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道次第》的修学要领▪P2

  ..续本文上一页们对情绪的执著,恰恰将它化为了一片蔽目之叶。

   如果我们具备智慧的观照,就会看清念头和情绪的真相,不随它左右,不受它伤害,因为情绪和念头只是虚空中的一片云彩,大海中的一片浪花。而我们的心性,却是虚空,是大海。如果我们执著一片云彩,这片云彩便是一切;如果我们安住于虚空,一片云彩又算得了什么?云卷云舒,虚空又何曾有过改变?

   具备相应的定力之后,我们还会感觉到,并不是每种负面情绪都会对我们构成伤害。如果我们受到伤害,那只是因为心执著其中。这种执著非常强烈的时候,会严密、坚固得像一个封闭的器皿。使我们误以为,这个器皿和充斥其中的情绪,就是我们的本来面目,就是我们能够拥有的全部。也正因为如此,我们从来都不敢轻易离开这个器皿,从来都舍不得尝试打碎它,以为那样我们就会一无所有。事实上,当这个因为执我而构建的器皿被打破之后,我们所拥有的就是无限。或许,这么说并不准确,因为无限是不能被拥有的。在无限之中,已不再有“能”和“所”的存在。

   在学佛过程中,舍弃凡夫心是一项重大任务。佛陀他老人家在许多经教中谈到的空、无常、无我及戒定慧等,都是帮助我们解决这个问题的最佳利器。这种帮助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帮助我们认识凡夫心的真相,一方面是帮助我们有效对治凡夫心。

   修行就如打仗一样。打仗,首先要认识敌人的危害性,其次了解敌人在哪里,然后才知道如何去对付它,最后还要采取行动,否则知道得再多也是枉然。而修行的困难还在于,所要面对的敌人是如此众多,包括我们无始以来积累的种种不良习气,其难度不亚于一人与万人敌。

   修行究竟修什么呢?这并不是一个多余的问题。事实上,很多人根本就不知道修行究竟在修什么,究竟要解决什么问题。如果对修行目标没有清晰的认识,很可能一辈子的修行都是在“成就”凡夫心。越是“精进”的话,“成就”往往也会更大。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所谓的老修行,越修脾气越大,越修我慢越重,越修越自以为是,觉得天下唯有自己真正修行,旁人皆是沽名钓誉之徒,皆是不如法的伪教徒。

   如果修行修到这样的境界,不论是解脱道还是菩萨道,都了不相干。因为无论哪一种修行方式,都是为了帮助我们去除我执,而非增长我执。

   在《道次第》下士道和中士道的部分,通过对死亡、恶趣乃至人天之苦的观修,使我们发起精进勇猛之心。唯有舍弃凡夫心,修行才能踏上正道,因此这一基础非常重要。很多人认为佛法修行的核心在于空性见,一旦证得空性,所有问题皆迎刃而解,事实并非如此。即使对空性有所体认,也并不能立即解决问题,因为通达空性也是为了帮助我们更好地克服凡夫心。见性只是真正修行的开始,之后还要通过修道来巩固它。我们要知道,凡夫心的根深蒂固,并不会因见道就立即彻底瓦解。所幸的是,见道能使我们真正具备摧毁凡夫心的力量,然后再通过修道使其从根本上解体,而不仅仅是被降伏。如果不解决凡夫心,未来生命依然不能自主。对于这个重中之重,我们决不能因循苟且。

   2.菩提心

   舍弃凡夫心,还将有助于我们发起真实、无伪的菩提心。如果我们没有深刻意识到人生短暂及恶趣之苦,修行就不易有迫切感,更不会有燃眉之急,自然也难以发起猛利的出离心。唯有真正意识到生命无常,不断念恶道苦,才会明了暇满人生对修行的重要价值。并进一步推己及人,想到世间千千万万的人虽然得到人身,却不能很好利用;想到六道一切有情,在无尽生命轮回中都曾是我们的姐妹兄弟,如今却沉沦于生死苦海,没有得救的机会。我们不断作这样的观修,才能发起广大的菩提心。

   所以,下士道和中士道的观修,不仅是舍凡夫心的良药,也是发菩提心的动力。大乘经教中说到,有些人可以直接从出离心入道,有些人可以直接从菩提心入道。无论是修学声闻还是菩萨乘,宗大师在《道次第》中的建构,都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有助于我们在修行中健康、圆满地成就。

   成佛就是菩提心的圆满成就。整个《道次第》的修学可分为三大要领,即出离心、菩提心、空性见,又称“三主要道”。其中,出离心是引发菩提心的基础,而菩提心则是根本,是总持,是统摄一切的核心。如果以一种修行统摄三主要道的话,那就是菩提心,唯有它可以统摄出离心和空性见。

   以大乘佛教的观点来看,唯有菩提心才是成佛的不共因。大乘的修学核心,归根到底就是两点,一是菩提心,一是空性见。如果以最简明的方式来概括大乘佛法,无非是这两大内容。我们的一切修学都应围绕这两点,而最终所成就的也无出其右。

   在佛陀所具备的品质中,最主要的就是悲和智,也就是究竟圆满的慈悲和智慧。这两种品质,正是依菩提心和空性见而成就。

   依菩提心,成就佛菩萨的大慈大悲,否则便难以圆满。阿罗汉虽然追求个人解脱,但并非不具悲心,乃至我们每个人,也都有或多或少的悲悯之心,但这些都不是佛陀所成就的大慈大悲。如何将一念悲悯之心转换并提升到大慈大悲的境界?唯有依靠菩提心的推动。所以,上士道的整个修行,都是围绕菩提心而发起、成就的。

   3.空性见

   此外,空性见也非常重要。通过相应的引导,每个人都能发起菩提心。或者说,我们都知道怎样在心行上去调整并接近菩提心。但我们所发起的,只是世俗菩提心,它是建立在凡夫心的基础上。既然是建立在凡夫心的基础上,这样的菩提心必然是有限的,是不纯净的。

   从世俗菩提心上升到胜义菩提心,需要有个超越的过程。即从有限到无限的超越,从相对到绝对的超越,从凡到圣的超越。突破这些局限,就是突破凡夫心的局限。如是,方能契入空性,引发胜义菩提心。这个过程需要空性见的指导,佛法所说的无我、无常、空,都是在帮助我们突破这一局限。

   很多人都会说:我很客观。事实上,仅以个体经验为参照,几乎无法做到百分之百的客观。我们想到有,即落入有的状态;想到空,即落入了空的状态,总之会落入一种“相”。我们所有的想法,都会落入意识的建构中。就像生活在地球上的人,无法摆脱地球的引力。除非有大于地球引力的力量推动,才能使我们一跃而出,直达云霄。如果没有空性见,没有特殊的善巧方便,我们很难走出凡夫心的轨迹,也无法超越自身的思维。

   空性见的作用正在于此,它可以帮助我们认清凡夫心的真相,帮助我们检验自身的修行。否则,我们有了一些似是而非的境界后,往往会沾沾自喜,自以为摆脱了凡夫心的作用,乃至证得了涅槃和空性。殊不知,这仍是在凡夫心构建的假想中,被其千变万化的伪装所蒙蔽。

   古今中外,很多哲学和宗教都在探讨宇宙人生的真相,也自以为掌握了终极真理。事实上,他们只是将凡夫心建构的自我(当然这个自我非常微细)或者相似的境界,当做是法的真实。也就是说,他们都未能超越凡夫心建构的我执和法执。原因何在?在于他们不了解空性究竟是怎么回事。唯有佛陀在悟到宇宙人生的真相后,以缘起的智慧为我们指出了空性见,帮助我们剖析凡夫心的真相,解构凡夫心所变现的虚妄世界。一旦认清它们的本来面目,我们才有可能从中摆脱出来。

   在佛法中,各宗各派都建立有相应的正见。众生根基不同,有些人适合从唯识见入,有些人适合从中观见入,有些人适合从大圆满的见入。不同的见,都可以帮助我们舍弃凡夫心,然后契入空性,证得中道实相。包括《阿含经》所说的无常见、无我见,同样可以达到契入空性、成就解脱的效果。

   我们现在学习《道次第》,主要是依应成派建立的中观见,以《般若经》为最高、最圆满的经典,并以龙树、提婆、月称的中观论典为依据。格鲁派的思想主要是源自深观和广行两大体系。不过,宗大师虽然继承了以弥勒菩萨为代表的广行派思想,却认为这一思想是对《般若经》的隐义进行阐述,因而也是般若思想的组成部分,只是在见上未能究竟了义。对于修学佛法来说,般若见确实非常重要。在藏地,信众历来就有供奉《般若经》的习俗,将之作为一切法的代表。而在汉地,对《般若经》也无比推崇,除三论宗以《般若经》为最高依据典籍之外,天台和禅宗也极为重视般若见在修行上的指导作用。从汉、藏大德们对《般若经》的推崇,都说明了此经在修学佛法中的重要地位。

  三、建构:道前基础及三士道

   《道次第》的内容主要由道前基础和三士道组成。

   1.道前基础

   我们学习《道次第》,不仅要知道最终目标是什么,也有必要了解修学要领和入道基础。其中,入道基础是我们在修学佛法中最薄弱的环节。尤其在现代学院教育中,我们对法、对法师、对闻法都缺乏应有的恭敬。而缺乏恭敬的直接弊端就在于,我们很容易将社会上的一套习惯带入佛法修学中。正因为我们没有很扎实的前行,尽管也听了很多法,却不能落实到心行中,不能有所受益。

   《道次第》关于“道前基础”的部分中,有三点是我们必须引起关注并加以实践的。

   首先要遵循如法的听闻规则。听者应深刻认识到闻法的重要,于法及法师生起恭敬心,并在闻法过程中远离三种过、具足六种想。作为说法者,要思维说法的胜利,以无染心而说法,于大师及法生起恭敬承事,说法时应住五种想,说法过程应如律如仪,讲说完毕之后则应以净愿回向。如法的遵循听闻规则,不仅对个人修学大有裨益,对于正法久住也具有重大意义。

   其次是依止法。帕邦喀大师为《道次第》所作的科判中,将依止法名为“入道根本”,可见依止法的重要性。遗憾的是,不少人对此并未引起高度重视,这也是不少学佛者修学难有长进的主要原因之一。佛法从恭敬中得,有一分恭敬,得一分受益。在极度的恭敬中,我们的…

《《菩提道次第》的修学要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