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生無始,如來所得涅槃亦無有終以爲對治;(此五系破人我見所修對治)爲破二乘有法我見,執五陰法,有生有滅,怖畏生死,妄取涅槃,即觀五陰法自性不生不滅,本即涅槃以爲對治。據此中所引兩緣起說在行方面的主張和有關文句來看,此二在行方面的重對治是一致的。
在“果”方面,有爲、無爲兩緣起說在佛果問題上,是同中有異,異中見同的。怎樣是同中有異呢?修行六度,自覺覺他,功行圓滿,即成佛果。成佛時,得大菩提,證大涅槃,普于世間,施作佛事,這些都是兩緣起說相同無異的。但是有爲緣起說,以爲阿賴耶本性是染,屬世間有漏法。成佛就是由有漏而無漏,由世間而出世間。世間以識爲主,依識不依智,是“唯識”;出世間以智爲主,依智不依識,是“唯智”。這就叫轉識成智的“轉依”。無爲緣起說,認爲真如本覺,無生無滅,本來自有。由本覺而有不覺的無明,無明熏本覺之真如,由淨而染,如明鏡染塵。由淨因緣力,除染還淨,如明鏡去塵複明,是爲“歸本”。轉依的開始,是壯士極目瞻前方;轉依的結果,是瞻前方而赴前方,出谷遷喬居新房。歸本之初,是浪子回頭望故鄉;歸本結果,是望故鄉而回故鄉,恢複舊樣鏡重光。轉依是不斷上升至無上,不斷前進至無等。歸本是不斷後退,不斷複舊,以至無爲,無爲也而無不爲。從染淨轉依的角度來說,轉依是轉染成淨;歸本是轉染還淨。這些就是兩緣起說在佛果問題上的同中有異。怎樣是異中見同呢?有爲緣起的佛果說,雖然是轉依,但也寓有歸本之意。因爲轉依,有能緣和所緣兩方面,從所緣方面講,是破妄顯真;從能緣方面講,是轉識成智。衆生對一切法,不達本性,便起我法妄執,成佛時,破我法妄執,顯真如本性,這就寓有還原歸本之意。也正由于在所緣境上,破妄顯真的歸本,自然而然地會引起能緣方面的轉識成智。從無爲緣起說歸本的角度來講,歸本也寓有轉依之意。因爲衆生在有漏位,是以妄心爲依;成佛時,是以無漏真心爲依。歸本時,即舍去原來所依的妄心,而以新顯的真心爲依。這也帶有改舊換新的意味,而可說之爲轉依。這就是兩緣起說在佛果問題主張上的異中見同。總之,在佛果問題上,兩說雖有差異,而理相貫通,可說大體上是一致的。
兩緣起說在教、理、行、果四方面的大同,已如前說;至于舍短取長,相互補充,今當顯示之如次:
1.一切法的總相具有殊勝和平等二義。殊勝是由諸法差別相所顯出,是有爲法;平等是諸法離名絕相無分別空之所顯出,是無爲法。一切諸法,皆隨因緣力而生住;但其生住形式不是各各單一的、孤立的,而多是隨順因緣勢力,由多法組合成一單元而生存,是通過組合而有其一定的體系的。這樣的組合,其體系內的各法是相資相攝,且必有一殊勝法爲其主幹,而發揮其殊勝勢用爲之主導攝持,才能形成和存在的。自然界中,大而如每一太陽系,是以一恒星爲中心,吸引著周圍的行星而形成;小而如一原子,它是以原子的中心部份擁有著一些質子和電子而形成。在人類社會中,無論是家庭、學校、工廠、軍隊、機關乃至國家,都要有殊勝的核心人物爲領導加以主持,才能維系和存在。至于一切有爲法的生住異滅和多種因果的相續成流,是定有最極殊勝的有爲法即攝心所在內的八識爲中心,來加以支配和總攝。有爲緣起說即根據諸法的殊勝義而建立。《成唯識論》雲:“識言總顯一切有情各有八識,六位心所,所變相見,分位差別及以無爲。識自性故,識相應故,識所變故,識分位故,識實性故。如是諸法,皆不離識,總立識名。”這裏將八識列于諸法之首,而又言諸法皆不離識。這就說明有爲緣起是依諸法中最殊勝的識爲主而建立的。具平等義的無爲法,離名言,絕對待,非有非無,非非有,非非無;非一非異,非非一,非非異,湛然寂靜,清淨無相,是爲平等真如。無爲緣起即依平等真如而建立。《起信論》雲:“是故一切法,從本以來,離語言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畢竟平等,無有變異,不可破壞,唯是一心,故名真如。”這就說明無爲緣起說,是依諸法平等義而成立,若建立緣起,惟依殊勝義,雖能對有爲法體相、作用、因果差別,皆有如理如量的顯示;但對于具平等真如的體相,業用的诠顯必有所略;若能將無爲緣起說,對平等真如的體大、相大、用大義,有全面而深透的說明,並加以吸收,以補其不足,則有爲緣起說顯得更爲中正。反過來,無爲緣起說雖根據平等義,對無爲法有如理如量的論說,而對有爲法各方面的顯示也必有不足處,若能將有爲緣起說中的精詳理論加以融貫,則顯得更爲圓滿。總之,能將諸法殊勝相與平等性兩相融貫,而同時掌握,則其所說所立之義,無不善巧圓融。
2,“種子周遍,現行對礙”,是有爲緣起說相宗的主張,它是千真萬實的道理。凡兩相對礙,不能並立之法,在自然界如水與火,光明與黑暗,在心靈活動上,如慈悲與瞋恨,正智與無明,這些都是不能同時並立的。水遇火,不是水化,就是火熄;當光明時即無黑暗,正黑暗時即無光明。心靈活動上的慈悲與瞋恨之不能兩立,正智與無明之不能同時並存,亦複如是。若對礙之法同時並存,只有一方是現行,一方是潛在的情況下才有可能,若兩者都是同時同處的現行,則是絕對不可能的。有爲緣起說認爲阿賴耶識無始本有,能含藏染淨法種。依于賴耶識而有的無明與正智,俱有其本有種,當無明現行時,正智只能是一種有體的可能性與之共存,即所謂“菩提種性”。一定要具備一系列淨因緣,菩提種性現行,照破一部份“枝末無明”,入“見道位”。這時第七“末那識”才轉爲一部份“平等性智”;第六“意識”才轉爲一部份“妙觀察智”,而正智才屬正式的現行。無爲緣起說認爲真如即是本覺之真心,也就是菩提正智。它是無始本有,不隨因緣生滅,這就意味著它是永爲現行的正智。由真起妄,生起無明,兩相對礙的現行,長期並域而居,正與上說的事理相反。比如明鏡爲灰塵所蒙蔽,在未除去客塵以前,明鏡之明即爲客塵之暗所代,這時只有客塵之暗,而明鏡之明隱而不顯,只有除了客塵後,能複明重光的可能性伏于暗中,同時並存,這是一種如理的事實。以此爲准,即應對本覺與不覺同時並存之說加上如理的注釋。什麼是其如理的注釋呢?這就要用有爲緣起說中“種子周遍,現行對礙”之說來進行補充,也就是用不覺的無明熏習真如,這時的真如爲無明所蔽,只有無明之暗,而真如之明隱而不顯,但有除去無明後,能複還其明的可能性與無明並存之說作注釋。有了這樣的注釋,不覺與本覺同時並存,合爲阿黎耶識之說,才講得去、說得通。這就是在會通上有爲緣起說對無爲緣起說的一個應有的補充
2.在無爲緣起說的理論基礎上,禅宗建立起頓悟法門,依之修學,即得頓悟成佛。無爲緣起說認爲真如即是真心,真心即是自性般若,圓明寂照,不隨因緣有無,妙用無邊,自性即大菩提。無生無滅,常恒清淨,自性即大涅槃。同時又是一個生命體,而自性即法身。隨因緣起用,即現報化二身,廣度有情。行者若能全面而徹底地悟此真如本心,即有真參實悟,知自己本來是佛,一切佛果淨法,無不現成,自心即覺一切圓滿具足,而無願無求,安祥寂靜,如如不動,由此得入無相無願二解脫門。悟透人原是佛,佛即自心,心性清淨,即得當下成佛。這就是禅宗以明心見性爲內容的頓悟法門。有爲緣起說根據轉染成淨的因果規律和先後次第,認爲成佛必須通過資糧、加行、見道和究竟等五位的階梯,經過叁大阿僧祇劫的修學,然後乃能成佛。這是以漸修爲法門的漸教,依之修學,自能穩步漸入聖位。但是《華嚴經》說“以少方便,速證菩提”,這又說明頓悟法門之可貴。如果以根據無爲緣起說的理論所建立的頓悟法門爲借鑒,而于有爲緣起中也可建立起頓悟成佛的法門。有爲緣起說認爲一切法皆由內識之虛妄熏習所成的名言習氣爲因,顛倒妄行所熏習的業習氣爲緣,由此內因緣和合所生諸法,如水月鏡影,了無實體可得。人們日常覺有的種種我法,種種外境,皆是依名取相,但有種種假名,而無一實物。同時所謂心識,也是平常所知的境相,亦是隨名所取之相,但有假名,而無實體,徹底是空,了不可得。由此能所雙泯,內外脫然,而入于空解脫門。這樣的空不是全無,而是一切法的本性,所謂“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受想行識,亦複如是”的非有非空,無實無虛的中道實相,也就是唯識實性的圓成實性。對圓成實性有了真參實悟,就是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同時唯識實性的圓成實,清淨無相,自性即涅槃,自性即法身,徹底通達此圓成實,即是自性菩提。能于此有徹底的領悟,自能無願無求,而妄念自止,頓成佛道。此正如臨濟所說“歇得念念馳求心,便與佛祖無別”。這就是依有爲緣起說所建立的頓悟法門。這種法門的建立,既可與原來的漸修法門並行不悖,而且更能豐富有爲緣起說在法門方面的內容,增添新的光彩。當知從會通的角度說,這就是無爲緣起說對有爲緣起說在行方面的一個重大的補充。
以上論兩緣起說會通的具體內容大致如此。或問:本文前面論會通態度一段,側面指出會通有求大同、相互折衷、相互補充和兼收並蓄四方面,而今在會通的具體內容裏,卻只說了求大同和相互補充兩項,前後對照,不相符合,其故安在?答:前約分述,故說有四;今約總說,故惟有二。因爲言大同即存小異,這就寓有兼收並蓄意;言相互補充,即寓有折衷意,故不須如前說有四方面的會通。那末,也還有比較重要的問題,不能爲求大同與相互補充所攝,例如在成佛問題上,一說法是一乘,而所被之機則由種性決定的五乘差別;一說法惟是一乘,而所被之機亦惟是一乘,對此問題,又將怎樣會通呢?答:對此問題當以不會通爲會通。因爲法惟一佛乘,是兩緣起說共同的主張,而言有五乘差別者,是根據有爲法必須相待而有的定律所決定,有畢竟成佛者即有與之相待的畢竟不能成佛者;有定性大乘有情,即有與之相待的定性小乘有情;有畢竟能般涅槃者,即有與之相待的畢竟不般涅槃者。此屬正理,難以否定。一說一切衆生皆有理事雙融的如來藏爲佛性,有佛性者皆得成佛,亦言之有據,未易厚非。故學人只須用此一佛乘法自修教人。至于一切有情皆得成佛與否,這只能讓窮未來際的事實作雄辯的回答。
結語
有爲緣起說,以有爲法中含藏染淨諸法種子,而又與種子不即不離的阿賴耶識爲根據。認爲由本有而兼新熏的種子,不斷生起現行諸識。現行諸識,不斷變現似境以爲所緣。于境上起執、生惑,造種種業,由業感種種報,從而說明一切法的生住異滅相和縱橫交錯的因果關系,說明以有爲法所形成的苦谛和集谛的世間實相,令人生厭離心,追求出離,並顯示一切法如夢幻泡影、無實自體的空性。無爲緣起說,以無爲法的總體真如爲依據,從而說明真如流趨世間,使染法相續不斷和回趨出世、令淨法相續不斷的因果關系。其總的精神,是在顯示真如的體大、相大和用大,說明它是最真、最善、最美的總合,是一切有情向往和歸宿的無上境界。從這兩緣起說的相互關系看,如果說有爲緣起說,是從轉染成淨的因位立論,那麼,無爲緣起說,就是從轉染成淨的果位立論:如果說有爲緣起說是顯示無常、苦空、無我的世間可厭離相,那麼,無爲緣起說,就是顯示常、樂、我、淨的出世可欣樂相;如果說有爲緣起說是說明一切無所得的真空法性,那麼,無爲緣起說就是說明一切有所得的妙有淨相。而兩緣起說的會通,就是正確地揭示出兩說在轉染成淨上的因果關系,深切地說明了四法印和四德相反相成的法爾道理,全面地揭示出了一切無所得的真空法性與一切有所得的妙有淨相的辯證統一關系。在這種會通的基礎上,就可以洞見佛法的全貌,掌握佛法的總的精神,善備福智資糧,勤修人道加行而速登聖位。或根性利者,更可在這種會通的基礎上真參實悟,而立談之間,一念之頃,即能豁然大悟,還得本心。
《試論有爲無爲兩緣起說的會通》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