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鏡錄略講下冊 (第叁十章)
南懷瑾教授講述
第叁十章 開掌大千小
所以說相者,爲彼外道著于無相,畏有相;所以說中道者,欲令有相無相不二也,此皆破執除疑,言非盡理。
外道,這個名詞有兩種意義,一種是一切宗教通用的名詞,外于我者,不同于我者都叫外道。另一種是佛法性的,經義中所說的外道,凡是心外求法的人都是外道。這裏所說的外道是以當時印度文化的宗教觀念來說的,當佛在世時候的印度,除了釋迦牟尼的弟子外,另外尚有六大學派,影響力也都是非常大。有些外道認爲一切都是空的,等于現在西方國家的唯物思想,認爲人死同燈滅一樣,沒有靈魂再轉世投胎,這種觀念在佛學上就稱爲斷見;另一種觀念叫常見,認爲這個生命是永遠存在的。
“所以說相者,爲彼外道著于無相,畏有相”,講有,有些外道相反的會害怕,這是他們的知見。而真正的佛法是講中道的,在佛滅後六、七百年間印度出現了龍樹菩薩,他特別提《中論》思想的中觀正見。“所以說中道者,欲令有相無相不二也”,偏于空治喪,偏于有也不對,偏空或偏有是觀念上、邏輯上及見解上的差別。“此皆破執除疑,言非盡理”,不管是說有相、無相或中道都是教育上的方便。佛經講破執除疑,拿現代觀念來看則是教育方法。宗教的大教主是個教育家,也可以是同于普通從事教育的人,其教育的方法是“破執”。一個小孩子不乖,壞習慣抓得很牢,你想盡辦法把他的壞習慣改掉,養成一種良好的習慣,這是普通教育的目的。佛法的教化也一樣,對于一般衆生,不管是偏空、偏有,都執著得太厲害,或對于真理的認識有所懷疑之處,因此有時講空、有時講有。但講了一個空、一個有,又有人兩邊都抓,多一點更好,因此只好又說即空即有、非空非有等等。可以說,一般學佛的人忙得很,一天到晚都在那裏抓。他怕你太忙啦!所以叫你這些都放下就是“中道”。可是,哎!一講個中道,學佛人又來抓中道。
“言非盡理”,這是古文的寫法,現代的觀念是不論是說有相、無相或中道,他們的理論都非常合乎邏輯,都是對的,但是如果你自己沒有求證到,還是不對。比如,學佛的人都曉得空,但是你自己沒有達到空的境界,空不了,一天到晚都被那個身體給困住了。一個緊張的人,隨便弄一點小事來逗他就緊張萬分。因爲他有身見,身、心兩見都沒有解脫。事實上,他也知道自己太緊張了,要是能不緊張多好,但是就是做不到。因此,理論上雖然知道,甚至比佛說得都還要漂亮,卻是求證不到,這是“言非盡理”的意思。
無心的道理
若複有人,了相無相,平等不二,無取無舍,無彼無此,亦無中間,則不假聖人言說,理自通也。如上所述,皆爲有心成障。若乃無心,自然合道。即是離其妄心,真心不動。
假設有一個了不起的人,他一切都不管,什麼空、有、無相、有相通通都丟到九霄雲外,一切平等不二,空有都把它平等,不抓這邊,也不抓那邊,沒有這個,沒有那個,也沒有中間。“不假聖人言說”,則佛經都可以不用再看了。“理自通也”,這就是禅宗說的自己悟了,悟道了這些理自然就通了。“如上所述”,這裏他下了結論,上面所說的各種理論,“皆爲有心成障”,都是因爲我們一般的衆生,有心去求道、學佛,想成佛因此有了障礙。“若乃無心,自然合道”,假如真達到無心,那自然就是道。“即是離其妄心,真心不動”,所謂無心就是離開一切妄想心,那個真心本來就沒有動過。
講到這裏我們要做個討論了,從上一次講到這裏,強調“無心”就是道。但是我們有幾個問題,第一:什麼叫無心?好像我們同學常常做錯事,我問他:“你爲什麼做成這樣?”他說:“老師啊!我無心的嘛!”那他這是不是得道了?有些人,當人家責問他:“哎呀!你怎麼搞的忘記了?”他說:“哎呀!我無心嘛!”是不是也悟道了?若是,所謂有無心就跟糊塗差不多了,這是個問題。然而,無心不是不知喲!如果把糊塗、把愛忘記、把腦子白癡當成是道,那就錯了。因此古德禅師曾講過一句話:“莫道無心便是道,無心猶隔一重關”,無心不是道,這是禅宗的大師們所提出來的,這是第二個問題。
第叁個問題在彌勒菩薩所講的《瑜伽師地論》,當然學者們都會說那是無著菩薩著的。在佛滅後六百年出現了馬鳴大師,他著了《大乘起信論》。七百年後是龍樹大師,那更不得了了。到了九百年後是無著、天親兩兄弟,這兩個兄弟都是弘揚唯識宗,是唯識法相的泰鬥。而唯識法相又以彌勒菩薩講得最清楚,但是彌勒菩薩跟佛一樣,距離他們大約有一千年的時間,那麼他們是什麼時候聽到彌勒菩薩說的呢?因爲他們兩兄弟都是大菩薩,定力都很高,無著菩薩夜裏打坐到兜率天內院去聽彌勒菩薩說法,像跟我們在這裏上課一樣。早晨出定回來了,再把它記錄下來彙成了這部《瑜伽師地論》。
他們兩個兄弟的故事很多,天親菩薩本來是反對大乘佛學,著了許多部書罵大乘佛學。他是研究小乘的,認爲只有小乘才是真正的佛法,他哥哥無著也拿他沒辦法。等到後來他悟了道,要自殺。幾十年寫的書全錯了!這還得了!害死天下人,害死後世的人,非自殺不可。他哥哥說,你自殺沒有用呀!那怎麼辦?我的罪業太大了。因此,寫文章的人要注意,一句話錯了,文字流傳的禍害往往比你去殺一個人還嚴重,因爲思想觀念的錯誤一誤下去那是遍及天下蒼生,以空間、時間來講真是贻害無窮,所以天親認爲自己罪過很大。他哥哥說,你怎麼那麼笨!“如人因地而倒,因地而起”。這句名言就是天親的哥哥無著說的,好像一個人走路爲什麼跌倒呢?因爲給地上的東西絆倒了,你跌倒了沒有地還爬不起來呢?你既然有本事用筆來毀謗大乘,爲什麼不會用這支筆反過來贊歎大乘呢?天親這時才想通!後來兩兄弟的著作都是大乘的,最後也都成道了。
當無著菩薩要涅槃的時候,跟天親菩薩說:“告訴你,我要走了。”天親菩薩問:“你走了,要到哪裏呢?是去阿彌陀佛那裏,還是藥師佛那裏?”他說:“我還是跟彌勒菩薩。”天親菩薩說:“哥哥你究竟在不在那裏,要給我一個消息,在我入定的時候,你來跟我講一聲,我才放心。”無著菩薩走了以後,天親菩薩就一直在等他哥哥的消息了,不料功夫做了半天,最後沒著落。等了叁年一點消息也沒有,究竟佛法靠得住,還是靠不住,他自己心裏也有一點動搖了。有一天他在入定的時候,他哥哥出現了。“哎呀!你總算來了,你是不是往生到彌勒菩薩那裏?”哥哥說:“是呀!”“那你怎麼都不給我來消息?”無著說:“這不我馬上就來了嗎。”天親抱怨說:“但是,我卻等了叁年啊!”“我去報到以後,彌勒菩薩在上課,我坐下來不好走呀!下課了,我就馬上來跟你講一聲。”這是他們傳記上的記載。
在印度凡是修道有工夫的都叫做瑜伽師,在《瑜伽師地論》裏頭把學佛一步一步的功夫都告認了我們,包括大、小乘總共分爲十七個層次。初步從個人身心所起的前五識地講起,講到第六意識地包括的範圍就很廣了,叁千大幹世界,整個宇宙只不過是唯心的意識範圍。因此整部《瑜伽師地論》有一百卷,而第六意識地就講了有十幾二十卷之多。最後講到修持,第一是有尋有伺地,比如打起坐來在找道,道在哪裏?老師說要空,看看我空不空?都在那裏找,也就是尋。那不尋的時候呢?就在那裏等,呆呆地等著,呀!今天好空哦!在那裏發呆,這是伺,二者都有就是有尋有伺。有尋及有伺都是意識思想的境界。慢慢做到了無尋。心不再亂找,比較有點清淨了是伺,在那裏等,就像瞎貓在等死老鼠來好抓,等一個道的境界來。要做到無尋無伺地以後,才是屬于有心地。
而尋伺在小乘經典裏頭早期翻成有覺有觀地,我們大家打坐都在這一地上,都是登地的菩薩,登的是哪一地呢?都在那裏有覺有觀,在那裏哎呀!頭上有風,這時感覺來了;要不然就是妄念好多,然後嘿嘿!這下好清淨;或者一下子看到佛菩薩了,看到亮光、看到五髒六腑了,一天都在那裏玩。大家以爲在那裏打坐就是用功在學佛修道,套句王陽明先生講的話,是在那裏“玩弄精神”。因此,若是在有覺有觀地,就是一天到晚沒事做都在那裏玩弄精神。要到達無覺無觀、無尋無伺才是有心地,有心地再翻過去才是無心地,但是無心地並不是就到家了,而是可以開始學佛了,可以走小乘路線了。小乘修完了才走緣覺乘,緣覺乘修好了才走菩薩乘。這是根據法相唯識的道理所講的學佛用功的次序一步一步清清楚楚。
因此,縱使到了無心地也還不是究竟。不過,在《宗鏡錄》的這一部分是強調無心地的重要,在尚未達到無心地以前,你說你在學佛,其實是還沒有起步哩!達到了無心地才可以起步來修持。無心地也就是《六祖壇經》所講的無念、無妄想境界。如何又是無心地的境界呢?就是上一次所講的身、心兩方面都能解脫了,才算是達到了無心。這是學佛修持非常實際的功夫。
悟道的現量——觀大千世界如掌中果
接著引伸到唯識方面來了,從這卷開始後面面很多都是唯識的東西。
如《釋摩诃衍論》雲:“離心緣相者,心量有十:一者,眼識心;二者,耳識心;叁者,鼻識心;四者,舌識心;五者,身識心;六者,意識心;七者,末那識心;八者,阿賴耶識心;九者,多一識心;十者,一一識心。”
普通唯識學都講八識,而《摩河衍論》就是大乘論標榜有十個識而不只是八識。實際上,這個識的作用的分析,在佛在世的當時,印度就有多達十二個識的。撇開佛法立場,拿學術觀點來講,從釋迦牟尼佛整理上古的文化以後,學術的發展,關于心識、心性學問的研究,到了後世已經發展到十二識的階段。一直到了無著、天親兄弟還是把它裁定爲八識,因爲太發展下去會啰嗦得不得了。而玄奘大師到印度取經回來後,主要弘揚的也是…
《宗鏡錄略講下冊 (第叁十章)》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