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追學釋迦精要記

  追學釋迦精要記

  唐仲容

  予積畢生之學佛實踐,述聖大化,追學釋尊,所獲彌多,今彙集成專文,授諸學人,條示如次:

  一、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專修般若觀,以徹底對治無明而悟道,本人便依此簡約易持之優勝法門,專修般若,對治無明,觀空遣相,破我法執。同時廣學以博聞,而遠離任何宗派之見,提倡以唯識義來慣攝如來一切密意言教,談唯識佛法,而不說唯識宗。

  二、本人嘗讀《金剛經》,每見須菩提在上卷問“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者,雲何應住,雲何降伏其心”。釋尊對此作了確切而詳細的闡述,在《金剛經》下卷,須菩提又以此二問題向佛請教,釋尊又不厭其煩作了再次回答,本人對此深受感動和啓發,故對學生請教佛法,百問不煩,樂說無厭。

  叁、釋迦在《解深密經·序品》說“于一切行成就大覺”;又在《金剛經》卷首把著衣、持缽、行路、化緣、吃飯、洗缽、洗足的身教,列于言教之先,求知重在言教,實踐則重身教。求知是爲了指導實踐,故以實踐的應運爲效用,本人對此始終堅持,兩相結合,方見在現實生活中真參實悟的卓效。

  四、佛法中常講,觀當體即空,現法樂住,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本人依此在修持實踐方面,狠抓當前,觀一切都是心識所現的影相,不取不舍,而有如六祖所說“不離見聞緣,超然登佛地”(見《壇經·機緣品》)的現法樂受。

  五、孝親是人倫之大端,是建立人間倫理秩序的重要基礎,孟子也說“老吾老,及人之老;幼無幼,及人之幼,天下可運于掌。”(見《孟子·梁惠王章》)而伸揚人性,以治人心,建立人間社會的祥和。大乘佛法不舍有情的落實,猶重建立人間淨土,大乘佛法與儒家所說相似,在這點上並不矛盾,且更以出世無我的精神而入世度生,事雖無異,而在境界上優勝于儒家,故釋迦也講有《大方便佛報恩經》等。本人依此談入世利生,常講首先孝父母、敬雙親,把報父母恩列于四重恩之首,推己及人、及物,而擴充之、廣大之,將大悲不舍有情的一面,既合理、又合情地落實在現實人生生活的點點滴滴中。

  六、釋迦昔時在家,以耶蘇陀羅爲妃,生羅睺羅爲子,然後出家弘法,攝化叁乘,以度小乘爲主。本人于此常講:大乘菩薩多重在家修行,孝親養子,衍續種族,以便于融入家庭生活及社會生活等,以四攝法弘法利生;而出家只是爲了暫度小乘,而方便爲之示現。要知道佛陀的應現于世也是因緣生法,示現爲比丘相是爲了攝化二乘的必須;如果以攝化大乘爲主,隨緣示現多在家相。學人能明于此,方能于在家菩薩遠離輕慢的過失等。

  七、釋迦在《無量義經·說法品》有雲:“菩薩摩诃薩若欲疾成無上菩提,應當修學如是甚深無上大乘無量義經。”本人于此所說無量義法門專志發願,如理受學,在學佛時要常常自勉,以大願住心,行佛所行、住佛所住。因爲成佛後亦不外此願、此行,而有現叁類現身“不盡有爲,不住無爲”的偉大妙用。

  八、對學佛者來說,建立清淨信欲是首要之務。如釋迦在《華嚴經·賢首菩薩品》中說頌雲:“信爲道元功德母,增長一切諸善法。”而主張信有能,顯示信的功德不可思議;在《百法》五別境中欲爲其首,而佛果的十八不共法也有“欲無減”。故由“信”而于如來聖教多聞思修,乃能建立廣大所緣,由“欲”而于如來正法深生喜樂,乃能淨心安住,乃至正願精進等,皆以信和欲爲導爲首。

  九、釋迦常言一切衆生皆我眷屬,而大公無私、等攝一切有情爲一體,廣度內外有情。本人于此,一方面隨順法性,對一切學法者悲心攝化,與家人相等,同時對家人也大公無私,認真度化,與其他人一樣,在境界上超越了私情、公義的局限,等觀一切皆如夢幻,于中實我實法皆不可得;另一方面又同時隨順法相,在具體事情上處理得內外井然有序,既合理又合情。如果處理不好二者之間的關系,就會使二者産生矛盾與對立,換句現在的話說,學佛者既要盡好家庭責任,又要盡好社會責任,不舍有情的同時,安住二空,做平等觀。

  十、釋迦在《法華經·方便品》第二頌中雲:“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叁,除佛方便說。”《解深密經》、《楞伽經》、《維摩經》等皆講“法是一乘”。本人深知其爲唯一無二之正說。各宗各派在佛法的生命線――緣起觀上多違佛說,是創立者各逞其能――自見取見的産物,在古印度有大梵思想的侵入,在華土則多受玄學思想的滲透,從而淪落爲倒顯法相的似教,弊端百出,故不可從。本人于此,站在大雄無畏、護佛正教的立場上,反對似教,雖講唯識,不講唯識宗,而專講一乘法的“唯識佛法”,名之曰“人定勝天的特殊科學”,以顯示此爲至正、至善,是一切諸佛真正的真實了義。即作詩雲:

  通唯識握一乘,年少目盲通五明。

  伯仲之間盼薄伽,述聖似教恥同倫。

  (注:述聖之大化而不創作,無倒顯示法相,是謂述聖;各依創製附會聖教,于法相顛倒,是謂似教)

  

✿ 继续阅读 ▪ 談談業報因果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