”至“如是于余波羅蜜多亦作四句,如應當知。”

  此段顯示六波羅蜜多具有所依最勝等六相。

  “何因緣故如是六種波羅蜜多此次第說?謂前波羅蜜多隨順生後波羅蜜讀故。”

  此段顯示六波羅蜜多的前後次第,是隨順前前引發後後的自然規律所形成。

  “複次,此諸波羅蜜多訓釋名言,雲何可見?”至“及能真實品別知法,故名爲慧。”

  此段顯示六波羅蜜多,各各所具能對治法,及各各所引最殊勝法,爲各各之含義。

  “雲何應知修習如是波羅蜜多?”至“諸惡業障亦當消滅,何況菩薩?”

  此段顯示六波羅蜜多有現起加行等五種修,其中前叁修屬資糧、加行位,第四屬見道、修道位,第五屬究竟位,成佛所應作事。作意修中有廣大等六種意樂,菩薩依此六種意樂修六波羅蜜,其余菩薩亦依如是意樂修六波羅蜜,更希諸有情聞依此意樂修六波羅蜜,而生起欣慕,亦作如是修,長養善根,同登彼岸。

  “此諸波羅蜜多差別,雲何可見?”至“叁無分別後得慧”。

  此段顯示施等波羅蜜多各有叁品。如文易知。

  “如是相攝,雲何可見?”至“是等流故”。

  此段顯六波羅蜜能攝一切善法,如無貪、無嗔、無癡叁善根,是六度自相;信、慚、愧等是六波羅蜜的隨順;佛十力、四無畏等是六波羅蜜等流故。

  “如是所治攝諸雜染,雲何可見?是此相故,是此因故,是此果故。”

  此段顯六波羅蜜所對治之雜染,有叁方面:1、所對治悭、犯、忿、怠等是雜染自相;2、不信、惡見是雜染法因;3、煩惱所生諸惡業惡果,是雜染果。如是六波羅蜜皆能對治。

  “如是六種波羅蜜多所得勝利,雲何可見?”至“常能現作一切有情一切義利,是名勝利。”

  此段顯修六波羅蜜在佛因位能感種種世間所攝大生、大朋、大富、大貴、大屬、大事業等美滿善果。在佛果位,能作利益一切有情廣大善行,是名六波羅蜜所有勝利。

  “如是六種波羅蜜多互相抉擇,雲何可見?”至“皆有一切波羅蜜多互相助成如是意趣。”

  此段顯示修六波羅蜜隨其所應,以某一波羅蜜爲主,而兼修其余波羅蜜。如初地修施爲主,而亦同時兼修其余五波羅蜜,二地修戒爲主,而與同時兼修其余五波羅蜜,以此類推,任何時、任何處皆應如是,有主有次,同時兼修,是爲六波羅蜜互相抉擇。

  最後一頌,如文可解。

    六、彼修差別分

  此分顯示修道位需經十地,地謂境地,在修道位修行的方法上斷障的深淺上,證真如智慧的勝劣上,形成的境地有種種差別,約而言之可分十種,故稱十地。

  此分對十地從七方面顯示,在文體上自然形成七段:一、列十地名;二、爲對治十種無明,故安立十地,此顯…

《攝大乘論釋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