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宗鏡錄略講下冊 (第二十九章)

  宗鏡錄略講下冊 (第二十九章)

  南懷瑾教授講述

  第二十九章 跨鶴出銀籠

  《寶藏論》雲:“夫離者無身,微者無心。無身故大身,無心故大心。大心故,則智周萬物;大身故,則應備無窮。”

  修證佛法最主要是如何能做到“離”,這個“離”是超越的意思。普通經教講,學佛的第一步要先發起厭離心。所謂厭離心就是對于這個物質世界一切的誘惑,有一種想超脫的感受及觀念,這是在理論方面;在功夫方面要做到離開身心作用的束縛。比如說,我們一般學佛打坐的人,坐在那裏半天,都是幹什麼呢?都是在玩弄自己的身體,這邊舒服或不舒服,這邊痛了、那邊酸了,根本沒有離開身體的窠臼,無法抛開身的觀念。還有,我們學佛打坐通通都在用心,即便是有個空的境界,這也是心理意識造成這個相似于空的境界。因此,整個來講始終沒有真正離開身及心這兩方面的自我範圍。“離者無身”,要能做到離的超脫的人,才能有無身的感覺。這無身也就是四大皆空,四大真正空了,不被四大轉,功夫才算有了基礎。“微者無心”,至于心的方面,要參透它的至微細處,此心化到精微之極點,便可以達到無心的境界。

  “無身故大身”,這個大身在佛學上又稱爲法身,法身是無量無邊。因爲我們的功夫無法證到離身的境界,因此得不到法身。“無心故大心”,所謂無心是凡夫的意識心、思想、感受及執著離開了,才能達到無心的大心境界,也就是菩薩道。在佛經上,菩薩的另一個名稱叫做大心衆生。假如有個朋友寫信給你而自稱大心衆生,看起來很謙虛,實際上非常自負,因爲這等于他自己認爲是開悟了,是菩薩境界,而有如此的自稱。

  “大心故,則智周萬物”,此心精微到極點到達了無心境界,則智慧成就了,因此無所不知,也就是“智周萬物。”

  “大身故,則應備無窮”,把我們肉體的四大假合之身離了、解脫了,則證得了法身的大身,這大身的妙用可以起千百億的化身。應就是應化,備是無所不具備,他的能力是無盡的,因此叫無盡藏。

  是以執身爲身者,則失其大應;執心爲心者,則失其大智。

  從這段開始是永明壽禅師的評論。這四句話是給我們學佛的人的嚴重警告。“執身爲身者”,抓著這個父母所生的四大肉體,把這個看成是自己的身體的話,“則失其大應”,那麼就墮落了,把我們衆生自性原本無比的功能,可以起大神通妙用,有感就應的功能給喪失了。這是講我們學佛卻又抓著身體在玩的人可憐!“執心爲心者,則失其大智”,抓著自己的心,把自己的意念、思想境界當成是真心在那裏玩;還有些人把思想“空”了所呈現出來一片清清淨淨的境界,以爲這個是空。實際上,這個是心所造的,還是心,同前者一樣不能大徹大悟,智慧發不起來,坐在那裏,眼睛一閉,永遠是黑漆桶一個。

  身礙心礙成智障

  故千經萬論,莫不說離身心,破于執著,乃入真實。譬如金師,銷礦取金,方爲器用。若有身者,則有身礙,有身礙故,則法身隱于形殼之中;若有心者,則有心礙,有心礙故,則真智隱于念慮之中。

  他說,所以一切的佛經所告訴我們的方法,都是教我們如何解脫這個身心的修法。“莫不說離身心,破于執著”,身心的執著破了,“乃入真實”,便能明心見性,看清宇宙生命的實相。

  “譬如金師,銷礦取金,方爲器用”。譬如挖金礦的人,開了礦以後,先要把金石給挖出來,再將千萬年來包在黃金上頭的泥沙、礦石給去掉,一步一步把金質提煉出來成爲真金,然後才可以做成金飾。換句話說,我們現在學佛就是在開我們的這個礦,我們本有自性的金礦,現在都陷在這四大裏頭。這也是雲門祖師講的:“我有一寶,秘在形山”。我們的寶貝都被這個身體給限製住了,要是跳不出這個身體來修持的話,那麼搞的都是假的,最後都抵不住生死。

  “若有身者”,一般執著自己身體的人。“則有身礙”,之所以不能悟道,不能悟得菩提,都是被身體障礙了。“有身礙故”,因爲有身體的障礙,“則法身隱于形殼之中”,那無比大,無量無邊、不生不滅的自性法身就被這個色殼子給限礙住了。這點大家要注意,很多人學佛修道喜歡身體上的氣脈,什麼任督二脈、奇經八脈或是密宗的叁脈七輪,玩來玩去都是在身體上轉。在這個身體上轉來轉去,則你的法身始終都隱于形殼之中,都沒有跳出這個身體的範圍。沒有跳出身體的範圍又如何能夠解脫呢?因此,很注重氣脈覺受的人,都是給自己設下陷阱,這個是非常錯誤的路線。

  “若有心者”,有心去修行,有個方法做做功夫,“則有心礙”,那麼就被心意識所障礙“有心礙故”,因爲有心去求道,有心去修持,就通通被這個心念給困住了。“則真智隱于念慮之中”,因此般若智慧就埋沒在後天的思想、知覺中而無法現前了。等于一個自然界的現象,假如今天天陰,有烏雲出現,這烏雲被氣流一轉動,遍布天際,太陽被遮住,什麼東西都看不清了。我們的心念也是如此,假如我們很用心、很造作地去修行,不管打坐、念佛或觀想,弄出一個清淨境界就以爲在修佛修道,其實你那清淨境界也是念慮的一種,它一樣障礙了自性的光明。

  道平內外患

  故大道不通,妙理沈隱,六神內亂,六境外緣,晝夜惶惶,無有止息矣。

  這幾句話文字很美,也把我們給罵死了,幾乎所有的修行人都挨罵了。“大道不通,妙理沈隱”,不管是真如、涅槃或是菩提,這許多不同的名稱,總括起來用中國的文化就叫“道”。如果有些學者來研究,就反對《宗鏡錄》,說是道家思想來了,因爲中間有個“道”字,所以那是外道。一般人的智慧就是如此。其實永明壽禅師是借用中國文化的名稱來闡釋、弘揚這個道理,使中國人能夠很容易深入。因此,我經常跟一國外去講佛法的同學說,不管你學的是什麼教,要知道西方文化的基礎在《聖經》,要是把《聖經》的原文弄熟了,那弘法很方便。等于中國人的文化在四書五經及諸子百家,佛經後來的翻譯許多的名稱都是借用它們的,這樣才能弘揚得開,因爲真理只有一個,名稱不同沒有關系。你要弘揚的是真理,不要被拘束在名稱上。

  “大道不通,妙理沈隱”,自己被自己的身心塞住了,不能開悟。“六神內亂”,六神是眼耳鼻舌身意的精神作用。雖然我們一天到晚在那邊打坐修道,其實心裏頭惶惶無主,忙得很。一下子,哎呀!氣到耳朵裏發脹了,耳神在亂了。有時候,眼睛看到東西了,哎喲!有天眼通了,眼神在亂了。一下子覺得脈通了,是身神亂了。結果幾十年下來都是在那裏搞鬼。“六境外緣”,衆生的六根都是向外攀緣,才坐得比較上路點,嘿!有一點亮光,不得了了。然後拼命在裏頭看,嗯!有一條狗、有一座山、有一個人,結果意識亂了起來,糟了,這一條狗大概是我的前身吧!要不然,看到別人就說別人是狗變的。其實都是自己的意識在那裏發神經,不過永明壽禅師不講發神經,而是講“六神內亂,六境外緣。”

  一般學佛修道的人是真地在那裏修道嗎?“晝夜惶惶,無有止息矣”,一天到晚在那裏慌得不得了,惶惶無主呀!每天都講,哎!我慚愧呀!沒有進步呀!東一個慚愧、西一個慚愧。這種心態是蠻可憐的,也就是心裏不安,因此才會如此地“晝夜惶惶,無有止息。”

  跨鶴出銀籠

  夫不觀其心者,而不見其微;不觀其身者,而不見其離;若不見其離微者,則失其道要。

  從這裏可以知道,佛法真正的修持就在于止觀。這用語,在佛經的教理用觀,而中國人覺得用佛學的教理麻煩,因此把觀、思惟等等綜合起來就叫看。看是叫我們觀察的,不是不用智慧盲目相信的人,以爲打坐把眼睛一閉就是學佛了,結果在那裏整天六神內亂,那是迷信。但是不迷信的人,若只是在那裏研究教理,那是散亂、是妄想。應該要回轉來,既不妄想也不迷信,而是要觀心,參究心性的道理,察證其精微處。

  “夫不觀其心者,而不見其微”,若不向內再走觀心法門入手,就不能明心見性,發現心性的精微之體。孔子在介紹五經的道理時,講到《易經》用四個字來形容,那就是“潔靜精微。”潔靜精微就是形而上的道,然而後世不用這種文字了,佛法則用“圓明清淨”。但是圓明清淨只是“潔靜”的一面;而神通妙用無窮則是“精微”的一面。在上古時代一句“潔靜精微”就通通把道的體用都包括在裏頭了。由清淨圓明而起神通妙用,這個神通不是一般我們想的,我們想的都是神經。神通和神經是兩兄弟,神通是老大,神經是老二,這裏講的是老大。真正的神通是大智慧。

  第二要觀身,研究所有的佛經就會發現,不管是大乘或小乘,二千多年以前佛陀在世時,當時他老人家親自教導弟子們的修行路線,幾乎都是從觀身開始,例如白骨觀、不淨觀。到了後世才不大使用,以爲是小乘法門,其實這是修學佛法的基礎。白骨觀及不淨觀,有叁十幾步的工夫,包括了顯教與密教都是從這裏演繹出來。“不觀其身者,而不見其離”,若不走觀身法門則永遠也無法達到解脫。有些人在這期的生命終了的時候,很潇灑地跟朋友們道別,脫開身心與名利的牢籠,駕鶴西歸,眼睛一閉就走了,既不痛苦,也不需到醫院上氧氣,這種本事都是從觀身法門來的。

  “若不見其離微者,則失其道要”,這裏把修持佛法的精華一句話就講完了,若達不到解脫,不能做到離身微心,那麼你冤枉學佛修道,因爲修道的要點都抓不到,即使修一輩子也沒有用。

  大身非身是法身

  故經雲:“佛說非身,是名大身。”心亦如是。此謂破權歸實,會假歸真。

  這句話出自《金剛經》,首先我們知道,法身並沒有我們一般身體的觀念存在。然而我們一般人實在不容易離開這種身體的觀念。有些人說:“老師呀!我昨天好像得到法身了。”我說:“怎麼了呢?”“我昨天打坐的時候覺得身體好大好大,大得不得了。”其實,那是身體感冒,有風邪…

《宗鏡錄略講下冊 (第二十九章)》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