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爲二能變;識即前六識,爲叁能變。此叁能變具體而言,即指八識心王及彼相應心所。第八識名阿賴耶識(具能藏、所藏、我愛執藏義);又名異熟識(叁世業報);阿陀那識(執持義);根本識;一切種子識和心等諸名。性屬無覆無記,受屬不苦不樂,其相恒轉如暴流,如暴流水,相似相續,非斷非常。非斷故賴耶識常存不滅,非常故念念推陳出新,而無固定實體,如幻非真。小乘無學位舍賴耶,大乘成佛時轉爲大圓鏡智。
《成唯識論》開頭就講:“此能變爲叁,謂異熟、思量,及了別境識。”初能變識,是第八識,第八識我們要知道有哪些名字。第一個名字就是阿賴耶識,梵文叫阿賴耶,中文意譯爲藏識,能藏、所藏、我愛執藏,就是這叁義,叫阿賴耶。阿賴耶是能藏;種子呢,是它所藏;第七識執第八識的見分爲我,叫我愛執藏。具這叁個義就叫阿賴耶,還有一個名字叫異熟識,異熟就是業種,過去的業熏習成種,感現在果,現在業熏習成種,感未來果。所以異熟識就是異時而熟,異性而熟,變異而熟,就是叁世業報。第叁個名字是阿陀那識,阿陀那梵語在中文來說,就是執持義。《解深密經》說:“阿陀那識甚深細,一切種子如暴流,我于凡愚不開演,恐彼分別執爲我。”阿陀那識主要就是執持一切種子。阿陀那識的名字還有根本識,或叫心,根本識就像樹的根,像水的源,根本識含藏諸法種子,生起一切法的現行,所以呢,又名叫根本識。還有心這個名字,心有二義:第一個是集積名心;第二個是集起名心。阿賴耶識及其諸法種子生起現行,所以呢,阿賴耶識又叫心,雖然八識: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賴耶,都叫心法,但是,最主要的心是指第八識阿賴耶識。
這個第八識,它的體相是什麼?起什麼作用呢?第八識的性是無覆無記性。受是舍受,舍受就是也不苦也不樂。第八識相應的心所就是五遍行心所。阿賴耶識的行相呢?是恒轉如暴流,暴流就是流得很急的水,就像長江大河,奔騰萬裏,前波去而後波隨。恒轉如暴流呢,就是阿賴耶識。這個恒轉有兩個意義:第一個意義就是阿賴耶識裏頭的種子,恒常起現行,現行恒常熏種子,如《楞伽經》上說的:“如海起風緣,起種種波浪,現前作用轉,無有間斷時。”沒有間斷,水起波浪,波浪又成水,水又起波浪,波浪又成水。這就是第一個恒轉如暴流之義,阿賴耶識中的種子起現行,現行又熏成種。
第二個恒轉如暴流呢?就是阿賴耶識的本身,念念相似相續,前念的阿賴耶識引起後念的阿賴耶識,後一念的阿賴耶識跟前念來說就不是一個,是相似的相續,後頭這一個,就像前頭那一個,但是呢,不是前由那個,如像我們在河裏洗腳一樣,希臘哲人說:“濯足長流,屈伸之間,已非舊水。”我們在河裏洗腳,洗了把腳提起來,再一次又放下去水去,初先腳下踩的水,和第二下腳踩下去的水,就不是頭一個了,因爲頭一次踩的水已經流走了。所以阿賴耶識也是這樣,本身來說,念念相似相續,雖然沒有間斷,雖然阿賴耶識是一種能力不滅,但是它並不是一個固定的東西時時不變,而是時時刻刻推陳出新,舊的就推開,新的又起來,念念都是新的。所以呢,後念就不是前念,只是跟前念相似,因此阿賴耶識的作用大得很,大至整個宇宙都是阿賴耶識,你要說它會不會消滅呢?永遠不消滅。它常時都是相續不斷,恒常相續不斷。但你說它是個絕對真實的嗎?恰恰它又不是個絕對真實。爲什麼呢?它時時刻刻在變嘛,後者和前者相似,只是個相似相續,沒有一個固定的東西不變,沒有一個固定的阿賴耶識,所以阿賴耶識就如夢幻泡影。你們要曉得這個阿賴耶識,作用麼,大得很,永遠相續沒有窮盡;但是它又是一個幻相,你們要把這叁點抓住。
沒有一個固定不變的阿賴耶識,它是前後念相似相續,像我們人一樣,人活著這一段,也沒有固定的人,時時刻刻細胞在新陳代謝,時時刻刻在變異。所以阿賴耶識呢,既不常,也不斷,斷也沒有斷,但是常也不常,就是這個道理。恒表非斷,轉表非常,非斷非常是大乘緣起正理。所以這個唯識之妙,既又成立宇宙,但是呢,又說明這個宇宙是個幻相。打比方阿賴耶識是宇宙的體,你說它作用大不大呢?大得很;你說它常不常呢?永遠不會斷;你說它是不是個固定不變的真實東西呢?不是。它念念相似相續,這個道理和唯物辯證法是一樣的,是它質量相互轉化,是一個否定的否定,後一個就否定前一個,再後一個又否定二一個,它因爲不是一個固定不變的,所以阿賴耶識就是一個如幻如夢,沒有真實體。這個道理你們弄懂了,對唯識學也就比較能夠深入理解了。那麼阿賴耶識如是,轉識是不是也是如是呢?轉識也有同樣的意義。打比意識吧,作用大得很,它“動身發語獨爲最,引滿能招業力牽。”我們的生命相續成流,就是第六意識起的作用。它主要是造業,但是意識恒不恒常呢?它也是相似相續,種子起現行,那個現行熏的第二個種,這個種子和前一個種子就不是一個了。這個種起的現行也和前一個種不同,它只是相似相續。懂得這一點,整個宇宙萬法都是如此,都是相似相續,懂得了這一點,和《金剛經》結合起來,“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兩個是一個意思。所以唯識之教來說,就是中道了義之教,它談非有非空。你說它有沒有呢?有。但是有,是不是絕對真實之有呢?又不是,它是個相對真實,如夢幻泡影之有。
那麼在什麼時候才舍阿賴耶識呢?在小乘來說,在無學位,阿羅漢位就舍。如何舍法呢?第七識就不執阿賴耶識爲我了。就沒有個我愛執藏了,阿賴耶識的名字來說呢?阿賴耶識能藏諸法種子,諸法種子被它所藏,這個意義也就沒有了,因爲七識不執它爲我了,它這個主要意義我愛執藏沒有了,阿賴耶識也舍掉了,能藏所藏的意義也就沒有了。那麼大乘呢?是佛果位就轉了,也就沒有第八阿賴耶識了。第八識還有,就不叫阿賴耶識,也不叫異熟識了,它就叫做無垢識,轉爲大圓鏡智。以上是簡單扼要地介紹了初能變的阿賴耶識。
第七識梵名末那,華譯爲意。意謂思量,此識緣第八識見分,恒審思量,執爲實我,是前六識染淨依,性屬有覆無記,受屬不苦不樂,小乘無學位舍,大乘見道位、修道位轉。
現在講第二能變末那識,末那是梵語,譯成中文就是個思量,思量的意思就叫意。這個末那識主要起什麼作用呢?主要就是執第八識爲我,把八識的見分執爲我。這個執我有兩個意義,一個是法我,一個是人我。法我,就是把阿賴耶識認爲是個真實不虛的,這就叫法我。第二個意義就是把阿賴耶識當成是它自己,就像我們人一樣,把我們這個肉體當成我們自己一樣。七識執我的影響呢?它就是前六轉識的染淨依,要七識淨,前六識才淨,七識染,前六識也就染。因爲前六識盡管能做到無分別,但是這個七識恒常有一種我愛執藏,它的俱生我執、法執恒常現起,所以七識的染法不消滅,前六識始終都是染汙的。
七識還有什麼作用呢?第七識是生起意識的根,它還爲第八阿賴耶識生起的根,所以這個第七識兩頭,前頭向外就外爲第六意識生起之根,後頭向內爲第八識的根,這個七識就好比一條巷子,由外向內入,由內向外出,都以這個七識爲通道。如果不懂這些,就會認爲七識有什麼作用,它是內輸出、外輸入的樞紐,關系十分重大。
第七識的性質是有覆無記性,它因爲執八識爲我所以是有覆,是無記性,不善不惡。它的相應心所呢?當然有五遍行,“八大遍行別境慧,貪癡我見慢相隨。”八大,就是八大隨煩惱;遍行心所;別境心所中的慧;還有貪、癡、我見、我慢,共有十八個心所相應。七識的受也是舍受,因爲它主要是執八識爲我,沒有什麼苦樂的感受。那麼第七識在什麼時候才舍呢?“出世道無有”,阿羅漢、滅盡定,出世道無有。阿羅漢他已是無學果位了,七識呢,不執八識爲我了。這裏的不執八識爲我,主要是人我執沒有了,法我執阿羅漢還有,法我執還沒有斷。他的第八識雖然沒有了阿賴耶識執持雜染種子那一部分,但是,執持阿羅漢無漏的菩提種性那一部分還有。
成了佛以後呢?轉依來說,在初先登地,七識轉爲平等性智,六識轉爲妙觀察智,轉了一部分。但是在初地,第七識並沒有圓滿轉,只轉了一部分。在第六識,遠行地之後才是無漏,第六識在八地才能轉圓滿。那個時候,平等性智也就基本上圓滿了,因爲到八地,就把七識執第八識爲我這個我執,就完全丟掉了,人我執就完全丟掉。要在成佛時,才頓斷一切俱生我法執的種子,小的微細的方面才斷完。所以呢,轉依來說呢,第七識在見道、修道位就轉了。第七識的作用還相當大,我們衆生之所以始終在漫漫長夜之中昏迷不醒,始終都在夢中,主要就是第七識的作用,沒有第七識,就沒有世間的雜染法。
第叁能變,即眼、耳、鼻、舌、身、意前六識,六識以色、聲、香、味、觸、法塵爲所緣境,六識皆以了境爲性,故又名了別境識。意識細分,有五俱意識,夢中意識,獨頭意識,定中意識及亂意識。六識皆通善、惡、無記叁性,通苦、樂、舍叁受,能造善惡諸業熏習成種,感當來生命及生活諸異熟業。叁能變第六識,“次第叁能變,差別有六種”。叁能變是識嘛!識呢,主要是指的眼、耳、鼻、舌、身、意六識。雖然八識統稱之爲識,但是,一般來說,了境的作用,認識境的作用,突出爲前六識。所以呢,心有叁個名稱,八種識都可以名心,八種識都可以名意,八種識都可以名識。但是各有各的突出點。第八識呢,心的意義最突出;第七識呢,意的意義最突出;前六識呢,識的意義最突出。所以,心、意、識叁,實質就包括這八種識。叁能變主要指的是前六識,前六識緣的境是六塵:色、聲、香、味、觸、法六塵。那麼,前六識在緣六塵的時候呢,它了別境界的作用很突出,所以前六識又名…
《成唯識論要義總結》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