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有爲法,是唯識相。虛空擇滅等六無爲法是唯識性。相宗所講“遍計執、依他起、圓成實”叁自相,是法相,屬唯識相。相宗所講“相無性、生無性、勝義無自性”的叁無性,屬法性,是唯識性。叁無性,隨順叁自相而立,是叁自相中有叁無性,而叁無性中亦有叁自相。一唯識而分性、相二分,是即一如來藏心而分生滅、真如二門。唯識性相之互相融攝,亦即生滅真如二門之各總攝一切法之義。在這裏所引二緣起說對一心二門義的主張和有關文句來看,可以說兩家在這方面是大體相同的。
關于阿賴耶識是生起一切染淨諸法的根本義:有爲緣起說認爲阿賴耶識無始本有,一類相續無間而轉,含藏一切染淨法種。種即“習氣”。其中染名言習氣能爲諸法生起的親因,業習氣爲諸法生起的助緣。賴耶由此內因緣力,變生叁界有漏善不善諸法。由賴耶識所持淨法種生起現行,即“無垢識”,爲一切出世善法所依。若得轉依即大菩提。所以世出世間染淨諸法,皆以阿賴耶識爲其根本。以故《攝大乘論》說阿賴耶識爲“所知依”,並引《大乘阿毗達摩經》“無始時來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諸趣,及涅槃證得”一頌以證之。(界是因義,亦即種子,種子與賴耶不即不離,故此中界系指賴耶)無爲緣起說同樣也認爲阿賴耶識是生起一切染淨諸法之本,它認爲阿賴耶識是由本覺與不覺、無生滅與有生滅兩者和合之所形成。由于有不覺無明所染故,其相是染,但仍是以本覺之真如爲其實體。比如明鏡爲塵埃所染,相雖穢濁,而其體仍是明鏡。阿賴耶識亦與此同。當客塵未除以前,彼與無明相資相長,故有叁細六粗之染法相續,這是阿賴耶識爲世間染法之本。若遇善知識說法開導,引發淨因現行,則由不覺而始覺,再由始覺而成究竟覺,起不思議用,由是淨法相續不斷。所以說賴耶識又是出世淨法之本。以是義故,《起信論》作如是說:“所謂不生不滅,與生滅和合,非一非異,名爲阿黎耶識(黎耶即賴耶)。此識有二種義,能攝一切法,生一切法”。據此中所引兩緣起說的主張和文句來看,雖一則認爲賴耶無始本有自體,非二合成;一則認爲賴耶由無明熏真如而有,系有生滅與無生滅之所和合,主張不無分歧。但是認爲阿賴耶識具染淨二因,能生一切法、攝一切法則是一致的。
關于法性本空遠離名言分別義:有爲緣起說中的唯識理,認爲包括識在內的一切諸法,皆從識內因緣而生,識所緣境,亦由自識隨分別力和內因緣力之所變現,由是識及識所變境,均屬有爲,如夢如幻,無有自性可得。以無自性,雖生而實無生,雖滅而實無滅,無生無滅本來寂靜。以故《攝大乘論》顯諸法實相雲:“自然自體無,自性不堅住(中略),無生滅本寂,自性般涅槃。”諸法既無實自性,故遠離名言分別。《瑜伽·真實品》引《轉有經》頌並釋之雲:““由彼彼諸名,诠彼彼諸法,此中無有彼,是諸法法性。”雲何此頌顯如是義?謂于色等想法,建立色等法名,即以如是色等法名,诠表隨說色等想法,或說爲色,或說爲受,或說爲想,廣說乃至說爲涅槃。于此一切色等想法,色等自性都無所有,亦無有余色等性法。而于其中色等想法,離言義性,真實是有,當知即是勝義自性,亦即法性。”對于如是法性空寂,遠離名言分別的道理,代表無爲緣起說的《起信論》亦有與此言異而義同的诠說,如彼論雲:“當知世間一切境界,皆依衆生無明妄心而得住持,是故一切法,如鏡中像,無體可得,唯心虛妄。以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故。”“複次究竟離妄執者,當知染法淨法皆悉相待,無有自相可說。是故一切法,從本以來,非色非心,非智非識,非有非無,畢竟不可說相。”從此中所引兩緣起說的主張和文句來看,對于法性離名言分別的看法和說法,大體是一致的。
關于熏習義:有爲、無爲二緣起說,對于熏習均有高度的重視。一切諸法同類因果的相似相續,必依熏習;一些異類之物的相互轉化,亦必依熏習。在植物界,有如苣藤,依花香氣熏習故生;在礦物界,火燒石礦,火性即熏存于礦中,經久遇水,火性激發而使水沸騰;身帶香物,衣即有香氣而經久可聞。這些都是無知物的熏習。至于有高度知覺的人,其涉及的熏習面至廣,而其熏習的作用也最顯著。例如知識的積累,必依學引起的熏習而由少及博;技術的操作,亦因學所引起的熏習,而由拙轉精。至于轉染成淨,也必由聞思修的熏習而由迷轉悟,由凡入聖。所以有熏習,才有緣起;有緣起,才能有一切法。諸佛菩薩洞見及此,故抓住熏習這一主要關鍵而建立有爲無爲緣起說。有爲緣起說對于熏習首分能熏與所熏。在所熏方面,有堅住性、無記性、可熏性及與能熏共和合性的四義;在能熏方面,具有生滅、有勝用、有增減及與所熏和合而轉四義。所熏即阿賴耶識,能熏即前七轉識及彼心所。由此能熏與所熏識,恒常不斷地熏習,即不斷有所熏成的習氣。習氣即種子,種起現行,現行熏種,叁法展轉,如炷生焰,焰生焦炷,因果同時。染法之熏習如是,無漏淨法之種現熏生,在未成佛以前,其相亦然。熏習有同類相熏和異類相熏兩方面,有爲緣起說側重同類相熏立論,無爲緣起說則側重異類相熏立論。所以它認爲無明熏真如則形成世間一切染法,真如熏無明,則引生出世諸淨法。對于形成世間染法的熏習,《起信論》作如是說:“雲何熏習,起染法不斷?所謂以依真如法故,有于無明。以有無明染法因故,即熏習真如。以熏習故,則有妄心。以有妄心,即熏習無明。不了真如法故,不覺念起,現妄境界。以有妄境界染法緣故,即熏習妄心,令其念著,造種種業,受于一切身心等苦。”此中意謂世間染法之相續不斷,主要是由于無明熏真如而有妄心,妄心熏無明而有業相、能見相和所現色、聲、香、味、觸、法六塵的妄境界相。再由妄境相熏習賴耶妄心而起妄念,分別執著,造種種業,受種種苦報。至于引起出世淨法的熏習,《起信論》亦作如是說:“雲何熏習,起淨法不斷?所謂以有真如法故,能熏習無明。以熏習因緣力故,則令妄心厭生死苦,樂求涅槃。以此妄心,有厭求因緣故,即熏習真如(中略)。乃至久遠熏習力故,無明則滅。以無明滅故,心無有起。以無起故,境界隨滅。以因緣俱滅故,心相皆盡,名得涅槃,成自然業。”此中所言淨法熏習相,顯明易知。根據此中兩緣起說對染淨熏習的具體論述來看,兩者所說的內容雖有分歧,但是有幾點是一致的:一、同是認爲熏習是緣起的關鍵部分;二、同是認爲世間染法的形成,是由熏習所致;叁、對于轉染成淨以及淨法的相續不斷,亦皆認爲由熏習使然。
在“行”方面,兩緣起說的共通性或一致性,有如下兩方面:
1.以總持性的淨名言,遣帶執著性的染名言,最後染淨名言俱遣,而入于無分別,這是兩緣起說在行方面的共通點之一。世間一切境界之相,山自心現,如鏡中影、水中月,無實自性。世俗不了,依種種相,立種種名。依種種名,于色、受、想、行、識五蘊所成的個體有情,執自身爲我,他身爲你或他,或是親是疏,是恩是怨等。于胎、卵、濕、化諸有情,隨名執某獸、某禽、某蟲等,是爲取種種我相。複于外器世間,依名執爲天、地、日、月、山川、草木、房舍等,是爲取種種法相。由取種種我法相,即起惑造業,流轉叁界,不得解脫。世尊度生,特立依總持性的淨名言,以遣執取我法相的染名言,而以言遣言,入無分別。有爲緣起說立唯識這一總持性的淨名言,以攝萬法,觀外境全空,惟有假名。隨即覺之內識,亦無實體,唯識之名亦是假立,從而心境俱空,人于“見道”。《辨中邊論》頌雲:“依識有所得,境無所得生;依境無所得,識無所得生。”就是指依唯識之名以遣諸名的觀行而言。無爲緣起說在行方面,依淨名言遣染名言,而入道的觀行亦與此相同。不過它是以總持性的唯心,即用真如這一淨名言以遣其余染名言的。《起信論》雲:“以一切言說假名無實,但隨妄念,不可得故。言真如者亦無有相,謂言說之極,因言遣言,此真如體無有可遣;以一切法,悉皆真故,亦無可立;以一切法,皆同如故。”由以上兩緣起說對照所舉其在行方面的主張來看,可以說兩者在因言遣言的人道方便上是一致的。
2.兩緣起說在行方面的共通點:除了前面所說的因言遣言之外,就是現在所要說的重“對治”。一切有情的執著千差萬別,其所起的煩惱亦千差萬別。因而在修觀行上,必須有針對性,破某執宜修某觀,斷某障宜修某行,其中有法爾定理,不可隨意取舍。因之,諸佛教人修行,必須講對治,就是這個道理。對治義,也就是瑜伽的“行相應”義。有爲緣起說主張初學的人,首須修“五淨行”。貪行有情觀不淨以爲對治,瞋行有情觀慈悲以爲對治,癡行有情觀緣起以爲對治,慢行有情則觀界差別以爲對治,尋思行有情則數入出息以爲對治。破我執,則數數修習“勝生空觀”,破法執,則數數修習“勝法空觀”。如是在行的方面,自始至終都是求相應、講對治的。無爲緣起說在行方面的重對治亦與之相同。《起信論》爲破人我見和法我見,連續提出了六種對治:爲破不達經說,如來法身寂寞,相同虛空,而謂虛空是如來性,即觀虛空是妄心所現的妄境,體無不實,如來法身不爾,有實體性以爲對治;爲破不達經說,世間諸法,畢竟體空,而謂涅槃真如,亦畢竟空,全無體性,即觀真如法身,具無量性功德,其體不空以爲對治;爲破不達經說,如來藏備諸功德,而謂如來藏,有色心法,自相差別,即觀如來,因生滅染義示現說有差別以爲對治;爲破不達經說,一切世間生死染法,皆依如來藏而有,而謂如來藏,自體具有一切世間生死等法,即觀如來藏,體性清淨,不異真如以爲對治;爲破不達經說,依如來藏而有生死涅槃,而謂衆生有始,如來所得涅槃亦應有終,還作衆生,即觀如來藏無有前際,故衆…
《試論有爲無爲兩緣起說的會通》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