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宗鏡錄略講下冊 (第叁十五章)▪P2

  ..續本文上一頁本功能。

  但是現在我們還是講憶想的範圍因此我們要了解自己,你看世界上任何一個人,所有的夢你把它兜攏來,都屬于平常見過聽過了解過回想過的經驗,你沒有想過、見過、聽過,你絕不會夢到過。所以西方人畫的天堂,是西方那個境界;東方人畫的天堂,東方人的境界。人類的思想範圍就是那麼狹小,超不過它現有知識的程度。爲什麼如此?因爲人不能明心,不能明白自己身心的本體,無量無邊的作用發不起來,所以都在有量有邊的限度之間輪回。一切凡夫的修行,他的觀念往往落在憶或想中,再不就是現有的意識狀態中而不自知。在此我們要注意這句“凡夫憶想分別”所標明的這叁種心理狀態。若是佛眼的見道,絕不如此。

  聖人不信用五眼

  複次,五眼因緣和合生,皆是作相,虛诳不實。佛不信不用。是故言不以五眼見。

  再者,世間看東西沒有不靠肉眼的,我們這個依眼神經腦神經的肉眼,是“因緣和合生”。一個人幻想多了,于一般現實中另外看到東西,那不是這個眼睛的作用,而是憶想分別作用,是精神的錯亂。若是悟了道那一種眼的作用叫它是慧眼、法眼,屬于精神思想的高廣領域;沒有悟道以前,則是非量,屬于種種精神病態。但是,不管是哪一種眼,包括佛眼,都是因緣和合而生。佛法講世間現象離不開因緣,世間法一切有形的東西都是因緣和合而成。譬如我們眼睛能夠看得見東西,要九個因緣,這還是簡單的、粗的歸納。眼睛前面如果沒有空間、沒有距離,就看不見。沒有光,看不見。必須空與光加上腦神經、眼神經等等的作用才能夠看見。耳朵能聽要有八個因緣,耳朵不須要光,所以這個因素可以去掉了。至于鼻子的作用,條件又減少下來,這些道理留待講唯識時再說。

  “眼”能見是因緣和合而生,“和合”是佛經的舊文,中國的古詞,拿現在話講就是撮合攏來發生看見的作用。所以下面告訴你“皆是作相”,那都是人爲的後天造作出來的作用、現象,這是虛妄不實,靠不住的。譬如我們都曉得人閉著眼睛那個妄想叫做作夢,卻都忘記了現在瞪起眼睛也是在作夢。我看到你,你看到我,全是作夢境界。因此,把眼睛一閉,前面就看不見了,也就夢過了,原來所見只是“虛诳不實。”“虛诳不實”並不是講沒有,有,但只是偶然的、暫時的,不實在,只是騙人地虛晃一下。因此真正悟到佛理的人,“不信不用”,不信什麼?不信世間一切是真實的,甚至于不用,不在上面繼續作文章。

  我們人經常喜歡聽人家講些消息謠言,或者對人的批評,中國文化有一句千古名言的老話:“謠言止于智者”。世間上的謠言、空話、虛妄不實的話,或者對一個人的誹謗,或者對一個人的贊歎,或者對一件事情的曲扭,這是人與人之間都會碰到的事。但是這種謠言到哪裏爲止呢?碰到一個絕對有智慧的高明人就完了,這個謠言造不起來了。謠言止于智者,也就是非量止于智者,這便是“不信不用”,這樣才叫大智度。如果佛執一個佛眼在用,那就不是真佛眼,他也不是真佛了。

  大菩薩的好毛病

  又問曰:舍利弗知心相常淨,何以故問?

  這裏又提出一個問題,那難道佛的弟子舍利弗,他也是悟了道的,在佛的弟子裏智慧第一,他還不知道這個心,自心本身本性本來是永遠清淨的,何以他還要懷疑而提出見道明心見性這個問題來?

  答曰:以菩薩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深入深著,故雖聞心畢竟空、常清淨。猶憶想分別,取是無心相。以是故問是無心相心,爲有爲無?

  這裏又要特別注意了!我們經常說大話,要修大乘佛法。大乘佛法難得很喔!修大乘佛法非大願力不可,不然就最容易墮落下去。大乘是走入世的路子,先入世間這個汙染的大缸,你非給它染汙不可。所以大菩薩要發無上正等正覺的心,也就是先要真有求大徹大悟佛法的決心,才能成就大乘佛法。但是走大乘路子容易犯一個最大的毛病,什麼毛病?“深入深著”。你說菩薩道非入世不可,不然你的願力始終不會那麼廣博,不會那麼普及;這一走廣博普及了,就越陷越深,幾乎到達不可以自拔,等于是騎虎難下。其次,願力越大,執著于願力的實行也越強,這是菩薩戒律,屬于大戒的地方,“深入深著”,行菩薩道容易走入這種情形。但是,不走菩薩道的路,不能“深入深著”,又不能成就其大願力。

  所以有人提出問題:舍利弗既然已經明白此心本來是淨土,本來是清淨,何以還問這個道理?永明壽禅師就答說:“菩薩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深入深著,故雖聞心畢竟空、常清淨。猶憶想分別。” 大乘菩薩境界妄念不大容易斷,往往在妄念裏頭打滾。要行願必然就會深入深著,雖然了解自心本來就是涅槃,“雖聞心畢竟空、常清淨”,本來就清淨,理上到了,但因“深入深著”,而“取是無心相”,又去揣摸無心的境界,因此還在憶想分別中。這是大菩薩們的好處,也是大菩薩們的大病所在。“以是故問是無心相心,爲有爲無?”因此舍利弗提出這個問題,明知道這個心本來空,爲什麼空不了?並且此心究竟是有還是空的?

  無等等心非斷滅

  若有,雲何言無心相。若無,何以贊歎是無等等心,當成佛道。須菩提答:是無心相中,畢竟清淨。有無不可得,不應難。

  “若有,雲何言無心相。”假使這個心的體,生命心性這個功能本來是有,何以佛經講心性的相是無相呢?

  “若無,何以贊歎是無等等心,當成佛道。”如果心性本來是無的、空的,爲什麼我們中國人幾乎都會念的二百六十個字的《心經》“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佛法是真實不虛,不是虛幻空的喔!《心經》前面是講“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下面則一路眼耳鼻舌身意地無呀無到底,都空完了,最後爲什麼又來一句“真實不虛”?這是什麼道理?

  爲什麼一下一路講空,然後經典上又一下贊歎這個心是“無等等心,當成佛道。”“無等等心”是佛經上常用的文學句子,這類句子都很美,把一個超升的哲學,包括科學的邏輯,無法用文藝來表達的,結果用文藝表達得妙不可言。什麼叫“無等等”?無法給它兩個來相等,此心是這樣無等等之心,沒有可以與之相等的東西,沒有一堆啰哩啰嗦的東西,無等之等。必須了解無等等心,才能成佛道。

  舍利弗提出這些問題,接著由須菩提來答覆。我們曉得佛的弟子裏頭舍利弗尊者智慧第一,須菩提尊者解空第一,所以《金剛經》就以他作代表。

  “須菩提答:是無心相中,畢竟清淨。有無不可得,不應難。” 他說我們要曉得佛所提示我們我們的心性之體,其相與用皆空,是無心的相與用。換句話說佛經告訴我們“圓明清淨”,既然圓明清淨,就沒得空了,有一個空就不清淨,連空也空了,才是究竟的圓明清淨。有一個有更不清淨,有當然要空,但你說我有空了,有個空,已經等于有個有。有一個空就不是無等之等,所以連空也空,畢竟清淨。

  清淨就是清淨,你說清淨是什麼樣子,清淨有個樣子就不叫清淨。所以須菩提答覆說“是無心相中,畢竟清淨。”真無心是徹底清淨,“有無不可得”,說一個有是多余,說一個空也是多余。“不應難”,這個難不是困難,是你不要故意問問題,你這個問題沒有什麼值得懷疑的。

  舍利弗複問:何等是無心相?須菩提答:畢竟空一切諸法無分別,是名無心相。此無心相,是即心無心,非待斷滅。

  非常重要的一段話。舍利弗提出來問:“何等是無心相?”什麼情形才可以說是悟道了,證到了空的無心的境界。須菩提的答覆是,畢竟徹底的一切法皆空。什麼叫做空呢?就是“一切諸法無分別”,意境上不起分別。假定你現在說我很空,外緣一切都放下了,你有個空就是意識在起分別,你跟不空在相對。你覺得自己很清閑,正在那裏忙呢!譬如有些人打坐,坐在那裏說我空了,什麼都不想,這是求個清閑。他一天到晚很忙地在把握那個清閑,如果你叫他:“喂!幫我一下。”“不行,妨礙我的清淨。”這不是畢竟空。畢竟空是一切諸法沒有分別,不起分別。忙中也清淨啊!在那什麼狀況都是閑,所以叫做無心相。

  下面接著告訴我們,此無心相,“是即心無心”。你們要求個空嗎?空念頭嗎?他說你的心當下就自己空的,不是你去空它的。譬如我們每天的每個念頭,毫不停留。它本“即心無心”,用了便休。你要造一個空的境界出來,那是你的分別,不是真的空,換句話說佛法所講的空,是它來空的,不是你去空它。如果打坐用功夫求出一個空境界,那是造作相,那是妄念造出來。所以“是即心無心,非待斷滅”,不是說我兩條腿盤起來,“不要吵哦!我現在空了”。那是把一切割斷了,自己守一個範圍的空,根本是妄念境界,不是真空。這下落于佛法的大戒——斷見、斷滅相。空不是斷滅相,“即心無心”,也就是六祖悟道所講的“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空是什麼?當下即是。當下你這個念頭不要把握它,它自己跑掉了,本空嘛!何必去找個空?“非待斷滅”,等待你做功夫來斷一切妄想證得空,那就錯了。再來又引出佛經來證明。

  

  

《宗鏡錄略講下冊 (第叁十五章)》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