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法相唯識的學問。
他現在舉出《摩诃衍論》講的,“離心緣相者”,學佛都想息心除妄想,達到空的境界,這要做到心相、外相皆離。要達到這個目的,先要認識我們的心量,“量”,就是範圍,要先認識心識的十種範圍。
在唯識學關于心量把它歸納成叁種,一是現量;二是比量;叁是非量。何謂現量?依唯識的道理,這個世界、宇宙一切物質、精神、心理的現象是整個心的體第八阿賴耶識的現量境。換句話說,西方的柏拉圖把世界分成物質與精神的兩重世界,這兩重世界都是屬于第八阿賴耶識的現量境。這叫做真現量,現在國內外都流行禅宗,真正的禅宗悟道的,身心解脫而進入現量,就在這裏不需要天眼也能觀叁千大千世界都明白。因此佛經上說,觀叁千大千世界如掌中庵摩羅果,庵摩羅果臺灣有,叫車幹子,叁千大千世界,就像橄榄一般大小,能看得如此清楚,這是真現量境。
有時候,即使我們沒有打坐,心境很清淨,沒有妄想,既無歡喜亦無悲,沒有煩惱很清明的時候,這是第六意識境界所呈現的一點現量境,是第六意識的清淨面,也可以說是第六意識的相似現量,也就是還沒有跳開第六意識的範圍。千萬不要因爲這一念的清淨而自認爲悟了道。雖然有了第六意識這一念清淨的經驗,但是第七識末那識及第八識的阿賴耶識的影子還尚未模到呢?這個現量的道理要懂。
衆生業報是唯識的現量境
換句話說,父母所生的業報身乃至思想、精神,都是多生累劫阿賴耶識的業識所帶來的現量。像我的現量就是這種瘦巴巴、怪模怪樣的樣子。有些人的現量是矮矮的、高高的或是胖胖的,有些是女的,有些是長頭發,有些沒有頭發,這一切都是他的阿賴耶識所呈現的現量。懂了這個,我們自己頭腦聰不聰明,爲何身體多病,都是前世業力所帶來的現量。命運遭遇的好壞,有沒有上過當,也都是業力的現量。
所以人家問,老師算命這個東西到底有沒有啊?我說,有啊!那就是宿命論?我說不是宿命論,命運是你走到了這個階段的現量境。真正禅宗悟道,明心見性要做到那個現量。比如,修淨土的,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淨土是阿彌陀佛的功德智慧所成就的他的佛世界,他的現量的呈現。諸佛的淨土都是諸佛的無始劫來修的功德智慧所成就的現量。這個道理等于說,你發了財、賺了錢了,買了這一層樓又把它裝璜得像皇宮一樣漂亮,在那裏泡茶享受、怡然自得,這是你的現量。你說,我窮得不得了耶!他住高樓,我住茅蓬,那個茅蓬冬天來還過風的,連棉襖、夾克都沒有,凍得牙齒發抖天天感冒,這也是你的現量。這就是現量的道理。
比量的世間有非量的人生
此外,我們的思想是屬于比量,善惡、是非、明暗,都是比較性的,不是絕對的。換句話說,唯識認爲一切知識範圍都在意識的比量範圍。所謂比量,拿現代話來講,世界上沒有一個絕對的東西,今天下雨明天晴,永遠天晴是不可能的,這是比量,比較性的。佛經對衆生而言是比量。在經典上有另外一個名稱,這個比量叫做聖教量。聖人教化的範圍屬于聖教量。而非量則是錯誤的思想、幻想、精神病,乃至人在受了麻醉後所起的境界,都屬于非量境。人在吸食強力膠或上了麻藥以後好玩得很,如果是信佛的馬上看到一條亮光,嘿!阿彌陀佛來了,如果是信上帝,那麼上帝穿了白衣,聖母抱個娃娃就來了。自己要看什麼都有,蠻好玩的,或者自己飛起來……,等等什麼都有,喜、怒、哀、樂所有的帳都來找你算。所以麻醉醫師在手術房裏,看病人被麻醉了蠻好玩的。啊!現在看到上帝了,過耶誕節嘛,當然看得到上帝。那個病人受了麻醉說,是啊,因爲我信仰虔誠啊!因爲要准備開刀,所以麻醉師陪在病人旁邊跟他玩,這是非量境。
實際上,不但夢境、神經病、受麻醉是非量境,就是現在我們坐在這裏也是非量境。你現在聽我講課這個境界,你覺得蠻有趣,等一下時間到了,大家擠進電梯下去,一切如夢如幻,同樣是非量的境界。人世間一切都是非量境界。你不要以爲在打坐、持咒、念佛念得好,啊!我看到菩薩,對不住,這是非量境界。那個非量哪裏來!是從比量來的,因爲你心裏頭有個佛啊菩薩的,有個光明的境界,不是你真的見到佛,真佛是無相。你非達到真現量,就是《楞嚴經》上所說的“當知虛空生汝心內,猶如片雲點太清裏,況諸世界在虛空耶!”一切山河大地、物質、星星都是真如本性中的一點,如浮、如塵、如夢、如幻,那個境界才是明心見性。所以,大家要學佛修持,無論是禅宗、淨土、密宗等等,教理不通不能學佛,不然,通通走入心理變態去了。
猴子也很聰明!
“離心緣相”,我們現在的心理思想在佛學名詞叫攀緣心。我們現在的思想由這個念頭想到那個,由那個念頭又想到別的。有些人攀緣心快,思想靈敏得很,功作也快,就是攀緣心大。這個道理,我經常講比方給大家聽,也表演給你們看。因爲我在山上看到過,很好玩嘛!猴子偷包谷,猴子來偷包谷的時候,四面一看沒有人就右手摘一個挾在左腋下,它以爲放得很妥當,再四面看看深怕有人來,然後再摘一個也放在左腋下。看它摘了很多,結果地上卻沿路灑了一堆,我們在後面一叫,猴子就被嚇跑了,摘了半天結果一個也沒有拿到。我們做人一輩子就像猴子偷包谷一樣地在攀緣,不斷地攀這個緣或攀那個緣,都以爲自己抓到了。愈是聰明、學問愈好、本事愈高的人愈想抓住某個東西。抓住這個人、抓住這個錢,都想抓來,然後一跑,什麼都沒有。唉!看到這個境界覺得很妙,所以人生的確是在攀緣中過日子。
心的十種作用範圍
而我們修道則是要離這個心緣相,把現有心理思想的境界,讓它能夠不起。離開了心緣,你才能初步地明心,見到自己的心量。他現在依《摩诃衍論》的說法來說明心量,分爲十種,這不同于唯識的分法。“一者眼識心、二者耳識心、叁者鼻識心、四者舌識心,五者身識心”這個身識心要注意,我們打坐起來感覺到身上氣脈的變化,這都是身識心的作用。什麼叫做氣脈?是你身識心的作用。第六是“意識心”,意識思想的心;第七是“末那識心”,也就是平常我們講的靈魂,這個生命投胎與出胎的東西,也可以說是那永遠不死的生命,死了又去投胎,反反覆覆。第八是“阿賴耶識心”,包含了過去、現在、未來,所有業識的種子。普通的唯識就講到阿賴耶識。第九是“多一識心”,這是我們普通人都能體會得到,當你的心念一甯靜的時候,一個人同時可以做很多的事,在一刹那間當眼睛在看的時候,耳朵還在聽聲音,手還可以寫字,當然還可以邊講話,如果有人抽煙的話,也能聞到煙昧,而身體冷不冷也感覺得到,這就是多可以爲一,一也可以爲多,這是心的功能的變化,多一識心。有許多同學讀書讀到,或是修道修得把腦子變得呆呆板板,喂!我正在做一件事,請不要來打擾我!我的話還沒講完,我不聽你的回答,就這樣把自己搞得笨笨的。他不曉得去發揮心體功能的多一作用。我現在雖然跟你們講話,但是旁邊在做什麼都能聽得很清楚。這個多一識心就是心體的功能所發出來的作用。這個道理懂了以後,就知道人修持到某種程度就自然有神通,這神通並沒有什麼稀奇,而是每一個人生命本來具備著這種功能。第十是“一一識心”,這作用就多了,無所不知。因此佛可以智周萬物,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拿《易經》的用語來說即是萬物各有一太極,由一當中又産生一,有無窮無盡的一,不可盡、不可說,而作用無限。這是一一識心,總共有這十種心。
一即一切的真理心
如是十中,初九種心,不緣真理;後一種心,得緣真理,而爲境界。
這節根據《摩诃衍論》的說法,與無著、天親的唯識學派稍有不同的意見。“如是十中,初九種心”,他說這十種心量中的前九種心,從眼識心到多一識心,“不緣真理”,普通都叫做妄心、妄想;“後一種心,得緣真理,而爲境界”,只有一一識心才是自性本體整體的現量。一切萬境爲真現量,宇宙萬有都是一一識心的功能所發起的,而構成了各種境界。物質世界是它的境界之一,叁千大千世界也是它的境界之一。而《瑜伽師地論》把叁千大千世界整個萬有的範圍都歸納在第六意識心的範圍,因此無論升天或下地獄都是第六意識心所造的業而形成的。
今據前九,作如是說。離心緣相,本有契經中,作如是說。甚深真體,非余境界,唯自所依緣爲境界故。
根據《摩诃衍論》講心性之體的說法,“離心緣相”,要我們離妄想心、攀緣心,這些心的現象離開了,自性的本體就呈現了。“本有契經中,作如是說”,“本有”,自性的光明是本有的。“契經中”一切佛的大經裏頭,“作如是說”,這樣講,怎麼講?“甚深真體,非余境界”,這自心的本體,也就是成佛成道的本體,沒有境界,有一個境界都不是。那麼它到底有沒有境界?有境界,它自己本身是境界。普通我們講一個境界,呀!這個好清淨,這個境界是意識的作用,不是本體的作用;呀!這裏好美喲!這是意識觀念感受上的美,不是本體上的境界。“唯自所依緣爲境界故”,反過來說,一切物質世界及精神世界,一切至真、至善、至美的,都是它的功能、它的境界。一一識心是所謂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這個道理是非常難懂、難知的,因此下面他接著引用《楞伽經》來說明。
是心非心的方法論
《楞伽經》雲:“非心之心量,我說爲心量者,謂以非心量,爲遣心量。若以非心量爲是,斯即心量。今謂非心量即不思議之心量者,不礙心量故。
這是《楞伽經》的原文,當初從梵文翻譯過來的時候,翻得很老實,但是以看過中國文字的中國人來看,就會覺得翻譯得很難懂。然而像大家常誦的佛經,如《普門品》、《藥師經》、《阿彌陀經》等,都很容易懂、很好懂。《普門品》的內涵求衣得衣、求食得食,因此能廣爲流傳。反過來看《楞伽經》好難懂,所以難以流通,很少有人去讀它。
“非心之心量”,不要用現在的文字去翻譯,我有過經驗,千萬不要隨便動手想去翻譯佛經,在還沒有大徹大悟以前不要去做這種翻譯的工作,翻成了白話很難懂。不過我曾做過這種的翻譯工作,因爲我沒有悟、膽子大,假使悟了就不敢翻了。因此,古代有人曾經想把佛經再做翻譯注釋,把它寫得更明顯一點,碰到了南陽忠國師,國師問他,你要把佛經翻譯呀?他說,是的。國師說,好!就叫一個徒弟說,你倒一碗水來,再放進七顆米,碗上再放一雙筷子。國師問,你看我這是什麼意思?這個人說不懂;國師說,哦!我的意思你都不懂,那你還懂佛的意思!所以,佛經不要亂翻。
“非心之心量”,非心就是佛講的無心,所謂明心見性的這個心,不是我們現在習慣所講的這個心。那個真的心量不是你所能想像的,不是意識心。“我說爲心量者”,那麼我在表達的時候,爲什麼也把無心的現象說是心量呢?“謂以非心量爲遣心量”,我說一個空並非是真的空,那是因爲你像那猴子一樣把包谷抓得太牢了,我叫你放下就可以自由自在了,就是這個道理。這是爲遣除你心量的限製,因此才講個非心量。
“若以非心量爲是”,假如你認爲空了,一切無了這才是佛法。“斯即心量”,那你早就著相了嘛!已經又抓了一個妄想了。“今謂非心量即不可思議之心量者,不礙心量故”,因此,佛說我沒有辦法表達,只好跟你們講,這個道呀!是不可思議的啦!不可思議就是不去想!想也想不通的!不可以用你的思想你的方法去追求、去討論。佛說不可思議,這句話是方法論。不可以用思想、用普通的知識去研究它。在佛經上叫遮法,就是障眼法。嘿!這一面很髒,因此擺一個不可以看的標示牌;這一面太亮了,你看了眼睛會看壞的,因此把它擋起來,這就叫不可思議。一般我們看佛學常把不可思議誤以爲是不能思議,沒有告訴你不能思議喲!有真智慧就可以思議,因此叫你觀心!如把不可思議解釋成不能思議就錯了,不可思議指的是研究的方法論,而心性的本體則是要你止觀觀到了極點,觀法成就了以後,證得了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因此大智慧是由思惟修來的!這點請大家了解清楚。
《宗鏡錄略講下冊 (第叁十章)》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