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有爲無爲兩緣起說的會通
一、會通的意義
有爲、無爲兩緣起說,在佛教界對峙已久。雖兩說各具顛撲不破的真理,各有較爲完整的思想體系,並立共存,可顯示大乘教義內容之豐富多彩;但未有高度的融合,還是美中不足。若能兩說會通,則如錦上添花,鏡旁置燈,更是美上加美,其意義是非常之大的。今且從以下四方面說明之:
1.兩緣起說本有其相互貫通的內在聯系,其中蘊蓄著不少真理,必須會通,加以揭示,以利人群。有爲、無爲是直接成對之法,它是根據“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此生故彼生,此滅故彼滅”的緣生基本法則生起和存在的。有爲法有生有滅,有形象、有作用,是法相;無爲法與之相反,無生無滅,無形象、無作用,是法性。性是相之體,相是性之用,是則有爲與無爲本屬體用關系。又,有爲法是事,無爲法是理,“理由事顯,事攬理成”,是則有爲與無爲非一非異,斷然不可分割。這種相互關系反映在觀念形態上,就成爲佛教裏有爲與無爲的兩緣起說。因而這兩緣起說之間,就自有其密切的、相互貫通的內在聯系。如果把這裏的內在聯系全面地揭示出來,那就是對此兩緣起說進行了如理如量的會通,而其間所蘊含的真理,也自隨之而彰明顯著,爲人們所發現、所掌握,使其爲人類提供優質的精神財富,形成一股淨化人間的動力。
2.爲使佛教的緣起說大中至正,圓滿透徹。佛教是最理智、最偉大的宗教,它是依據其殊勝的緣起說建立起來的。緣起說是佛教教義的核心,各宗各派,皆各依其所主之特有的緣起說而成立。但是佛教內緣起之名雖多,各宗之所主雖不同,而最主要的、最根本的卻只是有爲無爲的兩緣起說。有爲緣起說,是站在有爲法的角度來說明一切有爲法之間的相互關系和有爲法與無爲法之間的關系;無爲緣起說,是從無爲法的角度來說明無爲法與一切有爲法之間的相互關系。兩說各有側重,各有詳略,當然也就不能說毫無偏倚和不足之處。如果將兩說加以如理如量的會通,就會使兩說內原來之不中者,轉爲大中,原來之不正者,變而爲至正。同時不足之處也得圓滿,滯礙之處自會通徹。這樣一來,就會使佛教的緣起理論可能達到應有的深度和廣度,而整個大乘教義也會爲之煥然一新。
3.爲使學人自修化衆,能左右逢源,方便善巧。一切世俗的理論都是在于指導世俗的實踐;同樣勝義的理論,也是在于指導勝義的實踐。勝義的實踐,主要是指學佛者自行從事修證和說法化衆兩方面的行持。修證之修的意義,是悟一真性以貫萬法,若真達到萬法無滯,萬境一如,便是見性開悟。修證之證,有印證、證得二義。在從事修證過程中的前期,對于某些因果道理和勝義谛理,展轉觀察,反複參悟,于參悟所得的義理,有充分的說服力,能使自心,堅決忍可而絲毫不疑,便有如實智生,這便是得到了自心的印證。此如“加行位”中第叁“忍位”和第四“世第一法”中雙印二取空之印,是爲修證上的印證義。在有了這種印證之後,緊接著自會頓舍妄念分別,而“言思道斷,心行處滅”,于勝義谛理“現觀寂照”,即能證得一分法身和一分菩提涅槃,這就是修證上的證得義。學佛者在從事修證過程中,初必在某些處參悟不開,貫通不了。如能對有爲無爲兩緣起說有所會通,而掌握其精微奧義,便能在用有爲緣起理論不能悟入處,即可用無爲緣起的理論去悟解;如果用無爲緣起的理論不能貫通處,即可用有爲緣起的道理去洞察。如果某些湛深幽玄的義理頗難通達時,即可用二緣起相互補充所得的精微義理去領解,自會攻破修悟上的難關。這樣就會在修悟過程中,“取之左右逢其源”,“信手拈來,無非妙谛”,而觀行自在。學人在說法化衆方面,如能平日對有爲無爲兩緣起說深入會通,便會當用有爲緣起道理宣講的,即用有爲緣起的道理宣講;當用無爲緣起道理演說的,即用無爲緣起的道理演說。如果某些幽邃義理難以表達的,即可用兩緣起說會通所得的妙義去說明。這樣就能“善說法要,隨方解縛”,而施教多術。總之,學佛者能將此兩緣起說善巧會通而掌握其精華以修正行,自能有無不照見的慧眼和無堅不破的慧劍。在日常生活中,必能如臨濟所說無位真人那樣,“隨處作主,立處皆真”。
4.融通教義,杜絕門戶紛爭。一道同風,和合無诤,是爲如來創教的本懷。釋迦滅度未久,部派競興,分歧伊始。其後大乘傳播各地,特別是在中國,宗派林立。由于教義上的分歧,而引起門戶紛爭,各是其是,各非其非,入主出奴,黨同伐異,舌戰筆爭之不足,甚或有時繼之以殺人行凶者。此種現象,玷辱了聖教。前人有詩雲:“離卻朝廷朋黨累,佛門依舊有幹戈”!這正是目睹佛教內門戶紛爭現象而興起的沈重感歎。但是要杜絕這種門戶紛爭現象,就必須消除教義上的分歧,而有爲無爲兩緣起說的對立,就是大乘教義上最大的分歧。如果把這兩緣起說加以會通,就能使大乘教義基本統一,而不致引起門戶紛爭。彌勒、無著、世親諸大士在融彙印度諸派小乘主一切法有的教義和大乘性宗主一切法空的教義的基礎上,宗叁時了義經而建立以賴耶識爲中心的有爲緣起說,爲法相唯識宗所主。它保存了印度佛教的真面目,擁有不少信衆,占有較大的勢力。無爲緣起說以真如爲中心,它是根據佛陀所說的“如來藏”,又本《大般若經》中“諸法雖生而真如不動,真如雖生諸法,而真如不生”,“真如流趨世間,一切善法之所依止”等聖言,而更吸收中國儒家“天性”、“道心”、“明德”之說和老莊道無爲而無不爲,能生萬法的主張之所建立。它是帶有中國民族文化特色的佛教教義的主幹,也是大乘教義有著創造性發揮的一大成就。中國的天臺、賢首、禅、淨等宗皆以此緣起說爲理論基礎而成立。這種思想的傳播面至極廣泛,擁有信衆極多,所占勢力極大,如果讓此兩緣起說長期對立,就會引起法海的風波不息,同室操戈現象無由杜絕。如果把這兩緣起說加以會通,就會使因教義分歧所引起的門戶紛爭得以杜絕,無量釋迦子孫能歡聚一堂,一同高唱友愛和睦的梵歌,而如來創教,一道同風、和合無诤爲尚的本懷又得昭然,甯非快事?
二、會通的態度、方式和方法
佛教的教義,是殊勝的科學,因而對教義的研究和會通,也就要具備科學的態度。科學的基本特點,一是重客觀實際,二是講實事求是。從佛教的教義來看,科學所具備的兩種基本特點,集中地表現在“瑜伽”的相應義上。主觀的認識和行動與客觀實際相符合,即是相應,反之即是不相應。因而主客觀之能否相應,是決定人的認識和行動是否正確的唯一標志。對兩緣起說的會通,必須首先對它的原說原義認真研究,徹底通達,然後根據其原有義理的相互貫通處加以會通。這樣兩緣起說就成了研究和會通的對象,而具有客觀的意義。因而從事研究和會通的人,一定要具有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首先要排除入主出奴之見,遠離穿鑿附會之作,于兩說中的側重處,即說側重;于兩說中互有詳略處,詳即說詳,略即說略。發現兩說中互有長短處,即不抹殺任何一邊之長,也不掩蓋任何一邊之短。在具體會通時,對此兩說因其大同而融合之;因其分歧而折衷之;見其互有長短處,即舍短取長而相互補充之;發現兩說有並行不悖處,即兼收而並蓄之。必須如是始終貫徹實事求是的精神,具備科學的態度,才能使兩緣起說達到如理如量的會通。
會通需要有正確的態度,還需要妥善的方式。這種方式,必須根據兩緣起說原有的思想理論,找出兩者間在義理上貫通處而加以融會貫通。這種貫通,是在學人的意境上消除緣起理論的對立,而使其心地開朗明徹,圓融無滯,易于開悟。決不是把兩緣起說綜合起來,建立一個以新代舊的綜合性的緣起說。因爲會通不等于綜合,也不是全面地統一。有爲緣起說,是以客觀存在的有爲法爲依據而建立的;無爲緣起說是以客觀存在的無爲法爲依據而建立的。如果要建立一個能統一原來兩緣起說而成新的緣起說,那是沒有客觀背景的。因爲除了有爲法與無爲法外,別無一種客觀存在的實法能作爲綜合性緣起說的依據。無爲緣起所強調的是一心二門之心,有爲緣起所強調的是萬法唯識之識,能不能把這種心或識作爲統一有爲法與無爲法客觀存在的實法和建立新緣起說的客觀依據?這也不然。因爲一心二門之心,是無爲緣起的核心,乃屬無爲法。萬法唯識之識,是有爲法的主體,仍屬有爲法。所以除有爲無爲二法以外,更無其它的實法能爲新緣起說的依據。若強從這裏建立緣起說,就只能是杜撰臆造,不惟無補于教義的發揚光大,而且會使緣起理論混亂。所以兩緣起說的會通,在方式上只能是在學人意境上的融會貫通,以引生妙慧,而不是建立一個以新代舊的綜合緣生說。
說明了會通的方式,必須進而指出會通的方法。這種方法,略說有叁:
1.先將兩緣起說加以對照,作比較的研究,于有關文獻反複閱讀;于有關義理反複思維。探究兩說的內在聯系,找出其貫通的脈絡,在這些地方深深尋思,多多觀察,依聞思智力,達成一般的會通。
2.會通的程度有淺深粗細之別,也有部分和整體之異。從事會通,必須由淺入深,由粗及細,由部分達到整體,以求得高度的會通。這裏的高度會通,必須在聞思的基礎上以修證爲主來達成。因爲修觀參禅依于定境,精神集中。又有在理境上力求貫通的迫切要求,東參西悟,左觀右察,思之思之,豁然通之,精誠所至,金石爲開,自會慧日當空,無不明照,而進入高度的會通。
3.對于兩緣起說的思想理論的重視程度自應一致,在研究會通的用功上,亦當平等。但是在會通的方法上,就必須按照一定的先後主次來進行。有爲法與無爲法相依相待而有,故求有爲必于無爲之中,而求無爲必于有爲之內。但是兩者雖互…
《試論有爲無爲兩緣起說的會通》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