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試論有爲無爲兩緣起說的會通▪P2

  ..續本文上一頁相依待,而以無爲依有爲爲主。此中道理,筆者在其它論文裏已經論述過,而且引聖言證實過。這就決定了此中的會通必須從有爲緣起說出發、並以之爲主來與無爲緣起說進行會通。

   學人當知認識活動一般規律是先對某事物的現象加以觀察,找出現象上各個部分的內在聯系,以及主要的和次要的聯系,才能使事物的本質顯露出來。事物的現象在佛法即屬有爲法,事物的本質在佛法即屬無爲法,深入觀察現象,即自見本質。同樣深入地觀察有爲法,而無爲法自然顯露。因之,學佛者在修觀參禅上,必須觀有爲以證無爲,這是諸佛教人人道的要訣。《掌珍論》引經雲:“若知緣生,則知法性;若知法性,則知空性;若知空性,則見智者。”緣生即有爲法,知緣生則知諸法雲雲者,即是說如實通達有爲法,即見真如法性,而成正覺。《金剛經》和《淨名經》也有同樣的說法。《金剛經》雲:“雲何演說?如如不動,不取于相。何以故?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淨名經》雲:“能善分別諸法相,于第一義而不動。”這些經文都是教人從有爲法出發,以有爲法爲主來修觀,就能離相離言,親證無爲法性而如如不動。這一點是入道要門。如果懂得而且能掌握這一點,縱然目不識丁,也是個中人。如果不懂得這一點,雖教窮叁藏,終日升座,爲衆說法,仍是個門外漢。見道的六祖慧能,就深知而且善巧地掌握了這一點。所以他說:“不離見聞緣,超然登佛地。”“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而主張“于相而離相”,“動中有不動”。基于這裏所說觀有爲而自證無爲的道理,就說明了必須從有爲緣起說出發,並以之爲主來與無爲緣起說會通,是爲有爲無爲兩緣起說會通的關鍵,也就是此中舉綱以張目之妙法。

  叁、會通的具體內容

  有爲無爲兩緣起說,其會通的內容,主要有兩方面:一是將兩說在教、理、行、果四方面的大同處,對照並舉,以見兩說之一致性;二是在兩說長短互見而有相互補充之處進行相互補充,以使兩說相得益彰。

   在“教”的方面,兩說均屬顯示總持法門唯心義的大乘教。有爲緣起說根據《解深密》、《華嚴》、《密嚴》、《莊嚴》、《楞伽》、《阿毗達摩》等大乘經,《瑜伽》、《攝大乘》等大乘論之所建立,特別是依大乘的總持法門說爲“唯識”,唯識即是其總持法門。《成唯識論》雲:“識言總顯一切有情各有八識,六位心所,所變相見,分位差別及彼空理所顯真如。識自相故,識相應故,二所變故,叁分位故,四實性故。如是諸法,皆不離識,總立識名。”這就說明了有爲緣起說中之唯識具有總攝一切法的總持義。無爲緣起說依《華嚴》、《楞伽》等大乘經,《起信論》等大乘論之所建立,同樣屬于大乘教。它所講的唯心,就是大乘教中總持法門的代名。《起信論》雲:“心真如者,即是一法界大總相法門體。所謂心性不生不滅,一切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別。若離心念,則無一切境界之相。是故一切法,從本以來,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畢竟平等,無有變易,不可破壞,唯是一心,故名真如。”據上所引《成唯識》和《起信》兩論的章句看,有爲無爲兩緣起說都是顯示大乘總持法門的教義。前者是顯示“萬法唯識”義的大乘教,後者是顯示“一切唯心造”義的大乘教。所不同者,一說唯識,一說唯心。但是唯識唯心二名可以互換使用,因爲心是諸識之總名,所以《百法明門論》把眼、耳等八識統屬于心法;諸識是一心之分號,所以《起信論》把心分爲真心妄心兩種,而說妄心即業識和分別事識。總的看來,有爲無爲兩緣起說在教方面都是屬于大乘的。

   在“理”的方面,兩說的共通性或一致性約有五義:即真如即真心義、一心二門義、阿賴耶識是生一切法的根本義、法性本空遠離名言分別和熏習義。

   關于真如即真心義,無爲緣起說認爲真如是能所混同、理事不二、智如一體的真心。真心即是無分別的清淨智,此智以無分別清淨爲相,而又具有靈知寂照之用。約其體相說,即名真如,約其德用說,即是正智,此二者名異而體一,故真如即是真心。此之真如遠離妄心所起的妄念妄分別,是“如實空”;但其自體真實不虛,常恒不變,是“如實不空”。它無始本有,豎窮叁世,橫遍十方,不但是妄心之體,也是一切法的實體,是其“體大”。真如既是一切諸法之實體,反過來一切染淨諸法皆是其相,是其“相大”。真如又具隨緣不變二義,因它體雖真實,常如不動,而法爾能隨緣起用,一經無明熏習,便會由靜轉動,而引生種種染法;又由它本覺之性常熏無明,再加外部淨緣,即能引生種種出世淨法,是其“用大”。由于此真如心有如是體、相、用叁大,所以能以此爲中心而建立無爲緣起說。有爲緣起說對此持相反意見,特別是反對真如即真心之說。它認爲阿賴耶識無始本有,白有體性,非它合成,由其本有自種與其現行,相依無間,相似相續,永無斷滅。此識又名“種子識”,由它具有染淨諸法種子,有生起染淨諸法的功能,而此功能互不障礙,是多非一,故又名“功能差別”。阿賴耶識與功能差別染淨法種,不即不離,非一非異。由所持諸種,刹那生滅,與果俱有,滅時引果爲因,生時酬因爲果,因果同時,如秤兩頭,低昂時等,而相似相續,永無斷滅。因阿賴耶識自身是種現相依,因果互似相續,它所持種,所生諸法,亦是因果同時,相似相續,所以不待其它有自性的常恒之物爲其本體,而自能如蘆相束,共生共存,永恒持續。又由于諸法相似相續,相似故非常,相續故非斷。是則諸法既非全無,又非實有,如夢如幻,其性本空,此之空性,即是諸法實相,亦是我法二空的絕對真理。即此實相或絕對真理,真實不虛,常如不變,即是真如。真如是理非事,是所緣境,非能緣智,由此道理,所以絕對不能說真如即真心。千余年來兩說對立,互相非難,正是以此爲焦點。但是,有爲緣起說中是否也能找得出一些與真如即真心之說相通的道理呢?這是找得到的,而且有比較充足的資料可以說明真如即真心。①《唯識叁十頌》雲:“此諸法勝義,亦即是真如,常如其性故,是唯識實性。”性即體性,實性即實體,既然真如是識之實體,那末,說真如即真心,其理正大。②真如雖是一切法性空的絕對真理,但它還是具有不變隨緣義,當它未爲無分別智所緣時,只能是在纏的純理性的真如。若無分別智正現起時,諸障冰消,真如即得出纏,而爲無分別智所親證。這時能所俱泯,般若溶浸于性海之中,真如滲透于智光之內,二者渾然一體,真如也就成了以淨智爲實質的真心。所以說真如絕對不是真心,也是不符合事實的。③無分別智及與之相應的淨心心所,俱從因緣生,是無漏有爲法;但是其體無分別,清淨無相,與法性相應,聖教也許其與無爲法同稱爲圓成實性。圓成實性既是真如,則無分別智可名圓成實性,當然也可說爲真如。再者《莊嚴經論》也攝所于能,而說真如正念,屬般若的一部分。根據此中所說一系列的道理,雖前人講有爲緣起不許真如即真心,而實質上有爲緣起說也應當承認真如即是真心。

  

  這裏有一系列極爲重要的問題,必須在此加以說明。若有爲緣起說也與無爲緣起說一樣主張真如即真心,那末,賴耶與真如兩緣起的核心,共存並行,怎樣能達到有機的配合,而爲一切法的能緣起呢?問題是這樣的,賴耶識持諸法種,能爲諸法因緣,是親生諸法之本;真如無形無相,通貫十方,能爲諸法增上緣,是助生諸法之本。兩者自然能有機地配合,這種配合,恰恰是因緣和合,能順利地生起一切染淨諸法。若然,以真心爲實質的真如,它是怎樣助生諸法的呢?因爲一切諸法,皆是相依相待而有。所以不覺的無明必待本覺的真如而有,以妄必依真故。反過來本覺之真如,亦必待不覺之無明而有,以真由妄顯故。既然不覺的無明必待真如而有,這就說明真如能助生一切染法,當然所有一切淨法必待真如爲助緣而有,是顯而易見的。若然,以真心爲實質的真如助生諸法,是依于諸法相待,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的情況顯示出來的。那末,一切淨法也是待無明等染法而有,爲什麼成了佛,斷盡了無明等染法,而佛的叁身、四智、菩提涅槃還是窮未來際,永不傾動呢?這裏的道理是:佛之斷盡無明等染法,主要是以般若妙慧對治無明等染法,使之墮入不生不滅法數,如世間五谷中失去生長力的種子,既無生用,也非全無一樣,所以它還是能爲菩提等淨法所依存的一分力量。歐陽竟無在《瑜伽師地論》序中說:“非斷煩惱如斧砍木,解惑不俱,是故言斷”,正是此義。爲什麼成佛不須徹底斷盡無明等染法呢?當知無明等染法自性本空,迷則見無明等染法爲染法,悟則見無明等染法爲真如淨法。古德雲:“煩惱即菩提”,《金剛經》亦有“一切諸法皆是佛法”之說。且如來法身不增一法、不減一法。若徹底斷盡了無明,豈不是傷害了佛法,而損了一分如來法身麼?現在且書歸正傳,若有爲緣起說中有一系列的道理能說明真如即真心,那就與無爲緣起說在根本問題上的看法有了共通性和一致性,這就在兩緣起說的中心部分達成了高度的會通,其余問題自可迎刃而解了。

   關于一心二門義:無爲緣起說認爲如來藏心有兩個大的側面:一是有生有滅的有爲法;一是無生無滅的無爲法。從而說明一心開而爲萬法,萬法合而爲一心,以成立叁界唯心,或一切唯心造的緣起理論。《起信論》所說“依一心法,有二種門。雲何爲二?一者心真如門,二者心生滅門。是二種門,皆各總攝一切法”,正是此義。有爲緣起中雖無一心二門的明文,而唯識教義卻有與一心二門義暗合的說法。有爲緣起說認爲唯識有唯識相、唯識性兩部分,唯識相即一切有爲法,唯識性即無爲法。世親《百法明門論》所列八種心法、五十一心所有法、十一色法、二十四不相應行法,皆屬…

《試論有爲無爲兩緣起說的會通》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