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生无始,如来所得涅槃亦无有终以为对治;(此五系破人我见所修对治)为破二乘有法我见,执五阴法,有生有灭,怖畏生死,妄取涅槃,即观五阴法自性不生不灭,本即涅槃以为对治。据此中所引两缘起说在行方面的主张和有关文句来看,此二在行方面的重对治是一致的。
在“果”方面,有为、无为两缘起说在佛果问题上,是同中有异,异中见同的。怎样是同中有异呢?修行六度,自觉觉他,功行圆满,即成佛果。成佛时,得大菩提,证大涅槃,普于世间,施作佛事,这些都是两缘起说相同无异的。但是有为缘起说,以为阿赖耶本性是染,属世间有漏法。成佛就是由有漏而无漏,由世间而出世间。世间以识为主,依识不依智,是“唯识”;出世间以智为主,依智不依识,是“唯智”。这就叫转识成智的“转依”。无为缘起说,认为真如本觉,无生无灭,本来自有。由本觉而有不觉的无明,无明熏本觉之真如,由净而染,如明镜染尘。由净因缘力,除染还净,如明镜去尘复明,是为“归本”。转依的开始,是壮士极目瞻前方;转依的结果,是瞻前方而赴前方,出谷迁乔居新房。归本之初,是浪子回头望故乡;归本结果,是望故乡而回故乡,恢复旧样镜重光。转依是不断上升至无上,不断前进至无等。归本是不断后退,不断复旧,以至无为,无为也而无不为。从染净转依的角度来说,转依是转染成净;归本是转染还净。这些就是两缘起说在佛果问题上的同中有异。怎样是异中见同呢?有为缘起的佛果说,虽然是转依,但也寓有归本之意。因为转依,有能缘和所缘两方面,从所缘方面讲,是破妄显真;从能缘方面讲,是转识成智。众生对一切法,不达本性,便起我法妄执,成佛时,破我法妄执,显真如本性,这就寓有还原归本之意。也正由于在所缘境上,破妄显真的归本,自然而然地会引起能缘方面的转识成智。从无为缘起说归本的角度来讲,归本也寓有转依之意。因为众生在有漏位,是以妄心为依;成佛时,是以无漏真心为依。归本时,即舍去原来所依的妄心,而以新显的真心为依。这也带有改旧换新的意味,而可说之为转依。这就是两缘起说在佛果问题主张上的异中见同。总之,在佛果问题上,两说虽有差异,而理相贯通,可说大体上是一致的。
两缘起说在教、理、行、果四方面的大同,已如前说;至于舍短取长,相互补充,今当显示之如次:
1.一切法的总相具有殊胜和平等二义。殊胜是由诸法差别相所显出,是有为法;平等是诸法离名绝相无分别空之所显出,是无为法。一切诸法,皆随因缘力而生住;但其生住形式不是各各单一的、孤立的,而多是随顺因缘势力,由多法组合成一单元而生存,是通过组合而有其一定的体系的。这样的组合,其体系内的各法是相资相摄,且必有一殊胜法为其主干,而发挥其殊胜势用为之主导摄持,才能形成和存在的。自然界中,大而如每一太阳系,是以一恒星为中心,吸引着周围的行星而形成;小而如一原子,它是以原子的中心部份拥有着一些质子和电子而形成。在人类社会中,无论是家庭、学校、工厂、军队、机关乃至国家,都要有殊胜的核心人物为领导加以主持,才能维系和存在。至于一切有为法的生住异灭和多种因果的相续成流,是定有最极殊胜的有为法即摄心所在内的八识为中心,来加以支配和总摄。有为缘起说即根据诸法的殊胜义而建立。《成唯识论》云:“识言总显一切有情各有八识,六位心所,所变相见,分位差别及以无为。识自性故,识相应故,识所变故,识分位故,识实性故。如是诸法,皆不离识,总立识名。”这里将八识列于诸法之首,而又言诸法皆不离识。这就说明有为缘起是依诸法中最殊胜的识为主而建立的。具平等义的无为法,离名言,绝对待,非有非无,非非有,非非无;非一非异,非非一,非非异,湛然寂静,清净无相,是为平等真如。无为缘起即依平等真如而建立。《起信论》云:“是故一切法,从本以来,离语言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毕竟平等,无有变异,不可破坏,唯是一心,故名真如。”这就说明无为缘起说,是依诸法平等义而成立,若建立缘起,惟依殊胜义,虽能对有为法体相、作用、因果差别,皆有如理如量的显示;但对于具平等真如的体相,业用的诠显必有所略;若能将无为缘起说,对平等真如的体大、相大、用大义,有全面而深透的说明,并加以吸收,以补其不足,则有为缘起说显得更为中正。反过来,无为缘起说虽根据平等义,对无为法有如理如量的论说,而对有为法各方面的显示也必有不足处,若能将有为缘起说中的精详理论加以融贯,则显得更为圆满。总之,能将诸法殊胜相与平等性两相融贯,而同时掌握,则其所说所立之义,无不善巧圆融。
2,“种子周遍,现行对碍”,是有为缘起说相宗的主张,它是千真万实的道理。凡两相对碍,不能并立之法,在自然界如水与火,光明与黑暗,在心灵活动上,如慈悲与瞋恨,正智与无明,这些都是不能同时并立的。水遇火,不是水化,就是火熄;当光明时即无黑暗,正黑暗时即无光明。心灵活动上的慈悲与瞋恨之不能两立,正智与无明之不能同时并存,亦复如是。若对碍之法同时并存,只有一方是现行,一方是潜在的情况下才有可能,若两者都是同时同处的现行,则是绝对不可能的。有为缘起说认为阿赖耶识无始本有,能含藏染净法种。依于赖耶识而有的无明与正智,俱有其本有种,当无明现行时,正智只能是一种有体的可能性与之共存,即所谓“菩提种性”。一定要具备一系列净因缘,菩提种性现行,照破一部份“枝末无明”,入“见道位”。这时第七“末那识”才转为一部份“平等性智”;第六“意识”才转为一部份“妙观察智”,而正智才属正式的现行。无为缘起说认为真如即是本觉之真心,也就是菩提正智。它是无始本有,不随因缘生灭,这就意味着它是永为现行的正智。由真起妄,生起无明,两相对碍的现行,长期并域而居,正与上说的事理相反。比如明镜为灰尘所蒙蔽,在未除去客尘以前,明镜之明即为客尘之暗所代,这时只有客尘之暗,而明镜之明隐而不显,只有除了客尘后,能复明重光的可能性伏于暗中,同时并存,这是一种如理的事实。以此为准,即应对本觉与不觉同时并存之说加上如理的注释。什么是其如理的注释呢?这就要用有为缘起说中“种子周遍,现行对碍”之说来进行补充,也就是用不觉的无明熏习真如,这时的真如为无明所蔽,只有无明之暗,而真如之明隐而不显,但有除去无明后,能复还其明的可能性与无明并存之说作注释。有了这样的注释,不觉与本觉同时并存,合为阿黎耶识之说,才讲得去、说得通。这就是在会通上有为缘起说对无为缘起说的一个应有的补充
2.在无为缘起说的理论基础上,禅宗建立起顿悟法门,依之修学,即得顿悟成佛。无为缘起说认为真如即是真心,真心即是自性般若,圆明寂照,不随因缘有无,妙用无边,自性即大菩提。无生无灭,常恒清净,自性即大涅槃。同时又是一个生命体,而自性即法身。随因缘起用,即现报化二身,广度有情。行者若能全面而彻底地悟此真如本心,即有真参实悟,知自己本来是佛,一切佛果净法,无不现成,自心即觉一切圆满具足,而无愿无求,安祥寂静,如如不动,由此得入无相无愿二解脱门。悟透人原是佛,佛即自心,心性清净,即得当下成佛。这就是禅宗以明心见性为内容的顿悟法门。有为缘起说根据转染成净的因果规律和先后次第,认为成佛必须通过资粮、加行、见道和究竟等五位的阶梯,经过三大阿僧祇劫的修学,然后乃能成佛。这是以渐修为法门的渐教,依之修学,自能稳步渐入圣位。但是《华严经》说“以少方便,速证菩提”,这又说明顿悟法门之可贵。如果以根据无为缘起说的理论所建立的顿悟法门为借鉴,而于有为缘起中也可建立起顿悟成佛的法门。有为缘起说认为一切法皆由内识之虚妄熏习所成的名言习气为因,颠倒妄行所熏习的业习气为缘,由此内因缘和合所生诸法,如水月镜影,了无实体可得。人们日常觉有的种种我法,种种外境,皆是依名取相,但有种种假名,而无一实物。同时所谓心识,也是平常所知的境相,亦是随名所取之相,但有假名,而无实体,彻底是空,了不可得。由此能所双泯,内外脱然,而入于空解脱门。这样的空不是全无,而是一切法的本性,所谓“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的非有非空,无实无虚的中道实相,也就是唯识实性的圆成实性。对圆成实性有了真参实悟,就是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同时唯识实性的圆成实,清净无相,自性即涅槃,自性即法身,彻底通达此圆成实,即是自性菩提。能于此有彻底的领悟,自能无愿无求,而妄念自止,顿成佛道。此正如临济所说“歇得念念驰求心,便与佛祖无别”。这就是依有为缘起说所建立的顿悟法门。这种法门的建立,既可与原来的渐修法门并行不悖,而且更能丰富有为缘起说在法门方面的内容,增添新的光彩。当知从会通的角度说,这就是无为缘起说对有为缘起说在行方面的一个重大的补充。
以上论两缘起说会通的具体内容大致如此。或问:本文前面论会通态度一段,侧面指出会通有求大同、相互折衷、相互补充和兼收并蓄四方面,而今在会通的具体内容里,却只说了求大同和相互补充两项,前后对照,不相符合,其故安在?答:前约分述,故说有四;今约总说,故惟有二。因为言大同即存小异,这就寓有兼收并蓄意;言相互补充,即寓有折衷意,故不须如前说有四方面的会通。那末,也还有比较重要的问题,不能为求大同与相互补充所摄,例如在成佛问题上,一说法是一乘,而所被之机则由种性决定的五乘差别;一说法惟是一乘,而所被之机亦惟是一乘,对此问题,又将怎样会通呢?答:对此问题当以不会通为会通。因为法惟一佛乘,是两缘起说共同的主张,而言有五乘差别者,是根据有为法必须相待而有的定律所决定,有毕竟成佛者即有与之相待的毕竟不能成佛者;有定性大乘有情,即有与之相待的定性小乘有情;有毕竟能般涅槃者,即有与之相待的毕竟不般涅槃者。此属正理,难以否定。一说一切众生皆有理事双融的如来藏为佛性,有佛性者皆得成佛,亦言之有据,未易厚非。故学人只须用此一佛乘法自修教人。至于一切有情皆得成佛与否,这只能让穷未来际的事实作雄辩的回答。
结语
有为缘起说,以有为法中含藏染净诸法种子,而又与种子不即不离的阿赖耶识为根据。认为由本有而兼新熏的种子,不断生起现行诸识。现行诸识,不断变现似境以为所缘。于境上起执、生惑,造种种业,由业感种种报,从而说明一切法的生住异灭相和纵横交错的因果关系,说明以有为法所形成的苦谛和集谛的世间实相,令人生厌离心,追求出离,并显示一切法如梦幻泡影、无实自体的空性。无为缘起说,以无为法的总体真如为依据,从而说明真如流趋世间,使染法相续不断和回趋出世、令净法相续不断的因果关系。其总的精神,是在显示真如的体大、相大和用大,说明它是最真、最善、最美的总合,是一切有情向往和归宿的无上境界。从这两缘起说的相互关系看,如果说有为缘起说,是从转染成净的因位立论,那么,无为缘起说,就是从转染成净的果位立论:如果说有为缘起说是显示无常、苦空、无我的世间可厌离相,那么,无为缘起说,就是显示常、乐、我、净的出世可欣乐相;如果说有为缘起说是说明一切无所得的真空法性,那么,无为缘起说就是说明一切有所得的妙有净相。而两缘起说的会通,就是正确地揭示出两说在转染成净上的因果关系,深切地说明了四法印和四德相反相成的法尔道理,全面地揭示出了一切无所得的真空法性与一切有所得的妙有净相的辩证统一关系。在这种会通的基础上,就可以洞见佛法的全貌,掌握佛法的总的精神,善备福智资粮,勤修人道加行而速登圣位。或根性利者,更可在这种会通的基础上真参实悟,而立谈之间,一念之顷,即能豁然大悟,还得本心。
《试论有为无为两缘起说的会通》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