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談談業報因果

  談談業報因果

  作者:唐仲容、唐思鵬

  根據大乘佛法的轉依義,學佛者應確定徹底改造人生宇宙的雄偉目標;根據菩薩名“大士”義,學佛者應爲具有堪作人天師表的高尚道德(戒),妙湛圓寂、動靜如如的美好心靈(定),內外明徹、通達諸法實相的淨智(慧),以廣度無邊衆生的出類拔萃人物。這是學佛者必有的正確而偉大的人生觀,這種人生觀的建立,是以大乘唯識學造什麼樣的業、得什麼樣的果,業由自心作、果由自心變,人們可以自由自在地掌握自己命運的業果道理、爲其理論根據的。同時這種人生觀的實現,又是以業報因果的正理指導行動,而努力作止惡作善、舍染趨淨、自覺覺他的殊勝正業爲其條件的。因之,凡學佛者,對于業報因果非有全面而正確的認識和掌握不可。

  一、業的形成

  業是造作。一切衆生,特別是人都是有情智的生命體,有生命就一定有生活;有生活就一定有生活所需的資料,而這些資料就一定要通過造作才能獲得。所以一切衆生,特別是人,必然要作業。人是裸體動物,要蔽體禦寒,就必然穿衣。人體是各種器官組織而成,各種器官又是由許多細胞的組合;細胞必須吸收一定的營養,才能新陳代謝,而人才能相續地活著,這就需要飲水和吃食物來吸收營養。人體必須避免風吹雨打和烈日蒸曬,才能生存,所以必須營造窟穴和房屋以爲住所。人又必須群體互助合作,所以一定要有交通往來,而行走所需的路徑和舟車等物,就成了必不可少的。衣、食、住、行是人們最基本的生活,而這些生活資料的獲得,必須由人們辛勤勞動才能産生。同時製造生活所需的各種資料,必須要有研究,有經驗的總結,有知識的積累,而學習這些知識也是生活中最重要的一環,這也是一種業。一般造業是一定要有身、口、意和意識的綜合活動,所以佛法有身、口、意叁業之說。而叁業的形成,主要是由于生活的逼迫;同時由于有情不達生命和生活所需的實相,有而非真,不實不虛,妄執于中有實我實法,從而使所作業、邪而不正、雜而不純,帶上有漏性,所以佛說:“無明緣行”。在具體作業時,先由意識考慮對環境的處理,佛學稱之爲“思”。在意識上先要用思來審慮,審慮好了,就作出決定性的處理,這在佛法上就叫“審決二思”的“意業”。意識決定之後,自然會支配身體,動手動足,利用工具來造作,佛法稱之爲“動身思”的“身業”。同時還要搖唇鼓舌,發爲言語,表達情志,邀約同夥來進行,這就是佛法所說的“發語思”的“語業”。總的來說,意業多屬造作的動機,有明顯的善惡性;身語業是造作的手段,有動機就必然有手段,所以業是動機與手段的綜合,如果有手段而無動機,那只是偶然造作或盲動,不能成爲完全的業;反之,有動機而無手段,也不是完全的業。一定要身、口、意叁方面綜合活動,而尤以意識活動爲主,才能形成完整的業。

  二、業報酬引是自然的規律

  凡屬一法,自然會有一定的作用,有作用就必然會發生一定的影響,其影響所及便是果,能發生影響的便是因。業是一法,當然自會有一定的作用,而發生一定的影響,其影響所及便是業因所産生的果。有火爲因,自會有光和熱的果,有水爲因,自會有流和濕的果。同樣有業爲因,自會發生一定的影響,而産生一定的果報,這是自然的、不可抗拒的、不隨人們主觀意志爲轉移的鐵一般的因果規律,所以《瑜伽大論》謂業“未作不得,已作不失。”這種業的因果規律好象一張大而無比的網,縱橫交錯,貫穿于整個宇宙、表裏精粗的各個方面,而包羅萬有,總括一切。但是業之感果情況不一,有直接感果或間接感果;有順利得果或通過複雜曲折的過程得果。同時也還有現時得果、短暫時期得果,或需要很長時間才能得果。但是無論怎樣,有了業就一定會有果,這是絲毫不爽。所以俗語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莫說不報,日子未到,日子一到,一定會報。”這是深有閱曆的真實之談。

  叁、業果要義

  (一)《旃檀越國王經》雲:“罪福響應,如影隨形,未有爲善不得福,行惡不得殃者。”業性有善惡和不善不惡的無記叁種。由善心起,有自利利他之用的,是爲善業;善業必得樂果。由煩惱所起,有自害害他之用的,是爲惡業;惡業必招苦果。不善不惡的無記業,必招現生中沒有顯著苦樂的一般果報。

  所謂善業必招樂果者,佛經中謂善業大要有十:在身業方面,“愛物放生”、“廉正好施”和“離欲戒淫”;在語業方面,說“誠實語”、“柔順語”、“和合語”和“莊重語”;在意業方面,“少欲無貪”,“慈悲無瞋”和“明達無癡”,合稱“十善業道”。修十善業的深淺成度,有上、中、下叁品,上品善多感生天報,中品善多感生人間報,下品善多感阿修羅報。這是從業報通叁世的角度說,若從現在來說,善業感善果,更爲顯而易見,人們若能以喜悅的心情、和藹有禮的態度與人接觸,對方自必以同等的心情和態度相酬對,這就是古人所說的“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人與人間若能相尚以德,相敬以義,則群衆自能在團結友愛的氣氛中,安其居而樂其業;國與國間,若能互相尊重,互不侵犯,則自少摩擦、而免于戰爭之苦。大力發展農工生産,人民自會豐衣 足食。辦好慈善事業,鳏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而社會有祥和之氣。辦好教育,樹立道德風尚,社會自爾文明,人類素質自爾提高。再從個人來說,人能孝親敬長,其子弟必知孝悌;丈夫能友愛其妻,必然導致夫婦和睦,家庭康樂。在社會上能以誠信待人,必多良朋善友;在工作中能尊上和下,則人際關系自然善美、而處得自在活躍。

  所謂惡業必招苦果者,惡業主要有十:在身業方面,有“殺、盜、邪淫”叁種;在語業方面,有“妄語、兩舌、惡口和绮語”四種;在意業方面,有“貪欲、瞋恚、愚癡”叁種,合稱“十惡業道”。在造十惡業的程度上,隨淺深不同,有上中下叁品,上品惡業多感地獄報,中品惡業多感餓鬼報,下品惡業多感傍生報。這是從業報通叁世的角度說,若從惡業現實感果上說,則更顯而易見。《出曜經》雲:“害人得害,行怨得怨,罵人得罵,擊人得擊。”這說明人與人間,若以粗惡的語言和行動加于人,對方一定會以同樣的語言和行動相報。懶惰者必受凍餒,驕傲者必遭失敗;殺盜淫妄,必受社會譴責和法律製裁,若騙人財物以養活身家,則爲“邪活命”,而生活必日趨腐化墮落。若自無實德和利他的行爲,而受人供養,這就造了極重惡業,爲償宿債,必墮惡道。所以佛說:“衆生一粒粟,重如須彌山,徒食不修道,披毛戴角還”。這些人應該回頭猛省,學“八正道”中的“正命”,使生活來源光明正大;尤應學百丈懷海禅師重視勞動:“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優良作風。若受人布施,當思“報衆生恩”,勤修戒、定、慧,廣說法要,利濟人群,則絕不致苦償宿業,而福慧日增。

  無記業不善不惡,不能熏種,因而不能感來生的異熟果。但在現生中卻能現造現受;例如一般的做工、務農,只求謀一己或一家人的基本生活,在一般的造作與享受上,都沒有顯著的道德與非道德性;又如簡單的洗衣、做飯、掃地等一般操作,其業與果也不帶有道德與非道德性,這些都是在現實中現作現受的無記業果。但是應知無記業是經常的、最基本的生活活動,其造作與感受雖不直接屬善屬惡,但它是善惡業生起的基礎。如果在無記業的做工務農時,起著自利利他的思想、而努力幹好,以貢獻國家,利益人群則是善業;反是而存著損人利己的思想,偷工減料,不講質量,便是惡業。因之,業有善惡相混的黑白業及果;同時在具體事實上也還有善惡無記叁性混雜一起的業和果。

  (二)佛典中常說:“自作自受,共作共受”。這裏的自作自受,即自業感自受用果;共作共受,即共業感共受用果。因果錄中載梁武帝過去生中曾爲樵夫,一次雨天上山采樵,入古廟躲雨,見屋漏水滴在佛像的頭部身部,心生愛護,用雨具蓋蔽其頭身,雨停出廟,入深山處,見一洞,中有猴啼,用石堵塞洞口,結果猴不得出,餓死洞中。因樵夫做了這件大善大惡的事,便在來生做了梁朝的皇帝,後來又爲侯景所困,餓死臺城,這就是自作自受的業果實例。在人們的現實生活中,自作自受的業果事例隨時隨地皆是,不須詳舉。佛典中說迦葉末法時代,有善女人見佛塔敗壞,承頭修補,由于她的心誠,感動叁十二個工匠不要報酬,修補成功。善女及叁十二位工匠同做了這件偉大善事,在來生隨其所應,同爲叁十叁天中一一天王。這件事例顯著地說明了共業共受的情景,在現實生活中共同作事、共同受果的實例,觸目皆是,不勝枚舉。佛典中常說,業力共同的衆生,必同生一趣,由于彼此有相同的業力,故能共變一依報的器世間,而彼此根身的扶根塵亦能互變,各爲其器界的一份,這也是共業共受的業果相。但還應知自共業果、雖各不同,而在具體事實上並非彼此絕緣、不相連束,共業共受的因果,有共中共、共中不共。這是由于多人同造一業,用力有多少,負責有主次所致。在自作自受的具體業果上,同樣也有不共中共和不共中不共。這是因爲業果是緣生法,雖一人造作,一人受報,而絕不能擺脫因緣關系、完全不受其它方面的牽聯。總之,業果的內容既非常複雜而又極其細微,絕不是單純機械的。

  (叁)現業熏種,業種藏于本識,通過較長時期變異成熟,感來生報,名異熟果。以故人們現生所受,是前生業因所感之果;現生所作,是感來生果報之因。一切有情在長期生死流轉過程中,作作受受,受受作作,前異熟盡,後異熟生,業報因果,展轉貫通于過去、現在、未來叁世,而循環無端地相續著。同時現生是作受的焦點,是業報因果交替的樞紐,若能在現生中順受前果,慎作後因,即能掌握自己命運,而趨吉避凶,離苦得樂。如是兩點業果道理,可從佛法所立…

《談談業報因果》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