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住涅槃與人間現實
大乘佛法的精神,始終不離世間,特別是不離人間現實。這種精神,充分體現在其所建立的無住涅槃的理想之上。本文試就此而略論之。
一、詞義解說
佛教裏常常流行著這樣一句慣語:“人身難得”。其義是說人是最可貴的。人性至靈,便于啓發;其所處之環境適中,便于修學。故修梵行者,多住人趣,其成道得正果,亦皆在人寰。諸佛如來,出離叁界而又常回到人間,施作佛事。佛法言世間,包括叁界、五趣、四生、九有,而其主要對象是有情世間中的人。人間的內容,包括人趣有情的根身、器界及其對自然界和社會界的種種活動。故通常有“人世間”的慣用語。佛法認爲世間的一切法,雖通過去、現在、未來叁際,而重在現在法。《成唯識論》雲:“觀現在法,有酬前相,假立曾因,對說現果,觀現在法,有引後用,假立當果,對說現因。”此言雖是說前後因果,皆依現在法上的酬引相用而假立,同時也意味著說,世間一切諸法,過去皆假,惟現在法,有其一定的真實性。世間的現在法,既有其一定的真實性,故可依之而有過去未來諸法而貫通叁世。是世出世間一切法的中心和根本。故人趣有情 ,或凡或聖皆極重現實,迫切要求解決種種的具體現實問題。只不過凡夫執現實事物,有其定性,而起惑造業,流轉生死;聖者則通達現實的本性,無執無著,善巧地解決種種現實問題而得自在。呂徽先生在其所寫《佛法與世間》一文中曾說:“大乘的出世,就是如何應世的問題。”善哉斯言!大乘佛法即重人間現實,而又求如理如量地解決人間現實問題,所以諸大乘人,無論其在因位果位,都一致以出世間而不舍世間之無住涅槃爲歸宿。
涅槃是寂靜義,諸大乘人斷除覆蔽法無我理得所知障,實證平等真如。于一切時行平等心,持平等見。于法,消融染淨差別,而具清淨妙慧;于人,打破自他界限,而具同體大悲。由妙慧故,于生滅法而見無生滅,安詳寂靜,自在超脫,不同凡夫,沈淪生死,故不住世間。由大悲故,恒與世間有情共休戚,同呼吸,與樂拔苦,無有終極,是不同于二乘,出離生死,純住寂滅。由于世間涅槃皆無所住,而湛然常寂,妙用恒沙,是之謂無住涅槃。故《成唯識論》雲“無住處涅槃,謂即真如出所知障,大悲般若常所輔翼,由斯不住生死涅槃,利樂有情,窮未來際,用而常寂,故名涅槃。”
二、無住涅槃與人間現實的關系
無住涅槃與人間現實的關系怎樣?據實而言,無住涅槃的實際,就是以人間現實爲主的世間諸法的實相。通達人間現實爲主的世間諸法的實相,就能證得無住涅槃。證得無住涅槃,自能永遠不舍世間,醒覺愚蒙,針對人間現實及時進行拔濟。同時也正因爲這樣,才能使其所證之無住涅槃,道果常圓,永不傾動。兩者的關系密切如此,茲再詳陳其理于後。
世尊在方廣教中,如《楞伽經》等曾說“相、名、分別、正智、真如”五法,前叁是世間染法,後二是出世淨法。相是世間所有一切事相,名是世俗假立,用以诠表一切事相的名言,此二均是所緣。分別即是能緣相名進行分別的識。能緣之時,依名取相,長期輾轉執名言自性,即是事相自性,而進行種種分別。《瑜伽·真實品》指出由八分別能生叁事。大意謂,由自性分別、差別分別,總持分別,即是執種種法。由此法執的虛妄分別熏習爲因,諸識生時,便有種種似法相現。由我分別,我所分別,即有我執。由我執虛妄分別熏習爲因,諸識生時,便有種種似我相現。由愛分別、非愛分別、俱非分別,能隨其次弟,引生貪、嗔、癡等煩惱而造諸染業,業引後果。由於業果相續。“前異熟既盡,複生余異熟”,而流轉生死,輪回無窮,便形成世間。由此可見世間之自相,只是名想言說、迷情妄執和業果相續叁者結合之總相。然就其實相來說,名言自性,究非事相自性,似我似法,究非實我實法,因果生滅相續,只是幻想宛然,實無生滅。無生無滅,故本性空寂。誠如《攝大乘論·所知相分》論依他起相的頌語說:“自然自體無,自性不堅住,無生滅本寂,自性般涅槃。”世間的實相,真實不虛,常如不變,故名“真如”。其性清淨,無生無滅,故自性涅槳。此之涅槃,人和其它有情,皆本具有。“正智”就是親證真如的無分別智。人能徹底通達世間實相,即有正智現起,親證真如。這時本來所具有的自性涅槃,便成爲直接受用的無住涅槃。地上菩薩,智未圓滿,可分證此涅槃。至佛果位,智慧圓滿,成大菩提,同時即能圓滿證得這種涅槃。證得無住涅槃,由大悲願力和大智慧力,自會永恒護念衆生,終古不舍世間,化度迷情,窮未來際。同時反過來其所誼無上佛果,亦因此而得無窮無盡的滋養,永不退失。通過這一系列的論述,可以斷言無住涅槃與人間現實的關系,是相異相成,表象殊而體無別的。
叁、充分發揮無住涅槃的積極精神以改善現實淨化人間
佛果雖徹底出離生死,而悲願無盡,常於人間,“莊嚴國土,利樂有情”,永無盡期。這就是無住涅槃的積極精神的體現。那麼,那分發揮無住涅槃的積極精神,以改善現實,淨化人間,豈非學佛者應爲而必須爲的事麼
從事於此,首先應迫切求證無住涅槃,立佛道之體以達佛道之用。次應大力弘揚大乘無住涅槃之學,使多數人能對此“多聞熏習”,“如理作意”,“勤修加行”,獲得證悟。再次對能協助此道的學術事業,勤學勤作,相輔而行以廣其用。
求證無住涅槃,可以漸修,亦可選用“頓悟”的捷徑。爲什麼“頓悟”可以證得無住涅槃呢
原因是世間生死,性即涅槃。故《中論》說:“涅槃不異世間,世間不異涅槃,涅槃際,世間際,一際無有異。”既然世間即是涅槃,當然涅槃及其證之之法,即在人間現實境相之中,不必舍近而求遠。學人只要在現實境相中,如實通達,於相上求無相,於動中求不動,漸漸於境,顯現觀照,而遠離取舍兩邊,自會用而常寂,便得真有所證。這就是《維摩經》所說:“能善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的微旨。慧能大師根據此句經旨,對於涅槃義有更精辟的見解。首先他認爲:無上大涅槃(無住涅槃),其實質即是禅的“寂照。以智慧通達於世間一切之相,無取無舍。不取即不住生死,不舍即不住涅槃,寂而常照,照而常寂,雖遇極大變動,而其真常寂滅之樂,毫無影響,即是大涅槃相。觀六祖答志道問涅槃義的偈語,即可概見。偈雲: “無上大涅槃,圓明常寂照……,唯有過量人,通達無取舍。以知五蘊法,及以蘊中我,外現衆色相,一一音聲相,平等如夢幻,不起凡聖見,不作涅槃想,二邊叁際斷。常起諸根用,而不起用想;分別一切法,不起分別想。劫火燒海底,風鼓山相擊,真常寂滅樂,涅槃相如 是”。據此偈意,可見無住涅槃是能頓悟證得的。
有了證悟,其身、口、意叁業自然清淨、而道行卓著,言傳身教,從者必多,蔚然成風而化行自廣。有如慧燈朗照,自會輾轉引發,而有百千萬億慧燈朗照,光光交輝,明明無盡,由是彰覺慧于天下,理人世而湛寂,人人皆以“大法樂爲妻,菩薩爲伴侶”,而人趣的有情世間,得以淨化。再本著如來所說菩薩求法,當于五明處求的教導,認真學習和利用“內明、聲明、因明、醫方、工巧”等學。內明包括無住涅槃學之外,還有許多微言奧言,殊勝法門,自當精究而加弘揚。因明、聲明、醫方明,大部分屬社會科學。至于工巧明則屬有所創造、發明、改造物質世界的自然科學。凡是科學都須加以認真學習和充分利用,特別是應大力運用自然科學不斷地改造物質世界,美化環境,由是人趣的器世間,也能隨著有情世間的淨化而淨化了。兩種世間都淨化了,就基本上能稱做實現了人間淨土。這時人們的精神生活和物質生活自會相當美滿,而所謂人間現實的改善自在其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