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宗鏡錄略講下冊 (第叁十六章)

  宗鏡錄略講下冊 (第叁十六章)

  南懷瑾教授講述

  第叁十六章 大道消在無言裏

  如經雲:若有衆生能觀一切妄念無相,則爲證得如來智慧。又且無心者,不得作有無情見之解,若將心作無,此即成有,若一切處無心如土木瓦礫,此成斷滅。皆屬意根強,知妄識邊事,是以稱不思議定者,以有無情見不及故。又澄湛是事,當體是理,事有顯理之功,亦有覆理之義。

  這一段講到事理修證的功夫,也講到佛法的真理及求證的重要,說明了“事有顯理之功,亦有覆理之義”,要在智慧之理與功夫之事上達到平衡,佛法的修證才能有所成就。現在接下來講:

  理有成事之力,亦有奪事之能。各取則兩傷,並觀則俱是。

  那麼光研究佛法的理,不做修證功夫的人,結果如何?“理有成事之力,亦有奪事之能”,學問也好,理也透,有助做功夫的成就,有這個成事成佛的力量。但是一味強調學問的理,往往又會被學問的理所騙,把自己蒙在理裏,所以“亦有奪事之能”,有時反而沒有辦法入手做功夫。

  譬如我所知道的一位前輩,辦了個學校,在他那裏當學生不容易喔。他學問很好的,但是他一進門,不管出家在家都要跪著;不跪著,他那脾氣大,一發起來,叁根筋就上來了,“你們出家人戒律不拜在家人,沒有錯啊!但是佛經上還有一條戒律呀!出家人也要拜善知識,我是善知識呀!爲什麼不拜?”可是他們,不管出家還是在家,一要跪下來拜,他就先跪下來了。你要跪,他比你跪得快;你不跪,他罵得你狗血噴頭。在他那裏上課,算不定叁個月還沒有同他講過一句話。他一個人在裏邊看書讀經,有問題你來問他,他罵幾句,就算答覆了。吃的飯呢,臭豆腐乳,一點點鹽巴,一點堿菜,蠻好。最後,佛學那麼高明,臨死的時候,痛苦啊!眼淚都掉下來。一班弟子圍著他:“先生啊!此時你如何?”“沒有用。你們啊!從今以後,好好念佛吧!”學問越好,也有修道越難的弊病,所知障太多了。理知道的太多,你一講般若,有的人一大堆什麼都來了,般若是梵文,般若就是智慧的意思,他什麼都懂,上通天文、下知地理,跟我一樣,中間不通人事,有什麼用?所以我們大家要注意,理和學問是絕對要。學問不通,功夫做不好。但光去搞佛學的理,“理有成事之力,亦有奪事之能。”尤其是亂七八糟的學問多了,碰到一個境界,他自己下注解了,這是什麼境界,那又是什麼境界。常常我看到報告,“我說你很通理,呀!學問很好,唉!只可惜是你的佛的理,不是真正佛的理,叫做自有理由。”那有什麼辦法,就是假學問太多了,不成氣候。

  “各取則兩傷,並觀則俱是。”所以功夫與學問要並進,福德與智慧是雙修的。你看《金剛經》上只講福德不講功德,對不對?別的經典上多講功德,少談福德。人生最大的福德是成道,成了佛悟了道才是大福報。所以《金剛經》說來說去是福慧雙修,就是事與理雙修。功德是你做好事做善事,蓋廟子辦大法事,那是求功德,所以達摩祖師跟梁武帝講:“並無功德。”梁武帝說我蓋大廟子做了那麼多的法事,你看我怎麼樣?“此乃人天小果,有漏之因。”達摩祖師說,你充其量他生來世福報大而已,有個人天小小的有漏果,死後或者升天,或者升大自在天,或者升大梵天,了不起天主給你做,最後還是墮落,非究竟之道。梁武帝所問,達摩祖師棒他一頓,然後一葦渡滿過河去了。他答覆他的是道,真正的菩提。

  所以福德跟智慧要搞清楚,理多了,好像很有智慧,其實障礙你的福德,證不到佛果,所以說“各取則兩傷”,偏一邊不行。因此理事二者是要“並觀則俱是”,如果太執著一邊,都錯了。下面申述理由。

  拜九年佛、睡叁年覺的奇僧

  何謂顯理?若妙性未發,須假事行助顯莊嚴。如水澄清,魚石自現。

  怎麼樣叫做功夫能顯出智慧來呢?由戒定才能夠得慧呢?戒定就修功夫。修功夫何以能夠顯理呢?因爲你沒有悟,“妙性未發”,本性還沒有開發,“須假事行”,你必須要多修行,多拜佛多誦經。所以我經常給出家同學們講,你們世間法要留意;又跟在家同學們講,要多留意出世法。“萬行門中不舍一法,實際理地不著一塵”。萬行門中包括一切心理行爲同做人的行爲,沒有一點可以馬虎。你說這個是小事情,這個是小善我不做,我要做大善,你一輩子卻沒有機會做大善。大善由小善而來,而實際理地,如果真悟了道,“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處處一塵也不著,一切都要放下。

  也就是說你沒有達到本空的時候,必須要念念注意,事事修行。你不要認爲磕頭不要緊,要緊得很哦!像我們修密宗先要磕滿十萬個大頭,拜滿十萬大拜。自己規定自己,拿一條鞭子一樣,到時間抽自己,功課沒有做完都睡不著。大家要曉得這個道理,什麼叫做學佛?就是對自己的要求非常嚴格,不可以馬虎。因此說“妙性未發,須假事行”。你沒有悟以前,必須借用功夫。做功夫不一定打坐,譬如有人天天拜佛,就是功夫。

  我八、九歲的時候,父親拿了一本書,他曉得我嘴裏愛哼啊哈啊的,愛念《千家詩》。他說你把這一本詩集背會了,你要什麼,過年時我給你買。一看那些詩,有些字也不認得,小的時候,請老師教,一背就喜歡。後來父親告訴我,這本書是我們家鄉一個和尚的。他那個廟子靠海邊,小廟一個,大殿都是石頭方塊一塊一塊疊起來的。他打漁出身,出了家還是一個字也不認識,天天跪下來拜佛。他拜佛的地方,兩只手擦得那個石頭都光滑起來,兩個膝蓋跪下來,在石頭上留下了印痕。他拜了九年的佛,不拜了,睡覺去了,睡了多長時間?睡了叁年。他的師弟問師父:“這個師兄死了吧!”師父說:“說不定,你不要管。”師父罵了他後,還叫他倒一碗水放在他師兄屁股上,過叁天再去看看,水是不是還擺在那裏。結果水不動不搖,就這樣睡了叁年覺才爬起來,這下詩也會作,文也會作,什麼都會了。我小的時候第一本詩集就是念他那一本。我父親說這個很好,你念念看,因爲我父親很佩服他。

  所以,你妙性一發,那不同了。而修行的門路,八萬四千法門,拜佛也是一個法門啊!當然打坐也是個法門之一,但你不要認爲非打坐不可。結果佛也不肯拜,什麼也不來,然後一天恍兮惚兮的,以爲這是一個法門,這不是法門,這是搖擺不定。所以說“妙性未發,須假事行,助顯莊嚴。”你這個是修福德,由功德開始進入福德的境界,幫助你顯出來自性的莊嚴清楚。

  永明壽禅師說這就是“如水澄清,魚石自現。”你看,我們的腦筋渾得像一杯濁水一樣,你把自己約束起來拜佛念佛或者修種種的法門,等于把這個水,慢慢慢慢把它澄清下來了,水一澄清,水裏有石頭有魚就都看得清清楚楚,功夫到了。你不要認爲事行不重要,事行是大功德。當然事行不是你叁根香蕉一根香,或者這裏出一百元錢、那裏出五十元,以爲自己做好事。那做什麼好事?你反正一仟塊錢用不完,所以出五十塊,等你只有十塊錢,要買饅頭,不買饅頭就會餓死了,看到人家沒有飯吃,十塊錢給他,那才是大好事,自己甯可餓死,那是菩薩道。菩薩道不管你錢多少行多少,看你心地。

  教理次第須辨明

  何謂成事?若功行未圓,必仗理觀引發開導。

  但是同時又講你必須要研究佛經,要通這個理,理才能使你成功修證,使福德圓滿、功德莊嚴,這個叫成事之功。因爲你懂了一點點道,曉得學佛的一點點路,但是你修行的功夫沒有到,如同一個沙彌出家,修行幾十年才可以成爲一個大和尚一樣,那是苦行來的,慢慢慢慢修來的,這是功行要圓。功行不圓滿呢,“必仗理觀”,必須先要學教理。所以在西藏我就非常贊歎,黃教密法的修法,六歲八歲出家當沙彌,第一步先學十二年的經教,到了二十歲左右,可以受戒了。真正的十二年教理學通了以後,才開始拜佛,先磕滿十萬個長頭,五體投地那麼拜,整個身體趴下去,一塊木板大家磕得那個木板都光了,十萬個長頭磕滿了,那是真功夫喔!這才慢慢地、漸漸地學一點叁皈依四皈依,至于上師相應法,還早呢?真傳你密法要到四五十歲了。受戒是九年,叁年沙彌戒,叁年比丘戒,這中間都要考察你,以後才受菩薩戒,這才叫做佛的製度。現在幾乎都沒有,現在連知道這樣的人、事的也都少之又少了,這很糟糕,很危險。所以說選通教理,才能成事,即是“功行未圓,必仗理觀引發開導”。

  何謂覆理?若一向執事坐禅,反迷己眼。未識玄旨,徒勞念靜。

  覆就是障礙蓋住了,我們喜歡打坐做功夫的朋友請注意,理始終不去參透,那麼永遠不會成功的,這就是覆理。如果你一向貪圖只以爲打坐就可以成功,越坐越久,盲修瞎練,沒有用,功夫做得再好,“反迷己眼,未識玄旨”,形而上的道理,玄之又玄的道理,你透不過去。“徒勞念靜”一天到晚光圖個清淨,那與道無關。

  天真一現百妖除

  何謂奪事?若天真頓朗,如日消冰。何須調心收攝伏捺。

  再者,他說假如智慧高的人,“天真頓朗”,言下頓悟,一句話就開悟了,這種人如古代的禅師們,像馬祖的作略或德山棒、臨濟喝,一進門問佛法,給你一頓臭罵。“喝!”叫一聲就開悟了。什麼叫臨濟喝?就是罵你一下,你這就開悟了。爲什麼這些人能夠言下頓悟呢?“天真頓朗”,那麼一下本性就現前了。“如日消冰”,好像太陽一出來,大地就光明了,不須要一點一點地湊合打點,冰凍也就自然化掉了。因此又“何須調心”,每天坐在那裏,這個念頭慢慢去掉了,那個念頭又按下去了,在那裏“收攝伏捺”。今天,唉!念頭不大好,昨天,坐起來不對,今天這裏發麻,明天又那樣,這些都是在那裏調心,好像水上按空葫蘆一樣,這裏按下去,那一邊又冒起來。如果一天到晚打坐在那裏只搞這個事,這個不叫打坐,這叫玩把戲,玩給自己看,然後告訴菩薩我在用功,如此而已。

  故經偈雲:若學諸叁…

《宗鏡錄略講下冊 (第叁十六章)》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