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第》的修學要領▪P3

  ..續本文上一頁心是清淨的,那樣的心才能和法相應。反之,即使得到佛法的甘露,卻沒有清潔的法器去盛載,依然會被凡夫心染汙。所以,藏傳佛教將依止法作爲重要的修學內容,確實蘊涵著特殊的意義。《道次第》所說的視師如佛、觀德莫觀失等,也確有其深意。現代人學佛,缺少的正是這份恭敬心和信心。依止法爲入道根本,一切修行能否成就,關鍵就取決于此。

   如果沒有依止法,我們往往會自以爲是。每個人都是帶著自己的想法來學佛,因而,在學習過程中經常會跟著感覺走。有些同學對《道次第》不太以爲然,不肯按部就班地學習,只選擇自己有興趣的經論研讀,結果就出問題了。畢竟你們學習的時間還短,憑感覺難免會走彎路。盡管人生走點彎路也正常,但要付出時間的代價,而一生的時間如此寶貴,容不得我們輕易浪費。

   第叁是認識到暇滿人身的重要。殊勝的人身具有暇滿、義大、難得叁大內涵。暇滿,是遠離八種無暇,得到有暇、十圓滿的人身。在六道衆生中,這是最有利于修學佛法的身份。義大,是說這一身份能幫助我們實現成就無上菩提、利益一切衆生的願望,因此這一身份價值極大。可以這麼說,成佛的價值有多大,這一身份蘊涵的價值就有多大。難得,是指在有情界中,種暇滿之因和已得暇滿果報的有情非常稀有。認識到暇滿人身的巨大價值和難能可貴,目的是幫助我們重新確立人生價值,並爲實現人生的究竟價值而努力。整個佛法修學都是爲我們實現人生究竟價值服務的,而《菩提道次第論》則爲我們提供了一個簡明而又實用的修學套路。

   2.叁士道

   《道次第》的殊勝,在于它對修學佛法的整個過程進行了合理建構。佛法是如此博大精深,如果沒有綱領可以依循,很難在短時期內掌握其核心內容。

   具備入道基礎之後,將正式進入道次第的修學,內容是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宗大師關于叁士道的建構非常合理,以下士道、中士道爲上士道的基礎,以菩提心爲統攝,爲我們提供了一個由淺入深、從學佛到成佛的修學步驟,不僅能幫助我們正確認識聲聞乘和大乘教法的關系,對于引導叁乘行者趨向無上菩提也具有重要意義。

   以往,大乘經典只講菩薩乘的修行,阿含經典只講聲聞乘的修行。如果我們想修習解脫道,就應按聲聞的經典去修學;如果想修習菩薩道,則應按照大乘的經典去修學。兩者未能有機結合起來,還多少存在一些相互排斥的現象。在大乘經典中,對小乘多數持貶低的態度,認爲它不究竟,或對聲聞的發心進行呵斥。當然也有部分經典帶有融攝的性質,如唯識系的經典就比較圓融。而在聲聞乘行者中,部分人幹脆就不承認大乘。“大乘非佛說”並不是今天才提出的,在印度早就出現了這樣的質疑。爲了澄清這個問題,早期的唯識論典作了很多說明:一是證明大乘爲佛說,且比小乘更殊勝。彌勒菩薩的《大乘莊嚴經論》、《辨中邊論》,無著菩薩的《攝大乘論》,都在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近年來,隨著《阿含》研究的興起,一些學者以現代學術研究的方式來考證佛法,認爲大乘是後來發展起來的。這種觀點在歐美、日本和中國臺灣比較盛行,使“大乘非佛說”這一古老話題再度浮出水面,並成爲教界和學界關注的焦點。我們需要足夠的智慧,才能正確看待大乘和小乘。否則的話,接受了《阿含》教法,結果誹謗大乘,由此造下深重的口業。所學的那一點點,還不夠償還謗法之罪,豈不是太可惜了?而學大乘的人,如果忽略解脫道的基礎,盲目批判小乘,一樣也是學不好的。

   在叁士道的建構中,以菩提心統攝整個成佛之道,從人天乘進而解脫道,並最終抵達菩薩道,這個統攝非常合理。佛法畢竟是要面向並度化一切衆生。一個殊勝的法門,應該任何人都可以契入。不論在哪個時代,上根利智畢竟只是極少數。而《菩提道次第論》所建構的這條修行之路,對于任何根基的人都適用,所謂叁根普被,利鈍全收。下根者固然可以受用,上根者也同樣對機。通常,智力高的人往往會缺乏耐心,不夠勤奮。即使能在善知識指點下當下悟道,也要通過不斷修道來克服凡夫心。這就需要共下士道和共中士道的磨砺,不斷地念死、念惡趣苦。如果沒有這種長期的觀修,即使發起菩提心,也難以恒久地保持,甚至到最後會被凡夫心取而代之。

   有些根基較好的人,往往自恃無恐,感覺對生死也無所謂,但最後卻被這無所謂害了。所以,利根人同樣需要經曆叁士道的曆練。而對于鈍根者,則可從下士道開始入道修行,不會因起點太高而無法契入。下士道圓滿了,就能得到暇滿人身。有了這一保障之後,可以再接再厲,繼續修習中士道、上士道,最終成就佛道。

   另外,對上根利智的人來說,叁士道還提供了檢測標准。有些人覺得自己見性了,覺得自己就是菩薩了,到底是不是這麼回事呢?《道次第》告訴我們:下士道標准的心行是什麼,中士道標准的心行是什麼,上士道標准的心行是什麼。如果下士道的心行還未達到,卻自以爲是上士道的根基,根本就不需要從基礎修起,那不是癡人說夢嗎?

   《道次第》的引導,將解脫道和菩薩道的關系處理得非常圓滿。下士道又稱共下士道,中士道又稱共中士道。下中上根機的人都能從中找到成佛修行的契入點而最終圓成佛道。

   在學習過程中,我深切體會到這一建構非常殊勝。具備這個框架後,無論今後學習解脫道還是菩薩道,都能很好地處理並銜接彼此的關系,而不會走向片面。不論我們今後修學什麼法門,《道次第》都可以作爲基礎。

  2007年10月修訂版

  

  

《《菩提道次第》的修學要領》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