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類智,既要明白它的道理,又要舉出它的事實,苦谛如此,集谛如此,滅谛、道谛也是要用這兩種智來觀。這八種觀就是八種心,這八種心呢,都有一個定境,這個就叫止,止是一心,觀八心,止一心,結合攏來就是九心,依這九心來觀四谛,這個就叫依九心觀安立谛。安立谛主要是指苦、集、滅、道四谛,所以大乘菩薩修行,要把小乘也包括在裏頭。觀非安立谛,主要是破法執;觀安立谛,主要是破我執相。非安立谛是真谛,安立谛就是不安立的名,主要屬于俗谛,所以是真俗圓融。見道主要有兩種,一是真見道,二是相見道。根本無分別智實證了諸法的真性,也就是唯識性,達到言思道斷,心行處滅,言亡慮絕,見到真性。諸法的真性就沒法說,所以《金剛經》曰:“說法者無法可說”。因爲語言文字,我們是用的假的符號,來代表那個事物,衆生往往依名取相,在用語言文字代表事物上,往往是迷情,認爲那個名就是那個事,那個事就是那個名。比如我們一想起“文殊院”這叁個字,就想起進文殊院那個樣子,爲什麼依那個名就有那個事相顯現在腦海裏呢?就是因爲我們時常依名取相,把名當成事物,把事物當成名,所以這個就叫“著”,“著”嘛就巴住(粘滯)不丟,把名和事巴在一起,不丟,就叫“著”。衆生就是有執著,著就是粘住不舍,巴住不丟,名和事兩個粘著不舍,名就是事,事就是名,聽見那個名,就想起那件事。古人有這個話:“談虎色變”,聽見了老虎這個名,就嚇住了,面露恐怖之色,這就是依名取相,把名和事巴在一起,粘著不舍,這個就叫“著”。我們主要起的執著就是依名取相,名和事粘著不丟,就叫著,執著。
真現觀就是破執著,離言說、分別,就是根本無分別智的境。爲什麼叫真呢?它是實證諸法的真性,實證諸法真空本性。什麼叫相現觀呢?它是有爲法的幻相、事相,比如看見水塘裏的月亮,知道這只是一個假相,不是真實的月亮,沒有顛倒的執著。如走到寶光寺來,知道寶光寺是個幻相,不認爲它是個實在真實的,這就是相現觀。觀如夢幻泡影,知道幻相有,但是不去執著,知道這是個幻相,如夢幻泡影,有而非真。但是我們衆生沒有得根本智,就沒有這個相現觀,雖然我們用語言文字可以通達一切法如幻,但是迷情一起時,聽見一個名字,馬上就會認爲這個名字就是那件事,名和事不分。所以要得了根本智,才能得後得智,得一切法如幻的真實智慧。《厚嚴經》曰:“非不見真實,而能了諸行,有如幻事等,雖有而非真。”不是沒有見到真實義,不是沒有見到性,就能了知依他起性如幻。
雖然我們在講依他起性如幻,依文字語言在講,得到了聞思智慧。但是你沒有得到根本無分別智,你見到這個法呢,你就有個執著,依名取相的執著。你把那個執著還丟不開,雖然破點點,都有限,破不了執著的根,所以我們要得相見道,首先要得真見道,要得後得智,先要得根本智。真見道是見諸法的真空本性,相見道是後得智,緣的是幻相,知其如幻,雖有分別而無執著,佛說那麼多法,就是有分別無執著,是用後得智在說。佛五眼中的慧眼就是根本智境,法眼就是後得智境,佛眼就是根本智、後得智兩者結合,慧眼和法眼同時並用就是佛眼,真俗圓融,悲智等運。
見道的作用是什麼?一是證二空,二是斷二障。證二空就是證了分別我執和分別法執的空,斷二障就是斷了分別煩惱障和分別所知障。同時還得了兩種智慧,一是根本無分別智和後得無分別智;二是轉了第七識和第六識這兩識的智慧。第七識去了一部分我執,轉得平等性智一部分;第六識去了分別我法執,轉得妙觀察智。所以在見道位有得的利益,證二空,斷了二障,轉了兩種智慧,第六識轉妙觀察智,第七識轉一部分平等性智,這就是見道位起的作用。六種現觀和見道相攝,什麼叫現觀,首先要懂這個名詞,現呢?就是擺出來,能觀的智慧,所觀的境界,這兩樣都是擺出來的,能觀智、所觀境二俱現前,擺出來了,顯現觀照,這個就叫現觀。比如這件事是我們現見的,親自看到的,這個現觀是親自看到,沒有障隔的,就叫現觀,但是這個現觀真正的含義是要見性。我們凡夫對一件事情依名取相,那個名呢?就把我們的智慧和事物兩個當中就起了間隔,好象有一道牆壁,這個就不是現觀。要講現觀,就要言思道斷,心行處滅,才是真正的現觀。因爲能觀智和所觀境兩個現現觀照,都是擺出來的,沒有語言文字的障隔。相現觀,雖然是有分別,雖在用名,但知道名是個假名,相是個假相,不起執著,也屬現觀,但是,這叫相現觀,真現觀絲毫沒有語言文字,分別執著的障隔。
我們凡夫有沒有現觀呢?真正的現觀沒有,前叁種現觀有:思現觀、信現觀、戒現觀。這叁種不是真正的現觀,爲什麼又要安個現觀之名呢?因爲它雖不是真正的現觀,它對于直接的現觀來說,有隨順、引發的作用,它是一個橋梁。拿思現觀來說,你要得無分別智,言思道斷,心行處滅的話,你沒有正當的思維,你先不參悟,就象我們說,不依四尋思,不修唯識觀,反複參悟,你那個真現觀怎麼得的到呢?所以在加行位,四尋思就是喊你反複思,四尋思得到的四如實智,就是思現觀,雖然不是真正的現觀,它隨順真現觀,引發真現觀,一定要通過這個橋梁。第二個信現觀,現觀你沒有相信的話,你就不會去修,不得修,那個現觀就不得成,所以淨信現觀,也是隨順現觀的一個條件。現觀要依定,現觀是智慧,現觀要依無漏定,無漏定就還要持戒,所以戒行是現觀最重要的一個條件,不持戒就沒有真正的定,沒有真正的定,就沒有真正的現觀,所以戒現觀雖不是直接的現觀,也可以安一個現觀之名。因爲它是成就現觀的主要條件,由戒生定,由定發慧,沒有無漏的戒,就沒有無漏的定;沒有無漏的定,就沒有無漏的現觀。第四個,現觀智谛現觀,就是指無分別智觀非安立谛,就是依真谛,依勝義谛,離語言文字分別執著,那個就是證真現觀,所以現觀智谛現觀是根本智、後得智所顯的境界,是真現觀和相現觀的一部分。第五個:現觀邊智谛現觀,這個也是相現觀的一部分,以上兩個現觀都是見道位所攝,真現觀就是真見道,相現觀是相見道。第六個:究竟現觀,就是無分別智到達了頂點,第六識圓滿轉得了妙觀察智,就是究竟現觀,阿賴耶識圓滿轉得了大圓鏡智,就是究竟現觀。
見道所得義利:一個是登了極喜地,登初地轉了兩種智慧,妙觀察智和平等性智各一部分;第二個是見了道的菩薩生如來家,決定要成佛了。好比皇帝的太子,老王死了,太子要當皇帝。登了初地的菩薩,就決定要繼承佛的地位,所以是生如來家。他呢,入多百門,依《十地經》、《梵網經》上說的:初地菩薩,見百如來,遊百世界,能度百類的有情,能夠說百種法門,他的壽命長至一百劫,在度衆生中可以化現百類身體,來度百千世界的衆生,所以他叫入多百門。當然初地菩薩神通就相當廣大,可以遊百世界,這百世界是指的一百個佛土,一百個叁千大千世界。見百如來,能夠承事一百位如來,威力神通相當廣大,壽命可久住一百劫,能夠現百種身體,放百種光明,照耀一百種有情,說種種無上妙法,他有這樣的自在神通。
十一、修道位內容五要:
(一)經十次第:即極喜地、離垢地、發光地、焰慧地、極難勝地、現前地、遠行地、不動地、善慧地、法雲地,爲十地。
(二)修十勝行:即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般若、方便、願、力、智十波羅蜜。
(叁)斷十重障:1.異生性障,謂二障中分別起著,依彼種立異生性,此障攝二愚:①執著我法愚;②惡趣雜染愚。2.邪行障,此障攝二愚:①微細誤犯愚;②種種業趣愚。3.暗鈍障,此障攝二愚:①欲貪愚;②圓滿聞持陀羅尼愚。4.微細煩惱現行障,此障攝二愚:①等至愛愚;②法愛愚。5.于下乘般涅槃障,此障攝二愚:①純作意背生死愚;②純作意向涅槃愚。6.粗相現行障,此障攝二愚:①現觀察行流轉愚;②相多現行愚。7.細相現行障,此障攝二愚:①細相現行愚;②純作意求無相愚。8.無相中作加行障,此障攝二愚:①于無相作功用愚;②于相自在愚。9.利他中不愚行障,此障攝二愚:①于無量所說法,無量名句字,後後慧辯,陀羅尼自在愚;②辯才自在愚。10.于諸法中未得自在障,此障攝二愚:①大神通愚;②悟入微細秘密愚。
(四)證十真如:1.遍行真如,二空所攝無一不在;2.最勝真如,具無邊德,最爲殊勝;3.勝流真如,此真如所流教法最爲殊勝;4.無攝受真如,此真如非我法之所攝受;5.類無別真如,謂此真如類無差別;6.無染淨真如,本性無染,亦非先垢後淨;7.法無別真如,真如雖有多名安立,而其體無異;8.不增減真如,離增減執,不隨染淨有增減;有名相土自在真如,現相現土無不自在;9.智自在所依真如,證此真如于四無礙解獲得自在;10.業自在所依真如,于一切神通作業、總持、定門皆得自在。
(五)證得轉依入究竟位。轉依有二:1.轉生死爲涅槃,即所顯得,依謂真如,真如是迷悟依,轉舍對真如之愚迷,轉得真如之徹悟。涅槃有自性、有余依、無余依和無住四種。由破執斷障,顯此真如所成,故涅槃以真如爲體。2.世間以有漏八識爲依,出世間以無漏四智爲依,轉舍有漏八識、心、心所,轉得無漏四智相應心品,即名菩提。菩提是所生得,由無漏淨智種之所生故。由第八賴耶轉無垢識及大圓鏡智,此智能生能現身土智影,如大圓鏡,報身即是他所現起,由第七末那轉爲平等性智,由破俱生我法執,自他平等,染淨法平等,故名平等性智,此智能現他受用身,教化十地菩薩。由第六意識轉爲妙觀察智,此智善現諸法自相、共相,善觀有情諸根勝劣,廣爲衆生說法斷疑,令其…
《成唯識論要義總結》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