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有为无为两缘起说的会通
一、会通的意义
有为、无为两缘起说,在佛教界对峙已久。虽两说各具颠扑不破的真理,各有较为完整的思想体系,并立共存,可显示大乘教义内容之丰富多彩;但未有高度的融合,还是美中不足。若能两说会通,则如锦上添花,镜旁置灯,更是美上加美,其意义是非常之大的。今且从以下四方面说明之:
1.两缘起说本有其相互贯通的内在联系,其中蕴蓄着不少真理,必须会通,加以揭示,以利人群。有为、无为是直接成对之法,它是根据“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此生故彼生,此灭故彼灭”的缘生基本法则生起和存在的。有为法有生有灭,有形象、有作用,是法相;无为法与之相反,无生无灭,无形象、无作用,是法性。性是相之体,相是性之用,是则有为与无为本属体用关系。又,有为法是事,无为法是理,“理由事显,事揽理成”,是则有为与无为非一非异,断然不可分割。这种相互关系反映在观念形态上,就成为佛教里有为与无为的两缘起说。因而这两缘起说之间,就自有其密切的、相互贯通的内在联系。如果把这里的内在联系全面地揭示出来,那就是对此两缘起说进行了如理如量的会通,而其间所蕴含的真理,也自随之而彰明显著,为人们所发现、所掌握,使其为人类提供优质的精神财富,形成一股净化人间的动力。
2.为使佛教的缘起说大中至正,圆满透彻。佛教是最理智、最伟大的宗教,它是依据其殊胜的缘起说建立起来的。缘起说是佛教教义的核心,各宗各派,皆各依其所主之特有的缘起说而成立。但是佛教内缘起之名虽多,各宗之所主虽不同,而最主要的、最根本的却只是有为无为的两缘起说。有为缘起说,是站在有为法的角度来说明一切有为法之间的相互关系和有为法与无为法之间的关系;无为缘起说,是从无为法的角度来说明无为法与一切有为法之间的相互关系。两说各有侧重,各有详略,当然也就不能说毫无偏倚和不足之处。如果将两说加以如理如量的会通,就会使两说内原来之不中者,转为大中,原来之不正者,变而为至正。同时不足之处也得圆满,滞碍之处自会通彻。这样一来,就会使佛教的缘起理论可能达到应有的深度和广度,而整个大乘教义也会为之焕然一新。
3.为使学人自修化众,能左右逢源,方便善巧。一切世俗的理论都是在于指导世俗的实践;同样胜义的理论,也是在于指导胜义的实践。胜义的实践,主要是指学佛者自行从事修证和说法化众两方面的行持。修证之修的意义,是悟一真性以贯万法,若真达到万法无滞,万境一如,便是见性开悟。修证之证,有印证、证得二义。在从事修证过程中的前期,对于某些因果道理和胜义谛理,展转观察,反复参悟,于参悟所得的义理,有充分的说服力,能使自心,坚决忍可而丝毫不疑,便有如实智生,这便是得到了自心的印证。此如“加行位”中第三“忍位”和第四“世第一法”中双印二取空之印,是为修证上的印证义。在有了这种印证之后,紧接着自会顿舍妄念分别,而“言思道断,心行处灭”,于胜义谛理“现观寂照”,即能证得一分法身和一分菩提涅槃,这就是修证上的证得义。学佛者在从事修证过程中,初必在某些处参悟不开,贯通不了。如能对有为无为两缘起说有所会通,而掌握其精微奥义,便能在用有为缘起理论不能悟入处,即可用无为缘起的理论去悟解;如果用无为缘起的理论不能贯通处,即可用有为缘起的道理去洞察。如果某些湛深幽玄的义理颇难通达时,即可用二缘起相互补充所得的精微义理去领解,自会攻破修悟上的难关。这样就会在修悟过程中,“取之左右逢其源”,“信手拈来,无非妙谛”,而观行自在。学人在说法化众方面,如能平日对有为无为两缘起说深入会通,便会当用有为缘起道理宣讲的,即用有为缘起的道理宣讲;当用无为缘起道理演说的,即用无为缘起的道理演说。如果某些幽邃义理难以表达的,即可用两缘起说会通所得的妙义去说明。这样就能“善说法要,随方解缚”,而施教多术。总之,学佛者能将此两缘起说善巧会通而掌握其精华以修正行,自能有无不照见的慧眼和无坚不破的慧剑。在日常生活中,必能如临济所说无位真人那样,“随处作主,立处皆真”。
4.融通教义,杜绝门户纷争。一道同风,和合无诤,是为如来创教的本怀。释迦灭度未久,部派竞兴,分歧伊始。其后大乘传播各地,特别是在中国,宗派林立。由于教义上的分歧,而引起门户纷争,各是其是,各非其非,入主出奴,党同伐异,舌战笔争之不足,甚或有时继之以杀人行凶者。此种现象,玷辱了圣教。前人有诗云:“离却朝廷朋党累,佛门依旧有干戈”!这正是目睹佛教内门户纷争现象而兴起的沉重感叹。但是要杜绝这种门户纷争现象,就必须消除教义上的分歧,而有为无为两缘起说的对立,就是大乘教义上最大的分歧。如果把这两缘起说加以会通,就能使大乘教义基本统一,而不致引起门户纷争。弥勒、无著、世亲诸大士在融汇印度诸派小乘主一切法有的教义和大乘性宗主一切法空的教义的基础上,宗三时了义经而建立以赖耶识为中心的有为缘起说,为法相唯识宗所主。它保存了印度佛教的真面目,拥有不少信众,占有较大的势力。无为缘起说以真如为中心,它是根据佛陀所说的“如来藏”,又本《大般若经》中“诸法虽生而真如不动,真如虽生诸法,而真如不生”,“真如流趋世间,一切善法之所依止”等圣言,而更吸收中国儒家“天性”、“道心”、“明德”之说和老庄道无为而无不为,能生万法的主张之所建立。它是带有中国民族文化特色的佛教教义的主干,也是大乘教义有着创造性发挥的一大成就。中国的天台、贤首、禅、净等宗皆以此缘起说为理论基础而成立。这种思想的传播面至极广泛,拥有信众极多,所占势力极大,如果让此两缘起说长期对立,就会引起法海的风波不息,同室操戈现象无由杜绝。如果把这两缘起说加以会通,就会使因教义分歧所引起的门户纷争得以杜绝,无量释迦子孙能欢聚一堂,一同高唱友爱和睦的梵歌,而如来创教,一道同风、和合无诤为尚的本怀又得昭然,宁非快事?
二、会通的态度、方式和方法
佛教的教义,是殊胜的科学,因而对教义的研究和会通,也就要具备科学的态度。科学的基本特点,一是重客观实际,二是讲实事求是。从佛教的教义来看,科学所具备的两种基本特点,集中地表现在“瑜伽”的相应义上。主观的认识和行动与客观实际相符合,即是相应,反之即是不相应。因而主客观之能否相应,是决定人的认识和行动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志。对两缘起说的会通,必须首先对它的原说原义认真研究,彻底通达,然后根据其原有义理的相互贯通处加以会通。这样两缘起说就成了研究和会通的对象,而具有客观的意义。因而从事研究和会通的人,一定要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首先要排除入主出奴之见,远离穿凿附会之作,于两说中的侧重处,即说侧重;于两说中互有详略处,详即说详,略即说略。发现两说中互有长短处,即不抹杀任何一边之长,也不掩盖任何一边之短。在具体会通时,对此两说因其大同而融合之;因其分歧而折衷之;见其互有长短处,即舍短取长而相互补充之;发现两说有并行不悖处,即兼收而并蓄之。必须如是始终贯彻实事求是的精神,具备科学的态度,才能使两缘起说达到如理如量的会通。
会通需要有正确的态度,还需要妥善的方式。这种方式,必须根据两缘起说原有的思想理论,找出两者间在义理上贯通处而加以融会贯通。这种贯通,是在学人的意境上消除缘起理论的对立,而使其心地开朗明彻,圆融无滞,易于开悟。决不是把两缘起说综合起来,建立一个以新代旧的综合性的缘起说。因为会通不等于综合,也不是全面地统一。有为缘起说,是以客观存在的有为法为依据而建立的;无为缘起说是以客观存在的无为法为依据而建立的。如果要建立一个能统一原来两缘起说而成新的缘起说,那是没有客观背景的。因为除了有为法与无为法外,别无一种客观存在的实法能作为综合性缘起说的依据。无为缘起所强调的是一心二门之心,有为缘起所强调的是万法唯识之识,能不能把这种心或识作为统一有为法与无为法客观存在的实法和建立新缘起说的客观依据?这也不然。因为一心二门之心,是无为缘起的核心,乃属无为法。万法唯识之识,是有为法的主体,仍属有为法。所以除有为无为二法以外,更无其它的实法能为新缘起说的依据。若强从这里建立缘起说,就只能是杜撰臆造,不惟无补于教义的发扬光大,而且会使缘起理论混乱。所以两缘起说的会通,在方式上只能是在学人意境上的融会贯通,以引生妙慧,而不是建立一个以新代旧的综合缘生说。
说明了会通的方式,必须进而指出会通的方法。这种方法,略说有三:
1.先将两缘起说加以对照,作比较的研究,于有关文献反复阅读;于有关义理反复思维。探究两说的内在联系,找出其贯通的脉络,在这些地方深深寻思,多多观察,依闻思智力,达成一般的会通。
2.会通的程度有浅深粗细之别,也有部分和整体之异。从事会通,必须由浅入深,由粗及细,由部分达到整体,以求得高度的会通。这里的高度会通,必须在闻思的基础上以修证为主来达成。因为修观参禅依于定境,精神集中。又有在理境上力求贯通的迫切要求,东参西悟,左观右察,思之思之,豁然通之,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自会慧日当空,无不明照,而进入高度的会通。
3.对于两缘起说的思想理论的重视程度自应一致,在研究会通的用功上,亦当平等。但是在会通的方法上,就必须按照一定的先后主次来进行。有为法与无为法相依相待而有,故求有为必于无为之中,而求无为必于有为之内。但是两者虽互…
《试论有为无为两缘起说的会通》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