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长期学佛实践形成的定见

  长期学佛实践形成的定见

  唐仲容

  予自十六岁盲目开始学佛以来,迄今近六十年,始终坚持学修一体化,不断多闻熏习,如理作意,勤修加行,闻思修三,同时进行,相互印证,从长期经验观察中,形成牢不可破的定见,兹分述之如次:

  一、有为缘起论,是超越一切世学、区别似教的真正佛法

  由三世诸佛辗转传来的菩提分法,首先是“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的四念住。此中不净的身、皆苦的受、无常的心、无我的法都是从因缘生,亲身直接感到的有为法,以此精勤观察,常常念住,就是一切诸佛皆以有为缘起为立教根本的实证。释迦如来将人涅槃之际,阿难问佛:“世尊在时依佛而住,世尊灭后,依谁而住

  ”佛言:“依四念处住。”由此可见,佛的遗嘱也是叫人信解行证,必须以有为缘起为指针,这些都说明有为缘起是佛教教义的生命线。

  《金刚经》佛告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又在经末特别宣告“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就说明了学佛一定要信受奉行有为缘起。佛最初立教化众时,马胜比丘奉命游方,常用的偈语说:“诸法因缘生,缘散法还灭,吾师大沙门,常作如是说。”由此可见,佛教的中心教义自来就是坚定不移地奉持有为缘起。

  释迦为了标志佛教的生命线是有为缘起,恐人错误理解,特立“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三法印。“诸行无常”就是指一切法皆从因缘生,时时生灭变化,无有定法。既无定法,则任何法都本无实体,了不可得,是为法无我;法既不可得,则由法和合所形成的有情,亦无实体,如幻非真,是为人无我,故总言诸法无我。既无有法,则有什么生老病死诸苦?既无实人,则有谁受生老病死诸苦?如是则不解脱而自解脱,身心清净,自然到达彼岸,实证涅槃。如是三句总言一切法皆是从因缘生的有为法,此有为法无常变异,了不可得,即是无为法。无为法是有为法了不可得的空理,离有为法外,别无实法可得,如行者能在有为法上观缘起性空,即实证诸法实相而受用最极寂静的涅槃,这就是有为缘起的具体内容。佛立此三为法印,意思是说有为缘起是真正佛法;是佛盖了章的,公开承认的。法之是否真为佛说,学人修学之是否如理,皆可用此印证,故称此三为“法印”。由于三法印的融汇、贯通,自然显示出一切诸法皆无实体,远离名想言说、分别执著,而为人生字宙的实相,证此实相,即能自觉觉他而证大菩提、大涅槃的佛果,故佛据此立“大乘一实相印”。当知此实相印亦是依有为缘起性空的道理所建立。

  达摩来东土传禅,倡盲:“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所谓人心就是人们平常由因缘所生,一念六十刹那,一刹那六十生灭的变化无常的如幻之心。心生万法,心无常,则所生诸法皆是无常,即皆无常则都抓不住,而为无所得空,故观心无常,当下一空一切空,而见性成佛.慧能六祖亦本此意而言:“若即说心,心原是妄,知心如幻,即无著也。”由此可见禅宗祖师立法教人,亦皆以有为缘起为根本。故能迅速见性,顿悟成佛。

  有为法是可见,可感知,随处皆是,随时皆有,相状分明显现的一般事物。故讲有为缘起随时随地都可进行实验,随时随地都可理解其如幻非真,远离分别言说,加以实证受用得解脱.农人在地里放一颗瓜籽,以作因缘,灌上肥料,盖上细土,通过日光的升温,雨露的滋润等为增上缘,就会很快生起瓜芽、长茎、生叶、开花、结瓜果。如果农人放一颗豆子在地里作因缘,灌上肥料,盖上细土,以及日光升温、雨露滋润等为增上缘,就会发出豆芽、长茎、抽枝、生叶、开花、结豆角。这不是有为缘起在农业生产上的成功实验吗

  学生以意识的思维为因缘,用手执笔吸墨水在纸上挥舞为增上缘,就会马上写出美观的文字,或绘出五彩斑斓的图画来,这不是在学生进行有为缘起的成功实验吗

  所以说有为缘起随时随地皆可实验,是百分之百的真实,毫不虚伪。如果人们能够通过这些缘生的东西,时时推陈出新,毫无定法可得,而全是空,就一定会在见色时了知诸色和能见诸色的眼,皆是缘起性空,无法分别言说,而心自解脱;在闻声时自会了知诸声,及闻诸声的耳,皆从缘生,无实体性,而自远离言说分别,心无所住自然解脱;在嗅香、尝味、触尘、了法的实际生活中,也自会一一达其性空,而能所双忘,人无分别,心自清静,彻底解脱。以故有为缘起是佛法的神髓,是治生死大苦的良药,是学佛成佛的中心关键,一抓就灵,微妙难思。

  有为缘起是否完全排除无为法的生活作用呢

  不,有为法能显无为法性,无为法性能助有为法生,二者同时并存,相互为缘,只不过诸法之生为因缘的全是有为法,为增上缘的大部分是有为法,而无为法也能作为生有为法的部分助缘,决不能先有为法而有,作有为法的因缘和本体,虽此二法相互为缘,而其中有主次、轻重之别,决不能等量齐观,故以有为缘起命名。

  

  二、顿悟渐修相融合,是学佛成佛必由之路

  顿悟一词是迅速醒觉的意义。佛的含义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放学佛首在求“觉”,而尤在迅速觉悟。觉悟是智慧之用,而智慧有闻、思、修的差别,在听闻正法中,能迅速通达人生宇宙惟一绝对真理的缘起性空。能深知自觉觉他的总持法门,就是闻慧中的顿悟;在思慧中,能迅速思维出人生宇宙绝对真理的缘起性空,能深知自觉觉他的总持法门,就是思慧中的顿悟;在修慧中,运用总持法门,言思道断,心行处灭,当下实证人生宇宙惟一绝对真理的缘起性空,就是修慧中的顿悟。顿悟是般若起用的表现形式,般若是观缘起性空迅速生起的。宇宙之大,万法之多,虽是无量无边,但总起来看正如《中论》所说:“未曾有一法,而不从缘生;亦无有一法,而不是空者。”既然包括世出世间染净诸法都从因缘生,自无实体,生灭迅速,无有定法,又有什么实法可得

  既无实法,又有什么实我可得,如是能随时随处用缘起性空去观察,自会一空一切空,一悟一切悟,顿入不二法门,而自解脱。故顿悟一词不是定指成就三身、四智、五眼、六通的满觉,而是说抓住人生宇宙的实相,自会一以贯万,一通百通,而迅速入道。渐修一词不是排出顿悟的方法,而是用较长时间来修学的意思,唯识认为从发心至成佛需经三大阿僧祗劫。由最初发心至登地见道,经第一阿僧祗劫;由初地至七地经第二阿僧祗劫;七地以后,直至成佛,经第三阿僧祗劫,在这三大阿僧祗劫中,修行时间非常之长,故称渐修。

  什么叫顿悟渐修相融

  意思是顿悟中有渐修,渐修中有顿悟,顿悟是加快速度前进义,其中也包括有渐的意义。所谓渐修主要是把自己顿悟所通达的道理,所用的方法,所受用的境界,迅速而长期地用以度生化众,使无量众生皆能用顿悟的道理和方法修学,迅速达到顿悟,故渐修的内容不外顿悟。顿中有渐,如人旅游坐飞机进行,比坐火车、汽车快得多,可称之为顿行,但乘飞机也有一定时间航程,才到达目的地,是谓顿中有渐,但这种渐与陆行的渐有差别,故总谓之顿。乘火车、汽车游行与航空比较自然是渐,但比直接步行要快得多,而可谓之顿,这就渐中有顿,而此顿与航空的顿有差别,故仍属于渐。

  为什么顿悟渐修两相融合才能学佛成佛呢

  其故有三:

  (一)《解深密经》称“众生为相缚、及为粗重缚”,学佛必须先求“相解脱”,进一步得“粗重解脱”,然后才能证得佛果。一切众生不达缘起性空,遍于一切法上依名取相,执头上莽莽荡荡的虚空,名字叫天而执为实天;足下周圆无际的土地,名之为地而执为实地:身直立而行,有理智、有感情的有情,名之为人而执为实人;其它种种动物、植物、矿物皆各有其名,而一一执为实物。这些执种种名为种种实物,全是主观上的执著相,与客观的事事物物全不相符,尽是颠倒梦想。一切众生无始时来,恒为主观上的颠倒梦想所蒙蔽,即是“相缚”。由有“相缚”自然会起惑造业,熏习成种,为生起有漏世间,不得出离,是为“粗重缚”。学佛的目的就要成就大觉的佛,而成佛就必须时时勤观缘起性空,不依名取相,破颠倒执,生般若慧,使心境空旷清净,自在超脱,这就叫“相解脱”。得到了“相解脱”,心常清净,以清净心广度一切众生,福慧双修,由此熏习第八识便有能对治染种的无漏种。常常福慧双修,无漏种不断增长,有漏种不断消减;无漏种增之又增,而至圆满;有漏种减之又减,终至全灭。这时阿赖耶识便会转为“无垢识”和“大圆镜智”,而由此证得转依,成就佛果,这就是“粗重解脱”。《唯识三十颂》云:“无得不思议,是出世间智;舍二粗重故,便证得转依。”由颂前二句指“相解脱”,后二句显“粗重解脱"。然复当知,这里的“相解脱”即是观“放之万法而皆准”的绝对真理——缘起性空,迅速开悟的般若妙用,属顿悟;解脱粗重缚的修学,即是长期自觉觉他的渐修才能达到满觉。由此事理,就说明了学佛必须顿悟渐修融合才能成佛。

  (二)由有无漏智慧的修积,才能实证真空本性,成就清净法身,证得无住涅槃。由于长期度生才能广积无漏福德,成就以四智为主的圆满报身。有法报二身融合为一的真正佛身,才能显示随缘度生的种种化身,具此三身方名为佛。然复当知,无漏智慧的修积主要属顿悟;常时无漏福德的修积,主要属渐修,由于佛具三身的成因来讲,也有力地说明了学佛必须顿悟渐修相融合才能成佛。

  (三)学佛的起步必先自觉;有自觉才能觉他;由三大阿僧祗劫的自觉觉他才能觉行圆满,这是学佛成佛必然规律的“三部曲"。然复当知,自觉主要属顿悟,觉他时间极长,主要属渐修,自觉觉他不断融合,才能达到觉行圆满,这也是有力地说明了学佛成佛必须顿悟渐修相融合。《大阿弥陀经》说:“先达诸法性,梦幻…

《长期学佛实践形成的定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