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业报因果
作者:唐仲容、唐思鹏
根据大乘佛法的转依义,学佛者应确定彻底改造人生宇宙的雄伟目标;根据菩萨名“大士”义,学佛者应为具有堪作人天师表的高尚道德(戒),妙湛圆寂、动静如如的美好心灵(定),内外明彻、通达诸法实相的净智(慧),以广度无边众生的出类拔萃人物。这是学佛者必有的正确而伟大的人生观,这种人生观的建立,是以大乘唯识学造什么样的业、得什么样的果,业由自心作、果由自心变,人们可以自由自在地掌握自己命运的业果道理、为其理论根据的。同时这种人生观的实现,又是以业报因果的正理指导行动,而努力作止恶作善、舍染趋净、自觉觉他的殊胜正业为其条件的。因之,凡学佛者,对于业报因果非有全面而正确的认识和掌握不可。
一、业的形成
业是造作。一切众生,特别是人都是有情智的生命体,有生命就一定有生活;有生活就一定有生活所需的资料,而这些资料就一定要通过造作才能获得。所以一切众生,特别是人,必然要作业。人是裸体动物,要蔽体御寒,就必然穿衣。人体是各种器官组织而成,各种器官又是由许多细胞的组合;细胞必须吸收一定的营养,才能新陈代谢,而人才能相续地活着,这就需要饮水和吃食物来吸收营养。人体必须避免风吹雨打和烈日蒸晒,才能生存,所以必须营造窟穴和房屋以为住所。人又必须群体互助合作,所以一定要有交通往来,而行走所需的路径和舟车等物,就成了必不可少的。衣、食、住、行是人们最基本的生活,而这些生活资料的获得,必须由人们辛勤劳动才能产生。同时制造生活所需的各种资料,必须要有研究,有经验的总结,有知识的积累,而学习这些知识也是生活中最重要的一环,这也是一种业。一般造业是一定要有身、口、意和意识的综合活动,所以佛法有身、口、意三业之说。而三业的形成,主要是由于生活的逼迫;同时由于有情不达生命和生活所需的实相,有而非真,不实不虚,妄执于中有实我实法,从而使所作业、邪而不正、杂而不纯,带上有漏性,所以佛说:“无明缘行”。在具体作业时,先由意识考虑对环境的处理,佛学称之为“思”。在意识上先要用思来审虑,审虑好了,就作出决定性的处理,这在佛法上就叫“审决二思”的“意业”。意识决定之后,自然会支配身体,动手动足,利用工具来造作,佛法称之为“动身思”的“身业”。同时还要摇唇鼓舌,发为言语,表达情志,邀约同伙来进行,这就是佛法所说的“发语思”的“语业”。总的来说,意业多属造作的动机,有明显的善恶性;身语业是造作的手段,有动机就必然有手段,所以业是动机与手段的综合,如果有手段而无动机,那只是偶然造作或盲动,不能成为完全的业;反之,有动机而无手段,也不是完全的业。一定要身、口、意三方面综合活动,而尤以意识活动为主,才能形成完整的业。
二、业报酬引是自然的规律
凡属一法,自然会有一定的作用,有作用就必然会发生一定的影响,其影响所及便是果,能发生影响的便是因。业是一法,当然自会有一定的作用,而发生一定的影响,其影响所及便是业因所产生的果。有火为因,自会有光和热的果,有水为因,自会有流和湿的果。同样有业为因,自会发生一定的影响,而产生一定的果报,这是自然的、不可抗拒的、不随人们主观意志为转移的铁一般的因果规律,所以《瑜伽大论》谓业“未作不得,已作不失。”这种业的因果规律好象一张大而无比的网,纵横交错,贯穿于整个宇宙、表里精粗的各个方面,而包罗万有,总括一切。但是业之感果情况不一,有直接感果或间接感果;有顺利得果或通过复杂曲折的过程得果。同时也还有现时得果、短暂时期得果,或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得果。但是无论怎样,有了业就一定会有果,这是丝毫不爽。所以俗语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莫说不报,日子未到,日子一到,一定会报。”这是深有阅历的真实之谈。
三、业果要义
(一)《旃檀越国王经》云:“罪福响应,如影随形,未有为善不得福,行恶不得殃者。”业性有善恶和不善不恶的无记三种。由善心起,有自利利他之用的,是为善业;善业必得乐果。由烦恼所起,有自害害他之用的,是为恶业;恶业必招苦果。不善不恶的无记业,必招现生中没有显著苦乐的一般果报。
所谓善业必招乐果者,佛经中谓善业大要有十:在身业方面,“爱物放生”、“廉正好施”和“离欲戒淫”;在语业方面,说“诚实语”、“柔顺语”、“和合语”和“庄重语”;在意业方面,“少欲无贪”,“慈悲无瞋”和“明达无痴”,合称“十善业道”。修十善业的深浅成度,有上、中、下三品,上品善多感生天报,中品善多感生人间报,下品善多感阿修罗报。这是从业报通三世的角度说,若从现在来说,善业感善果,更为显而易见,人们若能以喜悦的心情、和蔼有礼的态度与人接触,对方自必以同等的心情和态度相酬对,这就是古人所说的“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人与人间若能相尚以德,相敬以义,则群众自能在团结友爱的气氛中,安其居而乐其业;国与国间,若能互相尊重,互不侵犯,则自少摩擦、而免于战争之苦。大力发展农工生产,人民自会丰衣 足食。办好慈善事业,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而社会有祥和之气。办好教育,树立道德风尚,社会自尔文明,人类素质自尔提高。再从个人来说,人能孝亲敬长,其子弟必知孝悌;丈夫能友爱其妻,必然导致夫妇和睦,家庭康乐。在社会上能以诚信待人,必多良朋善友;在工作中能尊上和下,则人际关系自然善美、而处得自在活跃。
所谓恶业必招苦果者,恶业主要有十:在身业方面,有“杀、盗、邪淫”三种;在语业方面,有“妄语、两舌、恶口和绮语”四种;在意业方面,有“贪欲、瞋恚、愚痴”三种,合称“十恶业道”。在造十恶业的程度上,随浅深不同,有上中下三品,上品恶业多感地狱报,中品恶业多感饿鬼报,下品恶业多感傍生报。这是从业报通三世的角度说,若从恶业现实感果上说,则更显而易见。《出曜经》云:“害人得害,行怨得怨,骂人得骂,击人得击。”这说明人与人间,若以粗恶的语言和行动加于人,对方一定会以同样的语言和行动相报。懒惰者必受冻馁,骄傲者必遭失败;杀盗淫妄,必受社会谴责和法律制裁,若骗人财物以养活身家,则为“邪活命”,而生活必日趋腐化堕落。若自无实德和利他的行为,而受人供养,这就造了极重恶业,为偿宿债,必堕恶道。所以佛说:“众生一粒粟,重如须弥山,徒食不修道,披毛戴角还”。这些人应该回头猛省,学“八正道”中的“正命”,使生活来源光明正大;尤应学百丈怀海禅师重视劳动:“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优良作风。若受人布施,当思“报众生恩”,勤修戒、定、慧,广说法要,利济人群,则绝不致苦偿宿业,而福慧日增。
无记业不善不恶,不能熏种,因而不能感来生的异熟果。但在现生中却能现造现受;例如一般的做工、务农,只求谋一己或一家人的基本生活,在一般的造作与享受上,都没有显著的道德与非道德性;又如简单的洗衣、做饭、扫地等一般操作,其业与果也不带有道德与非道德性,这些都是在现实中现作现受的无记业果。但是应知无记业是经常的、最基本的生活活动,其造作与感受虽不直接属善属恶,但它是善恶业生起的基础。如果在无记业的做工务农时,起着自利利他的思想、而努力干好,以贡献国家,利益人群则是善业;反是而存着损人利己的思想,偷工减料,不讲质量,便是恶业。因之,业有善恶相混的黑白业及果;同时在具体事实上也还有善恶无记三性混杂一起的业和果。
(二)佛典中常说:“自作自受,共作共受”。这里的自作自受,即自业感自受用果;共作共受,即共业感共受用果。因果录中载梁武帝过去生中曾为樵夫,一次雨天上山采樵,入古庙躲雨,见屋漏水滴在佛像的头部身部,心生爱护,用雨具盖蔽其头身,雨停出庙,入深山处,见一洞,中有猴啼,用石堵塞洞口,结果猴不得出,饿死洞中。因樵夫做了这件大善大恶的事,便在来生做了梁朝的皇帝,后来又为侯景所困,饿死台城,这就是自作自受的业果实例。在人们的现实生活中,自作自受的业果事例随时随地皆是,不须详举。佛典中说迦叶末法时代,有善女人见佛塔败坏,承头修补,由于她的心诚,感动三十二个工匠不要报酬,修补成功。善女及三十二位工匠同做了这件伟大善事,在来生随其所应,同为三十三天中一一天王。这件事例显著地说明了共业共受的情景,在现实生活中共同作事、共同受果的实例,触目皆是,不胜枚举。佛典中常说,业力共同的众生,必同生一趣,由于彼此有相同的业力,故能共变一依报的器世间,而彼此根身的扶根尘亦能互变,各为其器界的一份,这也是共业共受的业果相。但还应知自共业果、虽各不同,而在具体事实上并非彼此绝缘、不相连束,共业共受的因果,有共中共、共中不共。这是由于多人同造一业,用力有多少,负责有主次所致。在自作自受的具体业果上,同样也有不共中共和不共中不共。这是因为业果是缘生法,虽一人造作,一人受报,而绝不能摆脱因缘关系、完全不受其它方面的牵联。总之,业果的内容既非常复杂而又极其细微,绝不是单纯机械的。
(三)现业熏种,业种藏于本识,通过较长时期变异成熟,感来生报,名异熟果。以故人们现生所受,是前生业因所感之果;现生所作,是感来生果报之因。一切有情在长期生死流转过程中,作作受受,受受作作,前异熟尽,后异熟生,业报因果,展转贯通于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而循环无端地相续着。同时现生是作受的焦点,是业报因果交替的枢纽,若能在现生中顺受前果,慎作后因,即能掌握自己命运,而趋吉避凶,离苦得乐。如是两点业果道理,可从佛法所立…
《谈谈业报因果》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