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十二缘起说明之。
十二缘起是: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
此中缘,是此物为条件引起它物义。无明至老死十二法,皆是次第前者引起后者,而形成一条必然性的业报因果规律,故名“十二缘起”。“无明”是愚痴,不明了人生宇宙的实相和业报因果的道理,执有实我实法。由于认识上的迷蒙,自会引起倒行妄作,是谓“无明缘行”。行即是业,业熏本识,形成业种,在本识中通过较长时间,变异成熟,受其影响,使本识及其所藏心、心所、色等诸种发生深刻变化,一致成为变生异熟果的原材料;本识也就成了异熟果的体现者,而名异熟识,是谓“行缘识”。异熟识中所有心、心所、色种,既随业力变为生起异熟果的原料,自会随缘现行,成为色(物质)、受、想、行、识(精神)的五蕴。五蕴中受、想、行、识即是名色中的名,色蕴即名色中的色,这就是“识缘名色”。有了色受、想、行、识的名色,异熟识自会依之内变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聚积的根身为正报,所以说“名色缘六入”。六入即是六根。这里的名色缘六入是以约赅博句,理实异熟识依名色内变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为正报时,同时自必依名色法种外变色、声、香、味、触、法六尘为境、及根身所依的器界依报;同时也必生起依眼根缘色境的眼识、乃至依意根生起缘法境的意识,根、境、识三和合接触,即是此中“六入缘触”的具体实义。六根与六尘接触,自会于违逆境生起苦痛的感受;于随顺境生起欢乐的感受;于不顺不违境生起不苦不乐的舍受,是谓“触缘受”。于现实生活境中既能引生苦乐舍的实在感受,自会于内身外器执以为实,而贪爱不舍,于中求生取乐,是谓“受缘爱”。于现实生活诸境,通过亲身感受,自必迷惑,于内身外器依名取相,执为种种实法;既执一切亲受境界为实法,自必于内身依名取相,执为实我,依身及所缘诸境,执为我所,是谓“爱缘取”,此中取是执取义。既执实法实我,自会于顺我之法而生贪,于违我之法而生瞋,于不顺不违之法而与我无关,不求理解而生痴。有了贪、瞋、痴三毒的烦恼,自必顺之而造恶性的身、口、意业;即或有时为我求福,强造一些善业,都是在我法执指导下进行的,是有漏善。有了有漏的善恶业,便会熏习本识,而成为感来生异熟果的业因,是谓“取缘有”,有者有生起来世果报之因。既具有感来生果报的业因,自必有随业变果的异熟识,而有来生的生命体出现,是谓“有缘生”。既有生命体的根身,自必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不断摧残而衰老、而死亡,是谓“生缘老死”。此十二缘起,明显地揭示出业报因果贯通三世。“无明缘行,行缘识”,是过去世所作感现在世异熟果的业因;“识缘名色”乃至“触缘受”,是现在世领受前业所感的异熟果。“受缘爱”乃至“取缘有”,是现在世一面受前业果,一面又造新业熏习成种,为感未来世异熟果的业因;“有缘生,生缘老死”是现生业所感未来世的异熟果。但是这种贯通三世的业报因果,不是孤立的片段过程,而是贯通三世的业报形式,展转往复,无穷无尽地演进着。同时此缘起也说明了现世是业果新旧交替的枢纽,若抓住现生这一关键时机,一面不怨天尤人地领受前果,一面积极地采取止恶向善、自利利他的动机和手段来进行身口意的造作,就必能自心作主,掌握自己的命运,实现理想,而获得现果和美好的未来果。因之,业报因果的实相,虽是业力感果有定,而由自心造,可以自主,绝不是前业决定一切、不可改转的“宿命论”。
(四)世间有漏业报因果相,已如上说;出世无漏业报因果相,今当显示。佛经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古训“诸恶莫作”是戒学;“众善奉行”是慧学;“自净其意”是定学。此中的诸恶莫作,就是要守好属“性罪”、“遮罪”的“律仪戒”。身不行杀盗邪淫的事;口不说妄语、两舌、恶口、绮语的话;意不起贪、瞋、邪见的念。酒能乱性,烟能毒身,皆当远离。博奕行赌,既耗金钱,又碍正业,必须严戒。为了防嫌杜疑,瓜田纳履,李下整冠,亦当遮遣。为了防微杜渐,日常小事,亦当谨慎。如是持戒,自必清白,而道德高尚。至于众善奉行,首应从“八正道”作。八正道以“正慧”指导身语意业。其中“正见、正思维、正念、正定”是定慧兼修,从意业上广摄一切善法。“正业、正命”的修学,必须常作自利利他的事,正确经营农、工、商、学等资生事业,使生活来源光明正大,远离邪命,这些是从身业上摄诸善法。修持“正语”,常常弘宣正法,说道德语,是从语业上摄诸善法。常修“正勤”,对身、口、意所作诸善积极用功,始终一贯,就能认真做到“众善奉行”而智慧日增。至于“自净其意”,首须呵色、声、香、味、触五欲,弃贪、瞋、掉举、恶作、疑五盖,调身、调息、收心、察念、专注一趣,平等寂静,而心自得定。在此心境上,可“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则心静而能虑,寂而能照,自得禅定。努力从戒、定、慧三学上用功,便是修无漏业。由此业力,自能破我执、除烦恼,断有漏业果,而永离生死苦海,证得常乐我净的无余涅槃,也就是证真解脱,得“离系果”。
无漏业果相有大小乘之别,前面所说主要是声闻、独觉小乘所有的无漏业果相。此外还有最极殊胜圆满的大乘无漏业果相,必须着重指出。诸大乘人,摄受众生为一体,以一切众生之解脱为解脱,故其意业主要表现为“四无量心”,经常慈爱众生,而思与之以乐(慈);悲愍众生,而思拔其苦(悲);见众生离苦得乐,则大欢喜(喜);虽时时济度众生、而安住上舍,不取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舍)。有如此伟大殊胜的意业,自能有其伟大殊胜的“四摄”为其身语业,常为众生施财以安养其色身,施法以育其慧命(布施);弘法利生,谈笑先言,乐说无厌(爱语);广修慈善,乐作公益(利行);为了使信众善友道业成就,常与学人共生活、同工作(同事)。不但如此,还要广修悲智等运、真俗圆融,度一切众生,使自他同登涅槃彼岸的“六度”。1.“布施”:“法施、财施、无畏施”;2.“持戒”:“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3.“安忍”:“耐他怨害忍、安受众苦忍、法思胜解忍”;4.“精进”:“披甲精进、摄善法精进、饶益有情精进”;5.“禅定”:“世间禅、出世间禅、出世间上上禅”;6.“般若”:“闻慧、思慧、修慧”,修慧中有“加行无分别智、根本无分别智、后得无分别智”。如是六度,广摄世出世间无量无边殊胜正行,故有“六度万行”的贯语。“四无量心、四摄、六度”是至极微妙,圆满究竟,自觉觉他的“大士行”,也是修最极殊胜、上成佛道的无漏净业。由此殊胜无漏业力,能破一切我执法执。断“烦恼障”和“所知障”,证得“大菩提”和“无住涅槃”二圣果。成就“清净法身”和“圆满报身”,永离生死,受用清净自在之乐;常现无量化身,作拔济无边含识之事。如斯无漏业果,至上至圆,不可思议,伟哉、奇哉,叹观止矣。
四、业报因果的中道观
任何一法都有其正反两面,业报因果,自不例外,它有其同类相招,丝毫不爽的决定性;但也俱相反的一面,而有着相对的改转性。此两种性结合起来,对照互参,就可能在业果问题上,有着中正不偏的如实见解和方便善巧的正确掌握。
所谓业报因果丝毫不爽的决定性:即造业一定感果,“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自作自受、共作共受、不作不受”。业力强大,其果势强大;业力微弱,其果势微弱。现业能招现生“人士用果”和远近“增上果”,现业熏种,在本识中变异成熟,必感来生“异熟果”。异熟业中,由引业力感总报,满业力感别报。如是一切皆是必然的客观规律,不可任意改转,是为业报因果的必然性。为什么业报因果又有改转的可能性呢?因为业是内识随因缘势力之所造作,业果是内识随因缘势力之所变现。业从因缘势力生,必随因缘势力转变、随因缘势力有无,故业报因果的决定性,是相对而非绝对的。既非绝对,即可改转。改转之道有二:1.用对治。有漏业主要由于心迷,于本无有我的个体生命,妄执有我,起惑造业,由业招果;若心有悟,了知本无我法,由此悟心,即可除却执我之迷心,从根本上消除业力,业尽其果自尽。所以玄觉《证道歌》云:“证实相、无人法,刹那灭却阿鼻业。”其次至诚而反复地忏悔,可以摧毁往业;往业既除,则其果自消。故《金光明经》云:“千劫所作极重罪业,若能至心一忏悔者,如是重罪,悉皆灭尽。”《观普贤行法经》亦云:“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实相,众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2.根据强胜弱、新代旧的原则,而以业除业,若后业势胜,能胜前业,则前业自得改转。《金刚经》云:“复次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即得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此段经语,即显示人们若造极强大的心业,自能使其相反的旧业,力不能敌,略引小报,便自消除。总之,业报因果的决定性与其改转的可能性两相融合,对照互参,则能不偏不倚、掌握全面,随顺因果规律,而又不为规律之所束缚。由斯便能超以相外,执其环中。
再者:业报因果从俗谛看,真实不虚;从真谛看,是假非实,若于此中不执两边而综合看待,才能真俗圆融,契会业报因果的中道实相。
所谓业果从俗谛看,真实不虚:是说人们在亲受现实生活的苦乐果实,即可见此是酬往生业力之因;在正起心动念、说话作事的现业时,即知此必能引它生之果。在正做工、务农、学习的作业时,即知此是现生“士用果”之因;在工业品、农产品、知识材料现前时,即亲见此是现业之果。如是一切业报因果,皆是亲受亲作,现量及真比量综合所证所知,历历在目,一一相应,无一物而不在其中,无一人而能出其外,所以神通第一的目犍连,宿业现前,难免痛打;尧舜桀纣,生必有死,同为枯骨。由此可见,业报因果,真实不虚,绝非空谈。但是业报因果为什么从真谛看、又是假非实呢?因为一切诸法皆从缘生,无实自性,空不可得。故《中论》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业之与果是有为法,皆从缘生,如梦如幻,有而非真,故《中论》又云:“诸烦恼及业,作者及果报,皆如幻如梦,如焰亦如响。”既业与果,皆如梦幻,故因果等言,皆假施设,所以《成唯识论》云:“因果等言,皆假施设。观现在法,有引后用,假立当果,对说现因;观现在法,有酬前相,假立曾因,对说现果。”既业报因果皆假立名,无有实体,故是空。既无实体,即不可分别言说,彼是实因,彼非实因;彼实是果,彼实非果。以有分别言说,即执彼为实物,有其自体,与业果如幻无体的实性全相违故。问:业报因果俗谛说实,真谛言空,怎样看待掌握才合正理呢?答:在此问题上,不落空有两边,圆照真俗二谛,契会其中道实相,方为至妙。克实而言,业果与一切诸法同是以如梦如幻,有而非真,为其中道实相。业报因果既如幻非真,即无实体,无实体即是空;空即幻有,故空非无。业果既是幻有,虽无实体,而形象分明显现,故业果是有;有即幻有,故有即是空,有即是空,故有非有,空即是有,故空非空,非有非空,即是中道。又业相果相是事,事相不无,故业果是有;此之事相,从理分析,无有定形,亦无定体,故业果是空。然空不自空,由幻相显;有不自有,揽空理成。由斯理事不二,是为业果的实相。学人若知业果如梦如幻,则能不堕空有两边,圆照真俗二谛,终日作受,而心常湛寂,即证“般若三昧”。此中有偈:
业果如梦幻,实体业果无;梦幻相非无,幻相业果有。如是住内心,通达无取舍,终日常作受,内心自如如。
《谈谈业报因果》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