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的心理學▪P6

  ..續本文上一頁,以靜慮爲相,以止觀爲內容,專注一境,令心寂靜輕安,于所觀義理,谛審思維,了了分明,是之謂定。佛教定學,大乘以小乘爲基,出世道以世間禅爲基。世間禅九止、六觀、四禅、八定,次第欣羨上界,厭離下地,亦得一分清淨相應,故四禅有舍念清淨之名。出世離欲欣羨涅槃之樂,厭離世間之苦,依苦、集、滅、道四谛修習止觀。依色、受、想、行、識五蘊,觀人我了不可得,由斯得入我空真如,而令心解脫清淨。修菩薩行者所修禅定,更爲殊勝,如《攝大乘論》說有“光明、集福定王、賢守健行”等無量叁摩地。如是諸定,總依所知障淨智所行真如,隨順離言法性、掃一切相而修止觀,破我法二執,而顯最極清淨,故“佛世尊爲彼散地迦多衍那作如是說,散地比丘不依于地而修靜慮,不依于水,不依于火,不依于風,不依空處,不依識處,不依無所有處,不依非想非非想處,不依此世他世,不依日月光輪,不依見聞覺知,不依所求所得,不依意隨尋伺,不依一切而修習靜慮。雲何修習靜慮?比丘不依于地而修靜慮,廣說乃至不依一切而修靜慮。散地比丘或有于地除遣地想,或有于水除遣水想,廣說乃至或于一切除一切想。如是而修靜慮。”(見《瑜伽真實品》引文)此段佛語,意謂修習靜慮當依諸法離言自性,緣平等真如而修,真如是諸法實相,實相是無相之相,依無相之相的真如修靜慮,就是要除遣地想乃至除遣一切想,離一切想,遣一切相而入于清淨實相。

   由定發慧,故次定學而有慧學。“慧”是別境心所之一,佛典對彼所下的定義是“于所觀境,簡擇爲性,斷疑爲業。”這是說,對于所觀事理分析思維得出肯定的結論,而有著決定不疑的見解,是之謂慧。但是慧通世俗勝義,也就是有世出世間之分,佛學所講的慧,主要是勝義的、出世的無漏智慧。世俗一般都是以自我爲中心,以文字語言爲工具,對一些事理進行分析和推斷。這種智慧是有過失的、多謬誤的,而佛學中的慧學就是從無我角度出發,徹底澄清名言,于諸事理現觀實證、而又善巧地利用名言分別的無漏妙慧,這就是無分別智。此智有加行、根本、後得叁種,小乘的無分別智是對于色、受、想、行、識五蘊,反複觀察,悟入和親證無我真理,斷由我執引起的煩惱障。大乘所講慧學,是依于萬法唯識和緣起性空的真理,反複思維觀察,悟入和親證我空和一切法空的勝義,也就是現觀二空所顯真如,因而大乘所講的無分別智無論是“加行”、“根本”或“後得”,都是以清淨爲相,《攝大乘論》“增上慧學”頌雲:“如虛空無染,是無分別智,種種極重惡,由唯信勝解。如虛空無染,是無分別智,解脫一切障,具成辦相應。如虛空無染,是無分別智,常行于世間,非世法所染。”此中初頌顯“加行無分別智”,諸大乘人依暖、頂、忍、世第一法四加行位,觀人法二空,得如實智,是隨順根本無分別智的淨慧。此種無分別智是嚴格信守佛說的教理所起的決定勝解,是“法隨信行”,故言“由唯信勝解”。次頌顯“根本無分別智”,此智言語道斷,心行處滅,能觀智與所觀境如如相應,現現覺了,親證離言法性,正斷煩惱所知二障。後頌顯“後得無分別智”,此智依所親證二空真如離言法性,而方便善巧隨順世俗安立種種教法,爲他人解說,令起信行,是雖有分別而無執著的無分別智,此與根本智同屬“法隨法行”,因爲有了親證,就可以依自所證境建立種種妙法,證人臨濟所說“無位真人”那樣——“隨處作主,立處皆真”。加行、根本、後得叁無分別智,雖有隨信行和隨法行之異,但總以清淨無相的真如爲所緣境,此境如太虛空,廓然無相,故依大乘慧學修學即可得無分別智,令心得徹底清淨。

   (二)四智相應心品 佛經裏常說“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義爲無上正等正覺,證此菩提者,即是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的佛。成了佛,其心理完全清淨而無少分雜染,因爲到此地步,其心理結構已徹底有著由染而淨的變革。人們在未轉依前,八識心王居于主導地位,而慧僅僅是一般心所,性通叁性,從屬于心王;既得轉依,慧性是善,由原來從屬的地位而上升到主導的地位,八識心王由原來主導的地位,下降爲從屬于智的心品,以淨智爲主的心理結構其內外全體無不清淨。由于識的轉變有異,而淨智的體用有殊。直言之,就是由阿賴耶識轉化爲大圓鏡智相應心品,由末那識轉化爲平等性智相應心品,由意識轉化爲妙觀察智相應心品,由前五識轉化爲成所作智相應心品。

   什麼是大圓鏡智相應心品呢?《成唯識論》雲:“謂此心品,離諸分別,所緣行相,微細難知,不妄不愚,一切境相。性相清淨離諸雜染,純淨圓德現種依持,能現能生身土智影;無間無斷,窮未來際,如大圓鏡,現衆色相。”在有漏位,賴耶識持諸染種,變現一切染法及有漏色身。轉化爲大圓淨智心品,則持一切淨法種,變現種種淨法及圓滿報身,體常清淨圓明,如大圓鏡,光照十方塵刹。什麼是平等性智相應心品呢?《成唯識論》雲:“謂此心品,觀一切法自他有情,悉皆平等。大慈悲等恒共相應,隨諸有情所樂示現受用身土影像差別。妙觀察智不共所依,無住涅槃之所建立。一味相續,窮未來際。”在有漏位,末那識起人我法我俱生二執,爲意識生起的根門;轉爲平等性智,則無俱生二執,于染淨諸法、人我自他平等觀察,恒興大悲,爲登地菩薩現他受用身土進行饒益。同時亦爲妙觀察智不共所依。什麼是妙觀察智相應心品呢?《成唯識論》雲:“謂此心品,善觀諸法自相共相,無礙而轉,攝觀無量總持之門,及所發生功德珍寶。于大衆會,能現無邊作用差別皆得自在。雨大法雨,斷一切疑,令諸有情皆獲利樂”。在有漏位,意識遍計熾盛,造作力強,能遍分別一切諸法;轉化爲淨智心品,則表現爲方便善巧的妙觀察智,于諸法自相共相,于有情根性差別,皆能如理如量進行觀察,而自在無礙。于大衆會,能現無邊作用差別,說法斷疑,無不稱量。什麼是成所作智相應心品呢?《成唯識論》雲:“謂此心品,爲欲利樂諸有情故,普于十方示現種種變化叁業,成本願力所應作事。”在有漏位,前五識但緣事境,不緣理性,及轉化爲淨智,則帶相觀空,普于世間,隨類化導,施作佛事,而爲成所作智。

   與四智相應的心品有幾?應知四智各有清淨五遍行、五別境、十一善法和各自淨識,共二十二法。在有漏位,與八識相應的心所共五十一法。轉依後,清淨四智盡善盡美,故不與二十六煩惱相應;四智純一無染,故不與不定心所相應。遍行心所遍與一切識一切智相應,缺一則識或智不生,故淨智必與之相應。至于別境和善心所亦能與四智相應者,《成唯識論》釋之雲:“常樂證知所觀境故,于所觀境恒印持故,于曾受境恒明記故,世尊無有不定心故,于一切法常抉擇故,極淨信等常相應故,無染汙故,無散動故。”以如是義,故淨智得與別境和善心所相應。其與各自淨識相應者,言轉識成智,不言舍識故;名心品者,簡異心所,染淨不濫故。

   如是四智相應心品是大菩提,意即純清淨的心理現象。

   六、觀心與識心

   佛教心理學在方法上,特重“觀心”;因爲“觀心”才能“識心”。心爲諸法之本,萬化之源,而心亦是一法,亦以萬法爲因緣而生住。識心則知一切法的實相和心的本性,由斯而得解脫,成就如前所說四智相應心品的大菩提,以故《心地觀經》作如是說;“叁界之中,以心爲主,故能觀心者究竟解脫;不能觀者,永處纏縛。”

   怎樣觀心呢?觀心多術,而主要當從緣起的道理觀察,佛陀特立“癡觀緣起”的法門。叁界唯心、萬法唯識的教理,皆依緣起義而建立。《楞伽經》雲:“由自心執著,心似外境轉,彼所見非有,是故說唯心。”由觀自心執著,便導致心變現似外境相的緣起道理,是觀心的善巧方便。人們的心通常向外逐物,而不反觀自心,因而不明了心及心所變現諸境,皆由內因緣生,如夢境,如幻相,有而非真,雖有實無,這就叫做“無明”。由“無明住地”引生一切煩惱和執著。本來一切法皆由心隨因緣勢力變現,自無定性,亦無定相,無有實體,不是什麼東西,也就是無實自性,而世俗不了,于一一幻相,施設種種名言,認爲某事即某名,某名即某事,而兩者同一自性。一般人依名取相,由無始來習慣勢力不自覺地、牢固地執著某名即是某事,而肯定其爲實有,于外境如此。同時于己由色(物質)、受、想、行、識五蘊聚集的個體人依名取相,執爲實有,是爲我執。在我法二執與生俱來無時舍離的前提下,人們的見聞覺知始終在顛倒的錯覺之中。這種以執著爲內容的錯覺有叁特點:①于雖有實無的影相境上,執爲真實不虛,恒有不變,是“執幻爲真”;②依假立的名言,以取事相,結果只得假名,而愚者不覺其假,是“執假爲實”;③種種自性,種種差別,皆依假名而立,而強執諸法實有自性,是“執無爲有”。具此叁種顛倒妄執,故是錯覺。由于認識上有了錯覺,不期然而然地會使人們的種種造作陷于懵懂的盲動之中。這種盲動,亦具叁特點:①不順正理,倒行逆施,是爲“妄作”;②沒有抓住事物本質而依表面事相處理,隔靴搔癢,望山伐木,是爲“唐勞”;③有情自他以迷相接,以妄相與,共造染業,一同沈淪,是爲“罪惡”。具此叁種謬誤特點,是爲盲動。由于依名取相執我執法的錯覺時時熏習“本識”,便有“名言習氣”和“我執習氣”;由于種種帶有染汙性盲動的不斷熏習本識,便有招感欲界、色界、無色界叁有依正二報的“有支習氣”,本識受熏,這些習氣聚集于本識之中,而本識就成了異熟識。異熟識執持叁種習氣,變異成熟,以名言、我執習氣爲內在根據,以有支習氣爲內在助力,便會隨此內因緣力變現帶有階段性的特定的生命體(根身)和特定的生活環境(器界)。由是因果酬引,展轉循環,而形成輪回無窮的世間…

《佛教的心理學》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佛教的因果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