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宗鏡錄略講下冊 (第叁十叁章)

  宗鏡錄略講下冊 (第叁十叁章)

  南懷瑾教授講述

  第叁十叁章 有心鬼神看透你

  上次《宗鏡錄》中所提出的是屬于明心見性以後到了無心地真正成就,最後是關于有知性與無知性的問題,表面上看起來非常簡單,卻是學佛最高也是最基本、最深刻的問題。換句話說,真正入大定、見性成就大智慧的人究竟是有知或無知。就此永明壽禅師在答辯中提到,“辯知無能所”,真證到了是無能也無所,這似是無知的境界,然而,“豈渾無用,始是無心”,但是無心並不是完全無知。“譬如明鏡照物”,無心而照,而鏡像自然明明曆曆。“當知一切衆生,恒自無心”,還不講佛的境界,就是我們一般的衆生本來就是無心的。這就是要我們自己去體會了,比如大家在聽課,我在講話是不是有心?假如是無心,何以聽得見?何以能夠講話?假如是有心,爲何這個話講過了,聽過了就沒有了?這確實是個大問題。

  “心體本來常寂”,什麼是無心?要注意下面的文字,這涉及用功夫與悟道,體跟用連起來的道理。心之體,心的原始本體是常寂,是永恒清淨的,染汙不上的,是不增不減、不垢不淨的。雖然心體是常寂清淨,卻“寂而常用”,因爲常寂是空,因此能起普遍地用;假使不空就不能普遍的用。所有《大般若經》佛理的討論翻過來、翻過去幾百卷,後來大家又诤論了幾千年,關鍵就在這裏。“用而常寂,隨境鑒辯,皆是實性自爾”,一切衆生同諸佛菩薩的自性一樣,本來是這個樣子。並不是有心去修,修出一個無心來,那是個笑話。這基本是矛盾的,既然是無心何必要你去修?修了半天要修到無心,那現在不是在白忙嗎?所以在這裏所講實在是太嚴重了,爲了講這本書其他段落,我們也只好就這樣跳過去。大家可以整篇前文後句連貫地去深思體會。

  就這麼“了”!

  只謂衆生不了自心常寂,妄計有心,心便成境。

  因爲“衆生不了自心”,這個“了”在這裏不是明白、知道的意思,而是解脫、徹底解決的意思。

  所以“只謂衆生不了自心常寂”,這個“了”很難,一個人真能夠了,一切都了就一筆勾銷,一切清淨。這不是消極而是徹底地解決了。因此“不了自心常寂”,不能透徹悟到,現在悟到還不行,要事實上、功夫上證到。但只有功夫做到也不行,要理上透徹了。事理兩個都徹底了,要了了自心常寂,心本來是永恒的寂滅境界,就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這是對心常寂的形容。因爲衆生不了解這個,沒有證到自己本來這個心就是這樣,所以一直在那裏惹事生非,其實一切不要你去忙,也不要經過叁大阿僧祇劫去忙,你本因爲不了,所以慢慢開始修持,經過叁大阿僧祇劫的修持,最後還是要了,最後回家做如來。所以,中國佛教稱爲歸家穩坐,最後還是回到清淨寂滅的本家。

  別在光影門頭上玩弄精神

  因爲衆生不了自心常寂,因此“妄計有心”,怎麼樣修持呢?就是拿有心去修持。憑良心講,我們在坐的男女老幼哪個修道不算有心啊!而且還都是做生意的心態,想一本萬利,打一天坐就想成佛,這個妄想多大?燒一柱香就想有無量的功德。至少,拜一拜保佑我的丈夫,或太太、子女都好,而且鈔票也有,體育獎券也中獎等等一大堆,這是那麼一柱香,處處卻都是有心求,而佛法最後是證入無心之果,這基本上不是個大矛盾、大笑話嗎?此其一。

  再說,大家用功夫來修定也好,或修其他各種法門也好,哪個不是在有境界的地方玩弄,這就叫玩弄光影。玩弄光影是禅宗的用語,王陽明用儒家的觀念叫玩弄精神。一切的境界,你坐在那裏放光也好、動地也好,都是自己精神的變化。其原因都是妄計有心。因此“心便成境”,你有心去練一個功夫,修什麼功夫都修得出來,但那不是道。要是把練出來的功夫認爲是道,那就是自欺了。道是要了自心常寂,本來無相。大家都看過《六祖壇經》的“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那你說,我做到了,我坐下來什麼都不求就是本來無一物,除了傻瓜及白癡以外,你那個本來無一物正是個境界,還是心造出來的。

  五字真言與千杯的秘密

  以即心無心故,心恒是理;即理無理故,理恒是心。

  心之體本無,因此古人有心體本無論。所謂本無,也就是本空。本來就空,這個空不是你造出來的。“以即心無心”,因爲本心是無心,“故心恒是理”,所以,心不叫心了而是理。後來宋朝儒家以孔孟爲標榜而創理學,說理就是心,心就是理。當然,這個理並不是講道理,一天到晚跟人家吵架,說我在講理學。這“理”是個代名詞,其觀念是從孔子所著的《易經系辭》而來。理就是心,心就是理,等于現代的話,修道就是修真理,天下的真理只有一個。

  但是,說個理怕大家又抓個理字,被理字騙了。因此接著說,“即理無理故,理恒是心”。理也沒有理,理就是心。講到這個理,從宋朝以後,中國新創了一個宗教叫理教。現在,在臺灣也有了,過去在大陸流行于黃河南北一帶,不抽煙,不喝酒,也打坐用功,是儒釋道叁教一貫的。念五字真言,這五字真靈得很,只有五個字,但是平常是不准念出聲的,在這個教裏是萬古不傳之秘,碰到萬難的時候一念出聲來絕對得救。

  大四、五十年前,我在大陸看到傳這個教門的祖師爺,他不受人家任何其他供養,每個徒弟都一樣只要供養一杯茶。而且,每一位徒弟供養的茶,他拿起來都喝下去。我們在旁邊觀看,那個師父坐在臺上架勢很好,臺下弟子大約有數千人,每人上來供一杯茶,師父就喝一杯,從早上九點一直到下午叁、四點鍾都不曾起坐。水到底喝到哪裏去了呢?他又不起來上廁所。我們覺得他真是有道,非求他傳五字真言不可。不知叩了多少頭,走了多少門路,我這輩子這種事做得多,只要你有道總是去求啊!不管你開任何條件都可以。最後,他傳給了我,只有五個字,只准在肚子裏念,功夫念到了,耳朵貼著他肚皮可以聽到。在萬難的時候一開口,這五字真言就靈光。你們要不要學啊?(衆應:要學)好!好!這五字就是“觀世音菩薩”。

  那麼理教的這位祖師喝那千杯的水到底喝到哪裏去了?大家都還是心中有疑惑的。後來我得到那五字真言,我知道對我不靈,原來是這五個字,這我早就知道,而且我想再加“南無”兩個字那不更好。他那個茶水到底喝到哪裏去了呢?後來專程到他座位去看,那真有功夫,他是光著腳坐在椅上,前面看不見,下面一疊又一疊厚厚的毛巾,他用氣功把喝進去的水逼到腳底下去了,毛巾都是濕的。水喝進去不從尿道排出,而逼到腳底心。因此,武俠小學上寫,酒喝下去從腳底心走是真的。那個理教的老師父九十多歲了,氣色還是相當的好,因爲腳底下氣通了當然長壽,這是一門。

  另外在湖南也有一門,那也很神奇,不管任何的病痛,拿一碗水來一劃,口中還念念有詞,把水給病人喝下去,病就好了。這真是很怪異的事,我們覺得這也好,這也真有道,很神秘,又是一套,因此大家又叩頭又供養。但是要得到傳授是很難的,要考察你,還要上天答應,你怎麼會曉得上天答不答應?其實,他說答應就答應,只有聽他的。私底下我們也只好求上天,你一定要答應,一定要傳給我。後來傳了,這個咒的內容是“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唉呀!假如是請“上當店”,我這一輩子常碰上當店,專門上當。但你說上當了嗎?又不全上當。這也是一個法門,不管它對不對?都是使人製心一處的方便。因爲一切衆生都是此心不能安,總是以有所求之心來學佛,而忘記了學佛乃無所得之果,不增不減,不生不滅,不垢不淨。大家一定要把握住這個原則,不要以有所得之心去求。

  現在話說回來,因爲人很容易把正的觀念變反,講一個理就變成另外一個有的東西。因爲講無心,這個觀念太熟了,所以又講一個名稱作代號,然後這個代號又被大家變成有。所以,下面接著永明壽禅師就跟你講:

  理恒是心故,不動心相;心恒是理故,不得心相。不得心相故,即是衆生不生;不動心相故,即是佛亦不生。以生佛俱不生故,即凡聖常自平等法界性也。

  “理恒是心故,不動心相”,真理本來就是此心,此心有什麼好再去想得個、貪個、看個、知個什麼呢?所以心念如如不動。如如不動就是天理流行,宋朝理學家的名言:“人欲淨盡,天理流行”。所謂“非禮勿視、非禮勿動”,都是在去人欲,人欲淨盡了自然見道,明心見性。禅宗講明心見性,儒家稱爲天理流行。因此,我們一般覺得被人家冤枉而辯解時都說:唉呀!天理良心呀!這兩個名詞都是儒家的話,良知良能是從《孟子》裏頭出來的,天理則是孔子從《易經》裏頭拿出來的。因此,“人欲淨盡,天理流行”,就成道了,這時舉心動念無一非天理。我們一般只知道講天理良心,卻很少知道它的意義,所謂天理就是至道。

  “心恒是理故,不得心相”,此心本來合道,而道實無相,心在道中何必再起心動念,這樣明心見性的心就是全體天理流行。儒家的天理,我們把它換個名字叫真如。天理流行就是如如不動,無一不如,“所謂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是名如來。”

  “不得心相故,即是衆生不生;不動心相故,即是佛亦不生”,所謂不生者即是無生法忍,不生不滅。既然不生,當然不滅。換句話說,我們人怕生死,如果不來投生還有什麼怕死。不過這只是一邊的話,換過來講,不死呢?就不必再生了。但是人總是要往兩頭跑,非生即死,非死即生。在這中間要是了道了,就是不生不死。“不得心相故”,悟道本來是空,此心無心無相,那麼看到世界上幾十億的人口乃至不可盡數的動物,也不會把他們看作衆生了。反之“不動心相故,即是佛亦不生”,真到了不動心亦無佛可成,因爲本來大家就是佛,不會有一個衆生與佛不平等的邪見。

  “以生佛俱不生故,即凡聖常自平等法界性也”,因爲衆生與佛的自性本空,既然是本空…

《宗鏡錄略講下冊 (第叁十叁章)》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