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唯識學的優異特點
唐仲容
前言
大乘佛法的偉大精神,主要表現在立足現實,狠抓當前,以莊嚴國土,利樂有情的人間佛教之上。《心經》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複如是。”《中論》雲:“涅槃與世間,無有少分別,世間與涅槃,亦無少分別。涅槃之實際,及與世間際,如是二際者,無毫厘差別。”具有高度真參實悟和真知灼見的慧能六祖亦雲:“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不離見聞緣,超然登佛地。”尤其是中道了義的唯識教理,講內因緣生一切法的有爲緣起,更特別立足現實,著重現在,故講叁境,以性境爲本;講叁量,以現量爲先;而講實證,見道必須以能所相應的現觀爲准。《成唯識論》雲:“觀現在法有酬前相,假立前因,對說現果;觀現在法有引後用,假立當果,對說現因。”由此可見,過去未來皆依現在假立;而業感緣起的前因後果,也是以現在的作作受受爲中心。更重要的是講大乘行果始終以出世間不舍世間的無住涅槃爲歸宿。這種講有爲緣起,著重現實的唯識學,可說是充分體現了大乘佛教的偉大精神,而應爲人間佛教最正確、最圓滿的強有力的理論根據。
當今之世科學發達,物質文明殊勝,而人欲日益橫流,社會動蕩日趨嚴重,則講人間佛教以安定人心,升華人類實屬當務之急;而宣揚堪作人間佛教理論依據以有爲緣起說爲內容的唯識學,豈非至關重要的事麼?近年來佛教界許多大德早已洞鑒及此而有所倡導;知識界不少志士仁人也有這樣的盼望和呼聲;一般佛教院校也注意及此,而開了唯識方面的課。可是唯識教理,博大精深,妙義難思,能有深入研究而掌握其優異特點,以宣講弘揚自修教人者實屬罕見。甚或有不識其內容之豐富,價值之偉大而加以毀謗者亦偶有之,實可慨歎!
筆者講學四川省佛學院,課余遠近來問法求學者絡繹不斷,課務應酬,日夜少暇。然思弘揚唯識教理以正教風、學風及道風,而協助人間佛教之建設,實爲極有價值,有意義之壯舉,特在睡眠、散步、饑餐、渴飲的生活中,構思、命題、打腹稿;又在百忙中囑人執筆抄錄,寫就〈談談唯識學的優異特點〉一文,以飨讀者。此文之作是從其教、理、行、果四方面加以闡述,雖未曲盡其妙,然亦足以令讀者窺其要旨,識其卓越,加深其對唯識教理的理解,而指導其思想言行以自修教人。若然,則此文對于昌隆聖教,移風易俗,淨化人群,將起到應有的作用。可是筆者早年失目,才疏學淺,文中擇焉不精,語焉不詳之處,在所難免,若同道賢達,閱而正之,實所致盼!
一、唯識教
唯識法相依六經十一論立宗。《解深密 》、《華嚴》、《密嚴》、《楞伽》、《莊嚴》、《阿毗達磨》,是爲六經。《瑜伽師地》、《辨中邊》、《分別瑜伽》、《攝大乘》、《顯揚聖教》、《雜集》、《百法》、《五蘊》、《唯識二十》、《成唯識》、《大乘莊嚴經論》,是爲十一論,亦稱一本十支。尅實而言,唯識一宗系叁時中道了義之教,其義至廣,不僅貫通上述諸經論,而實貫通如來一代聖教。由是則初時《阿含》、二時《般若》,雖屬密意,而亦了義中之部分義,是佛應機所說之方便法,屬權教∶中道了義是佛依顯了義說,屬實教。然權以實爲本,實以權爲用,兩教相依,不可分割。同時唯識法相不但講境,亦講行果,由是則講開、示、悟、入佛之知見的《法華》、講佛果的《涅槃》諸經,亦爲中道了義之所貫通。故究唯識法相,不當拘于六經十一論,而筆形博學詳究,廣研如來一代聖教。
唯識義雖貫通如來所說一代聖教,而其實質主要是叁時中道了義教。尤爲它主要講的是偏計、依它、圓成叁自性。叁性中以識從內因緣變生諸法的依它起性爲主幹,依于迷依它執實我實法而有偏計所執性;依于依它緣生諸法的本性空寂,遠離我法計執的空性空理而有圓成實性。偏計所執如龜毛兔角,體相俱無,名“相無性,”是空非有。依它起性無自然而生的實體,有從緣而生的事相,如夢如幻,名“生無性”;圓成實性如淨虛空,清淨無相,是諸法真性,名“勝義無性”。依、圓二性,一有如幻之事相,一有二空之真理,是有非空,與計執之是空非有兩相結合,自然形成非有非空的中道。爲顯此中道了義的唯識教,彌勒特在《辨中邊論》作如是說∶“虛妄分別有(從緣所生的識即依它起其相是有),于此二都無(在緣生的依它識相上執實我實法的偏計執是無),此中唯有空(依他的識相上但有我法二空的圓成實),于彼亦有此(圓成實上亦有此依它起);故說一切法,非空非不空(依圓非空,計執非有),有無及有故,是則契中道(依它起性有,偏計所執無,以及依它中有圓成,圓成中有依它,這就恰恰契合非有非空的中道)。”
以上是唯識在教方面的優異特點。
二、唯識理
唯識理最極殊勝,主要表現在如下叁方面:
(一)《成唯識論》造論緣起雲:“今造此論,謂于二空有迷謬者,生正解故。生解爲斷二重障故。由我法執,二障俱生;如證二空,彼障隨斷,斷障爲得二勝果故。由斷續生煩惱障故,證真解脫;由斷礙解所知障故,得大菩提。”此段意顯唯識是說明人生宇宙因果規律和改造人生宇宙因果規律的偉大科學。有情依自身心執爲實人,是爲我執。有了我執引生煩惱障,造業感果,流轉無窮,即障涅槃;有情依世間所有一切幻相,皆一一依名取相,執爲實物,是爲法執。有了法執,便引起于諸事物不如實知的所知障。由有此障覆蔽實智,不證菩提。諸學佛者,如果真能理解世出世間的因果規律,便會從破我法二執著手,斷除煩惱所知二障,而得大自在、大解脫,證得轉依,成就佛果。
(二)唯識講由內因緣力生一切法,識所緣境是內識隨因緣勢力變,而能緣諸識亦是識隨因緣勢力變。由斯識變即緣生,緣生即識變。唯識之學是《方廣》“一切唯心造”和《般若》“緣起性空”兩大原則有機結合,而形成至極正確圓滿的有爲緣起論。從此緣起論的核心部分講,首先依據《楞伽》“八識二無我”,《厚嚴經》“心意識所緣,皆非離自性,故我說一切,唯有識無余”的聖言,確定出心法的八識。八識中依賴耶集積諸法種子、生起種種現法的“積起”義稱賴耶識爲“心”,心爲諸法之本,故賴耶即根本識。有了本識,自會依所藏種生起前七轉識。依轉識中第七末那,恒審思量,執藏爲我,而稱之爲“意”。以意爲根及染淨依,便生起了別塵境的“識”。依十八界中所說,決定出有眼、耳、鼻、舌、身、意的六識。由是心意識叁,即爲具體的八識。識既有本識轉識之別,就自然會有兩者間的密切關系,而這種關系就具體表現在“種現熏生”的熏習上。前七轉識具有“生滅、勝用、增減、與所熏共和合性”的四義,而爲能熏;本識具有“可熏、無記、堅住、與能熏共和合性”的四義,而爲所熏。既有能熏所熏,自會有熏習所成的習氣,即諸法種子。種子具有“刹那滅、果俱有、恒隨轉、性決定、待衆緣、引自果”六義,而形成生起諸法的內因緣。種子遇緣,即會生起現行諸法,同時現行諸法自會轉過來複熏成種,由斯展轉互爲因果,而宇宙萬法,生生化化,無有窮極。《契經》說:“諸法于識藏,識于法亦爾,更互爲果性,亦常爲因性”,即是此義。從有爲緣起的世界觀講,唯識主張衆生各證一境,各一滿分世界。《成唯識論》雲:“識言,總顯一切有情各有八識、六位心所、所變相見、分位差別,及以無爲。”此中前四屬有爲法,是唯識相;後一是無爲法,是唯識性。每一有情皆具有唯識性相的滿分世界,故唯識常言,衆生各一宇宙。但是有情雖各證一境,各一宇宙,而彼此之間在認識上雖不能直接相知、互作親所緣緣,但能互作疏所緣緣;在造業感受上,雖不能互作因緣,而可以互作增上緣。由斯一切有情在在處處都能互作損益,展轉聯屬,而有無窮無盡的主觀世界,亦有無窮無盡的客觀世界。在主客相交,彼此相貫的情況下,而一切有情的各各宇宙又隨緣力成爲一通貫無滯、圓融無盡的統一世界。同時又隨緣起性空的道理,自然有一相無相之實相的一真法界。
(叁)唯識講內因緣生一切法,這就意味著不是客觀決定主觀,而是主觀決定客觀。唯識講賴耶識隨業力由內四大種變現根身爲正報,由外四大種變現器界爲依報,這就意味著人們不從屬于宇宙,而是宇宙從屬于我人。《唯識叁十頌》雲:“由諸業習氣,二取習氣俱,前異熟既盡,複生余異熟。”唯識依此道理建立業感緣起。據此緣起理,有情生命之高級或低級,生活享受之優化或惡化,皆由人們造業之善惡來決定,這就是造十善業可生人天善趣,造十惡業必生叁塗惡道。這就說明有漏世間一切有情可以自己掌握其命運,而能在環境中隨處作主。如果把這種主動權提高和擴大一些,樹自覺覺他、廣度一切有情之雄心,立升華人類、淨化宇宙,徹底改變無常、苦、空、無我之現實,而達到至極完美的生活領域之壯志。進而廣修悲智等運、真俗圓融之菩薩行,則一定可以成就大自在、大解脫、得大轉依的佛果。有了這種最優異的理論作保證,人們就可能有一條最光明的出路可走,最殊勝的理想可求,而證得叁身四智、菩提涅槃之無漏碩果有百分之百的把握。同時也能激發一切有情向著最高理想,英勇奮鬥,不斷前進的積極性。
前面叁種道理相互融攝,成爲豐富多彩、最極殊勝的唯識正理;也是真俗圓融、通于世出世間的絕對真理。
以上是唯識在理方面的優異特點。
叁、唯識行
唯識所講之行,廣攝五性,普被叁乘,而以悲智等運、福慧雙修、真俗圓融之大士行爲宗。唯識主張修大士行者,必須博學多能,故教人學法必須廣究內明、聲明、因明、醫方明、工巧明之五種學問。同時對于內明亦力主解行相應,學修一致,而教人多聞熏習,如理作意,勤修加行的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在修大士行的功夫上,始終堅持…
《談談唯識學的優異特點》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