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談談業報因果▪P2

  ..續本文上一頁十二緣起說明之。

  十二緣起是: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

  此中緣,是此物爲條件引起它物義。無明至老死十二法,皆是次第前者引起後者,而形成一條必然性的業報因果規律,故名“十二緣起”。“無明”是愚癡,不明了人生宇宙的實相和業報因果的道理,執有實我實法。由于認識上的迷蒙,自會引起倒行妄作,是謂“無明緣行”。行即是業,業熏本識,形成業種,在本識中通過較長時間,變異成熟,受其影響,使本識及其所藏心、心所、色等諸種發生深刻變化,一致成爲變生異熟果的原材料;本識也就成了異熟果的體現者,而名異熟識,是謂“行緣識”。異熟識中所有心、心所、色種,既隨業力變爲生起異熟果的原料,自會隨緣現行,成爲色(物質)、受、想、行、識(精神)的五蘊。五蘊中受、想、行、識即是名色中的名,色蘊即名色中的色,這就是“識緣名色”。有了色受、想、行、識的名色,異熟識自會依之內變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聚積的根身爲正報,所以說“名色緣六入”。六入即是六根。這裏的名色緣六入是以約赅博句,理實異熟識依名色內變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爲正報時,同時自必依名色法種外變色、聲、香、味、觸、法六塵爲境、及根身所依的器界依報;同時也必生起依眼根緣色境的眼識、乃至依意根生起緣法境的意識,根、境、識叁和合接觸,即是此中“六入緣觸”的具體實義。六根與六塵接觸,自會于違逆境生起苦痛的感受;于隨順境生起歡樂的感受;于不順不違境生起不苦不樂的舍受,是謂“觸緣受”。于現實生活境中既能引生苦樂舍的實在感受,自會于內身外器執以爲實,而貪愛不舍,于中求生取樂,是謂“受緣愛”。于現實生活諸境,通過親身感受,自必迷惑,于內身外器依名取相,執爲種種實法;既執一切親受境界爲實法,自必于內身依名取相,執爲實我,依身及所緣諸境,執爲我所,是謂“愛緣取”,此中取是執取義。既執實法實我,自會于順我之法而生貪,于違我之法而生瞋,于不順不違之法而與我無關,不求理解而生癡。有了貪、瞋、癡叁毒的煩惱,自必順之而造惡性的身、口、意業;即或有時爲我求福,強造一些善業,都是在我法執指導下進行的,是有漏善。有了有漏的善惡業,便會熏習本識,而成爲感來生異熟果的業因,是謂“取緣有”,有者有生起來世果報之因。既具有感來生果報的業因,自必有隨業變果的異熟識,而有來生的生命體出現,是謂“有緣生”。既有生命體的根身,自必百憂感其心,萬事勞其形,不斷摧殘而衰老、而死亡,是謂“生緣老死”。此十二緣起,明顯地揭示出業報因果貫通叁世。“無明緣行,行緣識”,是過去世所作感現在世異熟果的業因;“識緣名色”乃至“觸緣受”,是現在世領受前業所感的異熟果。“受緣愛”乃至“取緣有”,是現在世一面受前業果,一面又造新業熏習成種,爲感未來世異熟果的業因;“有緣生,生緣老死”是現生業所感未來世的異熟果。但是這種貫通叁世的業報因果,不是孤立的片段過程,而是貫通叁世的業報形式,展轉往複,無窮無盡地演進著。同時此緣起也說明了現世是業果新舊交替的樞紐,若抓住現生這一關鍵時機,一面不怨天尤人地領受前果,一面積極地采取止惡向善、自利利他的動機和手段來進行身口意的造作,就必能自心作主,掌握自己的命運,實現理想,而獲得現果和美好的未來果。因之,業報因果的實相,雖是業力感果有定,而由自心造,可以自主,絕不是前業決定一切、不可改轉的“宿命論”。

  (四)世間有漏業報因果相,已如上說;出世無漏業報因果相,今當顯示。佛經說:“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古訓“諸惡莫作”是戒學;“衆善奉行”是慧學;“自淨其意”是定學。此中的諸惡莫作,就是要守好屬“性罪”、“遮罪”的“律儀戒”。身不行殺盜邪淫的事;口不說妄語、兩舌、惡口、绮語的話;意不起貪、瞋、邪見的念。酒能亂性,煙能毒身,皆當遠離。博奕行賭,既耗金錢,又礙正業,必須嚴戒。爲了防嫌杜疑,瓜田納履,李下整冠,亦當遮遣。爲了防微杜漸,日常小事,亦當謹慎。如是持戒,自必清白,而道德高尚。至于衆善奉行,首應從“八正道”作。八正道以“正慧”指導身語意業。其中“正見、正思維、正念、正定”是定慧兼修,從意業上廣攝一切善法。“正業、正命”的修學,必須常作自利利他的事,正確經營農、工、商、學等資生事業,使生活來源光明正大,遠離邪命,這些是從身業上攝諸善法。修持“正語”,常常弘宣正法,說道德語,是從語業上攝諸善法。常修“正勤”,對身、口、意所作諸善積極用功,始終一貫,就能認真做到“衆善奉行”而智慧日增。至于“自淨其意”,首須呵色、聲、香、味、觸五欲,棄貪、瞋、掉舉、惡作、疑五蓋,調身、調息、收心、察念、專注一趣,平等寂靜,而心自得定。在此心境上,可“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則心靜而能慮,寂而能照,自得禅定。努力從戒、定、慧叁學上用功,便是修無漏業。由此業力,自能破我執、除煩惱,斷有漏業果,而永離生死苦海,證得常樂我淨的無余涅槃,也就是證真解脫,得“離系果”。

  無漏業果相有大小乘之別,前面所說主要是聲聞、獨覺小乘所有的無漏業果相。此外還有最極殊勝圓滿的大乘無漏業果相,必須著重指出。諸大乘人,攝受衆生爲一體,以一切衆生之解脫爲解脫,故其意業主要表現爲“四無量心”,經常慈愛衆生,而思與之以樂(慈);悲愍衆生,而思拔其苦(悲);見衆生離苦得樂,則大歡喜(喜);雖時時濟度衆生、而安住上舍,不取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舍)。有如此偉大殊勝的意業,自能有其偉大殊勝的“四攝”爲其身語業,常爲衆生施財以安養其色身,施法以育其慧命(布施);弘法利生,談笑先言,樂說無厭(愛語);廣修慈善,樂作公益(利行);爲了使信衆善友道業成就,常與學人共生活、同工作(同事)。不但如此,還要廣修悲智等運、真俗圓融,度一切衆生,使自他同登涅槃彼岸的“六度”。1.“布施”:“法施、財施、無畏施”;2.“持戒”:“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3.“安忍”:“耐他怨害忍、安受衆苦忍、法思勝解忍”;4.“精進”:“披甲精進、攝善法精進、饒益有情精進”;5.“禅定”:“世間禅、出世間禅、出世間上上禅”;6.“般若”:“聞慧、思慧、修慧”,修慧中有“加行無分別智、根本無分別智、後得無分別智”。如是六度,廣攝世出世間無量無邊殊勝正行,故有“六度萬行”的貫語。“四無量心、四攝、六度”是至極微妙,圓滿究竟,自覺覺他的“大士行”,也是修最極殊勝、上成佛道的無漏淨業。由此殊勝無漏業力,能破一切我執法執。斷“煩惱障”和“所知障”,證得“大菩提”和“無住涅槃”二聖果。成就“清淨法身”和“圓滿報身”,永離生死,受用清淨自在之樂;常現無量化身,作拔濟無邊含識之事。如斯無漏業果,至上至圓,不可思議,偉哉、奇哉,歎觀止矣。

  四、業報因果的中道觀

  任何一法都有其正反兩面,業報因果,自不例外,它有其同類相招,絲毫不爽的決定性;但也俱相反的一面,而有著相對的改轉性。此兩種性結合起來,對照互參,就可能在業果問題上,有著中正不偏的如實見解和方便善巧的正確掌握。

  所謂業報因果絲毫不爽的決定性:即造業一定感果,“善有善報,惡有惡報”;“自作自受、共作共受、不作不受”。業力強大,其果勢強大;業力微弱,其果勢微弱。現業能招現生“人士用果”和遠近“增上果”,現業熏種,在本識中變異成熟,必感來生“異熟果”。異熟業中,由引業力感總報,滿業力感別報。如是一切皆是必然的客觀規律,不可任意改轉,是爲業報因果的必然性。爲什麼業報因果又有改轉的可能性呢?因爲業是內識隨因緣勢力之所造作,業果是內識隨因緣勢力之所變現。業從因緣勢力生,必隨因緣勢力轉變、隨因緣勢力有無,故業報因果的決定性,是相對而非絕對的。既非絕對,即可改轉。改轉之道有二:1.用對治。有漏業主要由于心迷,于本無有我的個體生命,妄執有我,起惑造業,由業招果;若心有悟,了知本無我法,由此悟心,即可除卻執我之迷心,從根本上消除業力,業盡其果自盡。所以玄覺《證道歌》雲:“證實相、無人法,刹那滅卻阿鼻業。”其次至誠而反複地忏悔,可以摧毀往業;往業既除,則其果自消。故《金光明經》雲:“千劫所作極重罪業,若能至心一忏悔者,如是重罪,悉皆滅盡。”《觀普賢行法經》亦雲:“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實相,衆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2.根據強勝弱、新代舊的原則,而以業除業,若後業勢勝,能勝前業,則前業自得改轉。《金剛經》雲:“複次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若爲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即得消滅,當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此段經語,即顯示人們若造極強大的心業,自能使其相反的舊業,力不能敵,略引小報,便自消除。總之,業報因果的決定性與其改轉的可能性兩相融合,對照互參,則能不偏不倚、掌握全面,隨順因果規律,而又不爲規律之所束縛。由斯便能超以相外,執其環中。

  再者:業報因果從俗谛看,真實不虛;從真谛看,是假非實,若于此中不執兩邊而綜合看待,才能真俗圓融,契會業報因果的中道實相。

  所謂業果從俗谛看,真實不虛:是說人們在親受現實生活的苦樂果實,即可見此是酬往生業力之因;在正起心動念、說話作事的現業時,即知此必能引它生之果。在正做工、務農、學習的作業時,即知此是現生“士用果”之因;在工業品、農産品、知識材料現前時,即親見此是現業之果。如是一切業報因果,皆是親受親作,現量及真比量綜合所證所知,曆曆在目,一一相應,無一物而不在其中,無一人而能出其外,所以神通第一的目犍連,宿業現前,難免痛打;堯舜桀纣,生必有死,同爲枯骨。由此可見,業報因果,真實不虛,絕非空談。但是業報因果爲什麼從真谛看、又是假非實呢?因爲一切諸法皆從緣生,無實自性,空不可得。故《中論》雲:“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業之與果是有爲法,皆從緣生,如夢如幻,有而非真,故《中論》又雲:“諸煩惱及業,作者及果報,皆如幻如夢,如焰亦如響。”既業與果,皆如夢幻,故因果等言,皆假施設,所以《成唯識論》雲:“因果等言,皆假施設。觀現在法,有引後用,假立當果,對說現因;觀現在法,有酬前相,假立曾因,對說現果。”既業報因果皆假立名,無有實體,故是空。既無實體,即不可分別言說,彼是實因,彼非實因;彼實是果,彼實非果。以有分別言說,即執彼爲實物,有其自體,與業果如幻無體的實性全相違故。問:業報因果俗谛說實,真谛言空,怎樣看待掌握才合正理呢?答:在此問題上,不落空有兩邊,圓照真俗二谛,契會其中道實相,方爲至妙。克實而言,業果與一切諸法同是以如夢如幻,有而非真,爲其中道實相。業報因果既如幻非真,即無實體,無實體即是空;空即幻有,故空非無。業果既是幻有,雖無實體,而形象分明顯現,故業果是有;有即幻有,故有即是空,有即是空,故有非有,空即是有,故空非空,非有非空,即是中道。又業相果相是事,事相不無,故業果是有;此之事相,從理分析,無有定形,亦無定體,故業果是空。然空不自空,由幻相顯;有不自有,攬空理成。由斯理事不二,是爲業果的實相。學人若知業果如夢如幻,則能不墮空有兩邊,圓照真俗二谛,終日作受,而心常湛寂,即證“般若叁昧”。此中有偈:

  業果如夢幻,實體業果無;夢幻相非無,幻相業果有。如是住內心,通達無取舍,終日常作受,內心自如如。

  

  

《談談業報因果》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