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唯识学的优异特点
唐仲容
前言
大乘佛法的伟大精神,主要表现在立足现实,狠抓当前,以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人间佛教之上。《心经》云:“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中论》云:“涅槃与世间,无有少分别,世间与涅槃,亦无少分别。涅槃之实际,及与世间际,如是二际者,无毫厘差别。”具有高度真参实悟和真知灼见的慧能六祖亦云:“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不离见闻缘,超然登佛地。”尤其是中道了义的唯识教理,讲内因缘生一切法的有为缘起,更特别立足现实,着重现在,故讲三境,以性境为本;讲三量,以现量为先;而讲实证,见道必须以能所相应的现观为准。《成唯识论》云:“观现在法有酬前相,假立前因,对说现果;观现在法有引后用,假立当果,对说现因。”由此可见,过去未来皆依现在假立;而业感缘起的前因后果,也是以现在的作作受受为中心。更重要的是讲大乘行果始终以出世间不舍世间的无住涅槃为归宿。这种讲有为缘起,着重现实的唯识学,可说是充分体现了大乘佛教的伟大精神,而应为人间佛教最正确、最圆满的强有力的理论根据。
当今之世科学发达,物质文明殊胜,而人欲日益横流,社会动荡日趋严重,则讲人间佛教以安定人心,升华人类实属当务之急;而宣扬堪作人间佛教理论依据以有为缘起说为内容的唯识学,岂非至关重要的事么?近年来佛教界许多大德早已洞鉴及此而有所倡导;知识界不少志士仁人也有这样的盼望和呼声;一般佛教院校也注意及此,而开了唯识方面的课。可是唯识教理,博大精深,妙义难思,能有深入研究而掌握其优异特点,以宣讲弘扬自修教人者实属罕见。甚或有不识其内容之丰富,价值之伟大而加以毁谤者亦偶有之,实可慨叹!
笔者讲学四川省佛学院,课余远近来问法求学者络绎不断,课务应酬,日夜少暇。然思弘扬唯识教理以正教风、学风及道风,而协助人间佛教之建设,实为极有价值,有意义之壮举,特在睡眠、散步、饥餐、渴饮的生活中,构思、命题、打腹稿;又在百忙中嘱人执笔抄录,写就〈谈谈唯识学的优异特点〉一文,以飨读者。此文之作是从其教、理、行、果四方面加以阐述,虽未曲尽其妙,然亦足以令读者窥其要旨,识其卓越,加深其对唯识教理的理解,而指导其思想言行以自修教人。若然,则此文对于昌隆圣教,移风易俗,净化人群,将起到应有的作用。可是笔者早年失目,才疏学浅,文中择焉不精,语焉不详之处,在所难免,若同道贤达,阅而正之,实所致盼!
一、唯识教
唯识法相依六经十一论立宗。《解深密 》、《华严》、《密严》、《楞伽》、《庄严》、《阿毗达磨》,是为六经。《瑜伽师地》、《辨中边》、《分别瑜伽》、《摄大乘》、《显扬圣教》、《杂集》、《百法》、《五蕴》、《唯识二十》、《成唯识》、《大乘庄严经论》,是为十一论,亦称一本十支。尅实而言,唯识一宗系三时中道了义之教,其义至广,不仅贯通上述诸经论,而实贯通如来一代圣教。由是则初时《阿含》、二时《般若》,虽属密意,而亦了义中之部分义,是佛应机所说之方便法,属权教∶中道了义是佛依显了义说,属实教。然权以实为本,实以权为用,两教相依,不可分割。同时唯识法相不但讲境,亦讲行果,由是则讲开、示、悟、入佛之知见的《法华》、讲佛果的《涅槃》诸经,亦为中道了义之所贯通。故究唯识法相,不当拘于六经十一论,而笔形博学详究,广研如来一代圣教。
唯识义虽贯通如来所说一代圣教,而其实质主要是三时中道了义教。尤为它主要讲的是偏计、依它、圆成三自性。三性中以识从内因缘变生诸法的依它起性为主干,依于迷依它执实我实法而有偏计所执性;依于依它缘生诸法的本性空寂,远离我法计执的空性空理而有圆成实性。偏计所执如龟毛兔角,体相俱无,名“相无性,”是空非有。依它起性无自然而生的实体,有从缘而生的事相,如梦如幻,名“生无性”;圆成实性如净虚空,清净无相,是诸法真性,名“胜义无性”。依、圆二性,一有如幻之事相,一有二空之真理,是有非空,与计执之是空非有两相结合,自然形成非有非空的中道。为显此中道了义的唯识教,弥勒特在《辨中边论》作如是说∶“虚妄分别有(从缘所生的识即依它起其相是有),于此二都无(在缘生的依它识相上执实我实法的偏计执是无),此中唯有空(依他的识相上但有我法二空的圆成实),于彼亦有此(圆成实上亦有此依它起);故说一切法,非空非不空(依圆非空,计执非有),有无及有故,是则契中道(依它起性有,偏计所执无,以及依它中有圆成,圆成中有依它,这就恰恰契合非有非空的中道)。”
以上是唯识在教方面的优异特点。
二、唯识理
唯识理最极殊胜,主要表现在如下三方面:
(一)《成唯识论》造论缘起云:“今造此论,谓于二空有迷谬者,生正解故。生解为断二重障故。由我法执,二障俱生;如证二空,彼障随断,断障为得二胜果故。由断续生烦恼障故,证真解脱;由断碍解所知障故,得大菩提。”此段意显唯识是说明人生宇宙因果规律和改造人生宇宙因果规律的伟大科学。有情依自身心执为实人,是为我执。有了我执引生烦恼障,造业感果,流转无穷,即障涅槃;有情依世间所有一切幻相,皆一一依名取相,执为实物,是为法执。有了法执,便引起于诸事物不如实知的所知障。由有此障覆蔽实智,不证菩提。诸学佛者,如果真能理解世出世间的因果规律,便会从破我法二执着手,断除烦恼所知二障,而得大自在、大解脱,证得转依,成就佛果。
(二)唯识讲由内因缘力生一切法,识所缘境是内识随因缘势力变,而能缘诸识亦是识随因缘势力变。由斯识变即缘生,缘生即识变。唯识之学是《方广》“一切唯心造”和《般若》“缘起性空”两大原则有机结合,而形成至极正确圆满的有为缘起论。从此缘起论的核心部分讲,首先依据《楞伽》“八识二无我”,《厚严经》“心意识所缘,皆非离自性,故我说一切,唯有识无余”的圣言,确定出心法的八识。八识中依赖耶集积诸法种子、生起种种现法的“积起”义称赖耶识为“心”,心为诸法之本,故赖耶即根本识。有了本识,自会依所藏种生起前七转识。依转识中第七末那,恒审思量,执藏为我,而称之为“意”。以意为根及染净依,便生起了别尘境的“识”。依十八界中所说,决定出有眼、耳、鼻、舌、身、意的六识。由是心意识三,即为具体的八识。识既有本识转识之别,就自然会有两者间的密切关系,而这种关系就具体表现在“种现熏生”的熏习上。前七转识具有“生灭、胜用、增减、与所熏共和合性”的四义,而为能熏;本识具有“可熏、无记、坚住、与能熏共和合性”的四义,而为所熏。既有能熏所熏,自会有熏习所成的习气,即诸法种子。种子具有“刹那灭、果俱有、恒随转、性决定、待众缘、引自果”六义,而形成生起诸法的内因缘。种子遇缘,即会生起现行诸法,同时现行诸法自会转过来复熏成种,由斯展转互为因果,而宇宙万法,生生化化,无有穷极。《契经》说:“诸法于识藏,识于法亦尔,更互为果性,亦常为因性”,即是此义。从有为缘起的世界观讲,唯识主张众生各证一境,各一满分世界。《成唯识论》云:“识言,总显一切有情各有八识、六位心所、所变相见、分位差别,及以无为。”此中前四属有为法,是唯识相;后一是无为法,是唯识性。每一有情皆具有唯识性相的满分世界,故唯识常言,众生各一宇宙。但是有情虽各证一境,各一宇宙,而彼此之间在认识上虽不能直接相知、互作亲所缘缘,但能互作疏所缘缘;在造业感受上,虽不能互作因缘,而可以互作增上缘。由斯一切有情在在处处都能互作损益,展转联属,而有无穷无尽的主观世界,亦有无穷无尽的客观世界。在主客相交,彼此相贯的情况下,而一切有情的各各宇宙又随缘力成为一通贯无滞、圆融无尽的统一世界。同时又随缘起性空的道理,自然有一相无相之实相的一真法界。
(三)唯识讲内因缘生一切法,这就意味着不是客观决定主观,而是主观决定客观。唯识讲赖耶识随业力由内四大种变现根身为正报,由外四大种变现器界为依报,这就意味着人们不从属于宇宙,而是宇宙从属于我人。《唯识三十颂》云:“由诸业习气,二取习气俱,前异熟既尽,复生余异熟。”唯识依此道理建立业感缘起。据此缘起理,有情生命之高级或低级,生活享受之优化或恶化,皆由人们造业之善恶来决定,这就是造十善业可生人天善趣,造十恶业必生三涂恶道。这就说明有漏世间一切有情可以自己掌握其命运,而能在环境中随处作主。如果把这种主动权提高和扩大一些,树自觉觉他、广度一切有情之雄心,立升华人类、净化宇宙,彻底改变无常、苦、空、无我之现实,而达到至极完美的生活领域之壮志。进而广修悲智等运、真俗圆融之菩萨行,则一定可以成就大自在、大解脱、得大转依的佛果。有了这种最优异的理论作保证,人们就可能有一条最光明的出路可走,最殊胜的理想可求,而证得三身四智、菩提涅槃之无漏硕果有百分之百的把握。同时也能激发一切有情向着最高理想,英勇奋斗,不断前进的积极性。
前面三种道理相互融摄,成为丰富多彩、最极殊胜的唯识正理;也是真俗圆融、通于世出世间的绝对真理。
以上是唯识在理方面的优异特点。
三、唯识行
唯识所讲之行,广摄五性,普被三乘,而以悲智等运、福慧双修、真俗圆融之大士行为宗。唯识主张修大士行者,必须博学多能,故教人学法必须广究内明、声明、因明、医方明、工巧明之五种学问。同时对于内明亦力主解行相应,学修一致,而教人多闻熏习,如理作意,勤修加行的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在修大士行的功夫上,始终坚持…
《谈谈唯识学的优异特点》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