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學佛實踐形成的定見
唐仲容
予自十六歲盲目開始學佛以來,迄今近六十年,始終堅持學修一體化,不斷多聞熏習,如理作意,勤修加行,聞思修叁,同時進行,相互印證,從長期經驗觀察中,形成牢不可破的定見,茲分述之如次:
一、有爲緣起論,是超越一切世學、區別似教的真正佛法
由叁世諸佛輾轉傳來的菩提分法,首先是“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的四念住。此中不淨的身、皆苦的受、無常的心、無我的法都是從因緣生,親身直接感到的有爲法,以此精勤觀察,常常念住,就是一切諸佛皆以有爲緣起爲立教根本的實證。釋迦如來將人涅槃之際,阿難問佛:“世尊在時依佛而住,世尊滅後,依誰而住
”佛言:“依四念處住。”由此可見,佛的遺囑也是叫人信解行證,必須以有爲緣起爲指針,這些都說明有爲緣起是佛教教義的生命線。
《金剛經》佛告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又在經末特別宣告“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就說明了學佛一定要信受奉行有爲緣起。佛最初立教化衆時,馬勝比丘奉命遊方,常用的偈語說:“諸法因緣生,緣散法還滅,吾師大沙門,常作如是說。”由此可見,佛教的中心教義自來就是堅定不移地奉持有爲緣起。
釋迦爲了標志佛教的生命線是有爲緣起,恐人錯誤理解,特立“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叁法印。“諸行無常”就是指一切法皆從因緣生,時時生滅變化,無有定法。既無定法,則任何法都本無實體,了不可得,是爲法無我;法既不可得,則由法和合所形成的有情,亦無實體,如幻非真,是爲人無我,故總言諸法無我。既無有法,則有什麼生老病死諸苦?既無實人,則有誰受生老病死諸苦?如是則不解脫而自解脫,身心清淨,自然到達彼岸,實證涅槃。如是叁句總言一切法皆是從因緣生的有爲法,此有爲法無常變異,了不可得,即是無爲法。無爲法是有爲法了不可得的空理,離有爲法外,別無實法可得,如行者能在有爲法上觀緣起性空,即實證諸法實相而受用最極寂靜的涅槃,這就是有爲緣起的具體內容。佛立此叁爲法印,意思是說有爲緣起是真正佛法;是佛蓋了章的,公開承認的。法之是否真爲佛說,學人修學之是否如理,皆可用此印證,故稱此叁爲“法印”。由于叁法印的融彙、貫通,自然顯示出一切諸法皆無實體,遠離名想言說、分別執著,而爲人生字宙的實相,證此實相,即能自覺覺他而證大菩提、大涅槃的佛果,故佛據此立“大乘一實相印”。當知此實相印亦是依有爲緣起性空的道理所建立。
達摩來東土傳禅,倡盲:“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所謂人心就是人們平常由因緣所生,一念六十刹那,一刹那六十生滅的變化無常的如幻之心。心生萬法,心無常,則所生諸法皆是無常,即皆無常則都抓不住,而爲無所得空,故觀心無常,當下一空一切空,而見性成佛.慧能六祖亦本此意而言:“若即說心,心原是妄,知心如幻,即無著也。”由此可見禅宗祖師立法教人,亦皆以有爲緣起爲根本。故能迅速見性,頓悟成佛。
有爲法是可見,可感知,隨處皆是,隨時皆有,相狀分明顯現的一般事物。故講有爲緣起隨時隨地都可進行實驗,隨時隨地都可理解其如幻非真,遠離分別言說,加以實證受用得解脫.農人在地裏放一顆瓜籽,以作因緣,灌上肥料,蓋上細土,通過日光的升溫,雨露的滋潤等爲增上緣,就會很快生起瓜芽、長莖、生葉、開花、結瓜果。如果農人放一顆豆子在地裏作因緣,灌上肥料,蓋上細土,以及日光升溫、雨露滋潤等爲增上緣,就會發出豆芽、長莖、抽枝、生葉、開花、結豆角。這不是有爲緣起在農業生産上的成功實驗嗎
學生以意識的思維爲因緣,用手執筆吸墨水在紙上揮舞爲增上緣,就會馬上寫出美觀的文字,或繪出五彩斑斓的圖畫來,這不是在學生進行有爲緣起的成功實驗嗎
所以說有爲緣起隨時隨地皆可實驗,是百分之百的真實,毫不虛僞。如果人們能夠通過這些緣生的東西,時時推陳出新,毫無定法可得,而全是空,就一定會在見色時了知諸色和能見諸色的眼,皆是緣起性空,無法分別言說,而心自解脫;在聞聲時自會了知諸聲,及聞諸聲的耳,皆從緣生,無實體性,而自遠離言說分別,心無所住自然解脫;在嗅香、嘗味、觸塵、了法的實際生活中,也自會一一達其性空,而能所雙忘,人無分別,心自清靜,徹底解脫。以故有爲緣起是佛法的神髓,是治生死大苦的良藥,是學佛成佛的中心關鍵,一抓就靈,微妙難思。
有爲緣起是否完全排除無爲法的生活作用呢
不,有爲法能顯無爲法性,無爲法性能助有爲法生,二者同時並存,相互爲緣,只不過諸法之生爲因緣的全是有爲法,爲增上緣的大部分是有爲法,而無爲法也能作爲生有爲法的部分助緣,決不能先有爲法而有,作有爲法的因緣和本體,雖此二法相互爲緣,而其中有主次、輕重之別,決不能等量齊觀,故以有爲緣起命名。
二、頓悟漸修相融合,是學佛成佛必由之路
頓悟一詞是迅速醒覺的意義。佛的含義是自覺覺他覺行圓滿,放學佛首在求“覺”,而尤在迅速覺悟。覺悟是智慧之用,而智慧有聞、思、修的差別,在聽聞正法中,能迅速通達人生宇宙惟一絕對真理的緣起性空。能深知自覺覺他的總持法門,就是聞慧中的頓悟;在思慧中,能迅速思維出人生宇宙絕對真理的緣起性空,能深知自覺覺他的總持法門,就是思慧中的頓悟;在修慧中,運用總持法門,言思道斷,心行處滅,當下實證人生宇宙惟一絕對真理的緣起性空,就是修慧中的頓悟。頓悟是般若起用的表現形式,般若是觀緣起性空迅速生起的。宇宙之大,萬法之多,雖是無量無邊,但總起來看正如《中論》所說:“未曾有一法,而不從緣生;亦無有一法,而不是空者。”既然包括世出世間染淨諸法都從因緣生,自無實體,生滅迅速,無有定法,又有什麼實法可得
既無實法,又有什麼實我可得,如是能隨時隨處用緣起性空去觀察,自會一空一切空,一悟一切悟,頓入不二法門,而自解脫。故頓悟一詞不是定指成就叁身、四智、五眼、六通的滿覺,而是說抓住人生宇宙的實相,自會一以貫萬,一通百通,而迅速入道。漸修一詞不是排出頓悟的方法,而是用較長時間來修學的意思,唯識認爲從發心至成佛需經叁大阿僧祗劫。由最初發心至登地見道,經第一阿僧祗劫;由初地至七地經第二阿僧祗劫;七地以後,直至成佛,經第叁阿僧祗劫,在這叁大阿僧祗劫中,修行時間非常之長,故稱漸修。
什麼叫頓悟漸修相融
意思是頓悟中有漸修,漸修中有頓悟,頓悟是加快速度前進義,其中也包括有漸的意義。所謂漸修主要是把自己頓悟所通達的道理,所用的方法,所受用的境界,迅速而長期地用以度生化衆,使無量衆生皆能用頓悟的道理和方法修學,迅速達到頓悟,故漸修的內容不外頓悟。頓中有漸,如人旅遊坐飛機進行,比坐火車、汽車快得多,可稱之爲頓行,但乘飛機也有一定時間航程,才到達目的地,是謂頓中有漸,但這種漸與陸行的漸有差別,故總謂之頓。乘火車、汽車遊行與航空比較自然是漸,但比直接步行要快得多,而可謂之頓,這就漸中有頓,而此頓與航空的頓有差別,故仍屬于漸。
爲什麼頓悟漸修兩相融合才能學佛成佛呢
其故有叁:
(一)《解深密經》稱“衆生爲相縛、及爲粗重縛”,學佛必須先求“相解脫”,進一步得“粗重解脫”,然後才能證得佛果。一切衆生不達緣起性空,遍于一切法上依名取相,執頭上莽莽蕩蕩的虛空,名字叫天而執爲實天;足下周圓無際的土地,名之爲地而執爲實地:身直立而行,有理智、有感情的有情,名之爲人而執爲實人;其它種種動物、植物、礦物皆各有其名,而一一執爲實物。這些執種種名爲種種實物,全是主觀上的執著相,與客觀的事事物物全不相符,盡是顛倒夢想。一切衆生無始時來,恒爲主觀上的顛倒夢想所蒙蔽,即是“相縛”。由有“相縛”自然會起惑造業,熏習成種,爲生起有漏世間,不得出離,是爲“粗重縛”。學佛的目的就要成就大覺的佛,而成佛就必須時時勤觀緣起性空,不依名取相,破顛倒執,生般若慧,使心境空曠清淨,自在超脫,這就叫“相解脫”。得到了“相解脫”,心常清淨,以清淨心廣度一切衆生,福慧雙修,由此熏習第八識便有能對治染種的無漏種。常常福慧雙修,無漏種不斷增長,有漏種不斷消減;無漏種增之又增,而至圓滿;有漏種減之又減,終至全滅。這時阿賴耶識便會轉爲“無垢識”和“大圓鏡智”,而由此證得轉依,成就佛果,這就是“粗重解脫”。《唯識叁十頌》雲:“無得不思議,是出世間智;舍二粗重故,便證得轉依。”由頌前二句指“相解脫”,後二句顯“粗重解脫"。然複當知,這裏的“相解脫”即是觀“放之萬法而皆准”的絕對真理——緣起性空,迅速開悟的般若妙用,屬頓悟;解脫粗重縛的修學,即是長期自覺覺他的漸修才能達到滿覺。由此事理,就說明了學佛必須頓悟漸修融合才能成佛。
(二)由有無漏智慧的修積,才能實證真空本性,成就清淨法身,證得無住涅槃。由于長期度生才能廣積無漏福德,成就以四智爲主的圓滿報身。有法報二身融合爲一的真正佛身,才能顯示隨緣度生的種種化身,具此叁身方名爲佛。然複當知,無漏智慧的修積主要屬頓悟;常時無漏福德的修積,主要屬漸修,由于佛具叁身的成因來講,也有力地說明了學佛必須頓悟漸修相融合才能成佛。
(叁)學佛的起步必先自覺;有自覺才能覺他;由叁大阿僧祗劫的自覺覺他才能覺行圓滿,這是學佛成佛必然規律的“叁部曲"。然複當知,自覺主要屬頓悟,覺他時間極長,主要屬漸修,自覺覺他不斷融合,才能達到覺行圓滿,這也是有力地說明了學佛成佛必須頓悟漸修相融合。《大阿彌陀經》說:“先達諸法性,夢幻…
《長期學佛實踐形成的定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